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小儿推拿穴位
儿科小儿推拿穴位
手指点穴(发热板门,太阳穴,涌泉,小天心,总筋,咳嗽板门,肺月俞,天突,膻中,乳旁)qd、其他推拿qd、小儿捏脊(脊柱旁)qd
(每个基本都要做)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补脾经
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揉太阳穴,掐内劳宫5・20次,掐小天心5-10,掐总筋5-10,掐二扇门5-10,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三关,退六腑,按揉涌泉,掐大椎5-10,捏脊5,按肩颈5√10,提3下,揉肺腌等。
+积食:顺时针揉腹,揉脐,揉中脱,分推腹阴阳
咳嗽:补脾,清肺,补肾,揉天突,膻中,乳旁,肺腌,揉丰隆,捏脊
发热: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揉太阳穴,掐内劳宫5-20次,掐小天心5-10,掐总筋5-10,掐二扇门5-10,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三关,退六腑,按揉涌泉,掐大椎5-10,捏脊5,按肩颈5;0,提3下,揉肺腌。
+积食:顺时针揉腹,揉脐,揉中皖,分推腹阴阳
大便不顺,积食:补脾,揉板门,清大肠,掐揉四横纹,运脾于肾,顺时针揉腹,揉脐,揉中脱,分推腹阴阳,下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感冒: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穴,补脾,清肺,按迎香,
手搓热来回搓鼻翼(流涕),按揉风池,捏脊5,按肩颈5-10腹泻:补脾,补大肠,揉板门,揉中皖,揉肚脐,揉龟尾,上推七节,揉按涌泉,按足三里
惊风:耳后高骨,百会,印堂,人中,承浆,小天心,总筋
‹6月50次,6月-1岁100次,1-3岁100-150次,3-5岁200
次,>5岁300-400次
其他推拿(加10分钟):捏脊,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二
扇门5-10,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三关,退六腑,按揉涌泉,。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中医课件
望诊
二、望形态:
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 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 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
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 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 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 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 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 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 2、面部气色: 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
2
望诊
五色主病
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 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
5、察二阴: 阴囊紧缩不弛,为外感风寒或肾气不足;阴囊弛而不张,为气虚体弱或 外感热病。阴囊睾丸肿大不红,照之透红,为鞘膜积液之水疝;阴囊肿 物时大时小,上推可消,为小肠下坠之狐疝。阴囊通体肿大光亮阴凉, 常见于阳虚阴水;阴囊肿痛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 肛门周围粘膜皮肤色红为热,色淡为虚。肛周灼热燥褐为阳明里热伤津; 糜烂潮红为大肠湿热下注。肛口弛而不张为元气不足;直肠脱出肛外为 中气下陷。肛门瘙痒,会阴部搔痕潮湿,常是蛲虫病
功效:清胃,降逆,通腑。
主治:
1.胃热所致的牙痛,口臭,口疮,消谷善饥,口 渴,烦躁。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1、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下。
2、顺时针揉天突穴、膻中穴20-30下。
3、两手拇指按住鸠尾向下滑到中脘,然后滑向两侧;两手拇指按住中脘,向下滑到神阙穴(脐中),然后滑向两侧;两手拇指按住神阙穴(脐中),向下滑到关元穴,然后滑向两侧;(重复3-5次)4、按住中脘穴,顺时针揉建里穴(20-30下);按住建里穴,顺时针揉下脘穴(20-30下);按住下脘穴,顺时针揉水分穴(20-30下);按住水分穴,顺时针揉气海穴(20-30下);按住气海穴,顺时针揉关元穴(20-30下);按住关元穴,顺时针揉中极穴(20-30下);4、顺着任脉从上向下顺气20-30下。
5、横抓肚子20-30下。
1、从大椎穴到龟尾穴向下搓20-30下。
2、用两手在脊柱两旁从上向下推风门、肺俞、脾俞3、捏脊3-5下。
4、在龟尾揉20下左右。
五、头部推拿(如果发热、头痛、流涕)1、天门(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自眉心向额上用两拇指交替向上直推50~100下。
2、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自眉心沿眉毛向两旁分推50~100下。
3、用食指和中指夹着耳朵上下推50-100下。
4、迎香揉50-100下。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第一章搓法1.搓肚脐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搓脐周围的肚脐眼,顺时针方向搓动,每次持续约1-2分钟。
2.搓足心法:________用手心对着婴儿的足心,以顺时针方向搓动足心,每只脚持续搓动1-2分钟。
3.搓揉耳轮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婴儿的耳轮,轻轻搓揉,每只耳朵进行1-2分钟。
第二章推法1.推腹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肚脐向外推,再回到肚脐处,每次进行5-10次。
2.推背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推,分别从上到下进行,每侧进行5-10次。
3.推腿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足背,每腿进行5-10次。
