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评阅老师: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综述

【内容摘要】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而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外部原因;糖尿病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已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防止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目的,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心理行为干预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5亿(我国约有3 000万),预计21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3亿人[1]。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是胰岛素依赖型,2型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 ,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3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因此,探讨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糖尿病的人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1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

1.1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首先是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刘劫等[2]以湖南长沙市4所医院中同期诊治的2型糖尿病和非2型糖尿病200对为样本,对其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组合中,糖尿病家族史排在第1位,因此遗传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内在原因。而综合分析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并从基因水平阐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该病病因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人们推论可能存在两种遗传易感模式:①主效基因作用模式,即一两个主效基因对疾病易感性起主要作用,且基因在群体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余的次要基因风险贡献率很小;②微效基因作用模式,即来自多个位点的大多数风险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都很低,他们之间有相互作用,通过数量性状的剂量——效应关系,达到疾病发生的临界域值,共同决定了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对于这两种模式,前者尚未有肯定的证据,而后者在大部分患者中已经得到了证明[3]。

近年来,应用这些遗传学分析方法发现了一些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关联的染色体区域和基因,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初步确定的基因有:①与糖代谢关联的易感基因,如胰岛素受体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1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2基因等;②与脂代谢关联的易感基因,比如胰岛素抵抗因子、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B3肾上腺素体基因等;③与其他路径关联的易感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α、线粒体基因等。

1.2 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跟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紧密关联。张毓洪等[4]运用频数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银川市社区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5例对照,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冠心病、高血脂症、不良生活习惯(如喜食甜食) 、腹型肥胖、吸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此结果类似,针对重庆地区3 717例人群进行的一份调查表明,该地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而缺乏体育锻炼、膳食中高能量、高脂肪摄入是当地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

综合2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不难发现是由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仅有遗传因素或仅有行为因素引起者只占少数。95%是由遗传、生活方式、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或相互作用所致。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而多种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外部原因。

22型糖尿病干预现状

在西方国家中,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大的负担。1997年,美国由糖尿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为980亿美元。占美国人口4.4%的糖尿病患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占全美国健康保健费用的14%,每个糖尿病患者年均医疗费用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6倍。在我国,1996年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消耗的直接费用(包括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治疗费用、住院费用)近42亿美元,间接费用(由于生产能力的丧失所造成的花费,由于疾病致残和早亡给社会造成的损失)还要远远高出这个数字。因此,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杨文英教授认为,防止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6]。

一份针对北京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方法及并发症的调查表明,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能定期监测血糖,但监测时间间隔不理想;在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方面,应该更加关注郊区、文化程度低和早期的患者;北京市的糖尿病患者中,有11.7 %没有接受药物治疗,发现病程长、有并发症、年龄大的患者按医嘱服药率高,可见有必要加强早期糖尿病的干预[7]。张斌等[8]通过比较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城市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疾病的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发现患者的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已接近或部分超过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水平等因素与上述疾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3 2型糖尿病干预策略

研究者认为,加强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提倡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控制体重和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而在糖尿病控制过程中,必须联合运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延缓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正是因为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因此,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健康教育

加强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之一。王湘郴等[9]对42名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病人血糖水平及生活方式等的变

化情况,结果表明,教育后病人更多地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并更重视运动治疗,主动参与运动,无论是运动时间还是运动次数都有显著的提升,病人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生理指标均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病人血糖水平。

3.2 心理干预

为探讨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黄志英等[10]将87 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与家庭治疗、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等。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并进行空腹血糖( FB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体重指数(BMI)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的测评;分别计算两组的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 个月内与糖尿病有关的再住院率。结果表明,研究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显著,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保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成本和再住院率。

3.3社会动员

糖尿病隐匿性强、合并症多、危害性大,致残、致死率高,但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全社会动员起来在不同层次上干预,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其并发症也会大大下降。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这个问题上,仅靠医生的力量是不行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投入力量,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投入资金和技术,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方针,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潘柏中.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3):169 171.

[2]刘劫,林修寿,谭红专, 等. 环境、遗传因素对二型糖尿病的作用200:对二型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00, 7 (1): 9 11.

[3]鲍曼夕,邹大进.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易感基因[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16): 140 143.

[4]张毓洪,陈启众,贺宝福,等. 银川市社区二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06, 28(2): 95 97.

[5]唐晓君,张素华,李革, 等. 重庆地区社区人群二型糖尿病现况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12): 10 12.

[6]陈德生. 防止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目的——访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杨文英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