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132)。收稿日期:2009-09-10;修回日期:2009-11-09

作者简介:潘婕(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通讯作者:罗本燕(1962-),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心理学、脑血管病的研究。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潘婕,汪敬业 综述 罗本燕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3

摘 要:自噬是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被称为II 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神经系统发育以

及脑缺血、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在自噬对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有助于今后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并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方向。

关键词:自噬;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死亡

自噬是40多年前学者在电镜下观察到的一种细胞结构,然而,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才逐渐认识到自噬的重要功能,尤其是2005年5Sc i ence 6杂志将细胞自噬评为该年度六大科技热点研究之首,自噬相关研究得以迅速进展。自噬通过降解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细胞器或细胞膜,一方面帮助细胞清除受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内异物;另一方面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同时在应激或饥饿时尚能为细胞提供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以帮助细胞度过难关。自噬的过度发生也可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被称为II 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1]

。近年来自噬在神经

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使我们对其在某些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自噬在神经细胞死亡上是起保护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全面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加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参考。1 自噬概况

真核生物中自噬根据待降解物被转运到溶酶体内的途径不同分为大自噬(m acroautopha gy)、小自噬(m icr oa utophagy )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 ha peron 2mediate d autophagy,C MA )3种,通常所说的自噬即大自噬。自噬发生需要众多分子的参与,如自噬相关基因(aut ophagy 2rel ated gene ,Atg)、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 icrot ubule 2associate d protei n li ght

c ha i n 3,LC3)等。

2 自噬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异常蛋白的聚集密切相关,而自噬参与细胞内大分子和细胞器的降解从而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在对Atg5[2]

以及A t g7

[3]

基因敲除的研究中均发现脑内

大量神经元出现退变而死亡,并产生行为学损害。从而提出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可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蛋白异常聚集的具体机制也得以逐渐阐明。2.1 帕金森病

A 2突触核蛋白(A 2synuclei n )是帕金森病(Par 2ki nson .s di sease ,PD )的重要致病蛋白。研究发现,a 2synuclein 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 ysoso m e 2associ 2ated m e mbra ne pr ote i n 22,LA MP 22)有高度的亲合性,但a 2synuclei n 并不能通过C MA 途径转运至溶酶体内降解,这种高亲合性反而促进了a 2synuclein 以及其它蛋白的聚集

[4]

。除此之外,a 2synuclei n 修饰改

变也与PD 发生相关。M arti nez 2V icente 等[5]

研究发

现修饰抑制了a 2synuclei n 通过C MA 途径降解,但并不抑制其他蛋白的降解,而经多巴胺处理后的a 2synuclein 在抑制自身降解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蛋白的异常聚集,这提示多巴胺抑制自噬可能造成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而产生P D 。肌细胞增强因子2D (MEF 2D )通过与H sc70结合发挥正常功能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的关键,Yang 等

[6]

研究发现A 2sy 2

nuclei n 转基因小鼠以及P D 患者神经元内MEF 2D

水平升高,野生型以及突变型的A2synuclei n均可以通过阻断MEF2D与H sc70结合而干扰MEF2D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而抑制C MA后细胞内失活的MEF2D出现异常聚集,从而揭示C MA可通过调节MEF2D功能参与PD发生。除A2 synuclei n之外,细胞外信号激酶[7]等也通过自噬影响PD发展过程。以上研究结果说明C MA、大自噬均参与PD的发病过程且相互联系。

2.2亨廷顿舞蹈病

CAG扩增性疾病是由于C AG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异常蛋白聚集而引起,如亨廷顿舞蹈病(Hunti ng2 ton.s disease,HD)、I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其中HD是由于I T15基因C AG片段异常扩增并产生亨廷顿蛋白(H unti ngtin,H tt)所致,自噬在HD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HD中可发现自噬分隔膜中H tt大量聚集,在动物模型中通过乳胞素或敲除Becli n1基因阻断自噬,可增加H tt的聚集[8]。相反,通过雷帕霉素加强自噬作用,可减少H tt的聚集、增加果蝇HD模型中的小眼中感杆小体的数量,减少神经系统缺陷[9]。Jeong等[10]通过对H tt 中赖氨酸残基444的乙酰化作用,增加H tt向自噬泡的转运,显著增加自噬对H tt的清除,这为HD的靶蛋白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2.3阿尔茨海默病

