城市结构与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
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相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雅典宪章》中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表现为: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结构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有政策、体制、机制等)
(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2、三者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城市功能缔造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城市形态是城市功能和结构的高度概括。(城市规划原理197、199)
二、城市结构协调发展
外部结构: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从农村到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与重组、横向经济联系、地区人口的集中迁移,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城市发展政策的兑现,城市投资环境的完善、建设资金筹集);
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
上部结构:城市的用地发展为主的地上空间结构;
下部结构: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空间。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②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③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度
④积极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的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②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③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④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⑤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
⑥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及图示(缺图)
一、集中式总体布局
①网格状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②环行放射状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行的道路网组成。
二、分散式总体布局
①组团状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大片的森林等分割。
②带状大多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③星状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
④环状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发展的结果。一般是围绕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
⑤卫星状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
⑥多中心多种方向上不断发展蔓延的结果。
四、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以及信息时代的城市物质结构的演变特征(城市规划
1999/3/24)
在前期工业化阶段,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云集城市,城市成为资本、人口、生产与生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城市规模还有限,城市内部结构还未明显分化。后期工业化阶段,城市开发强度大大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张,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土地开发强度呈现明显的从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的特征,城市形态呈圈层式自内向外的发展。
工业社会末期,城市形态演变出现了逆转:“逆城市代替了城市化而成为塑造居民点的主导力量”(B.L.伯利)。逆城市化突破了传统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城市结构发展脱离了原有的轨迹。
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的空间区位的影响因素将大为消弱。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取代了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网络的“同时”效应.使城市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种功能在信息互联网络的影响下,其空间位置不再受距离的约束,距离已不发生作用的多种交换切断了中心城区和它的郊区的瓜葛.出现了空间分析中的网络主体。
从总体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将从圈层式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型,而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可以看作其演变过程的过渡形式。
五、卫星城式发展模式的特征
卫星城产生于英国。1902年,霍华德先生撰写名为《明天的花园城市》。其主张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镇上有工业、商业及其他工作岗位,居民可以就地工作生活。同时也可疏散大城市的多余人口。从而建立了卫星城的理论雏形。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ity)这个形象化概念的是美国的泰勒,他于1915年提出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许多关于卫星城的著作。之后,在各国大城市中也相继列入了建立卫星城的构想。英国率先建立卫星城,继英国之后,法国、日本、意大利、苏联、美国、比利时、荷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纷纷建立起卫星城。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要到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则独立性相对较强,基本上独立于主城,
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目前,卫星城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即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
卫星城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已近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都先后在郊区规划、建设了数量不等的卫星城。卫星城的产生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卫星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而带来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
二、卫星城的建立,发展的具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宜人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中小城市,并重视农业发展,使之成为经济上可自主、生活环境优于大城市。
三、卫星城的建立,把城市规划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卫星城的建立,促进了各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五、城市郊区化的现象正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组团式的独立新城是主要的发展方向。郊区化及新城的建设使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通讯等走向一体化,形成大都市区,有利于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卫星城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世界各国都具有普遍意义。
六、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征及特点(城市社会心理学125、城市地理学222,图略)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分化。城市空间分化指城市中各种活动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可见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于相应空间的选择以及各种活动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前者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个性;后者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共性。
①伯吉斯的同心环状结构
把城市分成5个同心区域:中心商业区、过度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②霍伊特的扇形结构
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由城市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③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城市复合中心结构
在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加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