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单元文化文学常识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文化常识归纳: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鲁史大纲《春秋》创作的史书。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优秀先秦散文著作。

2、晋侯、秦伯:亚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秦伯指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另三霸为齐桓公、楚庄王,宋襄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4、寡人: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5、执事:办事的官吏,古代对对方的敬称。

6、封人:古官名,管理边境以及筑城的官。

7、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荆轲刺秦王》的文学、文化常识归纳: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记载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240年间,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全书33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卿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3.足下:敬辞,对对方的尊称,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4.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变徵:故事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即君王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一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8.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行为。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

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

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蹲着坐”。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

俗。

9.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自秦始皇开始,太子不再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也是从此开始,太子又称皇太子。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第一个太子是商朝的太丁(未即位),而第一个皇太子则是嬴胡亥(秦二世)。需要说明的是:太子,一般是帝王之子,但也不一定,特殊情况也有很多。

10.郎中:战国时为宫廷的侍卫。

《鸿门宴》的文学、文化常识归纳:

一、人物称谓(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

1、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沛公”,文中用以称刘邦,是因为公元209年,刘邦响应陈涉起义于沛,被立为“沛公”。

2、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都尉陈平”等。

3、尊称,“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谦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5、贱称,“竖子”“竖子不足与谋”,表示责骂轻蔑。

二、官职

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

左尹:地位仅次于令尹(春秋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战国时相当于丞相),为楚国之卿,是令尹的左右手。

都尉:是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中“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骖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三、坐次

(1)坐席在古代礼仪中,坐次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意思是,室中和堂(朝堂)上的坐次是各不相同的,室中是“宾主位,东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所以又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2)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四、天文星象

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古人为了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在赤道附近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座,并根据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命名为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1、龙虎,是皇权的标志,古人将北极星看作天帝的居所,把龙虎星象看作是天帝的守护神。这一认识被称作天子的人间帝王所承袭利用。所以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和人间的凶吉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出现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

五、成语典故

1.鸿门宴。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2.秋毫无犯。原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此成语现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席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这成语现在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指向某人某事。

4.劳苦功高。原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尝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