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液态氮肥作穗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液态氮肥作穗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液态氮肥作穗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是近年来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对水稻生产中的化肥减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应用新型肥料产品、做好肥料的科学运筹是实现化肥减量的技术路径之一。

穗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追肥以施用氮肥为主,若氮肥供应不足,则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但过量施用氮肥会造成环境污染。

35%正大绿速达液态氮肥是一款兼具速效性和长效性的缓释液体氮肥,能有效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率。

在此背景下,为验证35%正大绿速达液态氮肥作穗肥施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关键词:液态氮肥;水稻;生长;产量;影响;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有超60%人口以稻米为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快速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水稻种植方式也从传统人工种植向机械化种植转变,截至2018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44.5%左右。

在大力发展机械化移栽的同时,配套的肥水管理是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氮素是影响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养分因子。

水稻产量形成主要源自抽穗后叶片光合产物,叶绿素是水稻光合的基础,叶片氮含量变化直接影响着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因此叶片氮含量直接影响着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

水稻生产中追施穗肥可以有效维持功能叶光合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呈增加趋势。

在适宜施氮量下,增加后期氮肥用量,能够提高水稻群体源库质量和成穗率,从而获得高产.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肥料为35%正大绿速达液态氮肥、40%水稻专用肥(16-8-16)和尿素。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栽培方式为盘育机插,于2019年5月16日落谷,6月12日机插,种植株行距为14cm×25cm,每穴栽植4苗左右。

1.2试验设计试验设置四种温度处理:夜间高温(HNT:全天温度恒定在31℃);白天高温(HDT:07:00-19:00h为38℃,19:00-07:00h为24℃);全天高温(HDNT:07:00-19:00h为38℃,19:00-07:00h为31℃)和对照(CK:07:00-19:00h为31℃,19:00-07:00h为24℃)。

不同灌溉条件下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灌溉条件下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双 因子 对 水稻 产 量 影 响 的研 究较 少 , 结论 尚 不一 致 。 为此,
该试 验通 过 控 制土壤 落 干程度 , 观察 不 同水 分状 况下 , 氮肥
对 水 稻产 量 的 影 响及 其 生理 基 础 , 旨在 为 生 产 上水 稻 合理 施 肥和 节水灌 溉提 供理 论依 据 。
量平均为 1 8 0 k g / h m2 , 比世 界平 均 用 量 高 7 5 %左 右阁 。 目前 , 我 国部 分高 产稻 田的施 氮量 为 2 7 0 ~ 3 0 0k g / h m z , 有 的甚 至高
由表 1 可知 , 在 相 同灌溉 条 件下 , 增施 氮肥 后 产量 较 小 施 氮 处理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增 加 , 施 氮 增产 效 应 因灌 溉 方 式 和 施 氮 量 的 不 同而异 。 在 常 规灌 溉 条 件 下 , MN和 HN较 不
水稻 是 我 国 主要 的粮 食作 物 , 同时 也 是农 业 用 水 的 第
一 一
4 : 2 : 4 。 株行 距 1 3 c m ×2 0 c m, 每 穴 l苗 。 重 复 3次 , 随机 排 列, 小 区面积 1 2 m 。 1 . 4 测 产 考 种
大户 , 约有 7 0 %的农 业 用水 用于 水稻 灌溉 【 1 I 。 目前 , 我 国水
讨 水稻 节水 灌溉 技 术 。 其中, 干湿 交替 灌溉 被认 为 是一 种行
之 有效 的节水 新技 术[ 2 1 。
饱粒( 沉 入 水底 者 ) 和 空瘪 粒 , 计 算 饱粒 结 实 率和 饱 粒 干粒
重。 成 熟期 每 小 区取 样 2 m 。 , 根 据 产 量 构成 因素 计 算 实 产 。 该 试验 数据 用 S A S软件 进行 统计 分析 。

氮密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盐粳93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氮密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盐粳93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S143.1;S359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原6737渊圆园24冤01原园园17原园5氮密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盐粳93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钟顺成,毛艇,李鑫,赵一洲,刘研,张战,倪善君,于亚辉,王诗宇*(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摘要: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纯氮0、90、150、210、270kg/hm 2)和种植密度(30cm×18cm、30cm×14cm、30cm×10cm)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盐粳93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盐粳939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

低密高氮依然是产量显著提高的手段;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在密度30cm×18cm、施氮量10kg/667m 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品质;在密度30cm×10cm、施氮量10kg/667m 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

低氮条件下水稻的氮素利用率等指标会显著提高。

关键词:氮肥;密度;盐粳939;产量;稻米品质;氮素利用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着优异品质的稻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稻米品质主要是受遗传、生态区域和栽培措施的影响,稻米品质优异的品种只有在适宜生长的生态区域内搭配合理的栽培措施,稻米的优质特性才能表现出来[1]。

稻米品质的形成阶段是籽粒灌浆阶段碳氮同化物积累的过程[2]。

因此氮素营养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但是氮肥的过量施用增加了水稻的生产成本,同时施入稻田的氮肥被水稻吸收利用的极少,大部分的氮肥由于挥发和淋洗而损失,从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酸雨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课题名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2022QN2318);省科技重大专项(2022JH1/10200003)。

收稿日期:2023-11-07作者简介:钟顺成(1988—),男,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种研究。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溉(孕穗期) + 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浅水(1
cm 左右)栽秧, 移栽后 5~7 d 田间保持 2 cm 水层确
保秧苗返青成活, 之后至孕穗前田面不保持水层,
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 70%~80% (处理前期用
烘干法多次测定各处理小区土壤含水量来校准美国
生产的 TDR300 土壤水分速测仪, 便于灌水控制期
4 月 12 日播种, 地膜育秧, 5 月 12 日移栽, 叶龄为五
叶一心, 行株距为 33.3 cm×16.7 cm, 单株插秧。采
用灌水方式×氮肥水平 2 因素试验, 设 3 种灌水处理。
1.1.1 淹灌(W1) 水稻移栽后田面一直保持 1~3 cm 水层, 收获前 1 周自然落干。
1.1.2 “湿、晒、浅、间”灌溉(W2) 湿润灌溉(移 栽至孕穗前) + “够苗”晒田(无效分蘖期) + 浅水灌
式的小区每次灌水量一致, 除去泡田用水, W1、W2 和 W3 各处理灌溉用水量分别为 8 450.0 m3 hm−2、 4 480.0 m3 hm−2 和 1 360.0 m3 hm−2。
4 种施氮(尿素)水平为纯氮 0、90、180、270 kg hm−2, 分别记为 N0、N90、N180、N270。按基肥:分蘖 肥:孕穗肥=5∶3∶2 施用; 分蘖肥在移栽后 7 d 施用, 孕穗肥在穗分化期(枝梗分化期)施用, P2O5 90 kg hm−2, K2O 180 kg hm−2, 全部作基肥施用。采用裂区 设计, 灌水方式为主区, 施氮量为副区, 3 次重复, 小 区面积 15.0 m2, 小区间筑埂(宽 40 cm)并用塑料薄 膜包裹, 以防串水串肥, 其他田间管理按大面积生 产田进行。水稻生长期(4~9 月上旬)降水量及降雨分 布数据由成都市温江气象站提供(图 1), 2007 年和 2008 年分别为 489.2 mm 和 514.9 mm; 因两年气候 因素相差较小, 且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在无特 殊说明情况下, 本文着重分析 2008 年试验结果。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密度与施氮量对镇稻1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密度与施氮量对镇稻1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供试水稻品种 : 镇稻 1 1号 , 原名镇 4 1 3 , 由江 苏 丘陵 地
区镇 江农 业 科 学研 究所 以 镇稻 8 8 / 武 运 粳 8号 育成 , 属 早 熟
表 1 不 同 处 理 水 稻 施 肥 方 案
2 结 果 与 分 析
数 越 来越 多 , 到 8月下 旬 9月上 旬之 间达 到 最 高 , 新 叶也 不
1 . 2 试 验 材 料
肥, 6月 2 6日除 草 剂拌 泥施 入 分 蘖肥 , 8月 6日施 拔 节肥 和
促花肥 , 8月 1 7 日施 保 花肥 。 根据 病 虫情 报 进 行 病 虫 害 防 治。 1 0月下旬 相 继 成 熟 , 于 1 0月 3 1日收 割 。 播 前 进 行 5点
每穴 定植 2株 。 基 肥混 施入 土 , 追肥 表 面撒施 。
1 . 4 试 验 方 法
试验 于 5月 1 1曰播 种 , 6月 1 9日移栽 , 6月 1 5日施 基
试验于 2 0 1 1年 6 ~1 1月在 江 苏 省 如 皋 市 农 科 所 试 验 田进 行 。 试 验 地 前茬 为小 麦 , 土质 为砂 壤 土 , 地 势平 坦 , 地 力 均匀 , 肥 力 中等 偏上 , 排 灌方 便 。
晚粳 稻 品 种 , 2 0 1 0年通 过 江 苏省 农 作 物 品种 审定 委 员 会 审
植 面积 约 3 0 2 0万 h m , 是 世 界 上最 大 的水 稻 生产 国『 1 】 。 为提 高水 稻 产 量 。 对 水 稻移 植 密 度 、 氮肥 施 用 的 研 究 较 多 。 随着 超 级 杂交 稻 品 种 的 增加 , 水 稻 栽 植 密度 有 向稀 植 发 展 的趋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试 验 地 概 况

