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合集下载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编号及名称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编号及名称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编号及名称
传统技艺项目:古陶瓷修复技艺、老太原炝锅面制作技艺、老太原糖醋丸子制作技艺、山西传统人物彩塑制作技艺、山西民间刺绣、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傅山白切羊肉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项目:涤荡丸制作技艺、鹊椿膏药制作技艺、中医穴位经络调理法。

传统音乐项目:如迪马头琴演奏传习法、太山派古琴演奏技艺、析城派古琴演奏技艺。

传统美术项目:武氏剪纸、竹画(齐派)画法技艺。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多个类别的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

如果您对其他项目感兴趣,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当地文化部门以获取更多信息。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揭秘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既古老又充满魅力的话题——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这个,我可是兴奋得不得了,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山西太原啊,那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得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了去了,比如咱们常说的“三晋文化”,这可是山西省的文化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

首先说说民间艺术吧,比如说剪纸、泥塑这些,简直就像是艺术品一样,每一件都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你看那些剪纸,图案多美啊,有的像花儿一样绽放,有的像鸟儿一样飞翔,还有的像龙凤呈祥,简直是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就舍不得放下。

再说说传统手工艺,山西的陶瓷制作技艺可是一绝哦!那里的瓷器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既有北方人的豪迈大气,又有南方人的细腻精致。

特别是那些窑变技艺,烧出来的瓷器就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

再来说说民俗活动,山西太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热闹非凡;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中秋节的时候,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我们更加团结和友爱。

当然啦,除了这些,山西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皮影戏、道情、太谷秧歌等等,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故事。

说到这里,我都快忍不住要亲自去山西太原走一走了。

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宝贝呢!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是丰富多彩,每一处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如果你有机会去那里旅游的话,一定要好好地去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哦!。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前言:温馨小提示:本篇文档是通过查阅资料精心整理编制的,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内容不一定完美契合各位的需求,请各位根据需求进行下载。

文档下载后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任意改写,确保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此之外,本店铺还提供各种文档材料,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活动文案、工作方案、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大家按需搜索查看!Warm tip:This document is prepared by consulting information carefully. Hope to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is not necessarily perfect to match your needs. Please download according to your needs. Then you can rewrite th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situation to ensure that we can help. 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a variety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covering areas such as copywriting for activiti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reading notes, etc.正文如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的文化瑰宝山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对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介绍,带您领略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魅力。

一、概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间社会实践中形成、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特色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行为艺术两种。

口头传统包括一切能够留下文字记录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行为艺术包括一切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生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各种表演艺术,如民间舞蹈、戏曲表演、曲艺表演等。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品位高雅。

历史上曾有“天下无二”之称。

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了太原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2项。

—— 1 —1 —。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在流程上,郭杜林晋式月饼先制成以面为骨架的散馅,余下的工艺程序各有要求。
郭杜林晋式月饼(4张)1、制饼:将和好的热面手工揪剂子,在柳木案板上揉圆压扁,饼剂中间厚、四周薄, 捏成窝状包入饼馅,收口后揪去面头,保证压入模后上下及周边皮料厚薄均匀;揪面剂和抓馅讲究“一把准”, 避免饼面过多接触器具而冷却起筋;郭杜林月饼的图案,最初由技师妙手点缀,清代中晚期曾流行篆字条纹,被 视为郭杜林月饼的特殊图纹记号,后来又改篆字纹为水波纹,民间俗称为“鞋底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获得“月 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0年9月2日,太原双合成推出了“郭杜林月饼制作工艺品”展。 2011年9月12日,“享乐中秋汇”活动在山西博物院开场,“郭杜林晋式月饼”第四代传承人程玉兰向参与 该活动的18组家庭详细展示了郭杜林月饼的制作工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于近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白小麦等作物产量锐减,导致晋式月饼原料匮乏。而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 又使厂家难以机械化地批量生产,在此情况下,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的生存空间难以扩展,迫切需要保 护。
赵光晋赵光晋,女,汉族,1952年3月出生,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山西省太原 市申报。
工艺流程
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以面案功夫为最重要,讲究削弱面劲和掌控面温。用“三七水”和面,面温保持在 摄氏60至70度,同时将油糖入面;酵面与烫面相结合,控制面的筋度,保证成品酥绵;蒸面时先在笼底铺麻纸, 继而铺面,面上捅眼以均匀通过蒸气,蒸一小时左右,热面成团,生气发散,然后再蒸;揉面讲究方向和手法, 传承人总结出一种被称为“阴阳手”的揉面技艺,双手始终按一定方向运作,还有一种融按、揉、推为一体的揉 面技艺,俗称“太极手”。揉面需要娴熟的手感和敏锐的悟性,整个制面过程,构成了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的绝技之一。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几个?哎呀,说起咱们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是五花八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呢!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些非遗宝贝,让你也能感受到一下咱山西的独特魅力。

