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1. 引言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防御器官,在临床中常常发生各种疾病。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对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诊断要点。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脾脏疾病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成本低的优点。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纹理等特征,并可以评估脾脏内部的异常结构、肿块、囊肿等病变。

超声检查还可辅助引导其他检查方法的进行,如穿刺活检等。

2.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脾脏解剖信息和病变特征。

CT检查可以对脾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图像。

在CT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密度、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对于脾脏肿瘤、囊肿、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3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脾脏的详细影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细节和更丰富的病变信息。

MRI检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脾脏的形态、灌注、信号特点等,并对脾脏肿瘤、脂肪沉积等疾病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

MRI检查还可提供功能影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2.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脾脏的功能和病变。

核医学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脾功能显像、脾造影等。

脾功能显像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状态,对于脾功能异常、脾脏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脾造影可以观察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空情况,对于脾脏梗死、异位脾等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3. 诊断要点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轮廓等特征,对比左肾和胃的位置关系;鉴别脾脏的病理性增大与生理性增大,如脾脏肿瘤、脾亢等;视觉评估脾脏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肿块、囊肿、出血、梗死等病变;判断脾脏的强化特点,对强化或弱化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系统器官之一,对维持免疫功能和血液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

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炎症和损伤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

二、常见的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脾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非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在脾脏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血流灌注情况等。

2·脾脏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脾脏的横断面图像,能够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和血供情况。

CT扫描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3·脾脏MRI检查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解剖分辨率,可以提供脾脏的详细解剖结构图像。

同时,MRI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脉序和造影剂增强等技术,对脾脏病变进行评估。

4·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通过放射性标记剂和显像设备,可以获得脾脏的功能信息。

例如,脾脏造影可以评估脾脏的代偿功能,脾脏SPECT或PET-CT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等。

三、常见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1·脾脏肿瘤脾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如脾囊肿、脾血管瘤、脾血管肉瘤和脾转移瘤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肿瘤的特点和诊断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清晰度、内部密度或信号强度等。

2·脾脏感染和炎症脾脏感染和炎症可以是继发于全身感染的,也可以是局部感染和炎症。

常见的疾病包括脾脓肿、脾结核和脾脓毒症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以及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3·脾脏损伤脾脏损伤常见于外伤,如交通事故、体育运动中的暴力撞击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损伤可表现为脾脏的裂伤、挫伤、积血等。

