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二烯烃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共13页文档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共13页文档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二烯烃。

通式:C n H2n-2可见,二烯烃与炔烃互为官能团异构。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4.1.1 二烯烃的分类根据分子中两个C=C的相对位置,二烯烃可分为三类。

(1) 孤立二烯烃两双键之间相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键的二烯烃。

例:CH2=CH-CH2-CH=CH2CH2=CH-CH2- CH2-CH=CH21,4-戊二烯1,5-己二烯单双键交替的体系,为共轭体系!由于两个双键共轭,相互影响,其性质特殊,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4.1.2 二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相似。

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两个双键的位次,用“Z/E”或“顺/反”表明双键的构型。

例:4.2 二烯烃的结构4.2.1 丙二烯的结构丙二烯是典型的累积二烯。

仪器测得,丙二烯是线型非平面分子:由于中心碳为sp杂化,两个双键相互⊥(动画),所以丙二烯及累积二烯烃不稳定。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仪器测得,1,3-丁二烯分子中的10个原子共平面:1,3-丁二烯分子中存在着明显的键长平均化趋向!⑴价键理论的解释1,3-丁二烯中的碳原子是sp2杂化态(因为只有sp2杂化才能是平面构型,轨道夹角约120°):四个sp2杂化碳搭起平面构型的1,3-丁二烯的σ骨架:四个P轨道肩并肩地重叠形成大π键:(动画,π-π共轭)除了C1-C2和C3-C4间的P轨道可肩并肩地重叠外,C2-C3间也能肩并肩重叠。

但由键长数据表明,C2-C3间的重叠比C1-C2或C3-C4间的重叠要小。

⑵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主要用来处理p电子或π电子)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上的未参加sp2杂化的p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形成四个分子轨道: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共轭体系中,成键原子的电子云运动范围扩大的现象。

电子离域亦称为键的离域。

电子离域使共轭体系能量降低。

共轭体系——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的大π键。

4第四章 二烯烃

4第四章 二烯烃

共振论是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多个经典 结构式来表达电子的离域。 共振论认为,具有电子离域的化合物用一个经典结构式无法 清楚表述,可以用两个或多个可能的经典结构式表示,真实的 结构是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杂化体。 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式叫作极限结构式或共振结构式。任 何一个极限结构都不是真实的分子结构,只有共振杂化体才 能确切地代表化合物的真实结构。
π电子的离域作用不仅导致了分子内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 化,也会使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共轭体系中任何一个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变化,都会通过共轭体 系影响到其余的原子,这种在共轭体系传递的电子效应的叫做共 轭效应。
根据参与共轭的轨道不同,共轭效应分为π-π共轭、p-π共轭 和p-p共轭。 π-π共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或叁键)之间相隔一 个单键时,π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π电子的离域。ππ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单键、重键交替出现。
例如1,3-丁二烯可以用下列共振结构式表示:
H2C CH CH CH2 +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 CH CH2
在烯胺、氯乙烯、乙烯基醚等分子中,杂原子的一对p电子 向双键方向偏移,使得2位碳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如 烯胺化合物的2位碳原子有明显的亲核性。
2
C
1
C N
δC C
δ+
N
烯胺中电子的离域
在烯丙型(苄基型)碳正离子的结构中,是一个缺电子的p 轨道和π轨道之间的共轭作用,正电荷可以通过共轭体系离域 而得到分散,所以这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比较高。
H H H C C H C C H H

04第四章 二烯烃

04第四章 二烯烃

1,3–丁二烯
2–甲基–1,3–丁二烯(异戊二烯)
4.1.2 二烯烃的命名 主链包括两个双键在内。命名为“某 二烯”,同时标明双键的位次。
H3C CH3 CH2 C C CH2
2,3–二甲基–1,3–丁二烯
二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H H3C H C C C H C CH3 H
顺,顺–2,4–己二烯 (2Z,4Z)–2,4–己二烯
反应特点: • 具有供电基的双烯体和具有吸电基的亲 双烯体反应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亲双烯体:
O H2C CH C H O H2C CH C OCH2CH3 H2C CH C N HC C COOCH3
CH3 + CH3
O H
30 ° C
H
CH3 CHO H CH3
H
• 双烯体为s–顺式构象:
CH CH
CH2
H2C
δ
+
CH
CH
δ+
CH3 + Br
1,4–加成
Br H CH CH CH2
H
H2C CH
CH
CH3
4.5.3 电环化反应(不讲)
4.5.4 双烯合成
共轭二烯烃及其衍生物与含有碳碳双键、 碳碳三键等的化合物进行1,4–加成生成环状化 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亦称Diels–Alder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CH2
CH2
CH CH CH2
CH C CH
1,3–丁二烯 乙烯基乙炔
O CH2 CH C H
1,3,5–己三 烯
CH2 CH C N
乙烯基甲醛
丙烯腈
(4)小结 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s):在共轭体系 中电子离域的作用。 π,π–共轭效应:由于π电子离域的共轭 效应。 δ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反-5,6-二甲基环己二烯
光照 顺旋
CH3 H CH3 H
(Z,Z,E)-2,4,6-辛三烯
对旋
光照 顺旋
H H CH3 CH3
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
CH3 H H CH3
加热 对旋 (E,Z,E)-2,4,6-辛三烯
4.5.4 双烯合成:Diels-Alder 反应
•含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H2
+
BrCH2CH
CHCH2Br
Br
(37%) (63%)
结论