氮肥施用量及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氮肥施用量及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 试验 中 , 2在 保花 肥 施用 尿 素 比施 有 机 复合 肥 更 有利
农艺 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1 年 第 2期 01
于 高产 , 产 中保 花 肥 以 施 用含 氮 量 高 的速 效 氮 素 肥 料 较 生
有 利于促 进 产量提 高 。 ( ) 总氮 量 固定 的情 况 下 , 3在 基肥 及 保 花肥 施 用 有机 肥 的互作对 产 量 的影响 还有 待于 进一 步试 验研 究 。
k /mL在 其 他 2个 施 肥 水 平 分 别 为 BC 、 2BC 、2 2 , g h 1 BC 、 21BC 时
() 1 试验 结果 表明 , 氮量对 水 稻产 量有 明显 影 响 , 处 总 各
各小 区 产量 随着 氮 肥施 用总 量 的 增 大而 增 大 : 其 他 2 在 个
具 体设 计见 表 2 2次重 复 , 2 。 共 4个小 区 , 区面 积 2 。 小 0m。
13 试 验 过 程 .
条件 和 栽 培技 术 条 件 有很 大 关 系 , 中 氮肥 运 筹 方 式 对 稻 其
米 产 量 和 品质 有 很 大 影响 。 文 对 氮肥 施 肥 方 式 和肥 料 用 该 量 对水 稻产 量 的影 响进行 了 研究 , 以指 导氮肥 的合理 施用 。
22 不 同 处 理 产 量 构 成 因 素 及 用有机 复 合肥 处理 。 总 体 来 看 , 足 基 肥 、 当增 加 施 氮 总 量 、 花 肥 施 用 施 适 保 化 学 氮 肥 有促 进 植 株 生 长 和 增加 产 量 的趋 势 。 在 连 续 施 但 用 有机 肥 2年 以 上 的 田块 , 试验 结 果 是否 具 有 重演 性 , 该 还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 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4.01235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王亚江 霍中洋

魏海燕 * 许 轲
颜希亭 费新茹
葛梦婕
孟天瑶
张洪程
而在产量的形成过程中产量潜力发挥81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生育阶段遮光及氮肥施用对水稻吸收氮磷钾元素有何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以探明不同光氮处理下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根系形态生理的关系为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4, 40(7): 12351244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7] [8-11]
具有重
要的作用 , 但不同生育阶段遮光及氮肥施用对水稻 吸收氮、磷、钾元素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 因此本文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继续深入研究以探明不同 光、氮处理下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 根系形态生理的关系 , 为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及养分 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1.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的土质为沙壤土 , 地 力较好、 营养平衡。 前茬为小麦。 土壤含全氮 0.13%、 –1 碱解氮 87.45 mg kg 、速效磷 32.8 mg kg–1、速效钾 88.3 mg kg–1。 供试品种为超级粳稻品种宁粳 3 号 (生长前期分
蘖强 , 长势旺 , 后期熟相较好 , 抗倒性较强 , 落粒性 中等 , 全生育期 158 d 左右 , 株高 98 cm 左右 )和南粳 44 (生长前期分蘖较强 , 株型紧凑 , 后期群体整齐度 好 , 熟相好 , 穗型大 , 结实率高 , 全生育期 158 d 左 右 , 株高 100 cm 左右 )。

水稻研究项目名称

水稻研究项目名称

水稻研究项目名称1.引言1.1 概述概述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占据了全球大部分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研究项目被启动,旨在提高水稻的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个水稻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解决水稻种植中的关键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加可靠、高产、高质的水稻品种。

通过对水稻生长的细节和环境因素的深入研究,该项目希望能够提供新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生产力。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该水稻研究项目的相关内容。

首先,将探讨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特性,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然后,将介绍该项目所开展的实验和观测,以及通过对水稻基因组的分析来揭示水稻适应性的机制。

最后,将介绍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前景展望。

通过对水稻研究项目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和适应性机制,为水稻种植提供更科学、可持续的方法。

同时,该研究项目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下一节中,本文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的结构和逻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布局,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主要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其次,对于引言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明引言的作用和意义,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并提供背景信息和相关研究的概述。

接下来,对于正文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各个要点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包括水稻研究项目的背景和目标、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等。

最后,对于结论部分的内容,可以总结正文部分的要点和主要发现,强调研究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

此外,可以提醒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安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水稻基因的互作网络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分析

水稻基因的互作网络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分析

水稻基因的互作网络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分析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

水稻基因的互作网络及其转录调控机制成为研究水稻分子遗传与生物学机制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从互作网络和转录调控两个角度来探讨水稻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水稻基因的互作网络水稻基因互作网络是指基因之间所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获取水稻基因互作网络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在线数据库和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通过这些测序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明确不同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推断基因之间的交互网络,并进一步探索水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基因互作网络分析是研究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水稻基因互作网络分析的研究发现,水稻基因之间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包括基因共表达、共调控、反馈调控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互作关系中,研究人员研究了许多重要的基因,如水稻光敏感基因、耐旱基因、耐盐碱基因等。

二、水稻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水稻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是指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过程。

转录调控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许多蛋白质复合物和核酸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多种因素的调控。

转录调控机制是水稻分子遗传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探究水稻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挖掘水稻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研究方向将继续探索水稻基因互作网络和转录调控机制的生物学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基因互作网络和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涉及到更多的生物学领域。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基因调控的空间和时间特性,重视调控过程中易于忽略的细节和微小变化。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找到与水稻互作网络和转录调控机制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在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遗传改良中,这些基因可能是潜在的目标。