对于脾脏损伤的诊断,CT扫描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类肿瘤病变
分为良﹑恶性
良性包括血管瘤、
淋巴管瘤等
脉管源性肿瘤恶性包括血管内皮肉瘤、
淋巴管肉瘤
组织成分来源
淋巴肿瘤
霍奇金氏病﹑ 非霍奇金氏病﹑
类淋巴病变
非淋巴肿瘤
包括脂肪瘤﹑ 恶性纤维细胞瘤 ﹑恶性畸胎瘤等
脾肿瘤的临床表现
1
脾肿大,多数同时伴 有左上腹不适﹑疼痛
及压迫症状如腹胀﹑
2
恶心﹑便秘﹑呼吸困
脾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 管扩张症,属先天发育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女性,可单发或多发, 脾脏体积增大
形成原因是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 使淋巴液积聚形成囊性扩张
组织学 结构
脾淋巴管瘤
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
海绵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
三者常混合存在,后两者多见,病变累及多 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CT表现
毛细血管及海 绵状者多为低 密度病灶,而 囊性者为水样
密度
脾脏增大,毛 细血管及海绵 状者多边界可 不清楚,病灶 可呈分叶,内
见分隔
囊性者壁薄规 则,边缘光滑, 多数呈多房, 多发病灶似一 堆大小不等葡 萄聚集呈簇状
分布
增强后囊内容 物无强化,囊 壁及囊间隔为 轻-中度强化。
MR表现
呈低或中等 偏低信号
脾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瘤 内可有栓塞、出血、纤维化、钙 化成分,生长速度一般较慢。
低或等密度,较 大的血管瘤中央 有瘢痕形成,表 现为更低密度区
CT平扫
轮廓清晰
大小不等 多为单发 也可多发
可见多发点状 钙化或肿瘤边
缘线样钙化
MR平扫
低信号
为高信号,瘤内丰 富血窦及缓慢血流, T2弛豫时间长,信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课件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课件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5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 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 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部增强, 呈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 斑点、棉絮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脉短路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6
MRI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 盈缺损
CT 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无强化。
CT值
15- 33Hu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0
MRI
T1脾不均匀性增大,肿瘤T1为低、等信号 且不均匀。 T2为不均匀高信号。 GD-DTPA淋巴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中央的纤维分隔,中央 囊性区无强化。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 其囊壁和分隔。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0
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1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2
多发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3
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4
脾恶性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5
脾血管肉瘤(splenic angiosarcoma
很难与血管瘤去鉴别,血管肉瘤以下特征 更突出 血管造影:肿瘤血管、肿瘤染色 肿瘤内造 影剂贮留更显著 可出现明显动静脉短路 CT 不规则增强更为明显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 间,长轴与第10肋平 行,凸面为膈面,凹 面为脏面。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引言概述: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疾病,包括脾脏肿瘤、脾脏破裂、脾梗死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方法和诊断要点,并详细讨论了脾脏疾病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一、脾脏肿瘤1.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2. 脾血管肉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其他脾脏肿瘤的区别3. 脾内转移瘤:常见类型及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4. 脾良性肿瘤:常见类型的影像学表现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脾肿大: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二、脾脏破裂1. 外伤性脾破裂: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和鉴别诊断要点2. 非外伤性脾破裂:疾病谱及其影像学特征3. 脾破裂的手术治疗指征与影像学评估4. 保守治疗下脾破裂的影像学随访和疗效评估5. 脾破裂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三、脾梗死1. 脾梗死的分类与病因分析2. 脾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3. 脾梗死与腹腔感染的关系及其影像学表现4. 脾梗死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标准5. 脾梗死后影像学随访和复发病变的评估方法四、脾囊肿和脾憩室1. 脾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 脾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3. 脾憩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4. 脾囊肿与脾憩室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像学评估5. 脾囊肿和脾憩室的并发症及其影像学诊断标准五、脾功能异常1.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脏改变: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2.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脾脏功能改变: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3. 脾出血和脾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4. 脾功能亢进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评价5. 脾功能异常在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总结: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脾脏病变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脾脏疾病,应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综合分析,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解剖
v临床与病理
脾囊肿
•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囊肿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
脾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并接近水的密 度。 •增强无强化。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内由于出血和机化,囊内可呈混合性密度。 •脾细粒棘球物亦呈囊性,常有囊壁或囊内钙化,以及母囊内 有子囊存在。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囊壁多可见小软组 织结 节,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提示头节的存在。
LOGO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v概述
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 10肋一致
•脾外侧紧贴膈肌,与左侧腹膜 相邻接
•内侧为脏面,前部较大,与胃 底相邻, 后部与左肾上腺、左 肾相邻,下部近结肠、胰尾
脾转移瘤
男 57岁 肺恶性肿瘤化疗后
v临床与病理
脾梗死
•脾梗死是指脾动脉或其分支闭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梗死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慢性白血病致 脾动脉内皮细胞下白细胞浸润,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微循环
内凝血和血流停滞,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等。脾功能亢进患 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用明胶海绵行部分睥动脉栓塞,造 成部分性脾梗死而减轻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由于脾实质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延迟后造影剂逐渐充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即刻均匀持续强化(快进慢出)
脾血管瘤
v诊断与鉴别诊断
•错构瘤:钙化、脂肪,多呈不均匀强。 •淋巴管瘤:常呈囊状表现,并含有较多粗大间隔,可有强化 ,但无血管瘤的周边强化特征。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概述脾脏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代谢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是评估脾脏疾病的首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各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腹部超声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二维超声扫描:用于脾脏大小、形态和结构的评估。

⑵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评估脾脏血流情况,检测脾脏血管病变。

⑶基于超声造影剂的增强超声:用于脾脏血供情况的评估,有助于脾脏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⑷床边超声: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脾脏快速评估。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超声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大小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内部回声的特征与意义。

⑷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表现与诊断要点。

三、腹部CT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常规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大小、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

⑵动态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动态灌注和血流量,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量有较高的价值。

⑶螺旋CT扫描:用于快速获取脾脏的高分辨率图像。

⑷三维重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的立体结构。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密度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CT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磁共振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 T1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形态、信号强度及周围组织关系。

⑵ T2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病变的信号强度、组织的异常改变。

⑶增强扫描:用于评估脾脏血供情况、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磁共振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信号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MR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图示、影像等详细资料,请参阅附件部分)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鉴别诊断:通过比较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疾病类型的诊断方法。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参与免疫调节、造血、滤波等多种功能。

