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月经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月经病
1. 月经病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异常,或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各种症状为特征,或在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统称为月经病。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因素,
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二脉的损伤。
肾- 天癸-冲任- 胞宫轴失调。
2. 辨月经:
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
先期、量少、色鲜、质稠一一阴虚
先期、量多、色深、质稠一一血热
后期、量少、色黯、有块一一血寒
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血虚
先后不定期、色淡黯、质稀一一肾虚
先后不定期、量少或多、色紫、有块--- 肝郁气滞
量多或少,色黯、有块——血瘀
3. 治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治本:消除病因,平衡阴阳。
调经:通过治疗使月经恢复正常。
调经之法,重在补肾疏肝健脾,调理气血,冲任。
4.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
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 先病病者,当先治病;
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辨月经周期,因势利导。
5. 月经先期
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相当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的月经提前。
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
气虚则统摄无权, 冲任不固; 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
鉴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 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持续数小时或2-7 天自行停止。
治则: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 重视平时的调治; 按其证候属性,或补或清。
(注:无论实热虚热都不宜过用寒凉,以防损伤阴血。
)
6.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6 个月以内)。
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经期落后”、“经迟”。
可伴有
经期或经量的异常。
伴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肾虚血虚,实者有血寒气滞痰湿。
治则: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痰者化之,滞者行之。
7.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7天以上,连续 3 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
月经先后无定期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紊乱,常可发展为崩漏。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月经不规则。
主要机理是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
其分型有肾虚、脾虚和肝郁。
8. 月经过多
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亦称为“经水过多”。
一般月经量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者为月经过多。
可引起继发性贫血。
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鉴别:崩漏:在大量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
治则:经期辨证止血固冲为主,平时辨证治本(益气,清热, 养阴, 化瘀)。
慎用温燥动血之品。
9.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明显减少(v 20ml)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至点滴即止者。
脉经最早论述“经水少”。
西医的幼稚子宫、长期服用避孕药或刮宫等致。
鉴别:激经:部分妇女在早期妊娠期间仍每月按时少量行经,称为激经。
治则:重在养血行血调经。
虚证(肾虚、血虚):补肾养血调经
实证(血瘀、痰湿):疏通经脉,祛瘀化痰
10. 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时间超过7 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可伴有月经过多。
最早记载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水持续”,亦可称“经事延长”。
西医:黄体萎缩不全的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炎、宫内节育环等导致的经期延长。
病因病机:气虚冲任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常见病因气虚、血热、血瘀等治则:调经止血,缩短经期。
治疗从止血着手,具体有活血化瘀,或清热凉血、或补气摄血。
11. 经间期出血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少量出血者。
特点:阴道流血发生在经间期,即氤氲之时,且量少,一般1-2 天即自止。
相当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
月经中期又称纲组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
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
常见的病因有肾阴虚、湿热和血瘀。
妇检:宫颈粘液透明呈拉丝状夹血丝。
治则:平衡阴阳,促动阴阳的顺利转化。
治法:以滋肾养血为主,热
者清之,湿者除之,瘀者化之。
12. 崩漏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
因为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且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概称崩漏。
属妇科常见病,且属严重急重症。
西医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为虚(脾虚、肾虚),热(血热),瘀(血瘀)。
病机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不固, 不能约制经血。
崩漏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无度。
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
三者以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和月经过多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但经血能自行停止。
崩漏出血没有规律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
检查:主要排除性诊断。
(妇检、生殖内分泌、B超、诊刮)
治则:按病情缓急、轻重、出血多少、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崩三法:塞流(止血)、澄源(求因治本)、复旧(固本)
塞流:止血,补气摄血止崩,温阳止崩,滋阴固气止崩,祛瘀止崩, 针灸止血, 西药或手术止血。
澄源:求因治本。
出血势缓者辨证治疗。
复旧:调经善后。
调理肾肝脾,恢复正常周期。
13. 闭经
女子年满16 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 6 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 3 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生理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进入更年期后,少女初潮后1-2 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它不适者。
隐经:玉门闭锁(处女膜闭锁)或阴
道横隔以致经血潴留者。
病机:虚:肾气不足; 气血虚弱;阴虚血燥。
实: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
治则:虚者,补而通之:补肾、健脾、养血等滋其化源,充养冲任血海。
实者,泻而通之:活血、理气、化痰等疏通冲任血海。
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病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
临床表现: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
14.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痛经的分类: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继发性痛经:指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相关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
以“不通则痛” (气滞血瘀、寒凝血
瘀、湿热瘀阻),“不荣则痛” (气血虚弱、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
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辨虚实: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多属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
疼痛剧烈,拒按属实; 隐隐作痛,坠痛,喜按属虚。
痛在少腹一或双
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痛连腰骶病多在肾。
治则:调理冲任子宫气血。
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迅速缓解消除疼痛; 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15. 月经前后诸证
每值行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的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以经前2~7 天和经期多见。
如乳房胀痛、头痛、身痛、肿胀、泄泻、口舌糜烂、吐血衄血、粉刺、情志异常、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又称“经行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多见于中年妇女。
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综合征” (PMS)。
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经行乳胀、经行肿胀; 阴虚:经行头痛、经行吐衄; 血
虚:经行头痛、风疹; 脾虚/ 肾虚:经行肿胀、经行泄泻;
血瘀:经行头痛、经行身痛; 痰浊: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粉刺火
热:经行吐衄、口舌糜烂; 风热:经行风疹、粉刺等。
治法:以调理肝、脾、肾及冲任、气血为主,尤以调肝为要。
16. 绝经前后诸证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皮肤感觉异常(蚁行感) 等,称为“绝经期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
诊断:(1)病史:45〜55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经;或40 岁前卵巢功能早衰等;
(2)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等;
(3)检查: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尚正常或偏小;
辅助检查:血清中激素LH FSH升高,E2水平降低。
病机:肾虚( 主要病机)表现为肾阴阳失调;肾虚导致多脏病理改变;以肾阴虚居多。
治则:平调肾中阴阳
17. 经断复来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 1 年或 1 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
亦称为“年老经水复来”,或“妇人经断复来”。
病因病机:
(1)脾虚肝郁:中气不足,脾失所统,肝失所藏,冲任失固而致经断复来。
(2)肾阴虚:肾精不足,肝失润养,相火妄动,扰及血海而致经断复行。
(3)湿热下注:脾虚运化失职,郁久化热则湿热内生,或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湿热之邪,湿浊下注,损伤带脉,迫血妄行,故致经断复行。
(4)湿毒瘀结:湿毒秽浊之邪乘虚侵及冲任、子宫,日久瘀结,血不得归经,溢于下,故致经断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