总之,水稻基因的互作网络和转录调控机制是探索水稻分子遗传和生物学机制的核心内容。

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6):166~172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6.022收稿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01190)ꎻ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1B0202030002)ꎻ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科研项目(NT2021010)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030301007)作者简介:邓毓灏(1996 )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ꎮE-mail:1012756423@qq.com通信作者:向慧敏(1985 )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研究ꎮE-mail:hmxiang@scau.edu.cn章家恩(1968 )ꎬ男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㊁土壤生态学和入侵生态学等研究ꎮE-mail:jeanzh@scau.edu.cn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邓毓灏1ꎬ邝美杰1ꎬ黑泽文1ꎬ章家恩1ꎬ2ꎬ3ꎬ4ꎬ5ꎬ向慧敏1ꎬ3ꎬ4ꎬ5(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2.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3.广东省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4.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5.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ꎬ广东广州㊀510642)㊀㊀摘要:间作种植模式近年来日益成为稻田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ꎮ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水稻间作生产模式及其综合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ꎮ在稻田系统中ꎬ水稻可与水生豆科作物㊁水生蔬菜㊁水生草本花卉㊁萍类间作ꎬ具有改善农田小气候㊁提高养分利用率㊁防控病虫草害㊁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㊁修复污染土壤㊁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㊁增产增收等综合效应和效益ꎬ值得推广应用ꎮ但在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少生产标准㊁综合效应未能同步发挥㊁推广难度高等现实问题ꎬ仍需要开展品种多样化优选及优化配置㊁生产技术规程及标准化㊁与农艺农机技术综合集成应用㊁与水生植物间套作修复土壤污染㊁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功能影响等一系列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深入㊁系统研究ꎮ关键词:间作ꎻ水稻ꎻ生态农业模式ꎻ综合效应ꎻ产业化发展中图分类号:S511.33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6-0166-07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fIntegratedEffectsofRiceIntercroppingProductionPatternsDengYuhao1ꎬKuangMeijie1ꎬHeiZewen1ꎬZhangJiaen1ꎬ2ꎬ3ꎬ4ꎬ5ꎬXiangHuimin1ꎬ3ꎬ4ꎬ5(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ꎻ2.GuangdongLaboratoryforLingnanMod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ꎻ3.Guang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Eco ̄CircularAgricultureꎬGuangzhouꎬ510642ꎬChinaꎻ4.Guangdong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reofModernEco ̄AgricultureandCircularAgriculture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ꎻ5.KeyLaboratoryofAgro ̄EnvironmentintheTropicsofSouthChina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Abstract㊀Intercroppinghasbecomeoneoftheresearchhotspotsofecologicalagriculturemodelsinricefieldsinrecentyears.Thispapersummarizedtheresearchesonriceintercroppingproductionmodelsandtheircomprehensiveeffectsathomeandabroadbyliteratureretrieval.Ricecouldbeintercroppedwithaquaticlegu ̄minouscropsꎬaquaticvegetablesꎬaquaticherbaceousflowersandduckweedsinthepaddysystemꎬwhichhadcomprehensiveeffectsandbenefitssuchasimprovingfarmlandmicroclimateꎬimprovingnutrientutilizationef ̄ficiencyꎬpreventingandcontrollingdiseasesꎬpestsandweedsꎬincreasingsoilmicrobialdiversityꎬrepairingpollutedsoilꎬimprovinglanduseequivalentratioꎬincreasingyieldandincomeꎬsothesemodelswereworthyof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Howeverꎬintheprocessoftheir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ꎬthereweresomepracticalproblemssuchaslackofproductionstandardsꎬnonsynchronousrealizationofcomprehensiveeffectꎬhighdifficultyinpromotion.Itwasstillnecessarytocarryoutin ̄depthandsystematicresearchesonaseriesofscientificissuesandkeytechnologiessuchasvarietydiversificationandallocationoptimizationꎬpro ̄ductiontechnologyregulationandstandardizationꎬintegratedapplicationofagronomicandagriculturalmachin ̄erytechnologiesꎬsoilpollutionremediationusingriceintercroppedwithaquaticplantsꎬeffectsofriceinter ̄croppingsystemongreenhousegasemissionandcarbonsinkfunction.Keywords㊀IntercroppingꎻRiceꎻEco ̄agriculturemodelꎻComprehensiveeffectsꎻIndustrializationdevel ̄opment㊀㊀水稻是全球近50%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ꎬ90%水稻产于亚洲ꎮ我国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ꎬ种植面积3000万公顷左右ꎬ居世界第二ꎬ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ꎬ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1]ꎮ水稻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ꎮ近30多年来ꎬ广东省水稻年平均播种面积为283万公顷ꎬ水稻总产量占广东省粮食产量的80.07%~92.06%ꎬ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8.23%[2]ꎮ长期以来ꎬ我国对水稻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遗传育种㊁栽培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ꎬ而对其绿色生态栽培技术模式研究相对较少ꎮ然而ꎬ随着水稻生产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ꎬ可利用耕地越来越少等问题的出现ꎬ亟需研究和推广应用一些具有更高效且生态效应更好㊁经济效益更高的水稻种植模式ꎬ以同时满足当前水稻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ꎮ间作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属但生长周期相似的作物在田间按一定行比间隔种植的生产模式ꎮ通常而言ꎬ间作可以使作物更好地利用光㊁热㊁土和水等自然资源ꎬ对增加作物产量㊁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和控制病虫害有显著的效果[3]ꎮ水稻间作是间作技术在稻田中的具体应用ꎬ也具有间作系统相关的生态效应[4]ꎬ但就目前而言ꎬ水稻间作相关研究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占比较少ꎮ为此ꎬ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水稻间作生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ꎬ总结水稻间作模式的综合效应ꎬ分析水稻间作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原因ꎬ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展望与建议ꎬ旨在为水稻间作模式的高效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ꎮ1㊀水稻间作生产研究现状水稻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ꎬ除南极洲之外ꎬ几乎大部分大洲上都有水稻生长ꎮ当前ꎬ水稻生产大多为单一化生产方式(单作)ꎮ以往关于水稻遗传育种㊁栽培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研究比较多ꎬ关于水稻间作生产模式尤其是水稻与其它水生植物间作进行绿色生产方面的研究较少ꎮ当前国内外围绕水稻间作生产的研究现状如下:(1)国内外开展水稻间作模式研究的国家较少ꎬ主要集中在我国ꎬ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此方面研究缺乏[5]ꎮ(2)国内外已研究的水稻间作模式主要有水稻与水生蔬菜间作㊁水稻与花卉类草本植物间作㊁水稻与水生豆科作物间作以及水稻与萍类间作这四大类(表1)ꎮ但总体而言ꎬ水稻间作水生植物模式数量有限ꎮ㊀㊀表1㊀稻田水稻间作模式类型间作类型间作植物名称参考文献水稻//水生蔬菜雍菜[3ꎬ10ꎬ11ꎬ18ꎬ19ꎬ22]水芹[2]慈姑[18]荸荠[26]水稻//水生草本植物美人蕉[6ꎬ11ꎬ25]梭鱼草[11ꎬ12]再力花[11ꎬ12]婆罗米[24]菖蒲[11]水稻//水生豆科植物水合欢[5ꎬ7ꎬ20]水稻//萍类红萍[8]㊀㊀注:表中 // 代表间作ꎮ㊀㊀(3)以上各水稻间作模式当前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壤养分利用㊁土壤重金属修复㊁水稻病虫草害防治㊁土壤微生物等多个领域ꎮ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间作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和边际效应761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邓毓灏ꎬ等: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的优势ꎬ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ꎬ降低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的镉含量ꎬ减少杂草滋生并降低病害发病率ꎬ提高土壤微生物量ꎬ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ꎮ但此类研究大多仅停留在效应层面ꎬ而缺乏较为深入的机理研究ꎮ总之ꎬ从水稻间作的研究区域㊁间作植物种类组成和研究深度而言ꎬ水稻间作模式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ꎬ有待进一步开展创新研究ꎬ形成关键技术ꎬ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产中ꎮ2㊀稻田间作综合效应2.1㊀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效应氮素是组成水稻体内器官和支持水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ꎮ研究发现ꎬ水稻与其它作物间作ꎬ在不影响其它作物营养元素吸收的条件下ꎬ能显著增加水稻对氮素养分的吸收和利用ꎬ其中水稻与水生豆科作物水合欢间作时ꎬ水合欢的固氮作用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多的氮素营养ꎬ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6ꎬ7]ꎮ在间作系统中适当增加磷和钾等元素ꎬ更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ꎬ例如ꎬ水稻与红萍间作系统中ꎬ施加磷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ꎬ这是由于磷肥的增加使氮肥更好地发挥作用ꎬ使水稻的实粒数和穗数增加ꎬ从而增加水稻产量[8ꎬ9]ꎮ水稻间作不仅可提高氮素利用ꎬ也可促进其它元素的吸收ꎮ研究表明ꎬ水稻和水雍菜间作显著增加水稻对氮素和硅元素的吸收量ꎬ并使水稻成熟期叶片中的硅含量上升ꎬ改善水稻的营养组成ꎬ此外还可增加土壤有效硅㊁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ꎬ但不会影响土壤的全量养分[10ꎬ11]ꎮ同时ꎬ水稻间作多年生水生植物ꎬ可以提高土壤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ꎮ水稻与菖蒲间作系统与单作系统相比ꎬ其土壤总有机碳㊁全氮㊁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均较高ꎬ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12ꎬ13]ꎮ2.2㊀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应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通常包括物理修复㊁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方法ꎬ其中生物修复因其具有环保㊁成本低等优势而日益受到青睐ꎮ已有研究表明ꎬ稻田间作也可发挥植物修复的作用ꎬ水稻与超累积植物间作可以解决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问题[14]ꎮ镉和砷等重金属污染是当前水稻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ꎮ镉和砷污染主要来自工业 