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合集下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发表时间:2019-02-22T10:52:11.8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李朋[导读]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震动控制直接关乎着建筑物的投入使用效果。

因此,若想满足人们的建筑需求,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其耐久性,应以建筑物的减振结构为切入点,合理选用优质、经济建筑材料,以此来增强建筑减振结构性能,进而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用性。

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由于地质板块的移动,我国处于亚欧板块震动多发带的边缘,在加上最近我国发生地震灾害次数的增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同时要求我们不断普及地震防护以及自救知识,并且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加固房屋及大型建筑物,对于新建设的建筑物要做好减隔震处理,给予人们相对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并要防御二次地震带来的伤害。

1建筑结构减隔震设计原则1.1建筑结构中隔震设计隔震设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技术领域,是目前我国研究较多的革新抗震方法,隔震设计思想,主要是想在建筑物的底端增加隔震装置,阻尼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装置,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安装的阻尼使得建筑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隙,形成弧状柔性结构,此结构间有空气可以流动,借助气流的流体作用,一旦发生震动,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可以削弱冲击波向上的冲击力,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向上传递,拥有了这层隔离层的存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冲击力。

1.2建筑结构中减震设计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目前使用的较为广泛的就是橡胶,橡胶由于具有较好的柔性与弹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橡胶可以吸附因为震动产生的巨大的反作用力与反向冲击能量,而且,橡胶质地柔软,表面较光滑,内部分子运动相对较快,较为活跃,这样就可以吸附更多的反作用力,同时削弱向上方传递的能量,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震动产生的巨大能量。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这种损失,人们开始大力研究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

因此,本文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意义,然后阐述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方法,最后探讨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应用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人们加大了在建筑减隔震方面的探究。

经过简化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从以往数据来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只会发生轻微的倾斜,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器具等物品都不会造成太大损伤;而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建筑物内部也不能幸免。

建筑物容易遭受地震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地震能量来自于地层面,地面剧烈振动的时候,会同时引发建筑物的剧烈抖动,破坏也随之出现。

应用减隔震技术,能将地震速度反应降低到60%左右,通过增强结构件整体的变形能力和强度来制衡地震反应,可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地震,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探究减隔震装置,一旦出现地震,可让构件剥离于地震地面运动,以免有过多的能量传送至建筑物,借此来实现对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对室内设施、对人员的损害与威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2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与强度来抵御地震的反应力,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隔震目的,但却无法完全减少与规避损失。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简介减隔震是一种利用减震器降低建筑物或设备受地面震动的影响的技术。

该技术逐渐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优势、应用领域、市场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优势减隔震技术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减震:通过在建筑物或设备的基础上加装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震动传递到建筑物或设备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或设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节约成本:相比传统的加固方法,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结构加固,从而节约施工成本。

3.灵活性强:减隔震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或设备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程项目。

应用领域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交通运输领域:减隔震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地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和列车的减震系统,提高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3.电力领域:减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组、变压器和电力设备的抗震设计,保障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市场规模减隔震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减隔震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

其中,亚太地区是减隔震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也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发展趋势未来减隔震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将不断提升,包括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减隔震系统的减震效果和可靠性。

2.绿色环保:减隔震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减少建筑物或设备的能耗。

未来减隔震市场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应用拓展:减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传统领域有应用外,还有望在航天、航空、核能等新兴领域得到应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一、传统的抗震方法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建筑减隔震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关注度提高,建筑减隔震技术市场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与潜力建筑减隔震市场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建筑减隔震市场总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在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对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激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对于减隔震技术的投入。

2.地震频发:近年来,全球各地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地震事故,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减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3.技术进步:建筑减隔震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性能更加优越。

市场现状与问题分析尽管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减隔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企业在技术和价格上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利润率下降。

2.产品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一套统一的建筑减隔震产品标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减隔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消费者选择带来一定的困扰,也使得市场的秩序难以维护。

3.市场宣传不足:目前,关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减隔震技术了解甚少。

这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操纵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操纵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操纵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趋势一、传统的抗震方式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先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此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通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取得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映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式及设计的大体原那么。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

