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懒”老师《读启航有感》(优秀范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懒”老师《读启航有感》(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做一个“懒”老师《读启航有感》
做一个“懒”老师
-------
读《启航之做怎样的老师》有感
《启航》里面有篇文章----《做怎样的老师》,读后感叹当一个教师的不容易。文章认为身为老师,要做一个学会赏识学生,善待学生,学会鼓励学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的老师。本人则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懒”老师。
“勤能补拙”,此话一点不假,但这世界上谁不想“懒”?从某种角度上说,反而正是“懒”促进了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想偷懒,所有才会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来成就我们的“懒”。而我们老师却是那么的勤快,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好像不勤快就称不上好老师了。于是,我们看见在不少学生活动当中,老师忙前忙后,反复训练学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精细化训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过程,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大家都非常满意。可是,这真是我们要的吗?是“我们”要的还是“学生”要的?
记得前段时间听课,新授五个单词,单词长很难识记,生怕学生记不住,于是我就不停的反复的领读,真正让学生自读的时间很少,在随后的几个活动中,也是我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结果可想而知,我累得够呛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课后认真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缘由,这或许正从某一个方面折射出我们的学生没有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放手锻炼机会。我想,是不是太过于“勤快”了,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想多一点,再放手一点,允许学生偶尔犯错,允许教学过程有瑕疵,甚至不要太过分在意结果,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效果会更好一些呢?
又想起另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
有一次,魏书生老师到台湾去讲观摩课, 当时除了学生听他讲,后排
还坐得有老师和家长,他选了一堂高年级学的《元曲二首》为低年级的学生上,而且是在没有让学生事先预习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得知要让低年级的学生上高年级的课程时,学生们都被惊呆了,认为这怎么听得懂,家长们也被搞懵了,这不是不会爬就要学走吗?同行的老师们更是为魏老师捏了一把汗:这趟公开课一旦上不成功,不是砸了这个全国著名教育家的牌子?!
魏书生首先让学生们查字典把文中生词注音读准,然后让大家对着注释把意思翻译出来。一切基础工作就绪后,他要求大家背诵该课文。学生们说起码要十分钟才能背出来,魏书生让能背出的举手,结果在你争我赶的氛围中,最快的一分钟后就能背诵了,最迟的也不超过两分钟。一节课下来,魏老师似乎什么也没有干,但是,学生们是收获最大的一节课。
“我们要改变什么都包办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老师只是学生的助手。”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魏老师的方法确实管用,他所教授的学生通常都是出类拔萃的,他所编辑的教学论著在全国被老师们当做法宝.有时我在想,什么是好老师?怎样做才算是好老师?是现在看到成绩的老师是好老师呢,还是若干年后有学生说你是好老师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教师现在“勤快”一些,固然可以立竿见影,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但老师过度“勤快”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可能就是学生思维、行动上的“偷懒”!教师的“包办”让学生不需要想太多、做太多,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就不可能在以后遭遇问题时独立自主的思考解决。
所以,让我们学着用“心”去“懒”,去尝试做一个像魏书生那样的“懒”老师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的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呈现一种真实的学习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研究、探索等过程,或成功或失败,经历过这种种感受的学生才会慢慢“勤快”起来,这样,我们的教育也许就真正成功了。
第二篇:做一个懒老师
用心做一个“懒”老师
孩子摔倒了,美国妈妈走过去,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非洲妈妈
则假装摔倒,然后和孩子一起爬起来;而中国妈妈连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然后用脚拼命蹬地,同时对着地板说:“踩死你!踩死你!”人常说,巧母有拙女。往往是懒散妈妈的孩子心灵手巧,生活能力很强,那是因为一是因为生活所迫,二是孩子不受约束,可以大胆尝试、摸索,从而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技能。而勤快妈妈经常挑剔孩子干的一切都达不到她的标准,继而把孩子的一切全包。同样,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能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三会:会偷懒、会装傻、会“踢球”。要用心做一个“懒”老师。
“会偷懒”,并不是撒手不管。“会偷懒”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太勤快,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告诉学生,而应该学会“偷懒”,尽可能做到少而精,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大导演,孩子们轮番登台表演,从导课、展示预习成果、分组讨论、分析探究,到结课时的启发升华,无处不是孩子们的身影,无处不是他们精彩热情的展示!在的语文示范课《最后一堂课》上,光结课环节,就有位学生登台,而且形式简直五花八门:歌曲、诗歌、名言、联系实际感言,还有续写的结尾……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使得整个课堂异彩纷呈。教师只是在紧要关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节课几乎是个“顾问”:顾顾问问而已。
要学会偷懒,就要会装傻。古人云,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教师没必要一登台就夸夸其谈甚至刻意玩深奥,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其寻找答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拓宽视野,砥砺能力。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要六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把教学的中心还给孩子,将教学的目标以“示弱”的形式抛给学生,抛砖引玉,引导合作。曾经在午休期间听见吴小娟老师和女儿的电话对话,内容是她让女儿在家里的词典上帮她查词语,还要将重要的地方慢慢重复以便自己写完整。我没有去问吴老师的初衷,只感到思绪万千。为妈妈解燃眉之急,孩子肯定很热心积极;一遍遍的重复在孩子的脑海中也会挥之不去!我
在想,吴学士呀,你“装傻”的艺可真高呀!在课堂上,我也经常“忘记”关键的单词、句型、甚至日常用语——总惹得个别学生边回答边笑话我的“健忘”,但我分明看出了他们成功时的得意。
会“偷懒”就得会“踢球”。国画中有称之为“留白”的艺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这幅国画画面含而不露,只见几只蝌蚪顺流而下。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几只蝌蚪想象出十里山泉,汩汩流淌,蛙声不断,声声入耳。在这幅画里,齐白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让读者驰骋在想象的天地,徜徉在想象的海洋。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丰富无穷,他们常常会直接发问于老师,我们一般不必回答,直接将这个“球”回踢,或踢向全体学生,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曾随堂听过何芳丽老师的一节课《换子》,整整一节课何老师将启发式教育贯穿始终,学生积极讨论,将一对贫穷夫妇为生活所迫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出又要回那浓浓的亲情分析得淋漓尽致。结课升华时,有个学生设想这个贫穷的家庭的浓情感动了当初买孩子的贵妇人,得到贵妇人一大笔赠礼,买了房子、田地,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何老师不露声色,问大家:“可能吗?富人的钱也是挣来的,更何况常常‘富者不仁’呀!”学生们接着结合实际续想了个合理的结局。
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想到的,教师不代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也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偷懒”,要注重隐性工作:哪些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才能,什么时候该为这些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把我那些学生在主体学习中可能需要那些人的帮助;在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时,还应为他们创造哪些条件……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偷懒”,是一门高超的技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境界,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有计划、有目的、有水平、有艺术地“偷懒”,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更加勤奋,我们的教学一定会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第三篇:怎样做一个懒老师
怎样做一个"懒"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