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熔制及熔-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玻璃熔制工艺原理
☐玻璃熔制的五个阶段
☐(1)硅酸盐形成阶段
☐800~1000℃进行;最后变成由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硅酸盐形成速度取决于配合料性质和加料方式。
☐(2)玻璃形成阶段
☐1200 ~1300 ℃左右进行;
☐硅酸盐和石英砂粒完全溶解于熔融体中,成为含大量可见气泡、条纹、在温度上和化学成分上不够均匀的透明的玻璃液。
☐(3)玻璃液澄清阶段
☐1400~1500℃进行;
☐气体因玻璃液黏度降低而大量逸出,直到气泡全部排出。
☐(4)玻璃液均化阶段
☐此阶段结束时的温度略低于澄清温度;
☐当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下,由于对流、扩散、溶解等作用,玻璃液中的条纹逐渐消除,化学组成和温度逐渐趋向均一。
☐(4)玻璃液均化阶段
☐此阶段结束时的温度略低于澄清温度;
☐当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下,由于对流、扩散、溶解等作用,玻璃液中的条纹逐渐消除,化学组成和温度逐渐趋向均一。
3.1.1 配合料的熔化
(1)配合料的加热及初熔
(2)各种反应简介
多晶转变
盐类分解
水分的逸出
(3)成分的挥发
R2O的挥发由纯碱引入时:引入量×0.032%
由芒硝引入时:引入量×0.06% ☐另外要考虑氧化铈、煤粉的挥发量。
☐(4)影响配合料熔化的因素
☐熔化温度: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
☐10%;
☐原料的形式:颗粒度的搭配、加料方式;
☐原料的易熔性:助熔剂的多少、原料的活性;
3.1.2 玻璃的形成
☐(1)玻璃的形成过程
☐玻璃的形成过程的速度取决于石英颗粒的熔解和扩散速度。
☐助溶剂的多少(熔化速度);
☐熔体的黏度(扩散速度);
☐熔体温度(熔化速度);
☐石英颗粒(熔解快慢)。
3.1.3 澄清
☐(1)目的
☐消除玻璃液中的气泡
☐(2)玻璃液中的气泡形态和种类
☐形态:可见气泡、溶解气泡、化学结合的气
☐体。
还有熔体表面上的气体。
☐种类:CO2、SO2、SO3、N2、O2、H2O、H2
☐(3) 排泡与去气
☐澄清是排出玻璃液中的可见气泡;
☐去气是全部排除玻璃液中的气体,包括化学结合的气体。
(4)澄清过程中气体间的转化与平衡
(5)澄清过程
☐澄清过程就是首先使气泡中的气体、窑内气体与玻璃液中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气体之间建立平衡,再打破这种平衡,使玻
璃液中溶解的气体进入较小的可见气泡,可见气泡漂浮于玻璃
液的表面而加以消除。
(6)澄清原理
☐a.大气泡(>0.1mm)
☐影响气泡变大的因素:
☐一是多个小气泡(可见)集合为一个大气泡(由于小气泡相距较远较难进行);
☐二是溶解的气体渗入气泡,使之扩大(实际进行);
☐三是澄清剂分解的气体渗入气泡或玻璃液。
☐澄清剂分解的气体若渗入气泡,则使得气泡中某一种气体的分压比原来的分压大,相应的其他气体的分压就比液体中该气体
的分压减小,就可以从液体中吸收该气体,使气泡增大;