一、概念设计的一些原那么1)整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躲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二、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映分析,其分析方式要紧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此刻还进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式。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平安的性态标准进展到基于各类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式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要紧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专门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致使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峻阻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峻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要紧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避免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专门大程度上依托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操纵。

4、传统的抗震方式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要紧依托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适合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乃至能够操纵塑性铰显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关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留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做是一种“破坏”。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建筑设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地震灾害的影响。

防震减灾建筑设计是为了减小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避免人身伤亡而进行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本文将就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讨论。

一、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现状1、中国地震灾害情况中国是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为中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欧亚板块边缘和印度洋板块边缘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地震灾害特别是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全球都是领先的。

地震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对于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2、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应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建筑师和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防震减灾的因素。

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应当足够坚固,能够抵抗地震的力量。

墙体、柱子、梁和楼板等部分应当按照一定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保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出现结构破坏和倒塌的情况。

同时,建筑物的地基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检验,以便保证建筑物能够安全地站立在地表之上。

3、现代科技在防震减灾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科技的不断进步,给防震减灾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科技包括计算机仿真、材料研究、数字化设计和模拟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地震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4、与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包含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标准和要求,建筑师和设计人员需要遵守这些规范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二、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工作的加强防震减灾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领域,需要对建筑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加强教育工作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加强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教育工作,可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为防震减灾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摘要:地震是由于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导致地表运动,使得地表上原本静止的建筑物等事物在动力作用下产生强迫振动。

建筑物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等效应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根据动力学分析,对每一次地震的震害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结构上的反应机理和破坏方式,得出一些建筑物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方法,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从而让损失减到最低。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结构控制技术1.传统抗震方法的分析在我们的传统抗震的方法中,遵循了许多的基础原则,例如:整体结构的平均受力,为建筑结构提供强度的同时,加以延展性等。

对于地震反应也有一定的分析方法,如地震荷载法等。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重视生命安全的单个理念,发展到了对各个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防的理念。

而且传统的抗震方法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

在抗震结构方面来说,传统的抗震手段是依靠主体各构件的支撑,将主体构件作为抗震的受力点,用构件屈服耗能,来抵消地震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延展性。

这就表明了这些结构部位是抗震的重要位置,但如果由于一些可能的原因,使这些位置失去了抗震的优势,那么这就容易使整体的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因为损坏部位是主要结构位置,所以对它的修复是很难的,造成的状况是不可挽回的。

传统的抗震方式是基于生命安全着想,大多数的抗震结构都是以防止结构坍塌为首要目标,而且基于上述的说明,能够起到减震的方式主要是依据结构的延展耗能,这样的抗震方法就有可能使结构出现容易损伤的情况,反而影响了整体的抗震效果。

如果我们在传统抗震的基础上发展抗震结构控制技术,是很难的。

就传统的观点来看,为了发展就会要求提高主体结构的刚度和延展性,但这样的实现很难。

而以传统观点研究的各种结构控制技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于抗震部分的结构修复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因此,传统的抗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对于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减隔震及结构控制现状2.1隔震的说明及应用在现在的隔震方法中,大多是采用基地隔震,就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建设中,通过添加物质和特殊材料,实现隔震的效果。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产品的质量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减隔震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 减隔震市场概述减隔震市场是指以减少振动和减缓震动传播为目标,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等各个领域,以提升产品的舒适性、可靠性和效能。

2. 减隔震市场发展趋势减隔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2.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例如,一些新型减隔震材料可以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隔震效果,同时减少了产品的重量和体积,适用性更广。

2.2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减隔震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如地震减灾和结构防护。

但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隔震技术也开始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汽车工业中的汽车减震器,电子设备中的减震垫等,都是减隔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扩展。

2.3 环保节能需求推动市场增长减隔震技术在减少振动和震动传播的同时,也有助于节能和环保。

例如,在交通工具中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车辆的能耗,提升燃油效率;在建筑领域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结构的损耗和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环保节能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市场的增长。