第三章拍法1.拍背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背部,由上至下轻拍,每次拍打约1-2分钟。
2.拍腿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大腿,由上至下轻拍,每侧进行约1-2分钟。
第四章揉法1.揉背脊法:________用手指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揉动脊椎,每次揉动约1-2分钟。
2.揉手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手掌和手背,每只手进行1-2分钟。
3.揉足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足底和足背,每只脚进行1-2分钟。
穴位:________1.四神聪:________位于婴儿额头发际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2.大椎:________位于婴儿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按压。
3.幽门:________位于婴儿胃底与脐中连线上,用拇指按压。
4.足三里:________位于婴儿的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3寸处,用拇指揉动。
5.关元:________位于婴儿的肚脐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6.三阴交:________位于婴儿小腿内侧,当膝盖下方的4寸处,用拇指揉动。
附件:________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法律名词1:________注释1。
2.法律名词2:________注释2。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1、脾经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引言】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穴位和运用特定手法,调理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和穴位,以供参考。
【章节一:常用手法】
1-穴位按压:以拇指、食指等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轻柔而有力地推拿,以刺激儿童的气血流通。
2-拨罐:在特定部位放置火罐,利用火罐的吸附作用,吸引部分皮肤和筋膜组织向上凸起,以达到调节气血的目的。
3-推拿按摩:利用手掌、指腹等部位对儿童的肌肉和穴位进行按摩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
4-摇晃手法:轻轻摇晃儿童的四肢、躯干等部位,帮助儿童放松身体,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
【章节二:常用穴位】
1-风池穴:位于儿童颈椎上的凹陷处,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痰饮、哮喘等呼吸道问题。
2-迎香穴:位于儿童鼻翼旁边,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鼻塞、流鼻涕等问题。
3-大椎穴:位于儿童颈椎第一椎骨之间,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头晕、头痛等问题。
4-卧蚕穴:位于儿童手掌心的中央凹陷处,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腹痛、胃脘疼痛等问题。
【附件】
1-图片附件:本文档附带图片,展示了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
2-视频附件:本文档附带小儿推拿的视频,展示了常用手法的实际操作。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疗法:传统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2-穴位:人体上特定的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3-推拿:一种通过按摩、按压、摇晃等手法,调理人体气血的疗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穴位功效重点
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 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前臂尺侧,自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成一直线 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手背手指各关节处 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2021/10/10
15
2021/10/10
本法具有调和阴阳, 健脾和胃,疏通经 络,行气活血,镇 惊安神的作用。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 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16
2021/10/10
17
8、掐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 操作时切忌掐破皮肤,宜其 他各法操作完毕后施用。 本法为强刺激手法,多用于 急救。
四
指、无名指、小指面附
指
着于一定的穴位上,以 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 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
摩 法 、 掌
形移动摩擦,称摩法。
摩
法
【操作要领】 1、肩臂放松,肘关节微曲,指掌着力部分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动作要协调。 2、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皮动肉不动”。 3、根据病情和体质,注意掌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达到预期的补泻疗效。 4、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适当。 5、操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2021/10/10
1
• 这节课对于学习推拿很重要哟!
• 希望做好记录!