脾脏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其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要点。

二、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分类1:超声检查1.1 传统超声检查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 脾脏动脉血流检查2: X线检查2.1 胸部X线检查2.2 腹部X线检查3: CT扫描3.1 螺旋CT扫描3.2 增强CT扫描4: MRI检查4.1 T1加权像4.2 T2加权像4.3 动态增强MRI三、具体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1:脾脓肿1.1 影像学表现1.2 诊断要点2:脾血管瘤2.1 影像学表现2.2 诊断要点3:脾囊肿3.1 影像学表现3.2 诊断要点4:脾肿瘤4.1 脾脏良性肿瘤4.1.1 影像学表现4.1.2 诊断要点4.2 脾脏恶性肿瘤4.2.1 影像学表现4.2.2 诊断要点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一。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检测和显示血液流动情况的超声检查方法。

2:螺旋CT扫描:一种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检测器的相互运动,快速获取连续切片图像的CT扫描技术。

3:动态增强MRI:一种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并连续进行多个时间点的图像采集,以观察器官或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的MRI技术。

六、全文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因缺乏脂肪而无特征性表现。

对缺乏此特征者,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应与肝内其他含脂肪的病变肌肿瘤肿瘤相鉴别。

脾脏肿瘤的影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一、脾良性肿瘤:
1、脾血管瘤
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病理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大体病理表现为蓝一红色的膨胀性的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

肿瘤大者内部可发生血栓、机化、纤维化、钙化及出血坏死囊变等。

组织学上血管瘤一般无包膜,内部由管径不等的毛细血管或血窦组成,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弥漫性血管瘤病患者,血管瘤可替代整个脾脏。

发病年龄20--60岁,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也可见于6岁以下d,JL,多为毛细血管瘤。

发育慢,至成人时始被发现。

影像诊断
CT平扫: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血管瘤中央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区。

内有出血时,呈高密度。

有钙化时,表现为散在的点状、星芒状的钙化点或者肿瘤边缘的线样钙化
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小肿瘤可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大血管瘤动脉期先于肿瘤边缘呈粗斑点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因血流缓慢,上述动态变化更为缓慢,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增强表现因肿瘤内血管腔大小及血流速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增强效果。

延迟扫描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MR表现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且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递增。

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此部分TIWI表现为更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类同。

脾血管瘤因其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和出血等,强化方式多变。

有时仅依据MR表现难与脾脏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鉴别诊断
根据CT及MR的特征性表现,诊断不困难。

注意与蟹塑瘙、遨里簦疸以及鳇凼返童丝煞整疽鉴男Ⅱ。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UAngioma(又称脾衬细胞血管瘤)
较少见,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也有恶变的报道。

大体切片表现为脾脏内多发海绵样的小结节,红色或黑色,结节问的脾组织正常。

部分病例瘤组织的窦样腔隙与周边正常的脾窦相连。

肿瘤无包膜,但与周围脾脏组织分界清楚
肿瘤细胞的来源经免疫组化和电镜证实为脾红髓的窦岸细胞(LittoralCell),故命名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该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

病理上肿瘤由相互吻合的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有些区域呈现囊样扩张,扩张的管腔常有假乳头状结构突入管腔,并可脱落游离于管腔内。

还可见含铁血黄素和钙化。

影像诊断
超声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回声,可为低、等、高回声。

若表现为高回声,需与血管瘤病、错构瘤等鉴别。

CT:平扫典型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病变,大部分病变边缘清楚。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强化或低度强化,延迟期病变均匀强化与周围脾组织等密度。

MR:由于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内有较多的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和T2WI图像上均表现为明显低信号,铁质沉着较少者MH’不具有特异性。

2、脾错构瘤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脾纤维瘤等。

为孤立性肿物,少数可多发。

患者多无症状,偶然发现。

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

也见于结节性硬化患者。

肿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

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芷太丝鱼簧膣、进垦堡堡、红丝塑堡和篮篮!垦塑等,偶尔有金堡鱼黄塞沉羞和钙丝。

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形,无包膜,境界清楚。

影像诊断
超声表现为回声均匀的实性肿物,个别可有钙化。

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明显富血供肿瘤。

CT:平扫为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缘清楚,少数可见钙化,内含脂肪时具有特征性。

为富血供肿瘤。

增强扫描时,其内血管、肌肉、纤维组织部分明显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少数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增强与脾实质密度均等,囊性部分无增强。