3. 减隔震市场存在的问题减隔震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3.1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减隔震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得到广泛的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对于减隔震产品的技术要求存在差异,这给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是推动减隔震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任务。

3.2 价格高昂由于减隔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相关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分析

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市场的趋势和潜力。

1. 市场规模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规模与建筑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建筑市场规模正逐年增长。

据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统计,全球每年新建筑市场总值约为3万亿美元。

其中,高风险地区的土耳其、新西兰、日本等地的建筑安全需求更为迫切,进一步推动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

2. 市场驱动因素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下:2.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大都市地区,建筑物的密集度越来越高。

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隔震技术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

2.2. 地震频发地区需求增加在地震频发地区,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震带附近地区,对建筑减隔震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

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2.3. 政府政策支持为了提高城市抗震能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相关政策和补贴措施,鼓励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政策的支持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2.4. 建筑市场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筑公司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增加建筑公司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3. 市场前景与挑战建筑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创新,该市场的应用场景将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建筑减隔震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具备优势,符合当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然而,建筑减隔震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一部分用户的采购力。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推广与市场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用户对该技术的了解和认可度。

此外,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也对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建筑技术。

一、历史回顾1.1 早期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使用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相关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1.2 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中,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存在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现状分析2.1 目前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新建建筑结构中较多地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如摩擦减震、液体减震、钢筋混凝土减震墩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小地震震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对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展望3.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减震隔震技术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理论的应用,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3.2 老旧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针对老旧建筑抗震问题,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结构诊断、抗震加固技术、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隔震装置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自此以后,隔震技术逐渐成熟,各国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地震减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利用弹性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减震支座、减震层、减震墙等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来实现。

这些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隔震装置,如形状记忆合金隔震支座、超高性能混凝土隔震墙等,这些新型隔震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4.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包括高层建筑、桥梁、石化装置、核电站等。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东京塔、上海中心大厦等。

2. 桥梁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分析概述建筑减隔震是一种通过采用减隔震设备或技术,减少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施的方法。

随着地震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的威胁增加,建筑减隔震市场正迅速发展。

本文将分析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规模,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1. 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规模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建筑减隔震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与供应所对应的经济价值。

市场规模的分析是了解市场发展情况和商机的重要指标。

1.1 市场规模的计算方法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进行估计。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调查建筑减隔震设备和技术供应商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来估算市场规模。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企业调研和市场分析来预测市场需求,并结合供应商的能力来估算市场规模。

1.2 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的趋势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护手段,建筑减隔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政府政策支持: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要求建筑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这为建筑减隔震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减隔震成本逐渐降低,促进了市场的增长。

2. 建筑减隔震市场分析2.1 市场细分建筑减隔震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分为多个细分市场,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

不同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可能存在差异。

2.2 主要市场参与者建筑减隔震市场涉及到多个行业的参与者,包括设备制造商、工程承包商、设计公司等。

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公司:•公司 A:该公司是行业内领先的建筑减隔震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公司 B:该公司专注于建筑减隔震工程承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是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发展趋势一、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二、隔震1、基地隔震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2024年建筑隔震支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建筑隔震支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建筑隔震支座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建筑领域中,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

而建筑隔震支座作为关键组件,承担着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建筑隔震支座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建筑隔震支座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当前市场规模已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XX年将达到X亿美元。

增长趋势1.地震频发增长:地震频率的提高使得建筑隔震支座需求大幅增加。

2.建筑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促使建筑隔震支座的需求增长。

3.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新型材料和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得建筑隔震支座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得到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4.政策和标准支持:政府对于抗震设防标准的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建筑隔震支座市场的发展。

市场竞争格局建筑隔震支座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多家厂商共同参与。

目前市场主要竞争者包括: - 公司A: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公司A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其产品性能稳定可靠,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 公司B: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公司B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好性价比的隔震支座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 公司C:注重产品质量控制,公司C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与多个知名工程项目合作。

