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研究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302ee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8.png)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74第36卷 第2期2024年2月Vo1.36 No. 2 Feb. 2024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研究叶湘虹1,何红杏2(1.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摘 要: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提出是当代“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为此,该研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借助政策文本、工作分析和文献研究初步提取胜任力词语,再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从被试的访谈内容中二度撷取胜任力要素,最后基于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了由课程思政认知、师德师风、知识素养、能力素质、个人特质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
该模型理论对提高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拓宽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空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DOI :10. 16396/j. cnki. sxgxskxb. 2024. 02. 012中图分类号:B848.1;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285(2024)02 - 0074 - 07“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
可见,发挥课程思政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是各类课程教学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责任人。
基于此,于当前“大思政”背景下,深入研究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针对性地构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对其所必备的胜任力维度及其具体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述评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001aeceeff9aef8941e06fb.png)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述评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高校教师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内涵,综述目前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签]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述评高校教师胜任力是高校竞争力的基础,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是目前高校管理研究的热点,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其发展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很有必要。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概念内涵高校教师胜任力也称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是指能将高校教师岗位上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根据胜任特征是否能够区分绩优者与绩效普通者,将高校教师胜任力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准性胜任力,是指高校教师岗位上达到最低限度合格所需要的但不能区分绩优者和绩效普通者的一些基本的胜任特征,这通常是指胜任力冰山模型中水面上容易感知和改变的知识技能特征;另一类是能够区分绩效优异者和绩效普通者的鉴别性胜任力,这类胜任力对应于胜任力冰山模型中水面下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特征,难以感知和改变,但却是决定个人绩效的关键因素。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高校教师岗位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针对该岗位表现优异所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胜任特征的名称、胜任特征的定义和行为指标的等级。
二、目前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研究成果虽然之前有许多学者单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师胜任力(素质),但是运用实证的方法探讨高校教师胜任力,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却是最近10年的事情,现将目前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的实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Dineke等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Dineke等(2004)运用德尔菲法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了一个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含如下四个维度:(1)作为教师的人,包括:擅长沟通、对学生态度积极、尊重所有学生;(2)主题知识专家,包括能够为自己的教学运用来自专业文献的相关信息、对自己的学科有彻底的/完全的知识、有学科新进展的知识;(3)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包括在设计教学材料时以学生为中心、能设计活动性教学材料、能以使学生逐渐学会以自我指导模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能够给予反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能使学生活动起来、能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能基于评估结果重新调整教学实践、能设计适于测量期望的学习结果的测验;(4)组织者,包括能够与同事合作、与同事合作时善于沟通、能对课程有所贡献;(5)学者/终身学习者,包括: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能从对教学成效的反思中得出结论、对创新持开放的态度。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7e9f287f1922791788e852.png)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胜任力模型构建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博士提出,近年来在英美两国开展的胜任力运动推动下研究成果不断,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国一些学者在教育界和其他行业也构建了此模型,比如中小学教师胜任模型、中学校长胜任特征模型等,并将其运用于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等方面.但总体来说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还比较缺乏,因此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一. 高校教师胜任力定义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工作指责.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如何,是由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进行评价的.但在现实中,往往因评价标准难以操作而导致评价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尽管现阶段各大学因自身类型不同,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有所侧重,但其办学目的却是一致的,即对大学生进行持续与引导性发展的教学,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发展性人才.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可定义为: 与教书育人或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工作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个人特质,是个体在教育教学或科研工作中成功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因素.二、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学习环境、纪律、教师专业承诺、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是研究教师胜任特征的八大因素,毕斯考夫和格罗伯勒运用结构化问卷对其分析,最后总结出了教育胜任力和协作胜任力,也即二因素模型.丹尼尔森等人认为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是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四个重要的维度.