三废 的不合规排放ꎬ其中镉大多以六价出现并最终合成镉化合物ꎻ砷元素本身毒性极低ꎬ但砷化合物均有毒性(其中三价砷化合物毒性更强)ꎬ食用镉和砷含量超标的稻米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15-18]ꎮ相关研究表明ꎬ水稻间作系统可以提高被污染土壤的pH值ꎬ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ꎬ增强铁斑ꎻ而高的铁斑会促进超累积植物对镉的吸收ꎬ进一步削弱水稻根部对镉的吸收ꎬ从而降低土壤污染ꎬ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作用[16]ꎮ如在水稻与再力花间作模式下ꎬ由于再力花的生物量大ꎬ吸收镉的能力强ꎬ因而可明显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ꎬ同时不会明显影响水稻产量ꎬ可以实现对轻度镉污染土地 边修复㊁边生产 的目标[17]ꎮ此外ꎬ在水稻与水雍菜间作等间作模式下ꎬ土壤重金属含量也显著降低ꎬ可见ꎬ稻田间作其它水生植物(特别是非食用的水生植物)有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19-21]ꎮ2.3㊀对病虫草害的防控效应在水稻生产过程中ꎬ病㊁虫㊁草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ꎮ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常规方法有光诱捕害虫等物理方法和施用杀虫剂㊁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化学方法ꎬ还有引入害虫天敌等生物方法ꎮ运用物理防控方法通常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ꎬ而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又势必会加重农业面源污染㊁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ꎬ且长期使用会致病虫草产生抗药性而使危害加重[22]ꎬ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水稻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ꎮ研究表明ꎬ间作可实现水稻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目标ꎮ例如ꎬ水稻与水雍菜㊁慈姑间作能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率ꎬ使间作系统的病虫草害明显低于水稻单作ꎬ同时由于间作中水生蔬菜生物量的增加ꎬ有效地抑制杂草滋生[23ꎬ24]ꎮ此外ꎬ水稻与婆罗米㊁美人蕉㊁梭鱼草等[25ꎬ26]水生植物间作也可以显著减少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ꎻ水稻间作荸荠时ꎬ荸荠的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ꎬ可抑制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27]ꎮ2.4㊀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物生长过程中ꎬ地上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ꎬ而且作物地下部的生长又与土壤微生86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物的作用密切相关ꎮ相比水稻单作而言ꎬ两种作物间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ꎬ另一方面可通过土壤微生物与水稻根系及土壤养分的相互作用ꎬ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㊁质量和抗逆性等[28-30]ꎮ有关研究表明ꎬ水稻间作多年生水生植物可以明显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ꎬ显著改善土壤特性ꎬ同时水生植物可为微生物提供更有利的栖息地ꎬ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的可持续性[12]ꎮ另外ꎬ水稻间作对土壤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ꎮ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也与土壤中的病原菌有关ꎬ研究表明ꎬ在水稻与荸荠间作模式中ꎬ荸荠对这些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ꎬ从而有助于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控制[27]ꎮ3㊀稻田间作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研究现状来看ꎬ有关稻田作物间作的研究日益增多ꎬ但目前大多研究还停留在间作效应层面ꎬ深层次的机理研究以及关键技术研发与生产技术体系集成构建还较为缺乏ꎮ同时ꎬ间作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十分不足ꎬ在未来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ꎮ3.1㊀水稻间作技术缺少规范化生产标准目前ꎬ水稻间作的相关研究与推广应用还处在起始阶段ꎬ与水稻间作的植物物种开发较少ꎮ从表1可以看出ꎬ目前研究的间作植物只有四大类ꎬ水稻与这四大类植物间作的综合效应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研究ꎬ同时ꎬ较为成熟的水稻间作模式与技术体系较少ꎬ且缺少正式发布的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ꎮ在整个水稻间作生产过程中ꎬ仍然缺少相应的技术标准去指导农民生产ꎮ例如ꎬ在种植过程中ꎬ水稻与间作植物的品种选择及机械化生产㊁田间管理等问题ꎻ在收获过程中ꎬ仍存在水稻和间作植物之间不同的收获方式及轻简生产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参考的质量标准等问题ꎮ上述一系列问题所涉及到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ꎮ3.2㊀水稻间作模式综合效益未能同步发挥稻田间作具有农田生态改善效应㊁修复效应㊁防控效应等多种生态效益ꎬ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ꎬ达到绿色生产的要求ꎮ但由于水稻间作其它作物需占用稻田面积ꎬ进而减少水稻的实际生产面积ꎬ使水稻产量达不到最大化粮食生产目标ꎮ而且水稻间作相较于单作ꎬ生产成本会有所增加ꎬ若间作植物的经济产出不能超过间作所增加的成本投入ꎬ则其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ꎬ使得水稻间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对降低ꎬ这势必会对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ꎬ不利于水稻间作生产的推广应用及可持续发展ꎮ因此ꎬ如何实现轻简生产ꎬ如何在提高稻田间作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ꎬ进而使农民和社会广泛接受ꎬ仍是影响其能否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ꎮ3.3㊀稻田间作推广难度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ꎬ水稻产量始终是水稻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ꎬ人们一直在探寻更高产的品种ꎬ以满足社会的需求ꎮ然而ꎬ相对单作模式ꎬ水稻间作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稻面积ꎬ影响水稻产量ꎮ同时ꎬ水稻间作生产中ꎬ由于其它作物的育苗㊁移栽㊁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均比单一种植水稻费时费力ꎬ且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更高ꎬ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水稻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难度ꎮ此外ꎬ当前农业劳动力日益减少ꎬ人工成本日渐升高ꎬ这就使水稻间作较单作增加的收入ꎬ不一定能很好地弥补其生产成本及技术难度提升所带来的附加成本ꎬ这更加大了水稻间作模式的推广难度ꎮ目前ꎬ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水稻单作生产区域ꎬ间作生产由于 耕种管收 两种作物会增加机械运行的难度和成本ꎬ而且当前可用于水稻间作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尚未配套ꎬ因此ꎬ在水稻间作生产中亟需开展大量研究ꎬ实现稻田间作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突破与集成应用[31]ꎮ4㊀研究展望水稻间作生产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目标ꎬ展示出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ꎬ但仍存在一系列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应用问题ꎮ为此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ꎬ以便更好地推进稻田间作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与可持续发展ꎮ4.1㊀关于水稻间作品种的多样化优选与优化配置研究总体而言ꎬ当前水稻与其它植物间作的优化961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邓毓灏ꎬ等: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模式及其适宜种类十分有限ꎬ需进一步扩展水稻间作模式种类的相关研究ꎬ其中不仅是间作植物的选择和优化ꎬ水稻优良品种选择也十分重要ꎮ近年来ꎬ大量研究证明不同水稻品种间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ꎬ从而提高水稻产量[32ꎬ33]ꎮ不同水稻品种与同种间作植物的间作效益不同ꎬ同种水稻品种与不同种类间作植物的间作效益也各异[34ꎬ35]ꎮ相关研究表明ꎬ水稻品种有7000多种ꎬ这对水稻生态型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36]ꎮ因此ꎬ在与水稻间作品种的多样化优选与优化配置研究中ꎬ若要提高水稻产量和相应的田间综合效应ꎬ这不仅需要加大除水稻以外的间作植物种类的筛选㊁优化和开发利用ꎬ还需要同步进行不同水稻品种的优选和优化配置研究ꎮ4.2㊀关于水稻间作生产技术规程及标准化研究水稻间作模式缺少一系列的技术参数ꎬ如水稻与间作植物品种的优化匹配标准㊁间作规格㊁栽培技术标准㊁田间管理标准㊁收获技术标准㊁农产品质量标准等ꎬ均需要开展大量研究才能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化技术规程ꎬ从而为稻田间作生产应用提供详细的指导方案ꎮ其它的水稻生产模式ꎬ如稻田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机械化生产体系ꎬ相对而言较为成熟ꎬ若将水稻间作模式与这些成熟的生产模式相结合ꎬ可以兼顾水稻间作模式与其它生产模式的优势ꎬ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ꎬ扩大生产收益ꎬ从而让农民更乐于接受水稻间作模式[37]ꎮ同时ꎬ加强水稻间作模式在不同土地㊁不同气候等条件下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及其与不同生产模式结合的研究ꎬ进而集成为高效㊁多样㊁生态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ꎬ才能使水稻生产更标准㊁更高效㊁更绿色[38]ꎮ4.3㊀关于水稻间作与农艺农机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研究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水稻生产的根本出路ꎬ我国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正走向全程机械化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以整地㊁种植㊁田间管理㊁收获㊁烘干㊁秸秆处理为重点作业环节ꎬ配置相应的机具进行生产ꎬ达到提高生产效率㊁节约生产成本㊁缓解用工难问题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目的[39ꎬ40]ꎮ水稻间作模式的发展应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相结合ꎬ以较少的人力资源使用ꎬ使水稻间作生产更高效[41]ꎮ水稻间作的机械化生产发展需要以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基础ꎬ根据种植要求㊁田间管理㊁收获方式等条件ꎬ制定相关的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技术方案ꎬ以此研发配套的农机技术来达到同时节省人工成本和规范稻田间作生产的目的[42ꎬ43]ꎮ4.4㊀关于水稻间作修复土壤污染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已有研究表明ꎬ水稻间作模式具有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作用ꎬ水稻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是重金属进入籽粒的首要环节ꎬ而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竞争能力比水稻强ꎬ使水稻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减少ꎬ降低了水稻植株中的重金属含量[44ꎬ45]ꎮ因此ꎬ水稻与超积累植物间作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ꎬ可以作为稻田间作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46]ꎮ同时ꎬ有研究表明在施用生物炭等钝化材料的条件下ꎬ土壤pH升高ꎬ有效降低了土壤和水稻中的有效镉含量ꎬ因此在水稻间作模式中施用生物炭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稻田间作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率[47ꎬ48]ꎮ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后期处理是水稻间作模式中的技术难题ꎬ也需要开展研究来解决ꎬ进而集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水稻间作模式体系与整体方案[49]ꎮ目前ꎬ有关水稻间作模式对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研究还很少ꎬ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ꎮ4.5㊀关于水稻间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功能影响研究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ꎬ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ꎮ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ꎬ最终使地球气温上升ꎮ温室气体中CH4和N2O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全球变暖有着重要影响ꎬ农业生产活动是CH4和N2O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ꎬ分别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45%~50%和20%~70%[50]ꎮ有关研究表明ꎬ旱地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间作等)可以明显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51ꎬ52]ꎬ但稻田水稻间作能否减排温室气体却少有研究ꎬ因此ꎬ有关稻田间作的碳源/汇功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有待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吴媛媛.