首先得提的是剪纸艺术,这可是咱们太原的一大特色哦!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你看那些剪出的花儿、鸟儿、龙凤等等,每一幅都是巧手艺人的心血结晶。

而且,你知道吗?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剪纸的身影,无论是挂在门上、窗边,还是装点在花坛里,都显得那么生动有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呢!再说说面塑,这可是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瑰宝啊!它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

面塑艺术家们用面团捏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植物甚至是人物形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耐心和细腻。

而且,面塑作品往往寓意深远,既有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太原的庙会上,你能看到面塑摊位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想亲手体验一把捏面塑的乐趣,感受那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好。

别忘了太原的皮影戏,这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演员们通过操纵光影,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皮影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选材到制作,从表演到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

在太原的许多古迹中,你都能找到皮影戏的身影,它们静静地讲述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还有太原的醋艺,这可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哦!醋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太原的醋艺师傅们以独特的发酵工艺和严格的工艺流程,创造出了口味醇厚、回味悠长的高品质醋。

而且,醋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调料,它还能用来做菜、泡茶、甚至美容养颜。

在太原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醋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手中的勺子,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味。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骄傲。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牛气冲天,好像那里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没错,太原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本营哦!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神奇的东西吧!我们来看看太原的面食文化。

你们知道吗,太原的面食可是非常有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太原,有一句俗语叫做“不吃醋,不算太原人”,意思是说太原人非常喜欢吃醋。

而太原的醋就是用来拌面吃的,这种醋叫做“老陈醋”。

老陈醋色泽红亮、酸味浓郁、口感醇厚,是太原人餐桌上的必备佳品。

除了老陈醋,太原还有一种叫做“刀削面”的传统面食,它的特点是面条宽厚、筋道有劲,汤汁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如果你到了太原,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两道美食哦!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民间艺术。

太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晋剧”了。

晋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市一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艺术瑰宝。

晋剧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唱腔婉转动听的旋律,又有精彩绝伦的舞蹈动作和精湛的演技。

而且,晋剧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故事情节往往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所以,如果你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晋剧哦!再来说说太原的传统手工艺品吧。

在太原,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都非常有名,比如说“平遥牌”、“阳泉剪纸”、“榆次木版年画”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代表了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平遥牌”了。

平遥牌是一种以木板为材料制作的印刷品,它的图案设计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而且,平遥牌还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重要版本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收藏古董的人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哦!最后呢,我们来说说太原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各位朋友们,咱们今天要聊的是山西太原那点儿不老的传说和故事。

说起太原,你们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不是“晋商”的影子?没错,太原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得不得了!说到文化,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啦!比如说,那首《平阳赋》,听起来就让人神往。

还有那口令你垂涎三尺的刀削面,吃一口,简直能把你的胃都喂饱了!再比如,咱们太原的剪纸艺术,那可是一绝!剪纸艺人手里的剪刀就像是他们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变出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

那些剪纸作品,有的细腻如丝,有的粗犷大气,每一幅都是艺术品!还有咱们太原的泥塑,那更是一绝!泥塑艺人捏出的泥人,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看着就让人忍不住想摸摸看。

那些泥塑作品,有的精致无比,有的粗狂豪放,每一件都是手工艺术品!还有咱们太原的皮影戏,这可是咱中国的国粹之一哦!皮影戏里的演员们,一个个都是活灵活现的,他们用光影来讲故事,看得你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那影子,一会儿变成老虎,一会儿变成仙女,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啊!再说说咱们太原的面食文化,那简直是五花八门到了极点!从刀削面到猫耳朵,再到油泼面,每一种面食都有它独特的风味。

吃上一口,那滋味儿简直美得不像话!当然了,咱们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咱们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咱们太原的文化生活,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那么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眼花缭乱。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它们见证了太原的历史变迁,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各位朋友,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词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词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词
1、昆曲:入选时间:20XX年,入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XX年,入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3、篆刻:入选时间:20XX年,入选原因: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4、珠算:小时候上学还要求学习,觉得特别好玩儿,现在已经不会了。