高学历、业务精干全面、在知识、能力、品德方面全面发展是当前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所应具备的因素.国内主要从从教师特质、素质、能力、人格和教师评价等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探讨.林崇德、申继亮认为知识水平、职业理想、教育观念是教师胜任力所应具备的素质.刘光洁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除了包含教师素质( 工作绩效、专业技能、职业操守) ,还应包含教师状态,即工作意愿和工作责任感.综合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高校教师关键胜任力不单单体现在专业技能,教师的人格、价值观等作为更深层次更应该在胜任力模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1. BEI 法BEI 法,也即行为访谈法,让被访谈者回答某一被设定的问题,通过分析被访谈者的回答内容初步判断被访谈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征.再对某一职位角色两种不同的表现者即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进行对比,确定二者差异性的胜任力特征,从而确定适合该职位角色的胜任力模型.利用BEI 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炼出鉴别高绩效教师与一般绩效教师的标准,此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工作目标层层细分,再加以制定; 二根据步骤一的标准选取一定的效标样本,样本应包括绩效优秀的教师和绩效一般的教师; 三在样本基础上抽取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有关的数据信息;四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构建相关模型; 五验证模型.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也称AHP 法,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 教授提出.该数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转化,而且此法简便、灵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层次分析法的核心在于有套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问题的复杂性将其从上到下分为总目标、各层子目标和评价准则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方案层和准则层.每个层级在评价过程中依据其重要性赋予不用的因素权重,最后根据权重计算分值,按照分值从高到底的顺序筛选出最优选择.3. 灰色决策模型灰色决策模型在应用方面不如前面两种方法广泛,但其在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方面仍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长春师范学院刘光洁在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中,利用灰色决策模型才得到工作绩效、专业技能、职业操守、工作意愿和工作责任感是高校教师胜任力所应具备的五大因素.灰色系统理论中,不同事物之间、不同因素之间具有不同的关联程度,其关联程度和大小通过关联度得以表现.关联系数运用一些数量方法可以求得,通过对关联系数的分析从而判断、预测实物的发展变化.多层次关联度不仅取决于关联系数,也受关联权重系数影响,二者相乘才能综合地得出评价方案的关联度.参考文献:[1] Davi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1) : 1 - 4.[2] Danielson,Charlotte: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frameworkfor teaching,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6[3] 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M] :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舒莹: 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 95 -98.[5] 焦伟红: 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初探[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2006,( 6) : 44 -46.[6] 刘光洁: 灰色决策模型及其在教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 长春师范学报,2004 ( 3)。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6faa1f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a.png)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胜任力。
为了更好地评估教师的就业胜任力,我们需要构建对应的就业胜任力模型。
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构成:在构建就业胜任力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基础素质综合能力,包括学科理论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 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包括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育研究经验以及教育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战经验。
3. 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管理经验。
4. 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能力,包括教育道德、社会责任和服务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基础素质综合能力:学科理论素质是高校教师最基础的素质。
有着扎实的学科理论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将知识有机地整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教学。
此外,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能力也是教师基础素质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同时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应用。
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教育实践是教师获取教学经验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经验。
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教学经验则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经验。
教育研究经验是指教师具备相关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开展教育研究工作。
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文献查找和分析能力。
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高校教师工作受到学院领导的管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领导力可以分为个人领导力和团队领导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工作团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以完成团队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任务分配、工作计划、工作汇报等管理和组织能力。
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教师是社会的有益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c103a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4.png)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日益提升,教师的胜任力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教师的胜任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教师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系统总结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分析现有模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教师胜任力的测评方法和技术,包括量化测评和质性测评两大类,分析各种测评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本文还将关注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教师招聘、培训、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讨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深入研究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之前,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综述旨在明确当前领域内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关于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和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胜任力一词源于心理学领域,指的是个体在特定职位上取得优秀绩效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特征的总和。
