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哌酸
一、喹诺酮类概述
(3)第三代,母核大多属于喹啉羧酸类,结构特点是7位 引入哌嗪基,6位引入氟原子,是目前临床最常用药物。
O F N HN N C2H5
HN O
COOH
F N N
COOH
诺氟沙星
O F N H3C N O N * CH3 COOH
环丙沙星
O F H3C HN N F N C2H5 COOH
2 H2N
O O
SO2NHR O RHNO2S N N
RHNO2S
N N
SO2NHR
SO2NHR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二)基本结构与主要性质 • 主要性质:
1.芳伯氨基(ArNH2)的性质
(3)重氮化-偶合反应: 磺胺类药物的芳伯氨基能发生 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猩红色或橙红色的沉淀。
NH2
SO2NH
三、代表药物(二)
盐酸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O F COOH
.
N HN N
HCl
.
H2O
1、化学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 嗪基)-3-喹啉羧酸盐酸盐一水合物,又名环丙氟哌酸。
O F COOH
盐酸环丙沙星
HN
.
N N
HCl
NaNO2,HCl N OH O CH3
N N
SO2NH
.Cl
N O CH3
OH
N N
SO2NH
N
O
CH3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 主要性质:
2.磺酰胺基(SO2NH2)的性质
( 1 )弱酸性 : 磺酰胺基显弱酸性,其酸性小于 碳酸,故其钠盐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 CO2而析出 沉淀;其注射液与其它酸性注射液也不宜配伍 使用。
课堂互动:复方SMZ是由哪两种药物配伍组
成的?你能解释两者合用的作用机制与抗菌 效果吗?
答:复方SMZ是由磺胺甲噁唑(SMZ)和甲氧苄氨嘧啶 (TMP)配伍组成的,也称复方新诺明。 复方SMZ中,SMZ是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 TMP 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两者合用,双重阻断, 产生协同抗菌作用,效力可提高数倍至十倍,从而 使磺胺类药物由抑菌作用变为具有杀菌作用。
本章学习内容
• 第一节 磺胺类抗菌药及抗菌增效剂 • 第二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 • 第四节 抗真菌药 • 第五节 其他类抗菌药
• 第六节 抗病毒药
第一节
磺胺类抗菌药及抗菌增效剂
• 磺胺类药物概述 • 代表药物 • 抗菌增效剂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一)发展简介
• 定义: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是指对氨基苯磺
二、代表药物(一)
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N H2N SO2NH N
1、化学名:4-氨基-N-2-嘧啶基-苯磺酰胺,简称SD。 2、酸碱两性:既溶于氢氧化钠试液或氨水,又可溶于 稀盐酸试液 。
N
磺胺嘧啶
Leabharlann Baidu
H2N
SO2NH N
3、稳定性与配伍:本品钠盐水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 CO2而析出磺胺嘧啶沉淀;其钠盐注射剂也不能与维生 素C等酸性药物配伍使用。 4、鉴别:重氮化--偶合反应;成铜盐反应;与生物碱沉 淀试剂(碘—碘化钾试液)反应等均可用于鉴别。 5、作用特点:抗菌谱较广,易渗入脑脊液,是防治流 脑的首选药物。 6、衍生物作用:本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磺胺嘧啶 银,具有抗菌作用和收敛作用,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 有 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
三、代表药物(三)
氧氟沙星
F N H3C N O N CH3
Ofloxacin
O COOH
1、化学名:(±)-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 -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又名氟嗪酸。
O F COOH N O CH3
氧氟沙星
N N H2 SO 2N Na N
C O2
NH2 S O2 N H
N
N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 主要性质:
2.磺酰胺基(SO2NH2)的性质
( 2 )与金属离子成盐反应 : 磺酰胺基上的氢原 子比较活泼,可被金属离子(如银、铜、钴等) 取代,生成有颜色的金属盐。
2 H2N
SO2NHR
CuSO4 NaOH
R3 R4
6
R2 X
7 5 8
O
4 1 3 2
COOH
X R5
N R1
其中 X=C 或 N
一、喹诺酮类概述
• 发展概况:大致经历了四代
(1)第一代,母核属于萘啶羧酸类。
O COOH H3C N N C2H5
萘啶酸
(2)第二代,母核属于吡啶并嘧啶羧酸类,结构特点是7 O 位引入哌嗪基。