包括路易体痴呆、额颞痴呆等在内的许多痴呆性疾病发生都与自噬相关,而其中对阿尔茨海默病(A lz hem i er.s di sease,AD)研究最为深入。AD病理改变的核心由类淀粉前体蛋白断裂后形成B2淀粉样肽组成。目前认为,在AD早期自噬被激活,大量自噬泡形成,但这些自噬泡没有完全酸化或者伴有组织蛋白酶D高表达,与溶酶体结合过程受损,聚集的自噬泡最终转化为B2淀粉样肽的内源性来源,从而导致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在AD早期病变部位自噬基因Becli n1表达水平降低70%,敲除Becli n1基因,可以减少神经元自噬,造成溶酶体分裂,促进胞内外B2淀粉样肽聚积,最终导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11]。但Yang等[12]研究后认为,凋亡是AD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自噬通过与凋亡的交叉作用,影响神经细胞死亡。以上研究表明,AD 造成自噬系统的紊乱,可表现为自噬的激活、抑制或功能障碍,而这些改变都与AD病理改变相关,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自噬与急性神经细胞死亡3.1脑缺血缺氧性疾病

早在1995年N itatori等[13]首次观察到细胞死亡前有大量自噬泡样结构形成,然而直到2005年才首次提出自噬参与脑缺血后细胞死亡。Zhu 等[14]在小鼠缺血缺氧(hypoxia2isc he m i a,H I)损伤模型上研究发现缺血后8h即可检测到自噬泡大量形成以及LC32II的表达增加,24~72h尤为明显。大量研究表明缺血后神经元死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的成熟度,胚胎期或新生动物中凋亡的激活显著高于成年动物[14,15]。Koi ke等[15]通过敲除caspase3基因研究发现H I诱导的新生小鼠海马神经元死亡仅35%得以挽救,说明即使新生小鼠也仅35%神经元死亡依赖于caspase,而caspase3敲除对成年小鼠无任何保护作用。该研究者进一步通过选择性敲除Atg7基因后发现新生小鼠中caspase依赖以及非caspase依赖的海马神经元死亡均能被阻断,且接近100%神经元死亡被挽救,说明自噬可能位于众多死亡机制的上游。由于Atg7敲除后海马区域神经元慢性丢失,故A t g7敲除在成年小鼠中的作用未能验证[15]。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中研究发现缺血半暗带区域自噬明显激活,且用自噬阻断剂32MA或bafli o myc i n A1(BFA)阻断自噬后梗死体积减小,脑水肿以及大鼠行为损害均得到显著改善[16,17]。以上结果说明,尤其在成年动物中,自噬发生可能促进了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且自噬性细胞死亡较凋亡作用可能更大,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Carl on i等[18]在H I诱导新生小鼠损伤模型中研究发现缺血后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中Beclin1表达增高,并在24h达高峰,同样缺氧预处理后Bec2 li n1表达也明显增高;然而缺血前20m i n侧脑室注入自噬抑制剂)))32MA和渥曼青霉素(wort man2 ni n)后Becli n1表达减少,但海马以及皮质神经元死亡明显增加;相反侧脑室注入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 myc i n后Becli n1表达增加,但海马以及皮质神经元死亡明显减少。Chen等[19]在离体培养神经元的氧糖剥夺模型(OGD)中研究发现OGD损伤后30m i n自噬即被明显激活,1h后达到高峰;用32MA抑制自噬后OGD损伤进一步加剧。以上可见,自噬在脑缺血缺氧损害中的确切作用尚存有争议,自噬是加重还是减轻缺血后神经元损害尚需在不同模型、不同成熟阶段的动物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3.2癫痫

癫痫、痫性发作可以导致ATP耗竭,谷氨酸兴奋性中毒,并涉及氧化应激,而这些都是自噬的重要激活因素。Cao等[20]发现,在癫痫持续状态后2、8、16、24、72h,受损神经细胞中LC3II、LCI以及becli n1都显著增加,并在24h达高峰,而预先使用维生素E,可通过减少LC3II的形成部分抑制自噬过程。