2021/10/10
2
手法的基本要求
均匀 有力
持久
轻快
柔和
【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取穴准确、
操作认真、手法熟练才能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至5岁小儿。
目录1、发热;2、咳嗽;3、泄泻;4、便秘;5、疳积;6、遗尿;7、夜啼一、发热1、开天门:成人用两手拇指,交替从小儿眉心处的印堂穴向上直推至发际稍上方,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推坎宫:成人两手拇指,从小儿眉头分推至眉尾(← →),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揉太阳:成人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小儿眉后凹陷太阳穴处,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功效为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5、清天河水:成人食中指并拢,从小儿腕中点上推至肘横纹中点,300次。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
注:发热添风寒者,加以下操作1、推三关:以腕部桡侧为起点,沿前臂外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桡侧,300次。
功效为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
2、掐揉二扇门:成人用双手拇指甲掐小儿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5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揉50次。
功效为发汗透表、退热停喘。
3、拿风池:成人拇指、食指同时按揉小儿两侧风池穴,10至15次。
功效为发散解表、怯风散寒、明目、止头痛。
4、推六腑:亦称退六腑,发热到癫热时用。
以腕部尺侧为起点,沿前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尺侧,300次。
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症。
二、咳嗽1、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2、按天突:成人中指指尖按小儿胸骨上窝的天突穴,10次。
功效为理气化痰,降逆停喘,止呕。
3、推揉膻中:两乳尖连线中点,为膻中穴。
成人先用中指指端在膻中穴揉150次,再用拇指罗纹面从胸骨切迹推至剑突15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4、揉乳旁乳根:成人用食指中指同时揉乳旁外开2分的乳旁穴和乳下2分的乳根穴,2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5、擦膻中:成人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擦热为度。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一、常用手法
⒈捏法:用拇指和食指等手指捏住肌肉或皮肤,进行按摩或推拿。
⒉推拿:用手掌、掌根和掌侧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相应部位。
⒊摩擦法:用手掌或掌根在特定部位进行快速摩擦,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⒋按揉法:用手指和手掌在穴位附近进行揉动,刺激经络和穴位。
⒌指压法:用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运行。
⒍敲打法: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拍或敲打患者的相关部位,刺激经络和穴位。
⒎推拿扭转法:在推拿的基础上加入扭转动作,增加关节活动度。
⒏推法:用手指或掌根沿着经络或肌肉进行推动。
二、穴位
⒈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头发生长的窝凹处。
⒉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棘突后下方⑸寸,两侧与风池穴连线相交处。
⒊太阳穴:位于眉毛外端凹陷处,额骨与颧骨交界处。
⒋天突穴:位于胸骨中央的凹陷处。
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缘与胫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⒍冲门穴:位于足背骨第一蹊络开始的地方,两侧脚趾骨之间凹陷处。
⒎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踝骨内侧后缘与腓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⒏胃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脐上5寸处。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推拿手法示意图和穴位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推拿: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⒉穴位:中医学中特定的身体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气血运行。
⒊经络:中医学中的气血运行通道,贯穿全身,与身体的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功效:调理肠道,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减肥
揉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两寸 功效:理气消滞,疏调大肠(消法代表) 积食、便秘、腹胀等
揉振 神阙穴
位置:肚脐正中央 功效:温阳散寒,补益气血(补法代表) 遗尿,尿频,发育迟缓,虚泄,虚秘等
拿 肚角
位置:肚脐下2寸旁开两寸 功效:止腹痛要穴,化积通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LOREM IPSUM DOLOR
开 天门
定位:两眉正中至前发际线一直线 功效:祛风散邪,开窍醒神 外感、鼻炎
推 坎宫(分头阴阳)
位置:眉头到眉梢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 外感,头目病症
(揉)运 太阳
位置: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 功效:往前为补,往后为泄 疏风解表 外感,汗症
背俞穴
位置:肺俞(3胸椎),心俞(5胸椎),肝俞(9胸椎), 脾俞(11胸椎),肾俞(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相应脏腑虚实
胸(肃肺法)
位置:前胸后背围成的区域 功效:化痰顺气 咳嗽、哮喘
中脘穴
位置: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腹部
腹部十法 (1)摩腹:顺时针/逆时针、 (2)揉腹 (3)振腹 (4)按腹 (5)推腹:分推/下推 (6)挪腹:用于减肥 (7)荡腹 (8)抄腹:用于减肥 (9)挤碾腹:用于减肥 (10)拿腹
常用手法
三、运法 动作轻缓 轨迹流畅 平横 四、揉法 吸定 沉肩垂肘 消散 五、按法 由浅入深 刺激强 消散、止痛
常用手法
六、掐法 刺激性强 七、捏法 普通捏脊 八、捣法 动作快
急救醒神
冯氏捏脊
消导、温补
注意准确性
通络、镇静
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节 骨
30
(三)龟尾 定位: 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揉龟尾,用拇指或中指端揉 操作:揉龟尾, 之,揉100—300次。 次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
31
龟 尾
32
常用穴位
二.上肢部穴位
33
(一)五经 定位:手指末节罗纹面, 定位:手指末节罗纹面,从大拇指至 小指分别为脾、 小指分别为脾、肝、心、肺、肾经。 肾经。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补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次 补或泻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15
风 池
16
天柱骨(线状) (五)天柱骨(线状) 定位: 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定位 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 称为“推天柱骨” 称为“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而 下 刮。推100~500次,或刮至皮下轻度瘀血为 次 止。 主治: 呕吐,恶心 项强,发热 咽痛,惊风 恶心,项强 发热,咽痛 惊风。 主治 呕吐 恶心 项强 发热 咽痛 惊风。
17
天 柱 骨
18
常用穴位
二.胸腹部穴位
19
( 一 )腹: 定位:腹部。(面状) 。(面状 定位:腹部。(面状) 操作: 用全掌或四指轻摩之; 操作:摩腹,用全掌或四指轻摩之;
分推腹阴阳,用两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
脘至脐部向两旁分推。 分钟 分钟, 脘至脐部向两旁分推。摩5分钟,分推 100—200次。 次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 吐。