在教育领域,教师胜任力被理解为教师能够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这些研究为我们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已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专家评价等方法。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8a3676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9.png)
4、心理学家对素质旳分类
管理族,详细涉及4个要素:培养别人意识与 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 坚决性。
认知族,详细涉及3个要素:分析式思索能力、 概念式思索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 识。
个人效能族,详细涉及4个要素:自我控制、 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一级]做出指导:要予以充分旳指导。提出旳需求和要求明确、详 细。 行为示范: 给出非常详细旳指导方向;清楚解释支持目旳旳原理/理论;提出 要求时提供清楚旳目旳和参数;检验员工是否懂得对他们旳期望。
[二级]有效分配任务:为了将个人从常规事物中解脱出来,以便进 行更有价值旳或长远工作旳考虑,有系统明确地分配常规工作细节。 在分配工作和从别人那里接受工作时要坚定而自信(如:对于不合 理旳要求要敢于说“不”)。 行为示范: 为使个体能够从事其他工作,进行任务或责任分配;给别人完毕常 规任务旳自由,不乱加干涉;为防止个人或工作小组旳超负荷劳动, 能够拒绝额外旳任务分配;分配工作时,予以充分旳自主。
难以评价与 后天习得
2、胜任力模型构建旳三种途径
(1)归纳法。经过研究高绩效员工与低绩效 员工旳差别来建立胜任力模型。归纳法有详细旳 行为做根据,开发出旳胜任力模型最能贴近企业 现实,应用起来旳效果好。缺陷是开发过程花费 时间和精力很大,又需要特殊旳行为事件访谈能 力,操作难度亦很高。另外,用此种措施开发出 旳胜任力立足于现实,所以更合用与成熟与稳定 旳企业。
2、什么是胜任力
McClelland于1973年刊登了“测量胜任力
而非智力” 一文,在该文中,明确提出了 胜任特征(competency)旳概念,并指出 胜任特征是指那些能够区别在特定工作岗位 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旳个人特征。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17a5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7.png)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引言: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适应“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背景与意义“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关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胜任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因此,构建适应“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胜任力模型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独立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以明确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师素质培养提供指导和参考。
其次,构建胜任力模型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学习动力。
教师从业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特别是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下,更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以激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学习动力,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进而主动进行学习和成长。
最后,构建胜任力模型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其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的角色,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思路和方法构建适应“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因素。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报告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776a088e53a580216fcfe70.png)
高校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
我们研究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而去了解优秀高校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小组通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行为事件访谈报告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得出的各种胜任特征构建胜任力模型。
流程:
1、选取样本把来自某高校的12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2、访谈内容说明准备以下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工作中最成功的一件事”
“工作任务中做的欠妥当的一件事” 和“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
3、访谈实施小组成员分别对2位在校教师进行访谈,就以上问题得出调查
报告,并得出胜任力模型。
4、总结就所有的资料进行总结,得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关键事件
工作所需素质能力:认真、负责、勤奋、好学、观察、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统筹计划能力、合作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性及亲和力、危机处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协调。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7307b2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d.png)
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校就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基于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呈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就业部门行政人员及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与辅导员组成(“1+1”模式),在借鉴前人胜任特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并验证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模型,同时编制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测评问卷》,并对问卷的信效度等指标进行了验证。
标签: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模型;探索;验证现阶段,各高校一般采取由就业部门牵头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的模式,向本科阶段各年级学生讲授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由就业部门行政人员及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与辅导员组成(“1+1”模式)。
深入研究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胜任特质,对促进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McClellad回顾过去胜任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将胜任力总结为“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任职或行为技能——也是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某些个体特性,这些特性能够明确的区别出优秀绩效执行者和一般绩效执行者,或者说能够明确的区别出高效的绩效执行者和低效执行者”。
一、研究过程、对象与内容1.预研究。
首先分别选取了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的就业行政人员与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辅导员各5名,对其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编制访谈提纲。