4自噬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早在1978年,S m ith等就在巨细胞病毒的研究中发现自噬体。直到1998年,在对Si ndbis病毒性脑炎的研究中,才有了自噬参与机体抗病毒的直接证据。目前认为,在神经系统中,自噬可以将胞内以及胞外的抗原提呈给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的MHC II分子;同时在周围树状突细胞中自噬影响病毒核酸的复制,增加I FN的生成,从而激活机体免疫反应。

4.1病毒性脑炎

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m i plex vir us1,HS V2 1)是双链DNA的A疱疹病毒,编码I CP34.5基因片段的H S V21可抑制自噬,而研究发现,I CP34.5基因敲除后,HS V21病毒感染的细胞自噬泡形成大量增加[21]。在对柯萨奇B4病毒的研究中发现,病毒感染后,神经元细胞自噬泡形成大量增加,而通过32甲基腺嘌呤抑制钙蛋白酶活性,可减少自噬泡的形成[22]。以上研究均证实,自噬参与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

4.2脊髓灰质炎

研究发现,在无包膜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晚期时,胞浆中会出现大量包含病毒颗粒的双层膜结构自噬泡,病毒RNA在双层膜结构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释放到胞外。用32甲基腺嘌呤或者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自噬途径中必需的蛋白来抑制自噬,病毒数量减少[23]。从而表明,在脊髓灰质炎中自噬有利于胞内病原体的生存,抑制自噬就抑制了病原体的存活。

5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神经肌肉疾病都与自噬相关[24],在空泡性肌病中,自噬泡的高度积聚是该病的重要诊断依据。除此之外,自噬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性以及朊蛋白病[25]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总结与展望

自噬作为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发育及生理病理全过程,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与自噬的关系得到明确地证实。但目前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1自噬降解的特异性:自噬要实现其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必须通过特异性降解某些异常的细胞器或细胞内分子,因此细胞如何达到其特异性降解的目的尚需大量研究。o自噬起保护还是损伤作用: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慢性疾病中,自噬更多地表现为功能缺陷,而脑缺血缺氧等急性疾病中,自噬更多地表现为功能亢进,但在绝大部分疾病中,自噬的作用性质尚不明了。?自噬与细胞死亡:适度的凋亡有助于机体的稳定,而凋亡过度或缺乏都将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作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可能同样需要保持适度的水平,研究发现凋亡和自噬尚存在某些共同的调节分子,因此自噬与凋亡以及细胞死亡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自噬的启动与关闭:自噬通过何种机制启动其清除作用而必要时又通过何种机制关闭以防止自噬过度,自噬适时地启动与关闭将使其维持适度的水平,也决定着其发挥保护抑或损伤作用,因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将能为今后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干预靶点。相信随着上述问题的阐明也将有助于解释目前研究结果间差异的原因,从而最终实现通过调控自噬而达到治疗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 uang J,K li on s ky DJ.Au t oph agy and hum an d i sease.Cell

Cycl e,2007,6(15):183721849.

[2]H ara T,Naka m ura K,M ats u iM,et al.Suppression of bas al

autophagy i n neural cells causes neurodegenerati ve d i sease i n

m i ce.Nat u re,2006,441(7095):8852889.

[3]Ko m ats u M,W agu ri S,Ch i b a T,et al.Loss of autophagy i n

t h e cen tral nervous s yste m causes n eurod egen erati on i n m i ce.

N ature,2006,441(7095):8802884.

[4]Cuervo A M,Stefan is L,Fredenburg R,et al.I mp ai red deg2

radati on of m utan t al pha2s ynucl ei n by ch aperone2m ed i ated au2

t ophagy.Sci en ce,2004,305(5688):129221295. [5]M arti nez2V i cen te M,Tallocz y Z,Kau s h i k S,et al.Dopa2

m i ne2m od ified al pha2s ynu clei n b l ocks ch aperone2m ed i ated au2

t ophagy.J Cli n Invest,2008,118(2):7772788. [6]Y ang Q,Sh e H,Geari ng M,et al.R egu l ati on of neu ronal

s u rvi val f actor MEF2D by chap eron e2m ed i ated au t ophagy.

