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浅析
自然界的资源有三种,即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和信息资源。
矿产资源从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非再生自然资源,它是地壳形成后,经过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
无论生产创造的财富属于哪一个门类,其起始点都必定是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铁器时代,正是以矿产资源利用主体的变更来划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阶段。
工业革命以来,又经历了煤、铁器时代和石油、有色金属时代以及核能与电子硅产品时代,带来了先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百年强盛,继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百年强盛。
正是资源分布和利用格局,再加上技术经济条件运动的格局,也决定了现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与开放经济体系的一体化。
矿产资源状况一直都是影响国内经济布局和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
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在地球上的数量是固定的,只能是越来越少,由于矿产资源的耗量在急剧增长,使得有限的矿产资源呈现出衰竭的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该意识到矿产资源总有一天要枯竭。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
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上和技术上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确实是有限的,人类的需求却仍然在不断增长,这必然导致资源的耗竭,而且耗竭的前景已不容乐观。
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的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
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
依据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和能量、物质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即成矿作用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与叠生成矿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是指在太阳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应力导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气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变质成矿作用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经过深埋或其他热动力事件,使已由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岩石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另一类性质不同、
质量不同矿床的地质作用。
叠生成矿作用是一种复合成矿作用,是指因多种成矿作用复合叠加而形成矿床的一种地质作用。
这4种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4类不同的矿床,即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叠生矿床。
一个地区范围内矿产能否形成、形成多少与优劣均与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相关。
矿产资源的特点
1.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这是相对而言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或者再生周期太漫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矿产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2.区域性分布不平衡。
这也是所有自然资源的共性。
矿产资源尤其具有显著地地域分布特点,以我国为例,煤矿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而有色金属矿则主要分布在南方。
世界上的石油多分布在海湾地区,如沙特阿拉伯。
这种特点决定了矿产资源已成为一种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中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特殊资产,易引发国际争端和区域冲突等。
3.动态性。
矿产资源是依附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特定的人类发展阶段的,它的动态性主要反映在科技的应用上,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些品位很低或难以富集和难以开采的矿产资源也许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和最合理的利用,这一过程也是没有止境的,这就导致了矿产资源的动态性。
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度,除地质条件外,与可供储矿的疆域空间条件直接有关。
在同等有利成矿的地质条件下,疆域越是辽阔,矿产资源就越丰富。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辽阔,沃野千里,山川纵横,景色秀丽,湖沼盆地星罗棋布,地貌极为雄伟壮观。
西部多高山峻岭,东部多丘陵、平原。
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和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为储存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到新生界均有分布;从太古到新生代这30多亿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经历了多期广泛而又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国是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的产物。
按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中国大陆正是处在这几大板块的接壤地区,并受几种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影响,因此为形成多样性的矿产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
正是由于以上诸种因素,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
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3%和95%左右。
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在距地表以下2000m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t。
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t。
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为2299亿t,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居世界第3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14亿t。
据美国《Oil&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390亿t,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2.41亿t,居世界第11位。
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t;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t,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t,占总资源量的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
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