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农业ꎬ201807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7):27-28.[2]㊀向慧敏ꎬ章家恩ꎬ罗明珠ꎬ等.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草害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ꎬ2013ꎬ29(1):58-63.[3]㊀宁川川.水稻和雍菜间作的生态效应及其促进水稻吸收硅的机理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ꎬ2018. [4]㊀汤利ꎬ卢国理ꎬ楚秩欧ꎬ等.水稻间作系统高氮投入对水稻产量㊁氮素利用及稻瘟病发生的影响[C]//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2008.[5]㊀张少斌ꎬ梁开明ꎬ张殷ꎬ等.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㊁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ꎬ2016ꎬ25(11):1856-1864.[6]㊀蓝妮ꎬ向慧敏ꎬ章家恩ꎬ等.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㊁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ꎬ2018ꎬ26(8):1170-1179.[7]㊀HeiZWꎬXiangHMꎬZhangJEꎬetal.Watermimosa(Neptu ̄niaoleraceaLour.)canfixandtransfernitrogentoriceintheirintercroppingsystem[J].J.Sci.ofFoodandAgric.ꎬ2021ꎬ102(1):156-166.[8]㊀SinghDPꎬSinghPK.ResponseofAzollacarolinianaandricetophosphorusenrichmentoftheAzollainoculumandphosphor ̄usfertilizationduringintercropping[J].Experi.Agric.ꎬ1995ꎬ31(1):21-26.[9]㊀宁川川ꎬ杨荣双ꎬ蔡茂霞ꎬ等.水稻-雍菜间作系统中种间关系和水稻的硅㊁氮营养状况[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7ꎬ28(2):474-484.[10]宁川川ꎬ陈权洋ꎬ胡洪婕ꎬ等.水稻与雍菜间作对水稻生长㊁产量和病虫害控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ꎬ2017ꎬ36(10):2866-2873.[11]WangJXꎬLuXNꎬZhangJEꎬetal.Intercroppingperenniala ̄quaticplantswithriceimprovedpaddyfieldsoilmicrobialbio ̄massꎬbiomasscarbonandbiomassnitrogentofacilitatesoilsus ̄tainability[J].Soil&TillageResearchꎬ2021ꎬ208:104908. [12]XiangHMꎬLanNꎬWangFGꎬetal.Reducedpestsꎬimprovedgrainqualityandgreatertotalincome:benefitsofintercroppingricewithPontederiacordata[J].J.Sci.FoodAgric.ꎬ2021ꎬ101(14):5907-5917.[13]BaghaieAHꎬAghiliF.HealthriskassessmentofPbandCdinsoilꎬwheatꎬandbarleyinshazandcountyꎬcentralofiran[J].J.Environ.HealthSci.andEngineeringꎬ2019ꎬ17(1):467-477. [14]冯爱煊.镉污染紫色稻田土壤的植物间作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ꎬ2020.[15]XiangMTꎬLiYꎬYangJYꎬetal.Heavymetalcontaminationriskassessmentandcorrelationanalysisofheavymetalcontentsinsoilandcrops[J].Environ.Pollutionꎬ2021ꎬ278:116911. [16]XuYGꎬFengJYꎬLiHS.Howintercroppingandmixedsys ̄temsreducecadmiumconcentrationinricegrainsandimprovegrainyields[J].J.Hazar.Mater.ꎬ2021ꎬ402:123762. [17]WangJXꎬLuXNꎬZhangJEꎬetal.Riceintercroppingwithal ̄ligatorflag(Thaliadealbata):anovelmodeltoproducesafecerealgrainswhileremediatingcadmiumcontaminatedpaddysoil[J].J.Hazar.Mater.ꎬ2021ꎬ394:122505.[18]HuangSYꎬZhuoCꎬDuXYꎬetal.Remediationofarsenic ̄con ̄taminatedpaddysoilbyintercroppingaquaticvegetablesandrice[J].Inter.J.Phytoreme.ꎬ2021ꎬ23(10):1021-1029. [19]KangZMꎬZhangWYꎬQinJHꎬetal.Yieldadvantageandcadmiumdecreasingofriceinintercroppingwithwaterspinachundermoisturemanagement[J].Ecotoxi.andEnviron.Safetyꎬ2020ꎬ190:110102.[20]黑泽文ꎬ向慧敏ꎬ章家恩ꎬ等.水合欢对重金属Cd㊁Pb的耐受性及吸收富集特性[J].生态毒理学报ꎬ2019ꎬ14(3):286-296.[21]赵泽宇.土壤农药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蚕业ꎬ2021ꎬ55(4):31-32.[22]LiangKMꎬYangTꎬZhangSBꎬetal.Effectsofintercroppingriceandwaterspinachonnetyieldsandpestcontrol:anexperi ̄mentinsouthernChina[J].Inter.J.Agric.Sustain.ꎬ2016ꎬ14(4):448-465.[23]梁开明ꎬ章家恩ꎬ杨滔ꎬ等.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ꎬ2014ꎬ22(7):757-765.[24]JoshiNꎬPandeySTꎬKumarAꎬetal.Weedmanagementprac ̄ticesinrice(Oryzasativa)plusbrahmi(Bacopamonnieri)in ̄tercroppingsystem[J].Ind.J.Agr.Sci.ꎬ2019ꎬ89(10):1612-1616.[25]蓝妮.水稻与美人蕉㊁梭鱼草间作的综合效应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ꎬ2018.[26]QinJHꎬHeHZꎬLuoSMꎬetal.Effectsofrice ̄waterchestnutintercroppingonricesheathblightandriceblastdiseases[J].CropProtectionꎬ2013ꎬ43:89-93.[27]丁兆军ꎬ白洋.根系发育和微生物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ꎬ2021ꎬ51(10):1447-1456. [28]连文慧ꎬ董雷ꎬ李文均.土壤环境下的根际微生物和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ꎬ2021ꎬ41(4):74-83. [29]穆文强ꎬ康慎敏ꎬ李平兰.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的生长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ꎬ2022ꎬ34(2):118-127. [30]秦琦.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ꎬ2019(3):3-4.[31]董楠.不同作物组合间作优势和时空稳定性的生态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ꎬ2017.[32]左元梅ꎬ张福锁.不同间作组合和间作方式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ꎬ2003ꎬ36(3):300-306. [33]ZhuYYꎬChenHRꎬFanJHꎬetal.Geneticdiversityanddis ̄easecontrolinrice[J].Natureꎬ2000ꎬ406(6797):718-722. [34]HanGYꎬLangJꎬSunYꎬetal.Intercroppingofricevarietiesincreasestheefficiencyofblastcontrolthroughreduceddiseaseoccurrenceandvariability[J].J.IntegrativeAgri.ꎬ2016ꎬ15(4):795-802.[35]LiRHꎬLiMJꎬUmairAꎬetal.Exploringtherelationshipsbe ̄171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邓毓灏ꎬ等: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tweenyieldandyield ̄relatedtraitsforricevarietiesreleasedinChinafrom1978to2017[J].FrontiersinPlantSci.ꎬ2019ꎬ10:00543.[36]LiMJꎬZhangJEꎬLiuSWꎬetal.Mixed ̄croppingsystemsofdifferentricecultivarshavegrainyieldandqualityadvantagesovermono ̄croppingsystems[J].J.oftheSci.ofFoodandAgri.ꎬ2019ꎬ99(7):3326-3334.[37]LiMJꎬLiRHꎬZhangJEꎬetal.Effectsoftheintegrationofmixed ̄croppingandrice ̄duckco ̄cultureonriceyieldandsoilnutrientsinsouthernChina[J].J.oftheSci.ofFoodandAgri.ꎬ2020ꎬ100(1):277-286.[38]叶雪辉ꎬ梁生ꎬ宋瑜清ꎬ等.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荐模式[J].现代农业装备ꎬ2021ꎬ42(3):79-82. [39]徐飞.水稻生产机械化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ꎬ2021(4):41-42.[40]熊元清ꎬ熊青琳.水稻人工直播与机械化生产的利弊与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ꎬ2016ꎬ4(12):99-101.[41]聂照义.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技服务ꎬ2015(8):61.[42]罗宗德.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与农艺结合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ꎬ2021(4):212-213.[43]彭天玥ꎬ王洁玲.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㊁风险与管控对策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 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2021:336-345ꎬ395.[44]许肖博ꎬ安鹏虎ꎬ郭天骄ꎬ等.水稻镉胁迫响应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ꎬ2021ꎬ35(5):415-426. [45]霍文敏ꎬ邹茸ꎬ王丽ꎬ等.间作条件下超积累和非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镉的积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ꎬ2019(3):165-171.[46]王港ꎬ余海英ꎬ李廷轩ꎬ等.两种淹水模式下施用钝化材料对镉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的影响[J].环境科学ꎬ2022ꎬ43(2):1015-1022.[47]梁程ꎬ胡逸文ꎬ嵇梦圆ꎬ等.稻草生物炭对土壤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ꎬ2020ꎬ33(6):1539-1548.[48]张杏锋ꎬ夏汉平ꎬ李志安ꎬ等.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综述[J].生态学杂志ꎬ2009ꎬ28(8):1640-1646. [49]温婷ꎬ赵本良ꎬ章家恩.稻鸭共作中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ꎬ2020ꎬ39(7):1442-1450.[50]陈津赛ꎬ王广帅ꎬ张莹莹ꎬ等.玉米大豆间作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ꎬ2020ꎬ39(9):32-40. [51]唐艺玲ꎬ王建武ꎬ杨文亭.间作对旱地CO2和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6ꎬ27(4):1323-1330. [52]唐艺玲ꎬ管奥湄ꎬ周贤玉ꎬ等.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ꎬ2015ꎬ23(12):1529-1535.27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栽种本数对八优52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栽种本数对八优52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葛常青(),浙江杭州人,一直从事粮油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6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栽种本数对八优52水稻产量的影响葛常青1 沈建勋2 黄凯美3 何晓萍1 俞 斌1(1 杭州市种子技术推广站,浙江杭州 310020;2 杭州市原种场,浙江余杭 311115;3 杭州市种子管理站,浙江杭州 310020)摘 要:杂交粳稻八优52单季移栽条件下不同栽种本数和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的分析,初步明确了八优52获得高产相应的栽种本数和氮肥施用量。