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是可逆的; 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
练习题: 由丁二烯合成重要的药物前体及 材料合成中间体3-羟甲基戊二酸
HO2C
OH CO2H
HO2C
OH CO2H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二烯 烃, 包括链状二烯烃和环状二烯烃.
链状二烯烃
环状二烯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隔离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
•累积二烯烃
4.2 二烯烃的结构
(1) 丙二烯的结构 (2) 1,3–丁二烯的结构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C +
+
+ C -
C + C +
p *3
C -
C
p2
成 键 轨 道
+ C + C -
+ C + C -
C + + C -
C + + C -
+ C + C C C C C

二烯烃

二烯烃

s-反式 构象 反式
5
1, 3-丁二烯四个 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π分子轨道 丁二烯四个P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 丁二烯四个 轨道经线性组合成四个π
π* 4
E
π* 3
LUMO
π2
HOMO
π1
6
π molecular orbitals of 1,3-butadiene
7
π分子轨道 1和ψ2的叠加,不但使 1与C2之间、 分子轨道ψ 的叠加,不但使C 之间、 分子轨道 C3与C4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而且 2与C3之间 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而且C 的电子云密度也部分增大,使之与一般的碳碳σ键 的电子云密度也部分增大,使之与一般的碳碳 键 不同,而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 部分双键的性质 不同,而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Leabharlann δ+δ
+
H
+
CH2 CH2
+
CH =CH2
烯丙型碳正离子
。 正 离子 > 1 碳
12
CH2=C CH=CH2 + HBr CH3
CH2=C CH=CH2 + HBr CH3 CH3
+
?
C CH=CH2 CH3 -Br Br CH3 CH3 C CH CH2 CH3 -Br C=CH CH2Br CH3
-1
226 kJ mol
-1
CH3CH2CH2CH2CH3
9
三.共轭双烯的反应 共轭双烯的反应
加成(共轭加成) 1. 1,4—加成(共轭加成) 加成
CH2=CH-CH=CH2 + Br2 CH2 Br CH CH=CH2 + CH2 CH=CH CH2 Br 1,2-加成 加 Br 1,4-加成 , 加 Br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的产物(动力学控制)。 1, 4-加成不易进行(活化能较高)。
• 加热时:1, 4-加成为主要产物(达到平衡时比例高),说明较为稳
定。是由稳定性决定的产物(热力学控制)
• 低温产物比例加热后变化: 1, 4-加成产物较稳定,反应可逆。
P 134 习题4.8试判断下列反应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
CH3CH=CHCH2CH2
思考题 思考题
上述三种情况,在加成反应的方向 与速率方面与乙烯有何不同?请给 予理论上的解释。
四、共振论
(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即离域体系可以用几个经典结构的叠加来描述。
CH2 CH CH CH2
+
CH2 CH CH2 CH2
-
-
CH2 CH CH2 CH2+
1,3-丁二烯的共振杂化体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1,2-加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2 CH CH CH2 + Br2
1,4-加成
CH2 CH CH CH2 Br Br
CH2 CH CH CH2 Br Br
影响1,2-加成和1,4-加成的的因素主要有反应
物的结构、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及温 度等。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正己烷 (62%) (38%)
CH2 CH CH CH2 + Br2
实验结果
HBr H2C CH CH CH2
(无过氧化物)
注意:双键位置有变化
H2C CH CH Br CH2 + H2C CH H H CH CH2 Br
1, 2-加成 -80oC 40oC 80% 20%
1, 4-加成 20% 80%

有机化学第四章共轭二烯烃综述

有机化学第四章共轭二烯烃综述

稳定性依次减弱
共轭效应的对分子影响的相对强度:
π ,π > p ,π > σ,π> σ, p
§4.2 共振论
(resonance theory)
Pauling L. 1931-1933年 共振论 1953年诺贝尔奖 一、基本观点: 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 一个经典结构表示时,可用几个经典结 构式的叠加——共振杂化体描述。
CH CH2 CH CH2
1,3–丁二烯
1,4–戊二烯
1,4–环己二烯
1,3–环辛二烯
§4.1 .1
二烯烃的分类
隔离双键二烯烃
CH2 CH CH2 CH CH2
1,4–戊二烯
1,5–环辛二烯
累积双键二烯烃
H2C
丙二烯(allene)
CH3 CH2 C CH CH2
C CH2
共轭双键二烯烃
CH2 CH CH CH2
π电子的离域,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 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 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的结果将导致:
(1) 键长的平均化,表现在C—C单键的缩短。
(2) 体系能量降低。
氢化热
C H2 = C H C H2 C H= C H2 C H3C H= C H C H= C H2
-1 kj mol 氢化热 = 254 -1 kj mol 氢化热 = 226
三、聚合反应
合成橡胶:Ziegler-Natta 催化剂
n CH2 CH CH CH2 TiCl4–AlEt3
CH3 n CH2 C CH CH2
CH2 H
CH2 CH3
C
C
CH2 H
CH2 H n
顺丁橡胶
TiCl4–AlEt3