- 公司D:专注于研发高端建筑隔震支座产品,其产品在性能和设计上更加出色,主要服务于高端建筑项目。

市场分析客户需求分析不同客户对建筑隔震支座的需求有所不同: 1. 政府机构:政府对地震安全的重视使得政府机构成为建筑隔震支座的主要购买者。

2. 建筑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需要根据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隔震支座,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工程承包商:工程承包商是建筑隔震支座的主要使用者,需求量较大,对产品性能和价格敏感。

4. 投资商:投资商对于建筑项目的长期回报和抗震性能有着较高要求,对隔震支座的选择比较谨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刘环(河北省衡水工业学校)【摘要】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静止的建筑物由于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的模型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消震;隔震;被动减震;主动减震一、地震原理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减隔震的现状由于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弓l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①震源一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一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一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一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一)隔震1、基地隔震1)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__态。

3)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

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

4)悬挂基础隔震5)摇摆支座隔震同原理还有踏步式隔震制作,用于细高的结构物,如烟囟、桥墩、柜体简体建筑物等。

6)滑动支座隔震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

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问可以加设滑层。

目前常用的滑层有: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沙粒、滑石、石墨等)。

2、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使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是地震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较小的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

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3、隔震应用的注意事项:1)隔震实际上会使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震动,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隔震设计:①基础土层不稳定;②下部结构变性大,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比较长;③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共振;④制作中出现负反力;2)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这样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当强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消震,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隔震装置能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在地震来时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位移。

为减低结构的位移反应,隔震装置应提供较大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二)被动减震1、耗能减震1)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特点:结构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消能杆剪,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装设阻尼器,在风荷载轻微地震时,这些消能杆件或阻尼器仍处于刚弹性状态,结构物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地震发生时,随着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增大,这些消能杆件和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连消耗输人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使主体结构避免进人明显的非弹性状态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地震中免遭损失。

与传统的结构抗震体系相比较,它有如下的优越性:①传统的结构抗震体系是把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梁、柱、节点)作为消能构件,地震中受损坏的是这些承重构件,甚至导致房屋倒塌。

而消能减震体系则是以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构件或另设阻尼器,他们的损坏过程是保护主体结构的过程,所以是安全可靠的。

②震后易于修复或更换,是建筑结构物迅速恢复使用。

③可利用结构的抗侧力构件(支撑、剪力墙等)作为消能杆件,无需专设。

④有效地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

由于上述的优越性,消能减震体系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高耸构筑物(塔、架等)的抗震或抗风,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纵向抗震,管线系统减震保护等。

2)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消能减震体系按其消能装置的不同,可分为二类:①消能构件减震体系:利用结构的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装置的结构减震体系。

常用的消能构件有:消能支撑:耗能交叉支撑,摩擦耗能支撑,耗能偏心支撑,耗能隔撑。

一般支撑杆件大都用软钢制作,取材容易,屈服点适当,延性好,故有较高的消能减震性能。

构件大都采用非弹性“弯曲”变形的消能减震性能,具有较高抵抗周疲劳破坏的能力。

消能剪力墙:竖缝消能剪力强、横缝消能剪力墙、周边缝消能剪力墙等。

其混凝土的接缝面可以填充粘性材料能或用钢筋联接。

强地震时,出现非弹性的缝面错动,产生阻尼,消耗地震能量。

②阻尼器消能减震体系:在结构的某些部位(支撑杆件、剪力墙与边框联结处、梁柱节点处等)装设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挤压铅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等)。

在强地震时,结构物这些部位发生较大变形。

从而使装设在该部位的阻尼器有效的发挥消能作用。

2、冲击减震冲击减震是依靠附加活动质量与结构之间的非完全弹性碰撞达到交换动量和耗散动能进而实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

实际应用时,一般在结构的某部位(常在顶部)悬挂摆锤。

结构震动时,摆锤撞击结构使结构震动衰减。

另外,摆锤还兼有吸振器的功能。

3、吸振减震吸震减震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结构的震动发生位移,即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目前,工程结构应用的吸震减震装置主要有:TMD,液压(柱)阻尼器(简称TLD或TLCD),SNPD和质量放大器。