Sci ence,2009,323(5910):1242127.

[7]王洪财,王涛.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与帕金

森病.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09,36(2):

1452148.

[8]Shibat a M,Lu T,Fu ruya T,et al.Regu lati on of i n tracell u2

lar accumu lati on of m u t an t H un ti ngti n by Becli n 1.J Biol

Ch e m,2006,281(20):14474214485.

[9]Ravi kum ar B,Vacher C,Berger Z,et al.Inh i b i ti on of

m TOR i ndu ces au tophagy and reduces toxicit y of po l ygluta m i ne

exp ansions i n fl y and m ouse m od el s of H unti ngton d i sease.

Nat G enet,2004,36(6):5852595.

[10]Jeong H,Then F,M eli a Jr TJ,et al.Acetylati on targets

mu t ant hun ti ngti n to autophagos o m es f or degradati on.Cell,

2009,137(1):60272.

[11]P i ck f ord F,Masli ah E,Britschgi M,et al.The au t ophagy2

related p rot e i n becli n1s hows reduced expression in early

A l zhei m er disease and regu l ates a m yloi d b eta accumu lati on i n

m ice.J Cli n Invest,2008,118(6):219022199. [12]Yang DS,Kum ar A,Stavri des P,et al.N euron al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cross tal k i n agi ng PS/APP m i ce,a m odel of

A l zhei m er.s d i sease.Am J Pat hol,2008,173(3):

6652681.

[13]N it atoriT,Sato N,W aguri S,et al.D el ayed n euron al d eat h

i n t h e C A1pyra m idal cell layer of the gerb il h i ppoca mpus fol2

lo w i ng trans i en t i sche m i a is apop t osis.J N eurosci,1995,15

(2):100121011.

[14]Zhu C,W ang X,Xu F,et al.The i n fl uen ce of age on ap2

optotic and other m ech an i s m s of cell d eat h after cereb ral hy2

poxia2i sche m i a.Cell Death Differ,2005,12(2):1622

176.

[15]Koi ke M,Sh i bata M,Tadakosh iM,et a l.Inh i b ition of au2

tophagy preven ts h i ppoca m pal pyra m idal neuron d eat h after hy2

poxic2i sche m i c i n j u ry.Am J Pat hol,2008,172(2):

4542469.

[16]W en YD,Sheng R,Zhang LS,et al.Neuronal i n j ury i n rat

m odel of per m anen t focal cereb ral i sche m i a i s associat ed w i th

acti vation of au t oph agic and l ys oso m al pat hways.Au t ophagy,

2008,4(6):7622769.

[17]Puyal J,Vasli n A,M ottier V,et al.Posti sche m ic treat m ent

of n eonatal cereb ral ische m i a s h ou l d t arget autophagy.Ann

N euro l,2009,66(3):3782389.

[18]Carl on i S,Buonocore G,BalduiniW.Protecti ve rol e of au to2

phagy i n neonat a l hypoxi a2i sche m i a i ndu ced b rai n i n j ury.

N eurobiol D is,2008,32(3):3292339.

[19]Chen JJ,L i n F,Q i n Z H.The roles of the proteaso m e path2

way i n si gnal tran s duction and neu rodegen erati ve d i seases.

N eurosci Bull,2008,24(3):1832194.

[20]Cao L,Xu J,L i n Y,et al.Autophagy i s upregu l ated i n rats

w it h status ep ileptic u s and partl y i nh i b ited by V it a m i n E.Bio2

che m Bi ophys Res Co m m un,2009,379(4):9492953.

[21]A lexander DE,W ard S L,M iz u s h i m a N,et al.Anal ys i s of

t h e role of autophagy i n rep li cati on of herpes si m plex virus i n

cell culture.J V irol,2007,81(22):12128212134. [22]Yoon S Y,H a YE,Cho i J E,et al.Coxsack ievirus B4uses

autophagy f or repli cati on after cal p ai n acti vati on i n rat p ri m ary

neu ron s.J V irol,2008,82(23):11976211978. [23]Suhy DA,G i dd i ngs Jr T H,K irkegaard K.R e modeli ng t h e

endop l as m i c reticu l um by poli ovirus i n fecti on and by i nd i vi dual

v i ral protei n s:an au t oph agy2li ke ori gi n for v i ru s2i nduced ves2

icl es.J V irol,2000,74(19):895328965.