☐澄清剂分解的气体若渗入玻璃液中,则液体中气体的分压就大于气泡中的分压,气泡可以从液体中吸收,使使气泡增大。
☐b.中气泡(0.1 ~0.01 mm)
☐这类气泡较小,气泡之间不会相容变大,只能靠澄清剂来澄清。
☐c .微小气泡(<0.01 mm)
☐这类气泡在澄清过程中不会消失,在后期会溶解于玻璃液中。
(7)表面张力的影响
☐A.气泡在玻璃液中所受的压力
☐P=窑气的压力(约0.1MPa)+气泡所受玻
☐璃液的压力(最大0.0368MPa)+ 2σ/r
☐σ——表面张力
☐R——气泡的半径
☐只有气泡的浮力大于P时,气泡才能上浮排出。
☐r=1mm时,2σ/r =0.6kPa;
☐r<0.01mm时,2σ/r >0.06MPa;
☐R= 0.001mm时,2σ/r= 0.6MPa。
☐可以看出,表面张力对大气泡的影响可以忽略,对小气泡的影响则是巨大的。
☐玻璃液中存在的微小气泡,在温度降低时,内部的压力急剧增大,使气泡内的气体分压明显大于玻璃液中气体的分压,从而溶解于玻璃液中;温度升高时,气泡又会析出。
☐B.新气泡的产生
☐澄清好的玻璃液一般不能再次产生气泡。
☐原因是:新生气泡的半径r≈0,需要克服的2σ/r≈∞。
(8)影响澄清的因素
☐A.配合料中的气体率
☐一般15~20%
☐B.澄清温度
☐温度高,黏度小,有利于澄清;熔窑温度受耐火材料的限制。
☐C.窑压
☐微正压
(9)加速澄清的措施
A.延长澄清时间
B.提高澄清温度
C.搅拌
D.鼓泡
E .加澄清剂(最常用)
3.1.4 玻璃液的均化
☐(1)目的
☐达到化学成分和热均一性
☐(2)原因
☐膨胀系数不同将产生结构应力;光学性质不同将产生光畸变;
产生玻筋、条纹;析晶。
(3)均化过程
☐不均体的溶解与扩散是主要的均化过程;
☐扩散系数是温度和黏度的函数;
☐提高均化的方法是提高熔制温度和减小玻璃液的黏度。
(4)影响均化的因素
☐A.温度
☐温度越高,黏度越小,溶解扩散速度越快;
☐B.黏度
☐玻璃液的黏度越小,溶解扩散速度越快,可选择降低黏度的配
方或原料;
☐C.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越小,越易均化;表面张力大的条纹和不均体,即使受到剪切力作用也难以伸长和消失;
☐D.玻璃液的对流
☐玻璃液的对流有利于均化,但对耐火材料侵蚀加大;
☐E.气泡的上升
☐澄清过程,带动玻璃液均化;
5)强制均化技术
☐A.鼓泡
☐B.搅拌
☐水平搅拌
☐垂直搅拌
3.1.5 玻璃液的冷却
☐(1)目的
☐将澄清均化好的玻璃液,降温200~300℃,达到1100 ℃,进入锡槽成型。
☐(2)影响因素
☐A.热均匀程度
☐熔窑四周和玻璃液的上下层之间温度的均匀性,一般采用自然降温。
☐B.二次气泡(灰泡,直径小于0.1mm)
☐①硫酸盐和其他盐类的继续分解;
☐②溶解气体的析出;
☐③耐火材料气泡
☐④玻璃液流股间的化学反应;
☐⑤电化学反应
3.1.6 玻璃熔制工艺制度
☐熔制“四小稳”:
☐温度稳、压力稳、泡界线稳、液面稳
☐池窑的工艺制度:
☐温度、压力、泡界线、液面、气氛和换向。
(1)温度制度
☐A.名称解释
☐温度制度—沿熔化部窑长方向的温度分布,
☐用温度曲线表示;
☐测温处—小炉腿、胸墙、火焰、玻璃液、挂
☐钩砖、大碹等;
☐测温仪表—光学高温计、各类热电偶、辐射
☐高温计(光学高温计较为准确,热
☐电偶测的是后滞温度,起参考作用。
)
☐B.温度制度的作用
☐温度制度对配合料熔化速度、玻璃液对流情况、成型作业、燃料消耗、窑龄等有影响。
☐C.温度曲线
☐①“山形”曲线