第4章 炔烃、二烯烃

第4章 炔烃、二烯烃

碳素酸的弱酸性
Na
+ 2 HC
+
HC
CH
CH
110℃
2 HC
CNa
+H
NH3
2
NaNH2
HC
CNa
+
13
R3C CH
Ka
R3C C
CH
+
44
H
+
物质名称
pKa
HOH
HC
H2 C
CH2
H3 C
CH3
15.7
25
50
端炔酸性的解释 端炔中的碳为sp杂化, 轨道中s成分较大, 核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 电子云靠近碳原子, 使分子中的C-H键极性增加, 易断裂:
HC CH
+ 2 Ag(NH3)2NO3
+ 2 Cu(NH3)2Cl
AgC
CAg
+ 2 NH4NO3 + 2 NH3
乙炔银(白色)
HC CH
CuC
CCu
+ 2 NH4Cl + 2 NH3
乙炔亚铜(砖红色)
应用: 区别端炔与非端炔、端炔与烯烃。
RC CH
16
炔化物的生成
注意:炔化银或炔化亚铜在干燥状态下, 受热或震动容易爆炸。实验完毕后 加稀硝酸使其分解。
+
RC
CH2
> RCH
+
CH
22
炔烃的亲电加成
炔烃与烯烃反应活性比较: 炔烃的加成速度比烯烃慢。
加卤素
当化合物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时, 首先在双键上发生加成反应。
Br2 低温
Br Br
选择性加成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CH2 CH CH=CH2 (5)
CH2 CH CH=CH2 (6)
CH2=CH CH CH2 (7)
共振式书写的基本原则 ➢ 参与共振的原子应有平行的 p 轨道 ➢ 所有共振式的原子排列相同 ➢ 所有共振式均符合Lewis结构式 ➢ 所有共振式具有相等的未成对电子数
CH2=CHCHCH3
CH2CH=CHCH3
诱导效应 由原子或基团电负性不同引起的;通过静电引 力沿σ键传递。其作用是近程的。
共轭效应 由p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引起的, 沿π键传递。其作用是远程的 。
二者都属电子效应。当二者共存时,哪种效应的作用 占主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共轭的作用大于诱导 的作用。
3. 超共轭效应
CH 键可以和相邻的 键上的 p 轨道有部分重叠, 电子离域,使体系能量降低,这种作用称为超共轭效 应。
-28.0kJ/mol 离域能
-254.4kJ/mol -226.4kJ/mol
共轭二烯烃比 孤立二烯烃稳定
✓ 共轭二烯的两种平面构象 共轭二烯主要以平面构象存在(为什么?)
例:1,3-丁二烯的两个平面构象
s - trans
s —— single bond 由单键产生的顺反异构
s - cis
s - trans为优势构象,二者仅相差9.6kJ·mol-1
✓ 共轭二烯稳定性
➢ 氢化热比较
氢化热(kJ/mol) 平均每个双键
H2C CH CH CH2 H2C CH CH CH CH3
238.9 226.4
119.5 较稳定
113.2
CH3 CH CH2 H3C CH2 CH CH2 H2C CH CH2 CH CH2
254.4

第4章--二烯烃 共轭体系

第4章--二烯烃 共轭体系

CH2Cl 高温高压
+
高温
CH2Cl HC Na
HgSO4/H2SO4
O
4.5.4 周环反应理论解释
福井谦一
伍德沃德
Robert Burns Woodward
霍夫曼 Roald Hoffmann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4.5.5 聚合反应
丁钠橡胶
Na n CH2 CH CH CH2 60 oC
*
CH2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 第一步:亲电试剂H+的进攻
1
2
3
4
CH2 CH CH CH2 + H
空p轨道
H
CH3
CC
HC
H
H
CH2 CH CH CH3
稳定
CH2 CH CH2 CH2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 第二步:溴离子( Br- )加成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产物1,2-加成和1,4-加成产物之比 与分子结构、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溶剂、温度、反应时 间)有关。
4.1.2 二烯烃的命名 主链必须包括两个双键在内,同时应标明两个双键的位置
顺反异构现象
H
H
H3C
CC
CC
CH3 S-反-(2Z, 4Z)-2,4-己二烯
H
H
s = single bond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sp sp2
H C C CH2
H 0.108nm 0.131nm
共振理论--是鲍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应用量子
力学的变分法近似地计算和处理象苯那样难于用价键 结构式代表结构的分子能量,从而认为:苯的真实结 构可以由多种假设的结构,共振(或叠加)而形成的共 振杂化体来代表。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全解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全解