[24]M ali cdan MC,Noguch i S,N is h i no I.Autophagy i n a m ou se

m odel of d i stal m yopathy w i th ri m m ed vacuol es or hered itary

i n cl us i on body m yopat hy.Autophagy,2007,3(4):3962

398.

[25]L i bers k i PP,Sikors ka B,Bratos i e w icz2W as i k J,et a l.Neu2

ronal cell death i n trans m issi b le spongifor m encephalopat h ies

(pr i on d i seases)revisited:fro m apoptosis to au t ophagy.In t J

Bi oche m Cell Bi ol,2004,36(12):247322490.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异 常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第章线粒体遗传与线粒体疾病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广义的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类疾病表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目前发现还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 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第一节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线粒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敏感,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造成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例如在有害物质渗入(中毒)、病毒入侵(感染)等情况下,线粒体亦可发生肿胀甚至破裂,肿胀后的体积有的比正常体积大3~4倍。如人体原发性肝癌细胞癌变过程中,线粒体嵴的数目逐渐下降而最终成为液泡状线粒体;缺血性损伤时的线粒体也会出现结构变异如凝集、肿胀等;坏血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有时也可见2到3个线粒体融合成一个大的线粒体的现象,称为线粒体球;一些细胞病变时,可看到线粒体中累积大量的脂肪或蛋白质,有时可见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这些物质的充塞往往影响线粒体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如线粒体在微波照射下会发生亚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功能上的改变;氰化物、CO等物质可阻断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造成生物氧化中断、细胞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等等。在这些情况下,线粒体常作为细胞病变或损伤时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成为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线粒体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临床角度,线粒体疾病主要涉及心、脑等组织器官或系统;从病因和病理机制角度,线粒体疾病有生化分类和遗传分类之别。 一、生化分类 根据线粒体所涉及的代谢功能,线粒体疾病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底物转运缺陷、底物利用缺陷、Krebs循环缺陷、电子传导缺陷和氧化磷酸化偶联缺陷(表13-1)。 表13-1 线粒体疾病的生化分类 二、遗传分类 根据缺陷的遗传原因,线粒体疾病分为核DNA(nDNA)缺陷、mtDNA缺陷以及nDNA和mtDNA联合缺陷3种类型(表13-2)。 表13-2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分类