☐热点(不是一个点,而是玻璃液表面的最高温度带)突出,热点与1#小炉及末对小炉间的温差大,泡界线清晰稳定;配合料
熔化滞后。
☐②“桥形”曲线
☐热点前后两对小炉的温度与最高温度相差不大,温度曲线似拱桥形。
☐特点是熔化高温带较长,有利于配合料的熔化和玻璃液的澄清。
☐③“双高”曲线
☐即“双高热负荷点”温度制度,核心是减少处在泡沫稠密区的小炉燃料分配量,降低了此处的热负荷;配合料入窑预助熔。
☐目前,国内浮法熔窑均采用此法。
☐D.熔化率与熔化温度的关系
☐玻璃熔化温度(℃)1370 1420 1470 1500 1530 1600 ☐熔化率(kg/m2·d)350 700 1050 1500 2000 3000 ☐熔化温度每升高1℃时窑产量的增长率
☐熔化温度范围(℃)1400~1450 1450 ~1500 1500~1550
☐窑产量增长率(%) 2 1
0.7
(2)压力制度
☐A.压力分布
☐压力制度用压力分布曲线表示,压力指的是系统所具有的静压。
☐气流压力分布—整个气体流程(从进气到排烟)的压力分布;
☐纵向压力分布—沿玻璃液流程的空间压力分布。
☐B.窑压稳定的重要性
☐窑压波动立即影响成型部,使成型温度不稳。
☐窑压过大,窑内火焰浑浊无力,大量废气来不及排出,相对来说氧气缺少,减慢油雾或煤气的燃烧过程。
严重时熔窑所有的缝隙孔洞,直到小眼处的测温孔,都喷出火焰,它将使窑体烧损加剧,燃耗增大,并不利于澄清。
☐窑压过小,特别是液面处呈负压时,它将吸入冷空气,在消耗同等燃料的情况下不能达到预定的温度,为保证温度制度的稳定,必须增加燃料的消耗。
同时,过多的冷空气进入窑内,会使还原焰不能维持。
窑压过小还会使窑内温度分布不均。
☐C.窑压波动的原因
☐①造成窑压过大
☐烟囱抽力不够;
☐阻力过大。
☐②窑压小
☐其主要原因是抽力过大。
☐D.窑压控制
☐一般夏季的窑压比冬季低2~4Pa,窑炉后期时窑压比前期稍低些。
;
☐换火操作也是引起窑压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合适的换火程序和自控调节参数可将换火时的窑压波动控制在 1Pa。
☐E.窑压测量
☐窑压的测量采用微差压计;测点设在熔窑澄清部两侧液面处附近。
☐过去曾普遍采用设在澄清带大碹下,但由于灵敏度差,目前已很少采用。
☐窑压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由测压装置和调节闸板联动来完成。
☐(3)泡界线
☐A.泡界线
☐泡界线——泡沫稠密区与清净玻璃液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整齐明晰的分界线,在线的里面,玻璃形成反应激烈进行,液面有很多泡沫。
而在线的外面,液面像镜子一样明亮。
这条分界线就是泡界线。
☐B.泡界线的形成
☐进入熔窑的配合料受到三方面的作用:
☐投料机将料堆向前推进的力;
☐从热点向投料口的对流对料堆施加的阻止其前进的反方向的力;
☐高温熔化作用。
☐在三者的作用平衡时,料堆就固定在熔窑的某一位置消失。
此后未熔粉料颗粒和反应放出的气体形成泡沫稠密区,并在三者作用下完全熔融,形成清净的玻璃液。
☐C.影响泡界线的因素
☐窑内温度分布、玻璃液流状况、成型作业和投料情况。
☐D.泡界线的作用
☐根据泡界线的形状、位置和清晰程度,可以判断出熔化作业的好坏,并据此予以调节。
☐E.泡界线的控制
☐a.配合料
☐化学组成—当原料成分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予以控制调整,微