1
2
CH2
CH CH2 C CH
1-戊烯-4-炔
3
4
5
应命名为 3-戊烯-1-炔,而不命名为 2-戊烯-4-炔。
H3C C C CH2CHCH3
H3C C C C CH H H
5-乙基-1-庚烯-6-炔
not 3-乙基-6-庚烯-1-炔
(CH3)2CH C C H
H CH2C CH
(E)-6-甲基-4-庚烯-1-炔
CH3C CNa
HBr ROOR CH3CH2CH2Br
CH3C
CH
H2
Lindlar
CH3CH=CH2
CH3C
H2 Ni
CNa CH3C lig . NH3
CCH2CH2CH3
CH3CH2CH2CH2CH2CH3
3、与重金属盐的反应
♦ 1- 炔烃与银氨溶液反应,立即生成白色的炔化银沉 淀;与氯化亚铜氨溶液反应则生成砖红色的炔化亚 铜沉淀,只有端炔有此性质,是 区别端炔与非端炔 及烯烃的方法。
[Ag(NH3)2]
+
R C CH
R C CAg
炔化银
白色沉淀
HC
CH
[Cu(NH3)2]
+
CuC
CCu
砖红色沉淀
乙炔亚铜
区别乙烷、乙烯、乙炔
CH CH CH2=CH2 CH3CH3
Ag(NH3)2+
白色 ( ( ) )
(CH CH )
Br2/CCl4
褪色(CH2=CH2) ( -)
爆炸品——炔化银
炔烃的命名
炔烃的普通命名法是将其他炔烃看成乙炔 的衍生物命名。例如: (CH3)3C–C≡C–H 叔丁基乙炔 (CH3)3C–C≡C–C(CH3)3 二叔丁基乙炔 F3C–C≡C–H 三氟甲基乙炔 系统命名法与烯烃相似,只是将“烯”字 改为“炔”字。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顺-
4
- 四氢化邻苯二甲酸酐
CHO 82%
丙炔醛
1,4 - 环己二烯甲醛
20
双烯合成一般规律:
1.双烯体连有供电基、亲双烯体连有吸电基时利于反应,反之。 供电基如:-CH3、-C2H5及其它烷基 吸电基如:-CHO、-COOH、-CN、-CH2Cl等 2.双烯体必须以s-顺式参加反应,否则不能反应。
5
(二) 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产生电子离域,使体系能量降低的效应。
共轭效应类型 -共轭:如 CH2=CH-CH=CH2 p- 共轭:如 CH2=CHCH2
+
CH2=CH-CH=O
.
CH2=CHCH2
CH2=CHCl
-共轭:如 CH3-CH=CH2
-p共轭:如(CH3)3C+
一、完成反应式
1,2-加成
1. C 2 H5 2.
(1mol)
1,4-加成
3. CH3CH=CHOCH3 + HBr → ( 4.
)
29
二、写出
可能的极限式及共振杂化体。
三、结构推导
某化合物A(C5H6 )能使Br2/CCl4 溶液褪色,它与1molHCl加成 后的产物经臭氧化和还原水解得到2-氯戊二醛,试写出A可能的构造式 及各反应式。
8
2、p,π-共轭效应
双键与含有p轨道的原子相连时,由p 电子及π电子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
烯丙型碳正离子(自由基): CH2=CHCH2+ 其它: CH2=CHCl
例如:
+ CH3 CH2 CH C H
( 1 +) 2 表示为
( 1 +) 2
正电荷、单电子或孤对电子被分散,体系更稳定。

第四章二烯烃共振体系共振论

第四章二烯烃共振体系共振论

有机化学
二烯烃 共轭体系
21
能形成 p -π 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
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
+ H H C C C H2 H C H2
+
H H
C
C
C H2 H C H2
H H
C
C
CH2 H C H2
C H2 = C H
C H2 = C H
C H2 = C H
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
双键交替连接。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
键,也可以是三键;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 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它原子。如:
C H2 CH C CH C H2 CH CH 丙烯醛 O C H2 CH C 丙烯腈 N
乙烯基乙炔
有机化学
二烯烃 共轭体系
19
在共轭体系中, π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
C H3C H=C H C H=C H2
有机化学
二烯烃 共轭体系
27
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和形成共轭体系的方式不同,会使共轭体 系中电子离域具有方向性,共轭效应有吸 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和给电子的 共轭效应(用+C表示)
有机化学
二烯烃 共轭体系
28
吸电子的共轭效应(-C效应)

