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论文名称: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年级专业: 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生姓名:张京雨
学号:I00814190
评阅教师:姚德薇
提交时间: 2011—01—01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摘要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与教会及农村公社是封建制度下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封建社会的中国,村社、门阀,尤其是宋代以后普遍建立健全的宗族构成了封建政权下的基本的社会组织。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社会结构及组织功能的重大区别。
庄园与教会分别担负社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二者既有总目标下的相互配合,又有具体行动中的相互抗衡。
松散的社会结构、分离的组织功能,使得整个社会比较脆弱。
在中国,身兼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宗族,在其内部,两种功能相互支持、协调行动,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和排他力。
宗族自身的稳定,促成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具体比较东、西封建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宗教、宗法等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就会发现东、西方封建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造成不同社会结构的原因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两个方面入手,最后再结合今天的中、西之间的差异简述一下两者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社会结构;宗教;经济;庄园;多元化;国家机器
目录
前言 (4)
一、中、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的成因 (4)
(一)西欧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 (5)
(二)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5)
二、各自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5)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5)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6)
三、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6)
(一)义利关系问题 (6)
(二)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6)
(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7)
(四)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7)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7)
前言
历史上早就出现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名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几乎都被用来对世界的粗略的划分,两者之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上都存在在这许许多多的不同。
封建社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社会,它对今天人们的影响依然部分的保留着。
当初,东方与西方同样是封建文明,不同的是家长制和议会制。
而东方封建文明发展得更快,比西方早了接近1500年升级到新阶段--中央集权帝国(家长式)。
要知道,东方封建文明和其延续影响(到汉武帝尊儒术后约200年)表现出的文明是比西方封建文明先进约1000年的。
所以,东方封建文明就远远先于西方封建文明进入新阶段。
西方封建文明要到工业革命,才开始进入新阶段:议会式的中央集权国家。
比东方抛弃封建文明迟了1500年。
研究两者的差异,有利于理解和运用目前东、西方在文化、饮食、审美、价值观等等上的不同,这样可以帮助个人更好的对外交往以及国家的外交与外贸工作,其意义非常深远。
笔者将分三个部分阐述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介绍东、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的成因;第二部分介绍各自发展道路的比较;第三部分介绍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由于时间仓促,其中不免有些错误,希望大家帮忙指出,有不当之处也请大家见谅,谢谢!
一、中、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的成因
大体说来,西欧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政治、宗教等力量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松散的封建社会结构。
而中国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集团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他们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儒家学说统一了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使社会形成严密的、一元化的、统一整体。
其显著的区别有其各自的原因所导致,下面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西欧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
西欧,在蛮族入侵的过程中,不仅加速了罗马后期以来的自然经济发展速度,而且破坏了罗马帝国修建的道路,使贸易中断,城市衰败。
尽管蛮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已经或正在解体,但不能及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封建国家来代替原有的统治方式。
蛮族贵族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建立一套完备的,集中管理全国政治、经济的行政机构以及常备军等国家机器。
由于难以在全国范围征集足够的赋税以供养军队和官僚,国王只能把大量地土地分给下级武士,作为换取军役等义务的报酬。
缺少强大的国家经济力量的结果,造成了不是国家直接控制大量农奴,而是农奴对封建主个人的人身依附。
封建领主成了“保护人”,占有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封建主个人经济势力的发展又迫使国王把政治、司法、财
政大权分散下移。
从七至八世纪,在西欧大部分地区,原来王权所代表的公共权力逐渐失去作用,封建采役开始成为西欧主要的政治、经济、司法单位。
而国家仅仅是采役的松散联合体。
在西方各种上下级的关系并不是无限度的服从和无条件的尽义务。
另外,封建主之间的关系也有特定的范围。
因此,虽然西欧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的等级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的松散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国王只是封建贵族中的一般成员,与其他贵族相比,并没有多少经济上的特权。
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王室领地,他不能随意向下级征收税负和要求下级提供契约以外的义务。
蛮族入侵后,为了利用宗教统一意识形态,曾把大量地图例送给教会。
因此,王权在利用教会的同时,教会力量以因王权的支持而得到加强,并遂渐成为地方封建势力的一部分。
随着教会势力的发展,教皇成为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的精神首脑,使西欧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了万流归宗的形势。
教皇在权利鼎盛呢时,甚至能够罢免、放逐国王。
罗马教会与西方封建势力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时又是互相制约的。
宗教势力的发展使西欧封建社会增加了一种抗衡力量,并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没有外来军事力量的入侵和破坏,原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文化非但没有中断,而且不停地向前发展。