(三)主动控制减震主动控制减震体系是利用外部能源,在结构受地震激励震动过程中,瞬时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和施加控制力,以衰减结构地震反应的自动控制体系。

主动控制体系中的控制器有三部分组成。

①传感器。

安装在结构上,测量结构所受外部激励或结构反应或两者,将测量的信息传递给控制器的处理器。

②处理器。

处理测得的信息,根据给定的控制算法,计算所需的控制力,并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控制器中的致动器。

③控力器。

根据控制信息,有外部供给能源产生所需的控制力,从而减小结构振动反映。

根据控制器的工作方式,主动控制体系分三种类型:①开环控制。

根据外部激励信息调整控制力。

②闭环控制。

根据结构反应信息调整控制力。

③开闭环控制。

根据外部激励和结构反应的综合信息调整控制力。

主动控制是振动控制的现代方法,它已广泛用于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但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该方法进行结构主动控制尚是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结构震动主动控制装置①主动拉索。

主动拉索控制系统由连接在结构上的预应力钢拉索构成,在拉索上安装一套液压伺服机系统。

②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

是在基础上增加主动控制力而构成的减震器。

③气体脉冲发生器。

这是一种通过喷管释放高压气体产生脉冲动力,以减弱结构振动反应的装置。

三、今后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依赖结构延性的抗震措施是以一定的损伤为代价减小地震反应,应用见证效能技术则可以减小结构本身的损伤,对各类结构基本上能使用,其减震效果对地面运动特性依赖性较小,耗资也不是很大,因此是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增大阻尼在减小结构相对位移反应和变形的过程中有时会使结构的绝对速度和加速度增大,从而对内部设备和人员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基础隔震对在短周期内地面运动影响下的中短周期结构而言,其减震效果比消能技术更好,但对地面运动输入特性比较敏感,不能完全消除共振的危险性。

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的设防要求,对地面运动和结构本身不确定性的地适应能力更强,可以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引入智能元件以后,效果会更好,因此是值得重视的新领域。

此外尚应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开展合作和交叉研究,开发使用的装置、机构和配套技术,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以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讲传统的建造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使结构的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营造加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__1.工程概况广东科学中心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上(广州大学城内),主楼建设面积l1.5万m2,主体结构分成七大区,即A、B、C、D、E、F、G 区,其整体投影成广州市市花一木棉花形状,C、D⋯E F G区的五个造型相同的科技航母,(见图)。

建筑主体采用超大型钢结构,因为又处于台风、地震频发区,在E区采用国内首创的大直径隔震橡胶支座,以缓解台风、地震对结构可能造成的变形、破坏损害。

、广东科学中心主楼示意图1.1隔震支座布置情况99个隔震支座分别布置于6个格构群柱基础顶面和接近B区基础的现浇平台内。

其中EKJZ1、EKJZ2承台分别布置l4个隔震支座;EKJZ2、EK.IZ3、EKJZ4、EKJZ5承台分别布置12个隔震支座,E区与B区接触的现浇板根部布置23个隔震支座。

1.2隔震制作形式1.2.1隔震支座的组合形式单个橡胶垫支座形式示意图如下图2,双个橡胶垫支座形式示意图如下图3。

通过隔震支座示意图可知:eg个橡胶垫支座由单个橡胶垫与上、下连接板组成的—个支座,中间部分为重金属铅;双个橡胶垫支座由单个橡胶垫首先在其胶垫上、下连接钢板组成—个单垫整体,而后通过上、下连接板将两个单垫整体联合,组成一个单体的隔震支座。

其中,中间部分为重金属铅。

2.隔震支座施工2.1隔震支座施工流程支座承台钢筋绑扎一预埋下板位置放线一预埋下板安装一支座下墩台模板安装一混凝土浇筑及养护一板上预留螺栓孔清理一隔震支座安装一柱脚钢结构安装一隔震支座外露铁件防腐处理一防雷焊接一上部钢结构安装。

(1)按照设计要求制作绑扎钢筋承台钢筋;(2)安装支座承台模板;(3)预埋钢板到场后立即作编号标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