电负性大的原子以双键的形式连到共轭体系上, 电子 向电负性大的原子方向离域,产生吸电子的共轭效应。
共振论基本观点: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 能用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示时,可用几个经典结构式 的叠加来描述。叠加又称共振,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 称为极限结构或共振结构。
共振论是价键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用经典的结构 式表达电子离域的体系。 经典结构的叠加或共振称为共振杂化体。它能 较确切地代表分子的真实结构。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三、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 (一)天然橡胶 结构:相当于顺-1,4-聚异戊二烯
H2 C H3 C C C CH2 H n
• (二)合成橡胶
1.顺丁橡胶
n CH2
C H C H CH2
聚合
H2C
CH2
C
H
C H
n
顺-1,4-聚丁二烯
• 2.异戊橡胶(合成天然橡胶)
n CH2
C H3C C H CH2
CH3 H C C H H C C CH3 H
反,反-2,4-己二烯 或(E,E)-2,4-己二烯
顺,反-2,4-己二烯 或(Z,E)-2,4-己二烯
§4—2 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共轭π键和共轭效应
• 一、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共轭π键 (一)结构 CH2=CH—CH=CH2中,每个碳原 子都以sp2杂化轨道成键,形成3个C-Cσ键,6 个 C-Hσ键,这些σ键以及四个碳原子和六个 氢原子均处在同一平面,所有键角都接近 120°。每个碳原子余下的未参与杂化且与该 平面垂直的p轨道“肩并肩”地重叠,形成一 个包括4个原子、4个电子的共轭π键。
H H
C
4
3
CHale Waihona Puke H C H2• (二)共轭π键 包括3个或3个以上 原子的π键叫做共轭 π键(大π键、离域 1 C H π键)。 H • (三)共轭分子 含有共轭π键的分 子叫做共轭分子。
二、共轭效应
• (一)定义 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 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 • (二)特性 1.共轭分子的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大。 2.使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 3.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 的键长加长,即键长趋于平均化。
HC HC CH2 CH2 + CH O 100℃ CH CH2 丙烯醛 (产率100%)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1133丁二烯中碳碳单键长度为丁二烯中碳碳单键长度为0147nm0147nm碳碳双键长碳碳双键长度为0134nm0134nm乙烷碳碳单键长度为乙烷碳碳单键长度为0154nm0154nm乙烯碳乙烯碳碳双键长度为碳双键长度为0133nm0133nm
有机化学
主讲教师:
佟拉嘎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4学时)
Ⅱ Ⅰ为仲碳正离子,Ⅱ为伯碳正离子。 Ⅰ中存在 如下p-π共轭效应, Ⅱ中不存在。故Ⅰ比Ⅱ稳 定。
1,2-加 成 + H 2C C H + C CH3 H Br1,4-加 成 H 2C C H Br H 2C C H
H C
CH3
Br C CH3 H
1,2-加成为动力学控制产物; 1,4-加成为热力学控制产物;
★p,π-共轭
• π轨道与相邻原子的 p轨道组成的共轭体系;
H2C C CH2 H
H2C
C H
CH2
存在p,π-共轭的分子举例:
H2C C CH2 H H2C C CH2+ H H2C C CH2H
H 2C
C Cl H
H 2C
C O R H
★超共轭
• 超共轭效应:涉及到C-Hσ键与相邻π键参 与的电子离域效应。也称σ,π-共轭效应。 存在这种效应的体系称为超共轭体系。 *超共轭效应比π,π-共轭效应和p,π-共轭效 应弱得多。
氯菌酸酐
+ COOCH3
H COOCH3
二环[2,2,1]-5-庚烯-2-羧酸甲酯
+
二环[2,2,1]-2,5-庚二烯
(2)加氢
+ H2
Pd-Ti 50 ℃
(3)α-氢原子反应

第四章_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四章_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在1,3-丁二烯分子中,两个双键还可以在碳碳(C2和 C3 之 间 ) 单 键 的 同 侧 和 异 侧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 空 间 排 布 , 但 由 于 C2 和 C3 之 间 的 单 键 在 室 温 仍 可 以 自 由 旋 转 。 因此,这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布,只是两种不同的构象,而
不 是 构 型 的 不 同 , 分 别 称 为 s- 顺 式 和 s- 反 式 [ s 指 单 键 (singlebond)],或以s-(Z)和s-(E)表示。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反应温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一般低温有
利于1,2-加成,温度升高有利于1,4-加成。 例如:
4.4.2 共轭二烯烃1,4-加成的理论解释
共轭二烯烃能够进行1,4-加成可利用共轭效应进行 解释。例如,1,3-丁二烯与极性试剂溴化氢的亲电加成 反应,当溴化氢进攻1,3-丁二烯的一端时,1,3-丁二 烯不仅一个双键发生极化,而且整个共轭体系的电子云 发生变形,形成交替偶极。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主要内容
4.1 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构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4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本章重点
共轭二烯烃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电子离域 1,4加成 电环化反应 周环反应 Diels-Alder反应 (双烯加成)
本章难点
1,3丁二烯分子轨道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H2C=CH CH=CH2
在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的影 响,由于π电子在整个体系中的离域,均会影响 到分子的其余部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 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由π电子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π-共轭效应。
4个π电子扩展到四个碳原子之间:电子的离域