东方封建社会的特点,家族和国家组织是合一的,王不仅是天下的大宗,而且有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由于这种社会结构,社会上很快就会形成对上忠、对家长孝的道德传统。
这种道德传统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
东方的封建君主制与原来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权利相适应,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并在这个基础发展了一整套巩固君权的理论、技术和礼仪制度。
这些理论、技术和制度的创立者、设计者,大多数是出身于读书人的官僚。
他们帮助君主把原来带有氏族血缘关系外壳的国家政治组织,改造成郡县制与官僚制相结合的集权国家。
同时,东方的封建国家享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使国家机器极大限度的控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土地和人口。
皇帝始终掌握着国家的权利。
在者,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东方的封建国家是官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的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
但是,在西欧,封建主分散地掌握权利,国家没有统一经济的机构和能力,甚至连全面掌握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都不大可能。
更重的是,东方国家在封建社会参与社会的产品分配。
一般说来,地主收取地租,这是第一次的分配。
此外,国家还利用税收的形式,进行产品的再次分配。
二、各自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从时间来看,西欧采邑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构在八至九世纪大体形成。
而九至十一世纪城市兴起,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形成。
到了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看是发展。
西欧政治斗争最激烈的阶段也正好与这些经济发展相适应,国王与教会、国王与与诸侯的斗争以及市民的斗争,各阶级的力量此消彼长,随之而来的是议会制的发展、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命。
这一系列的发展都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有关。
西欧封建社会多元化、松散的社会结构不仅有利于城市及资本主义的建立,
也有利于它们的发展。
在西欧,各个封建主的具体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贵族与王权的联系以及贵族之间的联系一直很微妙,国家机器分散的掌握在国王和各封建主手里。
国王和贵族、国王与教会以及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斗争互相牵制,没有一种力量能占统治地位,各种力量间往往形成暂时的联盟。
资产阶级也利用邓健力量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各种力量的均衡发展使西欧一些国家形成了一种由各个等级联合组成的等级代表制,即议会或三级会议。
资产阶级在发展初期,经济力量还未占压倒优势时,只是在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增加了一种均势力量,并不能改变这种结构的特点。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虽然拥有财富,但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最需要王权的支持,而王权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以支持日益庞大的军事开支,就给城市资产阶级发展商品经济的特许和优惠条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
可以说,西欧资本主义是在各种封建势力的缝隙之中,利用他们的矛盾而成长、壮大起来的。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收入和开支相当庞大,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皇室服务的。
官僚地主和皇帝其实是一个整体。
尽管单个官僚地主没有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却可以借助国家机器,对下级、对百姓滥用各种权利。
特别要提出的是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始至终个体工商业都是官府的主要打击对象,人们一般认为封建政府重农是为了保证税收。
这一点当然是对的。
但是,商业能比农业缴更多的税,那么封建政府没有“重商”,或者像西欧那样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而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原因依然要到社会结构中去寻找。
西欧封建社会各自独立的封建领地并不能包容和管理城市工商业经济活动,而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全国性的徭役和赋税为官僚地主集团提供产品、货币和劳动外,中央和一些地方的官府还有庞大的手工业和商业组织为其直接生产所需要的物品。
对此,从汉代起政府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结果是你政府垄断了最有利的工商业部门,在很大范围内堵塞了工商业主个人致富的道路。
唐宋以后,许多贵族、官员,尤其是管理财政、税收的官员经商致富,一些工商业主为了生存,必须投在官府或高层的庇护之下。
西方一些封建领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对社会有了决定性影响以后面临破产时,即改变身份,改变经营方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整体结构中,官僚地主利用国家机器,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即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都不可能使他们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只是在经济繁荣后加重剥削。
中、西封建社会的发生。
发展的不同道路和特殊规律,大抵就是如此。
三、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中西封建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对今天的中西方政治、经济、价值观、道德观、思考方式等等都依然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其中,中西之间文化的差异又尤为明显,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下面就对当今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做一些简单的描述。
(一)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
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二)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
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
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
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四)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
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结束语:中、西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许多的方面,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不断的出现新的内容。
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我们永久值得探索与研究的话题。
未来的社会会怎样?是会出现单一的文化,
还是各种文化并存,目前还有很多的变量因素未定。
不论怎样,历史会不断前进,我们要与时俱进,吸优去垢,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黄敏兰.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比较研究[EB/OL].(1993 12 09) /view/dfcb876748d7c1c708a145b5.html
[2]百度百科. /view/43867.html?wtp=tt
[3]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M]. 北京.2004
[4]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