48
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49
(十)总筋 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总筋,用拇指或中指按揉; 操作:揉总筋,用拇指或中指按揉; 掐总筋,用拇指甲掐。 掐总筋,用拇指甲掐。揉100—300次,掐 次 3—5次。 次 主治:揉总筋主治口舌生疮、潮热、 主治:揉总筋主治口舌生疮、潮热、 夜啼、牙痛等,揉之可通调周身气机; 夜啼、牙痛等,揉之可通调周身气机;掐 总筋主治惊风抽搐。 总筋主治惊风抽搐。
42
四横纹
43
板门: (七)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揉板门(运板门), ),用拇指端 操作: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 揉之, 揉之,揉100—300次;板门推向横纹,用 次 板门推向横纹, 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 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反方向为横纹推 向板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嗳气、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嗳气、 疳积等。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泻, 疳积等。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泻,横纹推向 板门可止呕吐。 板门可止呕吐。
36
胃 经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2
小儿推拿手法
手法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平 手法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 从而达到深透。 稳,从而达到深透。
——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
3
小儿推拿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用力轻重 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 均匀 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 得当,速度均匀。 得当,速度均匀。 柔和——手法用力要灵活,缓和、中病即 手法用力要灵活,缓和、 柔和 手法用力要灵活 止。 平稳——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平稳 手法轻而不浮
24
丹 田 肚 角
25
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穴位
26
脊柱: (一)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 操作: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 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 次 捏脊, 指捏,自下而上, 指捏,自下而上,捏3—5遍。 遍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 呕吐、疳积、厌食等
6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 位上作直线推动。分直推、旋推、分推。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揉、指揉。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34
五
经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次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烦渴 善饥、吐血衄血。 善饥、吐血衄血。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2.二指捏: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 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 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七)运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 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9
常用穴位
一.头面部穴位
50
总筋
51
十一)老龙( (十一)老龙(略) 定位:中指甲后一分处。 定位:中指甲后一分处。 操作:掐老龙, 次或醒后即止。 操作:掐老龙,掐5次或醒后即止。 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主治:急惊风。 十二)端正( (十二)端正(略) 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掐端正,用指甲掐;揉端正, 操作:掐端正,用指甲掐;揉端正,用拇指罗 纹面揉。 纹面揉。掐5次,揉50次。 次 次 主治:掐端正主治惊风。 主治:掐端正主治惊风。揉右端正可降逆止 主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 呕,主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揉左端正有升提之 主治水泻、痢疾等。 功,主治水泻、痢疾等。
4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时要配合适当介质,以适应 小儿推拿时要配合适当介质, 小儿肌肤柔弱。 小儿肌肤柔弱。 滑石粉、麻油、冬青油 滑石粉、麻油、冬青油——四时皆可取用 四: 小儿推拿操作的一般顺序:
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最后是下肢。 最后是下肢。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可灵活掌 握。
27
脊 柱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次 主治: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 主治: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主治泄 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肠热便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秘。
坎 宫
14
(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0—50次。 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四)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 穴。 操作:拿风池,用拇、食指拿。 操作:拿风池,用拇、食指拿。拿5—10次。 次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
40
小 肠
41
(六)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 无名、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 关节横纹处。 关节横纹处。 操作:推四横纹,患儿四指并拢, 操作:推四横纹,患儿四指并拢,医者用 拇指从患儿食指推向小指横纹处;掐四横纹, 拇指从患儿食指推向小指横纹处;掐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 用拇指甲掐。推100—300次,掐5次 次 次 主治:推之主治疳积、腹胀、气血不和、 主治:推之主治疳积、腹胀、气血不和、 消化不良等症;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 消化不良等症;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主 治惊风等。 治惊风等。
惊惕不安。 惊惕不安。
11
天 门
12
(二)坎宫 二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线状) 操作:推坎宫,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 分推,推30—50次。 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13
38
大 肠
39
(四)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自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100—300次。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 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闭。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Point on the Head and Face
10
(一)攒竹(天门) 攒竹(天门) 定位: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