CT多期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均匀强化
MRI:TIWI多为等信号。

T2WI为不均匀略高信号,也有的呈低信号。

动态增强早期多呈弥漫不均匀斑块状强化,后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含脂肪部分具有特征性。

3、脾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管扩张症,属先天发育畸形。

病理学:本病为多房囊性结构,囊腔内充满黄色淋巴液,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部分增厚的囊壁内可见少量平滑肌组织,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

根据其内部组织学结构,分为①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由毛细血管状淋巴管腔构成。

②海绵性淋巴管瘤:由轻度扩张的淋巴管腔构成。

③囊性淋巴管瘤:由大囊肿状扩张的
224
淋巴管腔构成,此型最多见。

淋巴管瘤主要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腹部实质性脏器中,较常发生于脾脏,病变可单发或多发。

如果病变累及多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影像诊断
CT平扫:呈偏低密度,CT值15—40HU;
M础:TlWI呈低或中等偏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T2WI于病灶内常可见低信号的纤维间隔,具有特异性。

CT或MⅪ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及纤维间隔可有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单发者注意与脾囊肿鉴别诊断,多发者注意与脾结核鉴别诊断。

4、脾血管肉瘤
发现时多伴有肝转移,预后差,6个月生存率仅20%。

有作者认为可能与钍的过度照射和乙酰氯的作用有关。

脾脏增大,病灶大小不等,内有实质和囊性混合成分,无包膜,肿瘤内常有出血坏死。

细胞学:内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异常,细胞排列紊乱。

影像诊断
CT:平扫脾脏不均匀增大,肿瘤单发,少数多发,呈低密度,圆形或椭圆形,境界不清。

出血时其内可见高密度区。

有时可见钙化。

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但其不规则增强征象更明显为与之不同。

因其转移早,检查时仔细观察肝内有无转移,后腹膜淋巴结有无增大,对诊断很重要。

MR:T1、Ⅳ1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

但信号不均匀。

瘤内出血可清楚显示。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相同,
5、脾淋巴瘤
分脾原发性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

分为Hodgkin(HD)病和非Hodgtdn淋巴瘤(NHL)两大类。

据统计,HD中约40%于开始即有脾浸润,70%于尸解中可见脾浸润;NHL中约67%有脾浸润。

病理上分为四型:①均匀弥漫型,弥漫性脾肿大,无明显肿块形成。

②粟粒样结节型。

③多肿块型,2~10cm大小肿物。

④巨块型,孤立性大肿块。

影像诊断
原发性脾淋巴瘤可见脾肿大。

CT:平扫可见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占位性病变。

边缘很不清晰,与正常脾实质密度差不鲜明。

于增强扫描后,因密度差加大,病变显示得比较清楚。

孤立性大肿块之淋巴瘤非常少见,可轻至中度强化,不易与脾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全身性淋巴瘤还表现为:①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

2/3结节在lcm以下,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谢敬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奚日泉.谢道海.郭亮.胡春洪.褚伟.付引弟21例脾脏肿瘤的影像分析[会议论文]-2006
2.奚日泉.谢道海.郭亮.胡春洪.褚伟.付引弟.XI Ri-quan.XIE Dao-hai.GUO liang.HU Chun-hong.CHU Wei.FU Yin-di脾脏肿瘤的影像分析[期刊论文]-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8)
3.乔英.李健丁.张超.张瑞平.鄂林宁.QIAO Ying.LI Jian-ding.ZHANG Chao.ZHANG Rui-ping.E Lin-ning脾脏肿瘤的CT表现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5)
4.张超脾脏肿瘤的螺旋CT诊断[学位论文]2006
5.卜祥义.丛军兹.陈宏.BU Xiangyi.CONG Junzi.CHEN Hong17例脾脏肿瘤CT及超声影像分析[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31(3)
6.谢敬霞脾脏肿瘤的病理与影像学诊断[会议论文]-2007
7.周忆.刘小兵.张君娥.ZHOU Yi.LIU Xiao-bing.ZHANG Jun-e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医学临床研究2010,27(6)
8.李振龙.张鹏.赵英杰.方晓义.陈素苗.黄丽丹脾脏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2)
9.奚日泉.谢道海.郭亮.胡春洪.褚伟.付引弟21例脾脏肿瘤的影像分析[会议论文]-2006
10.王兆亮.朱建善.林鸿翔.陈以明脾错构瘤一例报道[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
引用本文格式:谢敬霞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会议论文]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