活化蛋白-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7年2月第43卷第1期 现代临床医学JOURNALOFMODERNCLINICALMEDICINE Feb. 2017 Vol. 43 No. 1 活化蛋白L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益梅,李经伦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活化蛋白-1(AP-1)是一类二聚体的反式调节因子,其作用十分广泛,对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许多体内外实验均证实,A P-1与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和脑胶质瘤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有密切联系。本文就AP-1的组成、调节及其与以上疾病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活化蛋白L ( AP-1 )$c-Jun$ JNK$信号传导 【中图分类号】R741.0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1851/j. issn. 1673-1557. 2017. 01. 002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www. cnki. net/kcmKdetail/51. 1688. R. 20170111.1123.004. html 活化蛋白-1(activated protein-1,AP-1)是一*类重要 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是诸多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在细 胞核内的交汇点,有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第三信使之称,是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开关,能与许多基因上的AP-1位点结合,启动多种与细胞分裂和增殖相关基因的转 录,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1AP-1的组成 AP-1是一个集体名词,主要由Jun蛋白卜-(<、^ Jun、Jun-B、Jun-D)、Fos 蛋白(v-fos、c-fos、Fos-B、F r1、Fra2 )、激活转录因子(activatingtranscription factor, ATF;包括 ATF2、ATF3//RF1、B-ATF)、Jun 二聚化伴 侣(JDP1、JDP2 )*1]、Maf蛋白(v-Maf、c-Maf、NT)家族 组成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2]。在不同细胞中AP-1的组成不同。这些蛋白都属于亮氨酸拉链蛋白,它们的 一级结构都具有一个保守的亮氨酸拉链(leucine ip p e T结构,即蛋白质分子肽链上每7个氨基酸重复 出现一个亮氨酸残基,这些亮氨酸残基都在!螺旋同 一个方向上出现,两个相同结构的两排亮氨酸残基能 以疏水键结合成二聚体,通过这一特殊结构家族间或 不同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二聚体。Jun蛋 白和ATF蛋白可形成同源二聚体,Jun蛋白的结构高 度同源,其除了可形成同源二聚体外,还可与AP-1家 族的其他蛋白ATF和FoS蛋白结合形成更稳定的异源 二聚体。Jun同源和Jun-Fos异源二聚体识别相同的 DNA结合位点,B L!TPA反应元件(其序列为TGAG/ CTCA),Jun-ATF异源二聚体和A T F同源二聚体识别 称为CR E的序列(TGACGTCA)[3],Fos蛋白、Maf蛋 白则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Maf蛋白只与c-fos形成异 源二聚体,而不能结合c-un。在哺乳动物体内,AP-1的主要成分是Jun和Fos。单独的c-Jun和c-fos是没有生物学功能的。Jun蛋白可以形成同源二聚体,亦 可与Fos或Fras形成更加稳定的异源二聚体,而Fos 则只能与Jun形成异源二聚体,故可以用C-Jun蛋白的 表达量来反映AP-1的表达[4]。不同的二聚体形式,其 稳定性及与DNA的结合能力不同,在静息状态下,AP-1的分子结构以c-Jun同源二聚体为主,当细胞受到佛 波醋(TPA)、血清、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紫 外线等刺激时,c-u n和C-fo s的表达水平增高,此时 AP-1以c-Jun、c-fos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此形式较 c-Jun同源二聚体稳定,且与DNA连接和诱导转录能 力也大大增强。 2 AP-1的调节 AP-1的活性调节十分复杂,包括自身组分的差异 表达、转录水平调节、翻译后调节及与其他癌蛋白和辅 助蛋白相互作用的调节,其中翻译后调节是AP-1的主 要调节方式[5]。自身组分的差异表达是对其功能最基 本的调节。AP-1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拮抗作 用。c-Jun是AP-1的主要成分,如前所述,它可通过亮 氨酸拉链与其他蛋白形成复合物,如Jun-B、Jun-D、ATF家族成员,不同的组合其作用不尽相同。在某些 情况下,Jun-B可与Jun、Fos或Fos-B形成非活化的异 源二聚体,通过竞争与AP-1位点的结合来抑制AP-1的活化,Jun-B表现出抑制c-Jun的活性效应,而Jun-D 对c-un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许多细胞外信号主要 通过控制构成AP-1成分蛋白的转录,从而调控AP-1白的 量 及转 录 因性。AP-1 的 调 主要是磷酸化调控。转录因子在磷酸化水平的调控主 要有3类:一是调控胞核移位。这类转录因子包括 NF-B、NF-A T等;二是调控其DNA结合能力,转录因 子被磷酸化后其DNA的结合能力可表现为增强(如 通信作者:李经伦,ljl031611@163. com 7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内容参考)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D.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地研究的进展(20201221054219)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综合能力训练I 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 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 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⑵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 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l~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e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 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 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132)。收稿日期:2009-09-10;修回日期:2009-11-09 作者简介:潘婕(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通讯作者:罗本燕(1962-),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心理学、脑血管病的研究。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潘婕,汪敬业 综述 罗本燕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3 摘 要:自噬是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被称为II 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神经系统发育以 及脑缺血、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在自噬对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有助于今后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并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方向。 关键词:自噬;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死亡 自噬是40多年前学者在电镜下观察到的一种细胞结构,然而,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才逐渐认识到自噬的重要功能,尤其是2005年5Sc i ence 6杂志将细胞自噬评为该年度六大科技热点研究之首,自噬相关研究得以迅速进展。自噬通过降解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细胞器或细胞膜,一方面帮助细胞清除受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内异物;另一方面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同时在应激或饥饿时尚能为细胞提供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以帮助细胞度过难关。自噬的过度发生也可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被称为II 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1] 。近年来自噬在神经 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使我们对其在某些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自噬在神经细胞死亡上是起保护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全面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加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参考。1 自噬概况 真核生物中自噬根据待降解物被转运到溶酶体内的途径不同分为大自噬(m acroautopha gy)、小自噬(m icr oa utophagy )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 ha peron 2mediate d autophagy,C MA )3种,通常所说的自噬即大自噬。自噬发生需要众多分子的参与,如自噬相关基因(aut ophagy 2rel ated gene ,Atg)、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 icrot ubule 2associate d protei n li ght c ha i n 3,LC3)等。 2 自噬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异常蛋白的聚集密切相关,而自噬参与细胞内大分子和细胞器的降解从而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在对Atg5[2] 以及A t g7 [3] 基因敲除的研究中均发现脑内 大量神经元出现退变而死亡,并产生行为学损害。从而提出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可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蛋白异常聚集的具体机制也得以逐渐阐明。2.1 帕金森病 A 2突触核蛋白(A 2synuclei n )是帕金森病(Par 2ki nson .s di sease ,PD )的重要致病蛋白。研究发现,a 2synuclein 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 ysoso m e 2associ 2ated m e mbra ne pr ote i n 22,LA MP 22)有高度的亲合性,但a 2synuclei n 并不能通过C MA 途径转运至溶酶体内降解,这种高亲合性反而促进了a 2synuclein 以及其它蛋白的聚集 [4] 。除此之外,a 2synuclei n 修饰改 变也与PD 发生相关。M arti nez 2V icente 等[5] 研究发 现修饰抑制了a 2synuclei n 通过C MA 途径降解,但并不抑制其他蛋白的降解,而经多巴胺处理后的a 2synuclein 在抑制自身降解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蛋白的异常聚集,这提示多巴胺抑制自噬可能造成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而产生P D 。肌细胞增强因子2D (MEF 2D )通过与H sc70结合发挥正常功能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的关键,Yang 等 [6] 研究发现A 2sy 2 nuclei n 转基因小鼠以及P D 患者神经元内MEF 2D