N N HN N N C2H5 COOH
• 基本结构:
H2N
SO2NHR
芳伯氨基
磺酰胺基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二)基本结构与主要性质 • 主要性质:
1.芳伯氨基(ArNH2)的性质
(1)弱碱性: 碱性较弱。磺胺类药物利用此性质虽可溶 于盐酸中,但一般不能形成稳定的盐酸盐。 (2)还原性: 磺胺类药物遇光易氧化变色,碱性条件和 重金属离子作用可加速其氧化,氧化产物多为偶氮化合 物及氧化偶氮化合物。
第二节
• 概述 • 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 代表药物 • 知识链接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概述
• 定义:喹诺酮类抗菌药(quinolone
antimicrobial agents)是指一类具有1,4-二氢 -4-氧代喹啉-3-羧酸母核或类似结构的合成抗菌 药的统称,曾称吡酮酸类抗菌药。
• 结构通式:
3、鉴别:重氮化--偶合反应;成铜盐反应;与生物碱 沉淀试剂(碘—碘化钾试液)反应等均可用于鉴别。 4、作用特点:口服易吸收,半衰期较长(tl/2为6~12 小时),体内乙酰化率较高。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 染,外伤及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5、复方制剂应用:本品常与甲氧苄胺嘧啶按5:1比例 配伍合用,称为复方新诺明,其作用增强数十倍,是 目前应用较广的磺胺类药物。
二、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 构效关系:
R3为氟原子,抗菌活性 提高5~100倍。 R2为氨基或甲基取代时, 抗革兰阴性菌活性增强, 但也可能使毒性增加。 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是其 抗菌必需结构。若被取 代则活性丧失 。
R2 R3 R4
6 5 8
O
4 1 3 2
COOH
2位若引入取代基使其 活性减弱或消失。
甲氧苄胺嘧啶
抑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三)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
• 构效关系:
H2N
SO2NHR
(1)对氨基苯磺酰胺是抗菌必要结构,即芳伯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 上必须处于对位,邻位及间位异构体均无抗菌作用。 (2)苯环被其它环代替或在苯环其它位置上引入基团,均使其抑菌作 用降低或完全失去。 (3)磺酰氨基氮原子单取代物都可使抑菌作用增强,双取代物一般均 丧失活性。而且取代基一般多为杂环较好,常见杂环为嘧啶、噻唑、 异噁唑等。 (4)芳伯氨基游离时活性好,如被取代,必须是在体内能被水解或还 原为氨基时才有效,否则无效。
H2N
SO2NR Cu
H2N
SO2NR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三)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
• 作用机制:
关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现在公认的是WoodFields 等人提出的代谢拮抗学说。该学说认为 磺胺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而 起到抗菌作用的。
磺胺类药物 PABA 二氢蝶啶焦磷酸酯 谷氨酸
抑制 二氢叶酸合成酶
.
H2O
2、稳定性:遇光色渐变深,强光照射12小时即可分解 (产物分别为哌嗪分解物和脱羧产物)。 3、鉴别:有叔胺结构,与丙二酸-醋酐试剂反应显红 棕色 。 4、作用特点: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于其他同类药物 及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 5、药代特点: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8%~60%,血药浓 度低,静脉滴注后组织分布良好。
酰胺(简称磺胺,SN)及其衍生物的统称。
• 常用药物结构:
N
H2N
SO2NH2
H2N
SO2NHCOCH3
H2N
SO2NH N
磺 胺,SN
磺胺醋酰,SA
HOOC
磺胺嘧啶,SD
H2N
SO2NH N O CH3
HO
N N
SO2NH N
磺胺甲噁唑,SMZ
柳氮磺吡啶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二)基本结构与主要性质
R4为哌嗪环或取代哌嗪 环时则抗革兰阳性菌活性 明显增强。
7
N R1
R5
8位引入取代基使其对紫外 线稳定性增加,光毒性减 小。
R1对抗菌活性贡献很 大。常见为乙基、环 丙基等最佳。
三、代表药物(一)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O F N HN N C2H5 COOH
1、化学名: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 -3-喹啉羧酸,又名氟哌酸。
H3C
N N