20XX年XX月X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把中国珠算项目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汉朝的《数术记遗》,现代珠算术可以追溯到元朝的《算学启蒙》。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节庆习俗等,反映了山西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并承载了数百年来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地维护了山西独特的文化身份,并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是太原剪纸。

始创于明代,太原剪纸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项重要传统手工艺。

太原剪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细的剪裁技术而闻名。

剪纸艺术家们使用剪刀和纸张,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然后将其用于装饰和节庆活动。

太原剪纸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对美的追求,还传递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除了太原剪纸,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许多传统技艺,如山西饰彩、山西木版年画、晋绣等。

山西饰彩是山西省的一项独特的工艺品,制作过程包括点胶、涂彩、撒彩和描金等环节。

山西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与河北的孟村年画、山东的莱州年画齐名。

晋绣则是山西的传统刺绣,以其精美的手工和高超的技艺而著名。

此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一些传统表演艺术,如山西梆子、山西评剧和山西腔调等。

山西梆子是山西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婉转多变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而著名。

山西评剧则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唱腔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山西腔调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声乐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而闻名。

除了传统技艺和表演艺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一些传统节庆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平遥古城的古城灯会。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每年都会举办灯会活动。

在灯会期间,古城内外的各种建筑物都会被装饰成五彩缤纷的灯笼,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节庆习俗,如包括山西古代农耕文化的祭祀活动和民俗舞蹈等。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揭秘哎呀,说到山西,那可是个历史文化的宝库!特别是太原,那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真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要赞叹一番。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太原的历史长河,看看那些流传千年的非遗瑰宝,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吧!首先得说说太原的面塑艺术,这可是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朵奇葩哦!面人师傅们手里的面团,就像魔术师一样,一捏一揉,一会儿就能变成各种小动物、小人物,还有那些有趣的场景。

你看那手艺,简直就像是在面团上跳舞一样,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

而且啊,这些面塑作品不仅好看,背后还藏着不少故事呢!比如那个“老鼠嫁女”的面人,据说是面人师傅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创作的,寓意着勤劳与智慧。

再说说太原的剪纸艺术,这可是咱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啊!这里的剪纸图案丰富多样,有的细腻如水墨画,有的粗犷似国画。

无论是窗花、门笺还是喜字,都是手工艺人心血的结晶。

而且呀,这些剪纸作品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比如那个“鱼跃龙门”的剪纸,代表着人们希望子女能够学业有成,飞黄腾达。

别忘了太原的皮影戏,这可是咱中国民间皮影戏中的瑰宝哦!皮影戏的表演者们,他们用兽皮刻制出精美的皮影,然后在灯光下操纵皮影进行表演。

那些木偶演员们的身段动作,简直就像是活了一样,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而且啊,皮影戏里的故事内容也非常丰富,既有历史传说,也有民间趣事,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最后来说说太原的传统音乐,这可是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哦!这里的传统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笙、管、笛、锣、鼓等乐器伴奏的民歌,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戏曲曲调。

每当节日或庆典时,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悠扬动听的歌声,那种氛围,真是让人心醉神迷。

而且啊,这些传统音乐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们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哎呀,说了这么半天,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亲自去太原体验一番了呢?记得带上你的好奇心和热情哦,那里等着你去发现更多的非遗宝藏呢!。

太原社火_精品文档

太原社火_精品文档

太原社火太原是中国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社火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而太原社火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而著称。

太原社火是太原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宝贵瑰宝之一。

太原社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而今天的表演形式则是在明朝时期形成的。

它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

太原社火的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成为了庆祝新年的重要活动,也是太原人民表达对新年的喜悦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太原的社火表演通常由一个龙头、蛇、麒麟、象等多个角色组成。

这些角色由一群戴着彩色面具的人扮演,他们身穿华丽的服装,手持道具,在鼓乐声中来回舞动,向观众展示独特的形态和动作。

社火表演的节奏快速而有力,舞蹈动作独特而协调,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太原社火的舞蹈动作精确而复杂,需要演员们有出色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

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要克服高难度的身体动作,展示出舞蹈的灵活性和美感。

观众通过欣赏这些华丽的舞蹈动作,能够感受到太原社火所传递出的热情与活力。

太原社火的音乐也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演者们常常手持鼓、锣等乐器,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节奏,更能加强整个表演的气氛。

社火的音乐节奏快速、节奏鲜明,能够让观众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

太原社火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社火表演既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又有鲜明的戏剧性和歌舞元素,使得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够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太原社火的主题多样化,既有讲述历史故事的,也有表达祈福愿望的,还有表达民众生活乐趣的。