2.选取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14所高校,30名就业指导教师,其中包括14名在校就业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16名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授的专职辅导员,对其进行行为事件访谈。
3.根据获得的胜任特征要素编制《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预测调查问卷》。
以黑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为被试群体,发放问卷25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为184份。
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策略
![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c20d7d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7e.png)
第44卷第5期教学研究Vol.44No.52021年9月Research in TeachingSept.2021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策略王诺斯∗(大连海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33)㊀[收稿日期]㊀2021-01-08㊀㊀㊀[基金项目]㊀2020~2022年度中国交通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JTZD20-02);2018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辽教函[2018]478号);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发展项目资助(JF2020Z04);大连海事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JG2021611)㊀[作者简介]㊀∗王诺斯(1974 ),男,辽宁鞍山人㊂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㊂㊀㊀[摘㊀要]㊀行业导师的胜任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经过数据检验提炼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的四项基本维度,即思想素质㊁学术能力㊁教学技能㊁实践水平,以及维度内的24项主要指标,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㊂应用该模型审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的优化策略㊂㊀㊀[关键词]㊀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33.33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21)05-0047-05㊀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人才㊁提高创新能力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㊂ 导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其指导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㊂双导师制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制度性安排,是指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校外导师㊁企业导师㊁实践导师等均为同义指向,本研究不做意义区分)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过程[1]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双导师制 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行业导师的兼职属性,对于行业导师的规范与评价是相对弱化的,其思想水平㊁道德素养㊁教学能力㊁学术水平㊁实践能力㊁创新意识㊁指导能力等缺乏具体化和结构化的要求,是亟需改善的行动向量㊂因此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是具有高等教育理性的秩序先导,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效率突破口㊂1 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的内涵意蕴㊀㊀ 胜任力 (competence /competenc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competere ,意为适当㊁适合,国内有人将其翻译为 素质㊁能力㊁才能㊁胜任特征等 ㊂这一概念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11年,Tayor 运用工作分析法系统研究员工的胜任力,推动 管理胜任力运动 ;1973年,McClel-land 在其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正式提出 胜任力 这一科学概念[2]㊂此后,人们在差异心理学㊁教育与行为学㊁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领域对胜任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㊂胜任力的概念界定丰满而多样,远未达成共识,但是其中Woodruffe 对胜任力的理解较具权威性,他认为胜任力是一组个体的相关行为,是一种明显地能使个体胜任某项工作的行为[3]㊂本研究采用中国学者彭剑锋的胜任力定义,他认为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㊁可预测的㊁可测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㊁技能㊁个性等[4]㊂之于教育领域,胜任力是判断一位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培养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分教学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㊂胜任力模型是一组针对某个群体的工作特点,目的是区分绩优者和绩差者的被确认的胜任特征㊂每一个特征就是一个维度,通常所说的 能力标准或能力指标 就是指各项胜任特征[5]㊂目前,胜任力模型主要以McClelland 提出的冰山模型和Boyatzis 提出的洋葱模型最具代48㊀教学研究2021表性㊂胜任力模型既可以用于专业人员基本业务素质测评㊁岗位考核㊁绩效管理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招聘遴选㊁薪酬设计㊁职位调整等环节的评判基础㊂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可以实现专业人员评价的职能化㊁科学化㊁合理化㊂把胜任力模型引入高等院校管理中,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全方位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促进高校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㊂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石[6]㊂正由于此,由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组合而成的双导师制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流培养方式㊂行业导师的胜任力高低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与校内导师的胜任力模型有较为明显的区分㊂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是指一系列可以直接影响行业导师履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责的个人条件和特征要素组合,主要包含知识㊁技能㊁特质㊁自我概念㊁价值观等㊂表征为包含两个向度上的多因素复杂关系,一个是显性的向度,即个人的基本条件,包括职务㊁职称㊁工作年限㊁科研成果等,显性的向度容易发现和评估,也是目前高校遴选行业导师的主要指标;另一个是隐性向度,包括动机个性㊁价值观㊁思维力㊁表达力㊁教育力等,隐性向度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㊂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的教育功能是本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㊂特定的㊁实践指向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实现该功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应该具备的特定胜任力特征㊂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应该具备的胜任力特征取决于来源于实践又抽象于实践的教育功能,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否能够优化和提升又取决于行业导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胜任力特征㊂2㊀研究设计2.1㊀分析框架建构本研究以层次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㊂具体来说,在3个月的时间内,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相关内容,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利益相关者 