即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6月初播种,7月初移栽,栽种3本、纯氮施用量15010kg/h m 2为最佳;其次是栽种1本、纯氮施用量26215kg/hm 2。

关键词:八优52;氮肥施用量;栽种本数;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6)03-41-01 近几年来,从事杂交粳稻选育的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快速增加,涌现出了不少极具竞争力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杂交粳稻新品种审定的数量及其种植面积也逐年上升[1]。

八优52(又名8优052)就是其中之一,该品种是由杭州市农科院、杭州市种子公司和富阳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于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宜、高抗稻瘟病、米质中上等等特点[2]。

由于八优52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刚刚起步,相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还不十分明确,为了配合该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明确高产栽培相关适用技术、措施,我们在2005年开展了不同栽种本数和氮肥施用量的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供生产参考。

1 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杭州市原种场试验田进行,前作冬闲,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等。

磷、钾肥施用和防病治虫、灌水、除草等栽培管理同大田生产,试验区统一在6月2日播种,7月1日移栽。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氮肥施用量(A ),即A 1:纯氮150kg/h m 2,A 2:纯氮18715kg/h m 2,A 3:纯氮22510kg/h m 2,A 4:纯氮26215kg /h m 2;副处理为栽种本数(B ),即B 1:1本,B 2:2本,B 3:3本。

光、氮互作对超级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光、氮互作对超级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表 1 明, 、 表 光 氮及其互作对 晚稻生育进程影 响较
收稿 日期 :0 3 0 — 4 2 1— 6 2
同透光率 的遮 阳网进行 遮 阴 ,依次 为 10 S)3 % 0 %( 、5
( 1、5 S)1%( 3; S)2 %( 2、5 S)N用量设 3个处理 ,分别为 7
基金项 目: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 目(0 2 9 4 2 10 1 )
专 论与 研究
DOI1 .9 9 .s.0 6 8 8 . 1 . .1 中 国 稻 米 2 1 ,9 4 :5 3 ,3 :03 6/i n10 - 022 30 0 0 js 0 4 0 3 1 ( )3 — 8 4
光、 氮互作对超级 晚稻产量形成 的影 响
周庆 红 吕伟 生 符明金 曾勇军
施磷 ( 2 09g全部作基肥施用 。 P0 ). ,
1 测 定 指 标 与 方 法 . 3
在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上起 到了重要作用 。光 照是植
物进行光合 作用并赖 以生 长的前提条件 。我 国南 方某
些稻 区在水 稻生长季节 内多阴雨 ,水稻常 因生长 所需 要 的太阳辐射 不足而减产 。当水 稻种植在各种遮 阴环 境时 , 植株 因受 到不 同程度光照减 弱的影响 , 稻谷产量
1 试验设计 . 2
用 E cl 0 3和 D S . xe 2 0 P 7 5软件处 理数据。 0
2 结果 与分析
21 光 、 . 氮及其互作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以光 照强度( ) s 为主处理 , 氮水平 ( ) 施 N 为副处理 , 开展 S N裂区试验 。其 中 , 设 4个处理 , x s 移栽后用 不
I l l

k/6 N ) 1 k/6 N ) 1 g 6 N ) 共 g 7m ( 1、 1 g 7m ( 2、4k/ 7m ( 3。 6 6 6 1 个处 理 , 2 每个处 理重复 1 。采用盆栽试 验 , 0次 每桶 装土 1 g栽插 3 , 7k , 丛 每丛 2 粒谷苗 。 每桶施 肥量 以每 67m 2 6 万丛基本 苗进 行折算 , 即每桶施 纯氮( 1.5 N)1 0 2. 1 5g和 3 . , 6 21 g 按基 肥: 0 分蘖肥: 肥= :: 穗 5 3的比例 2 施用 ; 施钾 ( ). g 按基H : KO 1 , 8 E穗肥 = : 比例施 用 ; 73的

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氮素肥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氮素能够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但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却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不同氮素形态氮素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主要有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种,这两种形态在吸收、利用、代谢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1.铵态氮铵态氮成分比较稳定,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较小。

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速度较慢,但对氮素的利用率高,能够促进水稻发芽生长、根系发达,而且在干旱、高温等环境下,铵态氮的缓释机制有助于保持水稻的水分和营养供应。

2.硝态氮硝态氮含量较铵态氮更多,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根部吸收利用速度快,对于增加叶面积、提高产量有着较好的效果。