2、稳定性:遇光色渐变深,具有类似诺氟沙星、环丙 沙星的分解产物。 3、鉴别:有叔胺结构,与丙二酸-醋酐试剂反应显红 棕色 。 4、作用特点: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临床上主要用 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生殖系 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肠道感染等。 5、旋光与药用关系:本品为外消旋体。其左旋体为左 氧氟沙星,理化性质相似,作用是其2倍 ,抗铜绿假单 胞菌是喹诺酮类中最强者。
O F COOH N C2H5
诺氟沙星
HN
N
2、稳定性:在室温、干燥条件下较稳定,但光照可致 7位哌嗪环分解,色渐变深。宜密闭遮光保存。 3、鉴别:有叔胺结构,与丙二酸-醋酐试剂反应显红 棕色 。 4、用途: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泌尿道、肠道、妇科、 外科和皮肤科等感染性疾病。 5、药代特点: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偏低(35%~ 45%),几乎不代谢,绝大部分以原型经肾排泄。
三、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胺嘧啶
H3CO N H3CO H3CO CH2 N H2N NH2
Trimethoprim
1、化学名:2,4-二氨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 基]嘧啶,又名甲氧苄啶,简称TMP。
H3CO
甲氧苄氨嘧啶
N H3CO H3CO CH2 N H2N NH2
2、鉴别:加入80%的乙醇中温热溶解后,与稀硫酸、 碘—碘化钾试液反应生成棕褐色沉淀。 3、药代特点:口服吸收完全迅速,组织分布良好;仅有 10%~20%药物在肝中代谢,大部分以原药经肾排泄。其 抗菌谱和磺胺类药物相似,因易产生耐药性,很少单独 使用。 4、应用:为抗菌药,又称磺胺增效剂,也称广谱增效剂。 不仅与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嘧啶合用,也可与多种抗生素 如与庆大霉素和四环素等合用增强其抗菌活性。
三、抗菌增效剂
抗菌增效剂是指与抗菌药配伍使用后,能增 强其抗菌活性的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菌增效 剂按增效机制不同可分为三类:①本身具有抗菌 活性,与其它抗菌药合用使之抗菌活性增强的, 如甲氧苄胺嘧啶;②本身抗菌活性较弱,与其它 抗菌药合用使之抗菌活性增强的,如棒酸;③本 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与其它抗菌药合用时通过影 响其代谢并使之抗菌活性增强的,如丙磺舒。
二、代表药物(二)
磺胺甲基异噁唑
H2N
Sulfamethoxazole
SO2NH N O CH3
1、化学名:N-(5-甲基-3-异噁唑基)-4-氨基苯磺酰 胺,又名磺胺甲噁唑、新诺明,简称SMZ。 2、酸碱两性:既溶于氢氧化钠试液或氨水,又可溶于 稀盐酸试液 。
磺胺甲噁唑
H2N
SO2NH N O CH3
第十二章 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学习目标
• 1.写出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嘧啶、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盐酸乙胺丁醇; 硝酸益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呋喃妥因、甲硝唑;盐酸金刚烷胺、 利巴韦林、齐多夫定及阿昔洛韦等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名。 • 2.识别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吡嗪酰胺、克霉唑、咪康唑、伊曲 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盐酸小檗碱、替硝唑、金刚乙胺、拉米 夫定、伐昔洛韦、膦甲酸钠、奈韦拉平、沙奎那韦等常用药物的化 学结构或结构特点。 • 3.认识各类药物的所属类别和临床用途。 • 4.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该药物的调配、制剂、分析检测、 贮存保管等问题。 • 5.知道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及唑类抗真菌药的构效关系。
(左)氧氟沙星
洛美沙星
一、喹诺酮类概述
(4)第四代,母核大多属于喹啉羧酸类,结构特点是7位 引入哌嗪基或其他环,6位引入氟原子,8位有含氧等基 团。
O F H3C HN N OCH3 N COOH
O F H2N O N CH3 COOH
加替沙星
帕珠沙星
二、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 作用机制:
喹诺酮抗菌药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细菌 DNA的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而起抗菌作用的。 研究表明,细菌DNA旋转酶决定细菌的 复制、转录等;而拓扑异构酶IV则是在细菌细胞 壁的分裂中,对细菌染色体的分裂起关键作用。 因此,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上述两种酶,协同 阻止细菌的复制,最后致其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