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控挖潜技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控挖潜
技术研究
摘要: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中高渗油藏受储层静态、动态非均质性的影响,
注入水无效或低效循环问题突出,极大降低了开发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如何直
观展现油藏流场分布,准确描述优势流场的位置,对油气田开发调整工作有着重
要的意义。本文以油藏工程为基础,以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
油藏流场的定量化表征模型,指导了流场调整方案设计,为油气田开发的动态调
整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字:流场;特高含水后期;定量化描述;调整对策
目前国内老油田中高渗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产量递减阶段,稳产难度大。由于长期流线固定、驱替不均衡,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特高含水后期,如何进行流场调整,均衡驱替,对于老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流场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数值模拟法、动态分析法、BP神经网络分析法等。数值模拟法应用改进流线法描述流场的展布,此方法推进了流场研究,但是对于
纵向流场分布不能准确描述。动态分析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从动态的角
度对井间连通性和注入水流动方向进行了研究,但是此方法无法定量描述流场特征。BP神经网络分析法形成了高含水油田油藏流场评价体系,因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推广应用难度大。本研究是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高含
水后期流场定量评价模型,应用于数值模拟中,指导高含水后期调整治理方案的
部署和实施。
1特高含水后期流场定量表征模型研究
1.1 利用逻辑分析方法选取特高含水期流场表征参数
考虑储层静态、动态非均质性,筛选出影响流场动态、静态参数,利用逻辑分析方法(因果关系、等价关系、过程关系)优选出反映储层特征的渗透率、净毛比,反映冲刷程度的过水倍数,反映水驱利用效率的含油饱和度。
1.2 利用升/降梯形法确定流场表征参数隶属度函数
渗透率隶属度函数FK:
(1-1)
式中: K(i)为i网格渗透率;
K
max 、K
min
分别为最大、最小渗透率
净毛比隶属度函数FR:
(1-2)式中:R(i)为i网格净毛比;
R
max 、R
min
分别为最大、最小净毛比
过水倍数隶属度函数FT:
(1-3)式中:T(i)为i网格过水倍数;
T
max 、T
min
分别为最大、最小过水倍数。
含油饱和度隶属度函数FSo:
(1-4)式中:So(i)为i网格含油饱和度;
So
max 、So
min
分别为最大、最小含油饱和度。
1.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流场表征参数权重
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引入1-9比率标度的方法构成判断矩阵,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比较判断,得到流场表征参数层次分析矩阵(表1)。
表1流场表征参数层次分析矩阵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获得各项参数的权重系数。即相对权重向量为(0.285,0.073,0.472,0.170)T。
1.4 利用耦合计算法确定流场定量表征模型
将隶属度函数与权重进行耦合计算,得到定量化表征油藏流场强度(W)的模型。
流场强度定量表征模型:
W=0.285•FK(i)+0.073•FR(i)+0.472•FT(i)+0.170•FSo(i)
1.5 结合矿场统计确定了流场分级评价标准
通过统计特高含水后期层段相对吸水量与流场强度数据,做出关系散点图(图1),可以看出强度在小于0.13的时候,流场强度随着相对吸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0.13和0.2之间的时候流场强度变化不大,在大于0.2时候流场强度快速增加。因此我们确定了流场分级标准(表2)。
图1层段相对吸水与流场强度关系散点图
表2高含水后期油藏流场分级标准
2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整对策研究
2.1 变注采转流线
由于流场固定造成注入水低效循环,通过转注调整流场方向(60度左右),
将强势流场转向弱势流场,实现剩余油的有效挖潜。
2.2 拉大井距变流线
针对强势流线,通过放大井距,抽稀井网,一线井转向二线将流线转向潜力区,达到高效均衡水驱的目的。
2.3 调参数调流线
针对平面注采不均衡,以井组为单元,优化调整油水井生产参数,通过对油
井提液(合理生产压差10.5MPa,液量级差控制在1.1倍以内)、对应水井调整
注水量,进一步优化注采流场。
2.4 纵向调剖面
针对纵向流场差异大,层间、层内水驱不均,实施细分和调剖,使流场级差
控制在1.5倍以内,实现弱驱层的有效动用。
该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某中高渗油藏,水驱控制、动用程度分别提高2.1%、1.4%,增加(恢复)可采储量9.86万吨,提高采收率0.77%,效果显著。
3结论
(1)通过动静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渗透率、过水倍数、含
油饱和度、净毛比为基础的特高含水后期流场定量表征模型,并结合矿场统计法,确定了流场定量评价标准;
(2)提出了针对平面流场,通过变注采转流线、拉大井距变流线、调参数调流线调整,针对纵向流场差异大,纵向调剖面的流场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可有效改善实际油藏开发效果,对国内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付真,等.油藏流场的定量化描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1,33(12):111-114.
[2]陈永生.油藏流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