有机化学上第四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上第四章 二烯烃

1,4-³³-2-³³ ³³ 3,4-³³-1-³³ ³³ ³ ³ ³´ ¨ ³ ³ ³ ¨
CH2=CH-CH=CH2
HBr
H Br Br H CH2-CH=CH-CH2 + CH2=CH-CH-CH2
1-³-2-³³ ³³³ ³ ³ ¨´ 1,4-³³³³ ³ ú 2-³-1-³³ ³³³ ³ ³ ¨ 1,2-³³³³ ³ ú
第四章 二烯烃/共轭体系 /共振论
(一)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 二烯烃的结构 (三)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四)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五)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自学) (六)重要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七) 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
第四章 二烯烃/共轭体系 /共振论
分子中含有两个C=C的碳氢化合物称为二烯烃。 通式: CnH2n-2 可见,二烯烃与炔烃互为官能团异构。
CH3CH2C
CH
³³³³³³ µ
Ag(NH3)2+
³° ³ ° ³
CH2=CH-CH=CH2
电环化反应和环化加成反应都是经过环状过渡 态一步完成的协同反应,属于周环反应。
周环反应的特点:
① 一步完成,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 行,途经环状过渡态; ② 反应受光照或加热条件的影响,不受试剂的 极性、酸碱性、催化剂和引发剂的影响; ③ 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一定构型的反 应物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只能得到特定构型的 产物。
第四章 二烯烃/共轭体系 /共振论(4学时)
(1)掌握二烯烃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 (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 (2)理解共振论理论(难点);理解共 轭效应。 (3)了解电环化反应。
第一次:P119:习题4.1; P147(一),(二)
本 章 作 业

二烯烃

二烯烃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正己烷 (62%) (38%)
CH2 CH CH CH2 + Br2
-15 oC
氯仿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Br Br Br Br
(37%)
(63%)
一般低温有利于 1,2-加成, 温度升高有利于 1,4-加成
-80 C CH2 CH CH CH2 + HBr 40 oC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二烯烃:分子中含两个碳碳双键的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
1. 分类 1) 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公用1个双键碳原子), 即含 体系的二烯烃。 C C C
CH2 C CH2
CH3 CH C CH2
丙二烯
1,2-丁二烯
2)共轭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1个单键隔开),即含
C C C C
1,4-戊二烯
1,5-己二烯
2. 命名
1)选取含两个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主链,从离双键最 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2)顺反异构体的命名用Z,E标定。
CH 3 5 C2H5 CH3 C CH 2 34C 3 C C CH3 H
3,4,5-三甲基-(Z), (E)-2,4-庚二烯
1
6 7
标明每个双键位置和顺反关系
(b) 由丙烯制备
2 CH3 CH CH2 Ziegler-Natta 催化剂 CH2 CH3 C CH2 CH2 CH3
CH3 CH3 650 ~ 800 oC H+ CH2 C CH CH2 + CH4 异构化 CH3 C CH CH2 CH3
(c)由丙酮和乙炔反应制备
CH3 C CH3 + CH CH KOH O

有机化学第四章二烯烃-共轭效应PPT课件

有机化学第四章二烯烃-共轭效应PPT课件

唯一一个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
23
4.4.2 书写极限结构式的基本原则 (1)
(1) 极限结构式要符合价键理论和Lewis结构理论。
H 2 CC HC H 2
1 4
H 2 CC HC H 2
1 4
提示:
➢极限结构之间只是 电子排列不同
➢共振杂化体不是极 限结构混合物
➢共振杂化体也不是 互变平衡体系
-
22
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
Linus Pauling,1901.2.28-1994.8.19. 1925 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荣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贡献是阐释化学键 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复杂物质的结构。 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RCC CH2 CH CH2
CH3 CH CH
CH3



CH3 CH2


CH3 CH CH3
CH3
CH3 C
CH3
-
19
中间体稳定性小结
碳正离子:缺电子,含空p轨道。供电取代基的+C 效 应即p-p和p-π共轭效应以及σ-p超共轭效 应作用较明显。
自由基: 电中性。p-π 共轭效应作用较明显,受取 代基电负性影响很小。
➢极限结构之间只是 电子排列不同
一个分子所具有的极限结构式越多,分子越稳定。➢共振杂化体不是极
不同极限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不同
限结构的混合物
➢共振杂化体也不是
-
互变平衡体系 21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可用一个以上不同电子排列的经典 结构式(共振式)表达时,就存在着共振。这些共振式均不是这一分子、 离子或自由基的真实结构,其真实结构为所有共振式的杂化体。

4第四章__二烯烃_共轭体系_共振论(3学时)

4第四章__二烯烃_共轭体系_共振论(3学时)