但是硝态氮的缺点是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转化为硝酸盐,对土壤酸碱度影响较大。

若大量使用硝态氮肥料,还会导致水稻的芽期过长,提高农药使用量,造成环境污染。

二、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光合作用、呼吸代谢、养分吸收等方面。

通过研究水稻的生长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的具体影响。

1.生长速度水稻的生长状态与其所吸收的氮素类型密切相关。

铵态氮能够促进水稻发芽生长,但持续使用会降低氮的吸收利用率。

硝态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叶面积,但在早期生长阶段使用过多会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

2.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对于光合作用的促进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氮素在光合作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铵态氮适用于光照不足的情况,而硝态氮则适用于光照充足的环境。

3.呼吸代谢呼吸代谢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氮素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铵态氮能够促进根部的呼吸代谢,但是硝态氮则能够促进叶片的呼吸代谢。

4.养分吸收氮素不仅仅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呼吸代谢,还直接关系到其养分吸收效率。

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技术的应用,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稻作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水肥调控作为稻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对提高稻作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也备受农业专家学者的关注。

1.水肥配套研究在南方稻作区,土壤水肥调控是影响稻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业专家通过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料的施用比例、种植密度和水肥结合技术等方法,不断优化水肥配套模式,以实现充分的营养供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2.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和浪费严重的问题。

节水灌溉技术对于稻作生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农业专家通过研究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技术,以及土壤水分传感器、遥感技术等,不断优化和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3.优质稻品种研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稻作品质和口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优质稻品种的研究也成为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农业专家通过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手段,不断研发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种植的需求。

1.生态环境友好型水肥调控技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技术也将朝着生态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未来,水肥调控技术将更加注重节水减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健康的考量,以实现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

2.精准农业和智能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也将朝着精准农业和智能化技术方向不断深入。

未来,通过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农民和农业专家将能够实现对水肥施用、生长环境等精准监测和调控,进一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稻作产量。

3.绿色施肥技术研究未来,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绿色施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采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秸秆还田等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养分供应和生态系统健康,还能降低化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稻氮肥不同施用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水稻氮肥不同施用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8 6 7. 87 27 4 89 . 7 .5 . 82 0 O.1 9 4 3. 9 2 2. 9 9 2. 85 6 . 27 3 9 7. 6 4 . 38 0 9. 8 8 4. 27 6 9 O. 6 7 . 61 5 9. 8 2 O. 27 8 2. 6 5 .1 81 5 9.
无效 分蘖过 多等 现象 。
2 2 生育性 状调 查 .
补充 土壤 缺乏 的营养 元素 , 累养分 提高土壤 肥力 , 积 大 幅度 的提高水 稻 产 量 , 合理 的施 肥 可 以提 高 稻 米 品质 , 提高 稻米 的商业 价值 。
综 合 以 上试 验结 果 可 知 , 稻上 氮 肥 的最 佳施 水
处 株 高 平 方 米 穗 粒 结 实 千 粒 产 量 出 米
理 c m
1 8 2 2. 2 8 6 2. 3 87 .9 4 89 .7
穗数
55 2 7.
数 率
8 2 5. 90 2 .
重 g gh k / m 率
27 89 . 7 7 .6 19 0 O.
现 代 化 农 业
21 0 0年 第 2期 ( 第 3 7期 ) 总 6
水稻氮肥不 同施用量对产量及 品质 的影响
崔 兆 娟
( 黑龙 江 省 红 卫 农 场 , 龙 江 饶 河 1 6 2 ) 黑 5 3 2
氮 、 、 是水 稻生 长发 育 中所 必须 的三 大 营养 磷 钾
元 素 , 中氮素 对 水 稻 生 长 的影 响较 大 。氮 肥 既影 其 响水稻 的产量 , 影 响 水 稻 的 品质 。因此 合 理施 用 又 氮 肥 , 现优 质 稳 产 是 研究 的 主 要 目的 , 实 因此 2 0 08 年进 行 了如下试 验 。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一、引言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优化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氮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施氮对稻米储藏特性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期为水稻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优化稻米的储藏条件。

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适量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养分的运输能力,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然而,过量的施氮会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甚至产生环境问题。

(三)施氮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氮素对稻米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适宜的施氮量能够改善稻米的品质,使米粒饱满、光泽度好、垩白度低等。

然而,过量的施氮则可能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如垩白率增加、食味品质变差等。

三、施氮量对稻米储藏特性的影响(一)储藏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变化稻米在储藏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其中,施氮量也会影响稻米的储藏特性。

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提高稻米的抗虫、抗病能力,延长稻米的储藏时间。

(二)施氮量对稻米水分吸收的影响适量的施氮可以提高稻米的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储藏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然而,过量的施氮可能导致稻米水分吸收能力增强,容易吸湿变质,影响储藏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梯度,研究施氮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同时,分析不同施氮量下稻米的储藏特性及变化规律。

水稻产量与氮肥的效应关系

水稻产量与氮肥的效应关系

水稻产量与氮肥的效应关系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领域一直探讨的问题。

除了土壤营养状况、种植管理等因素,氮肥的使用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产量与氮肥的效应关系。

一、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有何影响?水稻的根系发育早、生长快,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大,在干物质积累的过程中,氮素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此,氮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加强氮肥的供应,不仅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速度,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多种影响,首先是增加植株高度,促进穗发育,使水稻产量增加;其次,氮肥的充足供应可以提高水稻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水稻的光合作用量;此外,充足的氮肥供应还可增加水稻的根系发育,促进地上部分的营养供应等。

二、氮肥的种类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氮肥的种类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按照氮肥的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氮肥、无机氮肥和生物固氮三类。

无机氮肥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肥料,如尿素、氨基酸肥料等。

根据实验研究,适量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但是,氮肥用多了也会影响到水稻产量。

如果施氮不当,反而会使土壤中的氮素转化为硝酸盐,加速氮素的流失和溶解,造成土壤营养的不平衡,甚至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有机肥对水稻生长期间的氮素转化速度较慢,但是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有利菌株的繁殖,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施肥中,可以增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菌群多样性,有效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利用率。

三、如何科学施肥合理的施肥对于提高水稻产量至关重要。

科学施肥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制定施肥方案。

在施肥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养分检测和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情况和缺失状况,制定出适合本地土壤的施肥方案。

2.控制施肥量。

施肥还需要精确计量,要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量的不同控制施肥量,不可盲目施肥,以免出现肥料超量使用的问题。

不同施氮量对中浙优1号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中浙优1号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中浙优1号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作者:陆海来源:《南方农业·下》2024年第04期摘要以中浙优1号水稻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试验设置了4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处理)、施氮量85 kg·hm-2(T1处理)、施氮量175 kg·hm-2(T2处理)、施氮量255 kg·hm-2(T3处理)。

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籽粒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适量施氮可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但过量施氮会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当施氮量为175 kg·hm-2时,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均较高,氮肥利用率也较高。

在实际中浙优1号水稻生产中,推荐按175 kg·hm-2的施氮量进行施肥,以达到高产、高效、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施氮量;中浙优1号;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1.06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8.003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农户经济收入具有深远影响[1]。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成为国内外農业科技研究的重要课题[2]。

氮素是水稻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3]。

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会导致氮肥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增加,甚至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问题[4-5]。

因此,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对于指导水稻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作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广泛[6]。

