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的结构解剖(图文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骨的结构解剖(图文详解)

人类下肢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躯体、承受体重和行走,因而,下肢骨一般均比上肢骨粗大、笨重。

1.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1)髋骨(hip bone):是不规则扁骨。上份扁阔,中份窄后,下份有一大孔称闭孔。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一般在15岁以前,三骨间由软骨连结,15岁后软骨逐渐骨化使三骨融为一骨,三骨体融合处为一大而深的窝称髋臼,朝向外下方,与股骨头相关节;髋臼内有半月形关节面称月状面,髋臼下缘缺损处称髋臼切迹。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共同连接而成骨盆。

髂骨(ilium)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分为体和翼两部。髂骨体肥厚、坚固,构成髋臼的上2/5,主要承受上身的体重。髂骨翼位于体上方,为宽阔的骨板,中部较薄,上缘肥厚弯曲成弓形称髂嵴,髂嵴的前后突起分别称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二棘下方又各有一突起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嵴外缘距髂前上棘5~7cm处向外有一突起称髂结节,它是重要的体表标志,临床上进行骨髓穿刺术常选择于此。髂骨翼内面平滑稍凹称髂窝,髂窝下界为一骨嵴称弓状线,窝后部上方粗糙称髂粗隆,其下为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相关节。

耻骨(pubis)位于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耻骨体较肥厚,构成髋臼的前下1/5,与髂骨融合处的前面形成稍隆突起称髂耻隆起。耻骨体向前下延伸为耻骨上支,支上有一条较锐利的骨嵴称耻骨梳,耻骨梳向后与弓状线相连,向前终于一突起称耻骨结节;耻骨体向后下为耻骨下支,下支后伸与坐骨支结合。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有一椭圆形的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耻骨联合面有年龄和性别差异,两侧联合面相结合形成耻骨联合。耻骨联合面上缘与耻骨结节间有骨嵴称耻骨嵴。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后下部,分体和支。坐骨体较厚,构成髋臼的后下2/5,体向后下延续为坐骨支,体后下份的粗大隆起称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体表可以摸到。髂后下棘与坐骨结节之间有

一个突起和两个切迹,突起称坐骨棘,较尖锐,三角形,坐骨棘上方切迹大而深称坐骨大切迹,其下方切迹小而浅称坐骨小切迹。

(2)股骨(femur):位于大腿内,是人体最长最粗最结实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

上端有朝向内上方呈球状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一小凹称股骨头凹,有股骨头韧带附着。头外下缩细部分称股骨颈,它与体之间形成一钝角称颈体角,此角男性平均132?,女性约为127?,儿童约为150?~160?。颈与体交界处的上外侧有粗糙隆起称大转子,

后内侧有一隆起称小转子,都有肌附着。大、小转子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相连。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股骨体粗壮结实,略向前弓,上端呈圆柱形,下端前后较扁。股骨体后面有纵形的骨嵴称粗线,它是由内侧唇和外侧唇合并而成的。粗线向上延续为粗糙的突起称臀肌粗隆,由臀大肌附着;粗线下端内、外唇分开形成三角形的肌附着面称腘面。体中下部近粗线处有一滋养孔。

下端向左右两侧膨大且向后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其间有深窝称髁间窝,两髁关节面在前面相连,与髌骨相关节称髌面,两髁侧面上方分别有较小的突起称内上髁和外上髁,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3)髌骨(patella):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有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股四头肌腱包于其前面并向下延续为髌韧带。髌骨可在体表摸到,当外伤骨折手术取出之后,并不太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4)胫骨(tibia):是三棱形粗大的长骨,位于小腿内侧,对支持体重起主要作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粗大,形成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对应的内侧髁和外侧髁,其上有关节面,两髁之间有向上的髁间隆起。外侧髁的后下方有一小关节面称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体表可以摸到,其上附有韧带。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前缘锐利,体表可以触到。下端稍膨大,内侧有一向下的突起称内踝,是重要的体表标志;下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外侧有一关节面称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5)腓骨(fibula):细长,位于小腿的后外侧,不承受体重,主要作为小腿肌的附着部位,可分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细称腓骨颈。体较细,内侧有骨间缘。下端膨大称外踝,较内踝低,内侧有关节面参与形成距小腿关节。临床上常截取一段带血管的腓骨,进行自身移植。

(6)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跗骨(tarsal bones)共7块,属于短骨,相当于腕骨,但体积较大,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其排列为前、中、后三列,后列有距骨,与胫、腓骨形成关节,距骨下方为跟骨;中列为足舟骨,位于距骨前方偏内侧;前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

骨和骰骨,三块楔骨位于足舟骨之前,骰骨位于前外侧。

跖骨(metatarsal bones)共5块,属于长骨,相当于掌骨,由内侧向外侧依次称第1~5跖骨。每块跖骨由近及远可分为底、体和头三部分,第5跖骨底特别粗大且向外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

趾骨(phalanges of toes)共14块,趾骨不参与传导体重,所以较指骨短小。一般母趾为2节,其他各趾为3节。趾骨的形态和命名方法与指骨相同。

足籽骨(sesamoid bone)一般位于第1和第5跖骨头着力点的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