第十三章 线粒体疾病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线粒体DNA突变的主要类型。 2.熟悉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3.了解主要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理。 4.了解核DNA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 二、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狭义的线粒体病是 A.线粒体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B.mtDNA突变所致的疾病 C.线粒体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D.线粒体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E.mtDNA数量变化所致的疾病 2.点突变若发生于mtDNA rRNA基因上,可导致 A.呼吸链中多种酶缺陷B.电子传递链中某种酶缺陷 C.线粒体蛋白输入缺陷D.底物转运蛋白缺陷 E.导肽受体缺陷 3.常见的mtDNA的大片段重组是 A.插入B.重复C.易位D.缺失E.倒位 4.mtDNA大片段的缺失往往涉及 A.多个A TPase8基因B.多个ND基因C.多个tRNA基因 D.多个rRNA基因E.多个多种基因 5.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患者最常见的mtDNA突变类型是 A.G14459A B.G3460A C.T14484C D.G11778A E.G15257A 6.与增龄有关的mtDNA突变类型主要是 A.点突变B.缺失C.重复D.nDNA突变E.基因组间交流缺陷 7.线粒体脑肌病的特征是 A.肌纤维中呼吸链酶活性正常B.肌纤维中呼吸链酶活性缺陷C.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链酶活性缺陷D.呼吸链酶活性正常的神经细胞与酶活性缺失的神经细胞混合E.呼吸链酶活性正常的肌纤维与酶活性缺失的肌纤维混合 8.mtDNA突变诱导糖尿病的机制可能是 A.β细胞不能感受血糖值B.糖原异生降低C.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失控D.β细胞稳定性增高E.细胞中8-OH-dG含量增多 (二)X型选择题 1.mtDNA突变类型包括 A.缺失B.点突变C.mtDNA数量减少D.插入E.重复2.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是 A.肿瘤B.帕金森病C.Ⅱ型糖尿病D.白化病E.苯丙酮尿症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第27卷第6期2018年12月 V ol .27.No .6December .2018 〔收稿日期〕2018-10-10 〔修回日期〕2018-12-03 〔基金项目〕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4j -cyjA10077) 〔作者简介〕牟长河,男(1977年),汉族,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Haolei1102@https://www.360docs.net/doc/912475467.html,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牟长河1 ,郝磊 2*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958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20;2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400062) 〔摘要〕随着神经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神经干细胞(NSCs )是指自我更新、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退行性变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开始启动神经修复,但受到数量及微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近年,人们采用各种体外培养方法,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做了很多动物及临床前研究。本文综述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损伤 〔中图分类号〕R329.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05/ j. cnki. 1004-1850. 2018. 06. 013 The progress in applic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Mu changhe 1, Hao lei 2*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No.958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hongqing 400020;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Renji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ongqing, 400062) 〔Abstract 〕The theory of neural stem cells has brought great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Neural stem cells (NSCs) refer to multipotential cells that are capable of self-renew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s, astrocytes, and oligodendrocytes. Whe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damaged or degenerative,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begin to initiate repair. But their effect is very limited due to their quantity and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in vitro cultur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obtain a certain quantity of ex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There are many animal and preclinical studies on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cluding ischemic stroke,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pinal cord injury. Here the applic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was reviewed. 〔Keywords 〕Neural stem cells; ischemic stroke;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 ’s disease; spinal cord injury 干细胞(Stem Cells ,SCs )是指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退行性变时,受到数量及微环境的影响,内源性干细胞的修复作用非常有限,几乎不能进行有效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修复,此时干细胞移植治疗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为脑梗死、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神经干细胞特性及来源 神经干细胞(NSCs )是指自我更新、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在神经系统中主要作为一种储备细胞,即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如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这些干细胞便开始增殖、迁移及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以便实现结构和功能的代偿。NSCs 不表达成熟细胞抗原,具有低免疫原性,因此在移植后相对较少发生异体排斥反应,有利于其存活。NSCs 来源于神经组织,从哺乳动物胚胎期的大部分脑区、成年期的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纹状体、嗅球、皮质、脊髓等部位均可成功分离出NSCs ,并可以采用添加bFGF 和EGF 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扩增[1-8]。受到供体组织来源及伦理学限制,直接从神经组织分离培养NSCs 是不切实际的。近期研究发现,NSCs 尚可