但受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影响,不同地区适宜的施氮量也存在一定差异[7]。

笔者选取广西柳州市水稻种植基地的中浙优1号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氮肥利用率的变化情况,旨在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响 仅次 于水 , 氮 肥 占水 稻生 产投 入 总成 本 的 3 5 %。中 两 因 素裂 区试 验设 计 , 水分管理为主区, 氮 素水 平 为 国稻 田单 位 面 积 氮肥 施 用 量 .比世 界 稻 田单 位 面 积 裂 区 。试验 设 置 2个 水分 处 理 和 3 个 氮 水平 , 4次重
3 5 %的 比例 , 分 基肥 , 分 蘖肥 , 穗 肥 三次施 入 ; 磷肥 、 钾
1 0 0 k g / h m 2 K 1 0 0 k g / h m 2 和 试验于 2 0 1 1年 在 宜 昌市 农 科 院枝 江 四 岗试 验 肥 和锌 肥 用 量 分 别 为 P
N一 0 ( 不施 ) 、 N一 1 5 0 ( N 1 5 0 k g / h m ) 和 N一 2 0 0 ( N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试验 材 料
2 0 0 k g / h m ) 。氮肥 以尿 素 的形 式 .按 照 4 0 %: 2 5 %:
植为主, 水 资 源浪 费严 重 。研究 表 明水 稻 生态 生理 需 K 2 O) 。 水 具 有很 大 的可 调性 . 水 稻 节 水 栽 培 的潜 力 巨 大 ( 王 1 . 2 试 验设 计 与方 法
绍 华等 , 2 0 0 4 ; K a t o e t a 1 . , 2 0 0 7 ) 。氮对 水 稻 生产 的影 1 . 2 . 1 试 验设 计 试验 采 用水 分 管理 和 氮 素水 平 的
2 0 0 9 ) 。针 对灌 水施 用 氮肥 对水 稻 生长 发育 和产 量 的 前 的大 田准备 与 淹灌 处 理相 同 ,移 栽 后 7 d保 持 4
影响, 我 们 进 行 了相 关 试 验 , 以期 获 得 有 关 数 据 , 以 6 c m浅 水层 , 之 后 开始 水分 处理 。3个氮 水平 分别 为 便 指 导 生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邵士梅;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侯丹平;赵步洪;张耗【摘要】协同利用水分和氮素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子是提高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水氮互作的效应、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中国稻米》【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水稻;水氮互作;产量【作者】邵士梅;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侯丹平;赵步洪;张耗【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5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高低至关重要[1]。

水肥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国内外水稻栽培学者把实现水稻高产与水肥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作为主要研究任务[2]。

水、土壤养分和气候是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在水肥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水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数量和时间上存在着最佳的匹配。

要想使其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只有进行科学协调的水肥投入[3]。

有研究表明,在节约水肥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对水稻产量的调节作用,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可减少过度使用肥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4]。

这对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水氮互作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指出了当前研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 水氮互作效应水稻产量主要受水分和氮素的影响,水分作为运输养分的载体,一方面促进氮素的转化,另一方面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同时氮素也是土壤水分的调节剂,影响水稻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根系的生理形态结构[5]。

水氮互作效应指水分和氮肥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6]。

当土壤含水量适宜时能促进土壤中氮素的运转,而土壤氮素含量充足时,可以弥补缺水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7]。

杨建昌等[8]认为,在缺水的条件下,肥料利用效率会受到限制,而过量的水分则会导致化肥的流失;施肥过量或不足均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产量[9]。

在一定的范围内,水氮互作显著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但其中的促进机理机制尚不明确。

2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2.1 对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水氮互作能促进产量的增加[10]。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对产量有显著影响,但不存在明显互作效应。

在缺水条件下,作物的水分胁迫在高氮下会加重,不利于产量的增加[8]。

有研究表明,在轻度干旱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重度干旱时,增施氮肥对水稻增产的效果并不显著。

在低氮条件下,节水灌溉的产量要高于灌水灌溉的产量[11]。

产量构成因子主要有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不同水肥运筹方式对其影响各不相同,间歇灌溉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12-13]。

增施氮肥会降低千粒重和结实率,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会有所提高。

有研究表明,在水肥耦合条件下,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会显著提高,最终导致产量的大幅增加[14]。

2.2 对群体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抽穗期群体库-源质量,促进产量提高[15-16]。

茎蘖成穗率是衡量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水肥关系密切。

淹水灌溉及前期施肥均不利于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产生,不利于成穗率的调控;干旱条件下茎蘖成穗率虽然显著提高,但总分蘖数较少,并不利于产量的增加。

此外,水稻结实期的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是群体质量的本质指标,光合产量与水稻产量呈线性相关[15]。

有研究表明,适宜的水氮比例可以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干物质积累量,表明水肥互作能进一步促进水稻结实期干物质积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增产的目的[17]。

2.3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是由叶面积指数、单位叶面积的潜在光合速率、透射到下部叶片的光占冠层顶部总光量的比例和光合叶片持续期决定的[18]。

光合作用是水稻积累有机物质的基本途径,决定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的水平。

因此,光合作用与水稻的产量有直接的联系[19]。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水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尤为显著,水氮互作对水稻光合作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20]。

研究表明,在灌溉条件下,施用适量氮肥可以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期,提高水稻的光合速率;但在非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对叶面积指数等的影响较小[21]。

在缺水条件和低氮水平下,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将显著降低,对水稻产生最大的负效应,复水后可恢复,增施氮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水稻灌浆期缺水会促进叶片的衰老,导致叶片光合能力的衰退,在水分匮乏下增施氮肥,可以适当延长叶片功能期,优化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缺水对水稻造成的危害[22]。

2.4 对氮代谢酶的影响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必须通过氮代谢酶的一系列反应和转化来完成。

硝酸还原酶是植物器官中硝态氮还原同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是水稻同化的主要酶 [23]。

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循环是植物体内NH4+同化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氮代谢的中心[24]。

大量研究表明,在正常供水和缺水条件下,较高的氮肥水平对植物的氮代谢均有显著影响。

在不同生育期,轻干湿交替和良好的肥料管理可提高氮代谢酶的活性,促进氮素的吸收,增加产量[25-26]。

不同水氮互作模式对水稻功能叶的氮代谢酶活性、氮含量、籽粒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

研究表明,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后叶片中氮代谢酶活性显著提高,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后叶片中氮代谢酶活性下降,说明氮代谢酶活性与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适宜的水分处理会提高水稻根系的含氧量和氧化力,有利于保持氮代谢酶的活性,促进各器官氮的积累和转运,显著提高氮素的利用率[27]。

2.5 对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为吸收和输送水分、养分的器官,根系在大小、数量、空间分布和生理功能方面与水分和养分密切相关[28]。

水分直接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严重的水分胁迫会抑制根系的生长,降低根系的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降低氮素的吸收转运能力。

合理的水肥条件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加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促进各种营养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29]。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水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的根干质量显著大于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水稻的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与植物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密切相关[30]。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合理配比是促进植物有效吸收利用氮素的重要因素。

在水分相对稀缺下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根干质量、根体积和根长度,提高根系活性和氧化能力,促进根系生长,过度缺水则会抑制水稻根系活力。

合理的水肥搭配有助于维持水稻的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27,31]。

2.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水氮互作对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吸收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27]。

不同水分处理下,缺氮会限制稻株氮的总积累量,植株生长发育缓慢、矮小。

良好的水氮互作显著促进各养分的吸收、转运,协同提高磷、钾的积累量,从而促进籽粒灌浆,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2]。

植株对氮、磷、钾间的吸收和累积与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有显著相关性,且随生育进程推进相关性增强,表明水氮互作能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32]。

抽穗前期养分的积累量与结实期养分向籽粒的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

然而,过量施氮和干旱条件会导致抽穗前期氮素积累过高或过低,从而显著加剧运输贡献率的负面影响[33]。

当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协调时才能提高各养分在抽穗期前的积累,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结实期各营养器官氮的转运贡献率和收获指数[34]。

2.7 对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土壤水分与肥料共同作用影响水稻产量。

有关水氮互作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土壤增肥产生协同作用的条件和互作效应等方面[35]。

相关研究表明,作物的“以肥调水”作用与土壤干旱程度及施氮量有显著相关性,轻度干旱下效果明显,重度干旱下“以肥调水”的效应减小;过量施肥或不足均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

在一定的范围内,氮素和水分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6-37]。

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有人在小麦上观察到,在正常施肥下,单位吸氮量的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38]。

合理的施肥方式可以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增强对养分、水分的吸收及利用,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39]。

3 水氮互作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3.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中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常规灌溉、畦沟灌溉、干湿交替灌溉、间歇湿润灌溉、覆膜旱种、旱育秧、水稻强化栽培等[40]。

干湿交替灌溉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41]。

有研究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可节水15%以上,同时使水稻增产1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42]。

但也有研究认为,干湿交替灌溉仅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因其还与土壤质地、土壤落干程度以及水稻生长季节温度和降雨量等因素有关,所以没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0]。

有研究指出,轻干湿交替灌溉不仅可以节约用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且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主要是因为轻干湿交替灌溉降低了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改善冠层结构、增强弱势粒中淀粉等代谢过程关键酶的活性[43]。

而在重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因水分胁迫严重,水稻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降低[44]。

3.2 水稻氮肥施用技术众多研究学者为了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流失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研究出一系列氮肥高效利用施肥技术、氮肥总量控制与作物生育期调控相结合的氮素管理技术、实地养分管理技术、水稻精确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三定”栽培技术、“三控”施肥技术等[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