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50%)。
截止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国家。
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金属矿产
我国探明储量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钒、钛等5种。
我国铁矿资源预测总量1500亿吨,已探明铁矿储量近500亿吨,居世界第5位。
铁矿主要分布于
鞍山—本溪、密云—冀东、五台—岚县、包头—白云鄂博、攀西及宁芜—庐枞等6个地区,占全国总储量的60%,矿石以贫矿为主,含铁50%以上的富矿只占5%,可以直接投入炉的只有2%。
我国锰矿资源也较丰富,约2ö3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3省区,其次产于辽宁、四川、云南等地,预测资源量30亿吨。
在探明储量中贫矿占总储量的90%以上,难选的碳酸锰矿占56%。
我国铬矿成矿地质条件差,资源短缺,现有的矿床主要分布于西藏和新疆等边远地区,预测铬铁矿资源量1000万吨。
由于交通不便,不利于开发,需要长期利用国外资源。
我国的钒、钛矿产丰富,主要是四川攀枝花铁矿中的伴生矿。
钛矿储量占世界首位。
钒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均足以保证国内建设需要。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矿种齐全,钨、锡、钼、锑、汞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铝、铅锌、镍潜力较大,可满足近年生产需要。
铜矿可供开发利用储量不多。
非金属矿产
我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萤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
在世界已发现的200余种非金属矿产中,我国已探明储量的有88种,产地6700处。
按工业用途可归纳为冶金辅助原料(16个矿种,1100处产地)、化工用原料(18个矿种,2100处产地)和建筑用及其它用途原料(52个矿种,3500处产地)。
著名产地有江苏锦屏、云南昆阳、贵州开阳等磷矿区;山东、辽宁的金刚石矿;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云母矿;河北张北的硅藻土矿;山西、河南的粘土矿区;辽宁大石桥的菱镁矿等。
我国非金属矿产探明储量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截止1990年底,我国主要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中的可利用储量与世界储量基础对比,位居世界前三位的有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硫矿、磷矿、芒硝、石墨、石棉、石膏和膨润土等。
虽然我国大部分非金属矿产储量丰富,资源远景好,可以保证国家当前和较
长时期生产建设的需要,但也有少数矿产如钾盐、金刚石、天然碱、高档宝玉石等储量有限,不能满足国内需要。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将长期面临资源稀缺的压力。
2.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
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3.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
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
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
4.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我国已探明的2万多个矿床,多为中小型矿床,大型矿床只有800多个,具有明显的大矿少、中小型矿多的特点,我国可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仅占总储量的7%,而美国和澳大利亚则分别为60%和70%左右。
“小、散、多”的小矿山,由于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低,导致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浪费惊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矿产开发缺乏科学规划,乱采滥挖现象较为普遍,许多重要矿产地千疮百孔;二是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极低,相当多的个体矿仍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挖矿、车拉肩扛,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三是流通混乱,多头竟相压价出口,丧失资源优势。
中国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矿产资源消费处于同步增长的阶段。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后备资源储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
中国年产矿石总量50多亿吨,煤炭、钢材、水泥、磷矿、铜铅锌铝等10种有色金属、原油总产量居世界前5位,采选和相关原材料加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1%,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和矿业大国。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95%以上的能
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30%以上的农业用水和饮用水来自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的地下水。
可以说,没有矿产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就没有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根据将总量和人均消费量联系起来对未来资源需求所做的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储量818亿吨,未来20年年需16~18亿吨,累计需求总量247~268亿吨;石油探明储量25亿吨,未来10年年需求5~6.4亿吨,累计需求总量85~92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4亿吨,未来10年年需求0.6~0.7亿吨,累计需求总量9.2~10亿吨;铁2012~2014年需求2.4~2.6亿吨;铜2019~2023年年需求530~680万吨;铝2022~2028年年需求1300万吨。
可以看出,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对经济社会的支持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而后备储量的出现需要10~15年的间歇期,所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需求的相对缺乏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从我国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来看,原煤、钢、10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矿石和硫铁矿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原
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其中,煤、铁、铜、铝、铅、锌等支柱性矿产都有较多的查明资源储量,煤、稀土等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
所以,煤的供应量相对充足,铅、锌和钨等优势矿产品的出口量较大,而石油、富铁、富铜、优质铝土矿、铬铁矿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
因此,原油、铁矿石(砂)、锰矿石(砂)和铜精矿进口量会较大,并对石油、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行业产生明显影响。
矿产资源的这种供需格局,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阶段后,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超常需求,导致了部分能源及基础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缺口,以及一
系列生产资料产品价格的上涨,超常需求和资源相对不足使得我国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能力有所降低。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经济、政治、管理等社会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单一,矿山规模小