量的变化也可能引起熔化条件的改变
☐均匀率—当均匀度低时,泡界线变远;
☐水分—配合料水分大,易结团,影响均匀度的提高,入窑后料层虚高,前进速度快,泡界线变远;水分小,运输分层明显,投入窑后飞料严重,不仅堵塞蓄热室格孔,加剧窑体侵蚀,而且料堆小,沉入液面深,造成熔化困难,泡界线也会变远。
☐b.碎玻璃比例
☐当碎玻璃比例增大时,泡界线变近;碎玻璃比例减少时,泡界线变远。
☐c.投料
☐料层厚度变化—料层薄,料堆平扁,熔化快,泡界线近;料堆厚,料堆尖高,熔化慢,泡界线远。
☐料层跑扁—因各加料机投料不一,致使沿窑宽的料层厚度不均,数量上产生差异,料层集于一侧,极易导致泡界线的偏斜。
☐d.温度
☐当熔化部温度高时,玻璃液粘度减小,回流速度加快,参与回流的玻璃液量增多,配合料迅速熔化,泡界线趋近于投料口;☐熔化部温度降低时,玻璃液粘度变大,回流慢,液量少,未熔配合料增多,泡界线挪后变远;当窑内横向温差变大时,横向液流明显加剧,泡界线紊乱、模糊,直至偏斜,发生“跑料”现象。
☐e.生产量的变化
☐但生产量的多少与拉引速度、品种、厚度变化有关。
当作业流量增加时,泡界线变远,反之变近。
☐f.卡脖水包的影响
☐卡脖水包冷却强度越大,插入玻璃液中越深,玻璃液回流量越小,泡界线越向后移。
☐反之,玻璃液回流量大,泡界线向前移。
☐g.其它因素
☐如小炉碹、喷火口、小炉舌头的角度、长度设计得不合理以及熔窑在生产中因受侵蚀、烧损而变得不合理,使煤气与空气混合得不好,或火焰上飘、下倾,都使熔化受影响,泡界线不正常。
由于热修等也可引起泡界线的波动。
☐(4)液面制度
☐A.原因
☐玻璃液面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投料量与成型量不平衡。
☐B.副作用
☐加快池壁砖的蚀损;
☐严重影响成型作业;
☐波动时会产生溢料现象,蚀损胸墙砖和小炉底板砖。
☐C.控制要求
☐液面波动值一般为±0.3mm,要求高的为±0.1mm。
☐(5)气氛制度
☐A.气氛的分类
☐氧化气氛—当窑内空气过剩系数α>1时,燃烧产物中有多余的O2,具有氧化能力,此时的气氛称为氧化气氛或氧化焰;☐中性气氛—当α=1时,燃烧产物中无多余的O2和未燃烧完全的CO,此时的气氛称为中性气氛或中性焰;
☐还原气氛—当α<1时,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CO,具有还原能力,此时的气氛称为还原气氛或还原焰。
☐B.气氛制度的制定
☐主要与配合料组成、澄清剂种类、生产玻璃颜色等有关。
☐a.采用芒硝做澄清剂
☐为保证芒硝的高温分解,必须添加煤粉做还原剂,因此,通常采用的气氛制度为:1#、2#小炉需要还原焰,不使碳粉烧掉;
3#、4#小炉是热点区,需要中性焰,不能用氧化焰,否则液面会产生致密的泡沫层,使澄清困难;5#、6#小炉是澄清、均化区,为烧去多余的碳粉,不使玻璃着色,需用氧化焰。
☐实际生产中空气过剩系数略大些,提供过量的氧,以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b.采用氧化铈、氧化砷等为澄清剂
☐窑内的气氛不作特殊要求;
☐生产颜色玻璃时,依据着色剂的性能要求设定窑内气氛制度。
☐C.窑内气氛性质的判断
☐气体分析方法;
☐火焰亮度估计
☐火焰明亮者为氧化焰;
☐火焰不亮、稍微有点浑者为中性焰;
☐火焰发浑者为还原焰。
☐通常用控制空气过剩系数来调节窑内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