通过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太原社火展示了山西地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间风情。

太原社火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社火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太原社火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使之与时俱进。

印象深刻的山西非遗

印象深刻的山西非遗

印象深刻的山西非遗项目:
1.太原砖雕:这是一种源自山西民居的砖雕艺术,2008年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是山西砖雕历史陈展、文物陈列、作品展览的综合型博物馆,它积极搭建非遗交流传播平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让非遗与旅游、研学等融合,使游客深度了解、体验、学习非遗文化。

2.广灵染色剪纸:这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广灵县的传统剪纸
艺术形式,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在国内少有。

它取材于戏曲人物、鸟虫鱼兽以及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3.代县面塑:面塑制作大体分为七个步骤:和面、发面、上
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

代县面塑以食用色素彩绘,故可长久留存。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捏制各种形状的供物来酬天谢地、祭灶君和祖先;清明节则要捏“寒燕儿”,插在树枝上;农历七月十五,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

4.孝义皮影戏:这是一种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形
式,因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皮影戏界的瑰宝。

孝义皮影戏的团队经常参加庙会和民间活动,传播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5.天塔舞狮:天塔舞狮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集民间
舞蹈、武术、杂技为一体,被誉为华夏一绝。

它起源于封
建时代的祭祀活动,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狮舞文娱活动。

6.太行山生活技艺:太行山地区的居民凭借着对山水资源的
依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技艺,如凿井技艺。

凿井师傅们使用传统的凿井工具,在坚硬的山岩中凿出深井,并且能妙手回春地修复一些淤水严重的水井。

此外,太行山地区还有杂技、民歌和锺鼓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文化(二)

太原文化(二)

太原文化(二)引言太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锣鼓艺术(太原锣鼓)、晋剧、莲花落、风火流星、老陈醋制作技艺、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头脑))、庙会(晋祠庙会)、砖雕(山西民居砖雕)、清徐彩门楼抬阁(徐沟背铁棍)等,其中莲花落,风火流星,老陈醋制作,六味斋酱肉,清徐彩门楼是太原独有的(无其他申报单位)。

可以看出这其中不乏有关食物的传统老字号。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竞争中留下的精品是一个城市历史饮食文化的见证也是人们公认的品质。

清和元头脑相传清和元建于清初,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了。

清和元头脑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汤,故又称作为八珍汤。

在吃头脑时,还要佐以腌韭,作为药引。

头脑实质上是一种用以滋补的医疗食品。

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暖胃消食。

这些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薄而可口的药饵。

人们清晨起来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取得了滋补之效。

太原的头脑是明末清初的“仙医”傅山发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

在明朝灭亡之后,清兵铁骑蹂躏中原广大的汉族人民,傅山坚决不向暴力低头,一生奔波于抗清的事业,他见中原人民体质较弱,就决心利用自己的医道之长,帮助人民强身健体,以抗击清朝的残酷统治。

在这个想法指导下,他把脑筋动到了家乡人民爱吃的“头脑”上。

经过他的改进,确定了太原头脑的八味配方。

傅山不仅精于医道,而且擅长书法。

他在发明了太原头脑之后,还特地给这家经营头脑的饭馆题写了店招:清和元,在这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一行小字:“头脑杂割”,合起来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

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后,有满洲建立的清朝,这两个王朝都实行对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统治也很残暴,傅山写的这块店招,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宰割清和元统治者的头,坚持民族气节,这便是太原头脑的来历,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来。

太原文化遗产调研报告范文

太原文化遗产调研报告范文

太原文化遗产调研报告范文太原市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一、引言太原市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组织了一次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本文将对太原市的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并撰写报告,以期能为太原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概述太原市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有古城墙、古建筑、古寺庙等。

总体保护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还需加强。

三、具体调研结果1. 古城墙太原市的古城墙为明代建筑,总长约6公里。

经过多次维修和修复,目前基本保存完好,成为太原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但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城墙上出现了一些裂缝和脱落现象,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

2. 古建筑太原市的古建筑主要包括木构建筑和砖瓦建筑两大类别。

其中著名的有晋祠、岳庙等。

这些古建筑保存较好,但仍有部分受到年代久远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

3. 古寺庙太原市的古寺庙分布较广,代表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福音寺、舜帝庙等。

这些古寺庙虽然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但仍有一些存在文物损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古寺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四、问题分析在文化遗产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 部分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及时落实,导致一些文物的脱落和损坏;2. 部分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缺乏专业人员的保养和维修;3. 部分古城墙的风化和脱落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4. 部分古寺庙的文物保护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一些文物的遗失和损坏。