小矿山各自为政。
技术单一,难以形成规模采矿和规模经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
国家通过多年治理,对小型矿山进行关停并转,取得一定成效,但小型矿山数量仍然巨大。
据2007年国家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12.6370万个,其中大型矿山占全国矿山总数的0.33%,中型矿山占0.82%,小型矿山却占到全国矿山总数的98.85%,而小型矿山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0%~60%。
由于这些小型矿山企业欠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易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且因其安全环保意识薄弱,使当地在社会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下祸根。
二、设备落后综合利用效率低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还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技术水平和装备还比较落后,因此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等过程中难以实现对矿石中某种物质的高纯提取和多种物质的共同提炼,工人劳动效率低,深加工产品少。
例如2001年中国吨钢综合能耗的铁钢比为1.02,而世界主要产钢国家一般在0.5~0.7之间;2001年中国连铸比平均为82%,但日本、韩国等国家已达到95%以上;2005年,我国各类钨品出口量为3.9万t,比上年增长13.4%;出口值为8亿美元,增幅高达1.4倍。
在钨品出口一片“价量齐飞”的欢乐气氛下,出口产品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正越来越突出。
统计显示,2006年1—4月我国各类钨品出口量前4位的产品是仲酸钨铵、钨铁、三氧化钨和未列名钨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出口量依次为2318t、188t、1628t和1587t,上述4种产品合计占出口总量的64.7%。
而加工程度相对较高的钨粉、混合料等中间产品的出口量出现下降。
由于这些技术上的原因使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三、缺乏战略眼光盲目投资
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采矿业投资达到5270.88亿元。
但纵览当前矿业投资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投资以追求短期效益、直接利益为主,重复建设过多,一哄而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只注重量的增加,缺少质的提高,造成矿产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在我国,近几年钢铁行业发展迅速,生产需求两旺,出口增加,所以投资钢铁行业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虽然近期钢材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有所放缓,但总体基数依然巨大。
2006年中国钢铁工业投资2602.99亿元,钢铁生产量46685万吨,增长了24.5%,而在新增钢产量中有一半以上是小型材、中厚板和线材等低档产品,其中也不乏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质量低劣的产品,而供不应求的冷轧板、镀锌板、硅钢片、彩涂板、石油钢管等仍需大量进口。
前期受铁矿石紧张局势的影响,使盲目投资的行为进一步放大,而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将给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外,我国4个直辖市、21个省会城市和175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钢铁厂,大家都在抢地盘、争资源,结果是内耗增加、浪费严重、国际竞争力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必然经不起国际市场的冲击。
四、观念滞后缺乏忧患意识
政府社会企业的观念有待转变,心存资源大国的意识,而缺乏忧患意识,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虽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矿产资源储量排名第三,并且诸如钢铁,Al、Cu、Mg等常用有色金属,水泥,有机纤维,玻璃等产量
稳居世界前两名之内。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低;我们的产品主要以低档产品为主,仅有出口数量上的优势,没有价值上的优势。
我们的开发大多为低水平开发,矿藏浪费巨大,生态环境也破坏严重,甚至已影响到人们的生存。
如此开发下去,中国可能就会从资源大国变成资源小国,未来的中国必将受制于资源的短缺,钨矿的不合理开发就是例证。
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钨矿流失了120万t,致使中国钨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从65%下降到了46%。
原有的20个黑钨矿目前仅存2个,已难以支撑国家发展的需要。
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一、开源节流,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之路
开源要靠下列途径增加矿产资源储备与供给。
一是加强地质勘探,为矿业发展提供新的矿产基地;二是矿产勘查开发要实行以大矿为骨干、中小矿并举;三是充分利用贫矿,走人造富矿的道路,富矿、贫矿兼采;四是对共生矿、伴生矿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五是有进有出,以长补短地利用国外的两种资源;六是依靠科技进步研制代用矿产品。
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切实加强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有新的突破,再发现与探明一大批后备矿产基地,增加资源储备,这是开源最重要的一环。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选冶水平,充分开发利用贫矿,已成为国际上的一种趋势。
前苏联于1950~1980年间开采的矿物原料中主要金属含量每5年下降5.7%。
铁矿开采品位已从1940年的55%下降到1983年的33.9%。
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开采的铁矿也都在30%左右。
在美洲,目前开采的铜矿石中的铜含量已从过去的2%下降到0.5%。
据美国矿业局预计,到2000年有可能进一步降到0.25%左右。
我国目前含铜0.5%的矿石也在开采。
此外,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采矿贫化率,提高开采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使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节流,首先要对全民进行矿情教育,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和珍惜矿产资源的道德观念。
第二,严格依法抓好矿业开发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严禁乱采滥挖,搞好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纠正浪费与破坏资源的现象,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降低工业生产中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水平,防止与减少资源的损失与浪费。
第四,要从中国的矿情实际出发,以合理的经济结构和适应需要的科技水平,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经济的道路,不能再走“资源耗竭型”发展经济的老路。
二、以国内资源为主,国外资源为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我国尽管人均资源不多,但资源总量还是不少的,而且矿种也比较齐全,进行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利用自己的资源是有物质条件的。
立足国内资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市场不可能供应我们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我们12亿多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