中国神经系统线粒体病的诊治指南

神经指南:中国神经系统线粒体病的诊治指南 2016-02-02中华神经科杂志神经病学俱乐部 线粒体病是指由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或核DNA缺 陷引起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不包括其 他因素导致的继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性疾病。成年人mtDNA突变率为1/5000,而线粒体病核基因突变率为2.9/10万。我国至今没有线粒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但mtDNA突变是我国遗传性视神经病最常见的原因,mtDNA 的3243点突变出现在1.69%的糖尿病患者,国内多个医院几十、上百或上 千例线粒体病的报道,提示该病并不十分罕见。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涉及人体许多系统,单独或重叠出现脑病、听神经病、视神经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肝病、血液病、胃肠肌病、骨骼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等。本指南重点阐述神经系统线粒体病的诊断治疗策略。 (a:线粒体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b:不同类型线粒体疾病的临床图片。上左 上,Leigh综合征的3T头颅MRI黑水像,可见双侧尾状核和壳核高信号;上中,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急性期眼底图,可见视盘及肿胀的神经纤维层,血管 充盈且模糊;上右,骨骼肌切片行改良的高墨瑞三色法染色见破碎红纤维;下左:一位表现为肌病,乳酸酸中毒和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综合征的患者骨髓检查铁染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红细胞前体核周可见铁负载线粒体晕轮];下中:患者表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无机械性梗阻证据,腹部平片提示大量肠管扩张;下右:四腔心脏大体标本提示肥厚性心肌病,包括心脏肥大和不对称的中隔肥厚。引自:Vafai SB, Mootha VK.Mitochondrial disorders as windows into an ancient organelle.Nature. 2012 Nov 15;491(7424):374-83)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定性定位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 2. 感觉过度 3. 感觉异常 4. 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 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 ④小脑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①运动中枢②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③下运动神经元 二.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1.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2 Oppenheim征3 Schaeffer征4 Gordon征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 动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 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