五、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太原市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建立健全古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养工作;2. 加强古城墙的维修和保护,及时处理城墙上的裂缝和脱落现象;3. 增加对古寺庙的管理和维护力度,提供足够的专业人员和资金支持;4.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度;5.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太原古称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旷远,文化薪火相传,豪杰才俊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

千百年来,太原人民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锤炼、筛选、升华和提高,以口头传播、典籍记载、艺术表演、手工技艺等形式世代流传至今。

2009年,太原市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共普查出10056条线索,已形成信息的有8460条,其中民间文学4133个,民间音乐341个,民间舞蹈91个,戏曲81个,曲艺67个,民间杂技25个,民间美术187个,民间手工技艺387个,生产商贸习俗185个,消费习俗292个,人生礼仪655个,岁时节令375个,民间信仰451个,民间知识88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309个。

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3115人,编纂文字资料11000余份,近272.6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幅,录音809.42小时,录像1046.02小时。

挖掘出九曲黄河阵、葡萄酒酿制技艺、装裱手工技艺、庙前高跷等众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及时的保护。

2009年,太原市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共普查出10056条线索,已形成信息的有8460条,其中民间文学4133个,民间音乐341个,民间舞蹈91个,戏曲81个,曲艺67个,民间杂技25个,民间美术187个,民间手工技艺387个,生产商贸习俗185个,消费习俗292个,人生礼仪655个,岁时节令375个,民间信仰451个,民间知识88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309个。

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3115人,编纂文字资料11000余份,近272.6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幅,录音809.42小时,录像1046.02小时。

挖掘出九曲黄河阵、葡萄酒酿制技艺、装裱手工技艺、庙前高跷等众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及时的保护。

截止目前,太原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如清徐老陈醋酿造工艺、晋剧(太原市)、砖雕(山西民居砖雕)、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锣鼓、风火流星、琉璃烧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晋祠庙会、清徐徐沟背铁棍、清徐彩门、太原莲花落;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如小店牺汤、九大套、水母娘娘的传说、洗髓经、太原秧歌等;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7项,如袁家班吹奏乐、并州歌、码头调、东于架火迎鼓艺术等;有县级名录253项。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区,太原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关于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相关参考内容。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包括了传统技艺、传统节日、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多个方面的文化遗产。

首先是太原市传统技艺的保护名录。

其中包括了太原刺绣、太原绣球、太原剪纸、太原皮影等多个传统手工艺。

太原刺绣被誉为“刺绣艺术的瑰宝”,其精致细腻的刺绣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太原绣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手工艺,采用细丝线编织成球形,色彩鲜艳、造型独特。

太原剪纸是太原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陕晋剪纸的特色风格,纸质轻薄,剪纸图案精美独特。

太原皮影是太原地区的传统影视艺术形式,采用薄羊皮制成的影人形状和细定道是其独特特点。

其次是太原市传统节日的保护名录。

其中包括了太原泛大水、太原舞花灯、太原天香神音等多个传统节日。

太原泛大水是太原地区的古老民俗,以农历五月初五为节日,人们在泛水中祈求丰收和驱除疫病。

太原舞花灯是太原地区农历十五的传统节庆活动,人们手持花灯,围绕庙宇、街巷舞蹈、燃放烟花,寓意着吉祥如意。

太原天香神音是太原地区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人们在正月十五之夜集结在街头巷尾,敲击铜钹、吹唢呐,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此外,太原市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也被列入保护名录。

太原山西梆子是太原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太原民间小调是太原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表演形式,常常用于祭祀、婚丧嫁娶等场合,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确定和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太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太原市将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通过建立相关保护机构和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太原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以太原市为例,下面将介绍几个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

1. 太原市砂锅烧饼太原市的砂锅烧饼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糕点。

它以黄豆粉和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擀面、摊饼、烧烤等工艺制作而成。

砂锅烧饼烤制时,饼底贴在锅底,锅上盖上砂锅盖,烧烤出来的烧饼酥脆可口。

这一独特的制作方式和风味,使太原市的砂锅烧饼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美食。

2. 太原市剪纸太原市的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

它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粘贴在窗户、墙壁等地方进行装饰。

太原市的剪纸主题丰富多样,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太原市的剪纸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传统剪纸的重要流派之一。

3. 太原市皮影戏太原市的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它以白皮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上色制作出各种人物和道具,然后用灯光照射在布幕上进行表演。