杂化体
虚线表示负电荷离域,虚线、实线共同表示 键键长。 虚线表示负电荷离域,虚线、实线共同表示C-O键键长。 键键长
25
4.4 共振论
每个极限结构代表电子离域的限度。 每个极限结构代表电子离域的限度。一个分子的极限结构式 越多,电子离域的可能性越大,体系的能量也越低, 越多,电子离域的可能性越大,体系的能量也越低,分子越 稳定。 稳定。 能量最低的极限结构与共振杂化体之间的能量差,称为共振 能量最低的极限结构与共振杂化体之间的能量差,称为共振 能,其等于离域能或共轭能
19
H
C
C H
CH2
4.3.3 超共轭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电子离域不仅存在于单双键交替的π 共轭体系, 键与π 电子离域不仅存在于单双键交替的π,π-共轭体系, 在σ 键与π 共轭体系 键相连的体系中,也存在类似的电子离域现象。 键相连的体系中,也存在类似的电子离域现象。
H
R H C
C
+
H H
预计与实测数值相差不大, 预计与实测数值相差不大,说明孤立烯烃与一般 烯烃的稳定性相差不大。 烯烃的稳定性相差不大。
10
4.2 1,3-丁二烯的结构 丁二烯的结构
CH3CH2CH CH2 CH2 CH CH CH2
1 -丁烯 1 ,3 -丁二烯
氢化热:126 .8 kJ /mol 氢化热: 预计:126 .8×2=253.6 kJ/mol 实测:238.9 kJ/mol
15
4.3.1 π,π-共轭 共轭
1,3-丁二烯单双键交替排列形成共轭体系 丁二烯单双键交替排列形成共轭体系 丁二烯单双键交替排列形成 四个碳原子均为sp 四个碳原子均为 2杂化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2 CH CH CH2
Br Br
3,4-二溴-1,3-丁二烯
CH2 CH CH CH2
Br
Br
1,4-二溴-1,3-丁二烯
共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有两种加成方式:一种是断开 一个π键,亲电试剂的两部分加到双键的两端,另一双键不变,这称 为1,2-加成;另一种是试剂加在共轭双烯两端的碳原子上,同时在 C2-C3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新的π键,这称为1,4-加成。
CH3CH2CH2CH2CH3 氢化热 226 kJ·mol-1 CH3CH2CH2CH2CH3 氢化热 254 kJ·mol-1
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
1,3-戊二烯的氢化热比1,4-戊二烯的低28 kJ·mol-1,说明1,3戊二烯的能量比1,4-戊二烯的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种能量差值是由于共轭体系内电子离域引起的,故称为离域能
用Ziegler-用NZaietgltera-N催atta化催化剂剂,,可可定定向聚向合聚: 合:
n H2C
H CC H
CH2
AlR3-TiCl4
H2C C C CH2
H
Hn
顺式1,4 加成聚合物
应用案例 1,3-丁二烯的工业生产

1,3-丁二烯是无色气体,沸点-4.4℃,不溶于水,溶于汽油、苯等
CH2 CH CH CH CH3
δ-
δ+ δ- δ+
共轭体系有多种类型,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共轭体系除了上面讲到的
π-π共轭体系(1,3-丁二烯)外,还有p-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 系的结构特征是单键的一侧是π键,另一侧有平行的p轨道。例如:
..
CH2 CH Cl
氯乙烯
CH2 CH CH2+ CH2 CH CH2- CH2 CH CH2.
CH3CH2CH=CHCH2CH=CH(CH2)4CH3
3,6-十二碳二烯
二烯烃的顺反异构的命名与烯烃相似(每一个双键的构型均应标出),
可以用顺反命名法,也可以用Z,E命名法。例如:
4.2 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1)1,3-丁二烯的结构
二烯烃分子中,最简单的是1,3-丁二烯,实验测定表明,1,3-丁二烯 分子中的四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所有键角都接近 120oC,其C=C双键的键长与乙烯C=C双键的键长相近,C一C单键的键 长0.148nm,比烷烃中C一C单键的键长0.154nm短。由此可见,1,3-丁 二烯的结构特点是键长趋于平均化。如图4-1所示:
+
200 oC
1,3-丁二烯 乙烯 环己烯
+
1,3-丁二烯 乙炔 1,4-环己二烯
在双烯合成反应中,通常将共轭二烯烃称为双烯体,与双烯体反应的 不饱和化合物称为亲双烯体。此反应一般不需要催化剂,在加热加压 下完成反应。
实践证明,亲双烯体上连有吸电子取代基(如硝基、羧基、羰基等) 和双烯体上连有给电子取代基时,反应容易进行。
价键理论认为,在1,3-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的, 相邻碳原子之间以sp2杂化轨道相互轴向重叠形成三个C—Cσ键,其 余的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六个C—Hσ键。这
些σ键都处在同一平面上,即1,3-丁二烯的四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 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这些p轨道垂直于分 子平面且彼此之间相互平行。因此,不仅C1与C2、C3与C4的p轨道发生 了侧面重叠,而且C2与C3的p轨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比C1—
应。
超共轭效应比π-π和p-π共轭效应弱得多。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 碳正离子的超共轭 自由基的超共轭
在前面讨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时,提到丙烯的甲基具有给电子性,其 实这种给电子性主要是σ-π超共轭效应的结果。
碳正离子中带正电荷的碳具有三个sp2杂化轨道,此外还有一个空的p 轨道。与碳正离子相连的烷基的C—Hσ轨道可以与此空p轨道有一定 程度的重叠,这就使σ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p轨道上。
这种超共轭效应的结果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得到分散,增加了碳正离 子的稳定性。和碳正离子相连的C—Hσ键越多,能起超共轭效应的 C—Hσ轨道就越多,越有利于碳正离子上正电荷的分散,使碳正离子 越趋于稳定。
比较伯、仲、叔碳正离子,叔碳正离子的C—Hσ键最多,仲次之,伯 更次,而CH3+ 则不存在超共轭效应。
原子数相同的炔烃是同分异构体。 4.1.1 二烯烃的分类 一、累积二烯烃 两个双键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接,即分子中含有
C=C=C结构的二烯烃称为累积二烯烃。 例如:丙二烯 CH2=C=CH2 。 二、隔离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 C=C-(C)n-C=C 的二烯烃称为隔离二烯烃。 例如:1,4-戊二烯 CH2=CH-CH2-CH=CH2。 三、共轭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 C=C-C=C的二烯烃为共轭二烯烃。 例如:1,3-丁二烯 CH2=CH-CH=CH2。
或共轭能。共轭体系越长,离域能越大,体系的能量越低,化合物越
稳定。