太原市的皮影戏剧情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音乐悠扬,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太原市的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太原市古琴制作技艺太原市的古琴制作技艺是一项独特的手工艺技艺。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原市的古琴制作技艺传承自古代,工艺精湛,琴身制作精细,音色优美。

太原市的古琴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

5. 太原市绣球艺术太原市的绣球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它以丝线为材料,通过刺绣、缝制等工艺制作出各种球状的绣品。

太原市的绣球艺术形式多样,有花鸟、人物、景物等各种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太原市的绣球艺术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瑰宝。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中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太原市的刺绣、陶瓷制作、木雕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太原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太原市将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传播,为太原市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太原市的文化遗产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分别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一.民间美术:无二.民间音乐:1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

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

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

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太原锣鼓在农村多在逢年过节时打击取乐,或为社火表演伴奏。

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率先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70年代后期,出现了锣鼓乐谱和专职指挥,创建了锣鼓协会,90年代后,大量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锣鼓队进入市场,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太原锣鼓队奏响了开场节目《丰收锣鼓》;1995年,赵庄女子威风锣鼓队参加了“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获最高奖。

以后太原锣鼓队还赴港澳地区和出国进行了多次表演。

2吹打乐史料记载我市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

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市极普遍。

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

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

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

北路侧重吹,锣鼓只作配合。

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太原古称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旷远,文化薪火相传,豪杰才俊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

千百年来,太原人民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锤炼、筛选、升华和提高,以口头传播、典籍记载、艺术表演、手工技艺等形式世代流传至今。

2009年,太原市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共普查出10056条线索,已形成信息的有8460条,其中民间文学4133个,民间音乐341个,民间舞蹈91个,戏曲81个,曲艺67个,民间杂技25个,民间美术187个,民间手工技艺387个,生产商贸习俗185个,消费习俗292个,人生礼仪655个,岁时节令375个,民间信仰451个,民间知识88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309个。

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3115人,编纂文字资料11000余份,近272.6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幅,录音809.42小时,录像1046.02小时。

挖掘出九曲黄河阵、葡萄酒酿制技艺、装裱手工技艺、庙前高跷等众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及时的保护。

2009年,太原市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共普查出10056条线索,已形成信息的有8460条,其中民间文学4133个,民间音乐341个,民间舞蹈91个,戏曲81个,曲艺67个,民间杂技25个,民间美术187个,民间手工技艺387个,生产商贸习俗185个,消费习俗292个,人
生礼仪655个,岁时节令375个,民间信仰451个,民间知识88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309个。

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3115人,编纂文字资料11000余份,近272.6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幅,录音809.42小时,录像1046.02小时。

挖掘出九曲黄河阵、葡萄酒酿制技艺、装裱手工技艺、庙前高跷等众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及时的保护。

截止目前,太原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如清徐老陈醋酿造工艺、晋剧(太原市)、砖雕(山西民居砖雕)、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锣鼓、风火流星、琉璃烧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晋祠庙会、清徐徐沟背铁棍、清徐彩门、太原莲花落;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如小店牺汤、九大套、水母娘娘的传说、洗髓经、太原秧歌等;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7项,如袁家班吹奏乐、并州歌、码头调、东于架火迎鼓艺术等;有县级名录253项。

目前,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以结束,今年收到县(市、区报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个项目,我局邀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就县级报上来的58个项目进行了论证,又
召开市级联席会议和在太原日报公示,确定了38个市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已将38项全部申报省级。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

在第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郭彩萍、武忠被确定为晋剧传承人,郭俊陆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传承人、刘耀文为太原锣鼓传承人,葛原生为琉璃制作技艺传承人,以上5人将享受国家给予的技艺传承、生活补贴等多方面保障。

此外,还有16人列入山西省第一、二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弘扬与传承,太原市先后成立了傅青主健身养生传习所、清徐背铁棍艺术传习所、砖雕艺术传习所、晋阳风火流星传习所、“民乐台”晋剧艺术传习所、老陈醋酿制技艺传习所、太原锣鼓传习所等23家,建造了醋博物馆,还对明清闻名的醋坊“宝源坊”遗址进行了重建,重现明清时的醋坊原貌与醋酿制技艺。

2009年6月,太原市命名了太原市群众艺术馆、水塔老陈醋集团、太原市晋剧戏迷协会为首批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2010年,我市小店区、晋源区、阳曲县、清徐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山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园区;水塔老陈醋酿制技艺博物馆、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博物馆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文化工作,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让太原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