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引起键长和电子云分布
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分子更稳定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的内在性质,与诱导效应不同,共轭效应只存在 于共轭体系中,沿共轭链传递,其强度不因共轭链的增长而减弱;当 共轭体系的一端受到电场的影响时,这种影响将一直传递到共轭体系 的另一端,同时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的现象。
所以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为:3º>2º>1º>CH3+。
4.3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
与单烯烃相似,共轭二烯烃也容易与卤素、卤化氢等亲电试剂进行亲 电加成反应,也可催化加氢,加成产物一般可得两种:
CH2 CH CH CH2 + Br2
1,2-加成 1,4-加成
C2或C3—C4之间的重叠要弱一些),形成了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四个p轨 道相互重叠的大π键。如图4-2所示:
与乙烯不同的是,乙烯分子中的π电子是在两个碳原子间运动,称为 π电子定域,而在1,3-丁二烯分子中,π电子云并不是“定域”在 C1—C2和C3—C4之间,而是扩展(或称离域)到整个共轭双键的四个碳 原子周围,即发生了π电子的离域。
由于共轭体系内正负极性交替的存在,在碳正离子(I)中的π电子云 不是平均分布在这三个碳原子上,而是正电荷主要集中在C2和C4上, 所以反应的第二步,Br - 既可以与C2结合,也可以与C4结合,分别得 到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
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是同时发生的,但究竟是以1,2-加成 为主还是以1,4-加成为主,则生成物的比例与反应物的结构、试剂的 性质、产物的稳定性、溶剂的极性、反应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反 应温度的升高和溶剂极性的增加,1,4-加成产物的比例增加。例如:
4.1.2 二烯烃的命名
二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相似,选择含有两个双键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从 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词尾为“某二烯”,两个 双键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在“某二烯”前,中间用半字线隔开。若 有取代基时,则将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写在最前面。
例如:
CH2=C(CH3)CH=CH2 2-甲基-1,3-丁二烯 (俗名:异戊二烯)
(2)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如上所述,像1,3-丁二烯这样的分子,形成碳碳双键的每个原子都在 同一平面内,同时每个碳原子的p轨道都垂直于这些原子所在的平面 且相互平行,它们从侧面相互重叠形成离域的大π键。这样的体系叫 共轭体系。由于这种体系是由双键和单键彼此相隔组成的,因此也叫 π-π共轭体系。
CHO +
CHO
O +O
O
O O
O
双烯合成反应是由直链化合物合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方法之一,应用 范围广泛,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聚合反应
共轭二烯比烯烃容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聚物。在聚合时与加成反
应相似,既可发生1,2-加成聚合,也可发生1,4-加成聚合。甚至一分
子发生1,2-加成另一分子发生1,4-加成聚合反应,生成各种加成聚合
在碳正离子(I)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为sp2杂化,它的空p轨道可以
和相邻π键的p轨道发生重叠,形成包含三个碳原子的缺电子大π键,
因为这三个碳原子只有两个π电子,导致π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得到
分散,体系能量降低。
CH2 CH CH CH3
而在碳正离子(II) 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空p轨道不能和π键的p 轨道发生重叠,所以正电荷得不到分散,体系能量较高。因此,碳正 离子(I)比碳正离子(II)稳定,加成反应的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形成碳 正离子(I)进行的。
第四章 二烯烃
学习目标 掌握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共轭二烯烃结构与性质。 了解理解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熟练掌握在合成橡胶方面的相关应用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多烯烃。 其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称为二烯烃或双烯烃,通式为CnH2n-2,与碳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也是分两步进行的。例如1,3-丁二烯与溴 化氢的加成,第一步是亲电试剂H + 的进攻,加成可能发生在C1或C2上, 生成两种正碳离子(I) 或 (II):
CH2 CH CH CH2 + H+Br-
CH2
CH
+
CH
CH3
+ Br-
(I)
CH2
CH
CH2
+
CH2
+
Br-
(II)
有机溶剂。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多种合成方法。从以乙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