教师㊁学生以及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包括10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㊁10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㊁10位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10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者㊂在整理好访谈录音和笔记的基础上,根据质性研究的分析步骤,对访谈内容进行结构化分析㊂为了降低访谈会因为 研究效应 而导致的失真泛化,本研究参考了大量以往的文献和公开的报道来提高研究的效度,以确保资料能够反映事实㊂经过开放式编码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级编码过程,结合文献分析结果,初步提炼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的4个基本维度:思想素质维度㊁学术能力维度㊁教学技能维度㊁实践水平维度,以及维度内的35项主要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㊂表1㊀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的基本维度和主要指标基本维度主要指标思想素质较高的社会道德与诚信;热爱工作,拥有专业奉献精神;具有职业忠诚度;善于沟通㊁有进取心;爱党爱国,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爱护学生,立德树人;责任担当,能够协同日常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学术能力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学术交流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术写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资料搜集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教学技能教材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教学技术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教学技巧;教学评估能力;教学方法实践水平项目管理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从业时间;业绩成果;工作流程熟悉度;实操示范能力;技术知识先进性;社会拓展能力;实践创新能力2.2㊀指标检验通过质性分析取得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的基本维度和主要指标㊂尽管已经在质性研究原则指导下达到理论饱和,但为了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需要继续对质性研究得到的指标进行定量方法检验,确保指标体系的合理性㊂2.2.1㊀问卷设计与收集本研究按照思想素质㊁学术能力㊁教学技能㊁实践水平4个维度及35个测量指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了量表编制㊂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问卷星来完成整个问卷的全面设计㊂为了实现问卷发放与回收的速度和精度,通过微信链接的形式完成问卷调查㊂调查范围从地域角度来看,涵盖了全国北㊁东㊁西㊁南各个区域;从学校类型来看,涵盖了双一流建设高校㊁双一流学科高校及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从学科角度来看,基本涵盖工㊁文㊁农㊁医㊁管理等专业学位学科领域㊂此次问卷调研共回收350份问卷,根据问卷的题项分布,一般审题和回答完问卷的时间在90秒以上㊂因此,依据被调研者回答问卷所耗时间以及参考其回答问卷的质量,做出删减判断㊂由于此次调研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第5期王诺斯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策略49㊀行业导师本身具有一定的先验性,对其自身能力具有较高的心理预期,造成问卷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偏高㊂但考虑到数据的处理工作和模型的拟合程度,优先删除35个题项全部回答一致的问卷,共14份,再删除作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删除16份问卷,共剩余320份问卷㊂2.2.2㊀数据分析首先,进行描述统计分析㊂经过数据清洗,问卷指标的描述统计均值检测是以量表各问题项目的描述统计指标显示出所涉及题项的基本性质,过高或过低的平均值㊁较大的标准差(变差系数)与严重偏态等分布倾向,反映了测评项目可能存在鉴别力不足的问题㊂由于此次研究在于检验上文由扎根理论建构的概念模型以及抽象出的概念指标过多过细的原因,指标之间可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此次检验采用严格的标准删减指标,具体指标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㊂表2㊀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指标描述统计结果题项N均值标准差峰度偏度Q01200 5.29 1.070.30-0.28 Q02200 5.46 1.150.06-0.45 Q03200 5.29 1.17-0.14-0.36 Q04200 6.610.69 1.93-1.66 Q05200 6.490.720.59-1.22 Q06200 5.88 1.01 1.89-0.93 Q07200 5.950.98 2.27-0.98 Q08200 5.78 1.03 1.54-0.90 Q09200 5.56 1.12 1.67-0.89 Q10200 6.280.890.18-1.04 Q11200 6.06 1.00 2.44-1.17 Q12200 6.290.85-0.09-0.93 Q13200 5.97 1.09 2.93-1.36 Q14200 6.750.53 5.08-2.21 Q15200 6.250.890.43-1.02 Q16200 6.230.840.60-0.97 Q17200 6.450.740.65-1.15 Q18200 6.610.70 5.17-2.10 Q19200 6.530.71 1.46-1.42 Q20200 6.460.77 5.94-1.93 Q21200 6.370.867.04-1.95 Q22200 6.400.819.20-2.12 Q23200 6.390.828.79-2.11 Q24200 6.590.7818.93-3.54 Q25200 6.430.710.32-1.01 Q26200 6.160.81-0.09-0.70 Q27200 5.39 1.02-0.60-0.29 Q28200 6.060.86-0.62-0.48 Q29200 5.440.97 1.79-0.71 Q30200 5.520.98 3.37-1.10 Q31200 6.270.919.96-2.28 Q32200 5.570.85 3.38-0.84 Q33200 5.640.87 4.36-1.09 Q34200 5.450.88 2.38-0.71 Q35200 5.64 1.00 3.25-1.06㊀㊀由表2可知,题项平均数以高于6.75和低于5.33为标准,第1题项和第3题项的均值明显低于5.33的标准值,偏离整体量表内部的集中趋势;标准差以小于0.7或0.6为标准,第4㊁14㊁18㊁19题项标准差过低,存在低鉴别力问题;第25题项偏度接近1,具有明显的偏离性㊂按照如上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第1㊁3㊁4㊁14㊁18㊁19题项予以剔除㊂然后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㊂尽管指标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指标所反映的调研对象属性之间的关联性,但在设计问卷的问题时,同一题本的题项在测量同一种属性时,问题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高相关性,同质性检验即借助单个问题与全量表总分的相关来进行评估㊂通过全量表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㊂但剔除第2㊁3㊁10㊁11题项后,指标内部一致性反而提高,说明这些指标对内部一致性不是很重要㊂另外,第2㊁11题项的校正的 项目 总分 相关系数低于0.3,表明该指标的鉴别能力不够理想,内部一致性不好㊂因此,经内部一致性检验,第2㊁3㊁10㊁11题项予以剔除㊂最后进行隶属度分析㊂要检验某测评指标对公因子的隶属度关系,可采用因子分析的共同度指标㊂共同度是指某变量在共同因子(维度)上载荷的平方和㊂共同度越大,表明测评指标对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越高㊂一般情况下,某指标的共同度大于0.3的,即可认为该指标对共同因子具有一定依赖度㊂第28题项在实践水平维度因子载荷为0.48,在学术能力维度为0.37,具有一定的共含性,维度之间具有共线性,容易导致模型内部的内生性问题㊂因此,考虑予以剔除㊂综上所述,经过数据检验后,共剔除11个题项,分别为第1㊁2㊁3㊁4㊁10㊁11㊁14㊁18㊁19㊁25㊁28题,剩余24个题项㊂这些剔除的题项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涵盖关系,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共线性,具有相似的内涵或特质,信度不佳,因此予以剔除㊂2.3㊀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图1)㊂图1㊀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50㊀教学研究20213㊀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优化策略3.1㊀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㊀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立场确立的主导者,也是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最直接实效者㊂长期以来,由于偏重于校内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而对于行业导师的立德树人功能空心化㊁悬置化,甚至无视化,忽视了行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立德树人㊁价值引领方面能够发挥的重要影响㊂事实上,行业导师能够帮助研究生打开社会现实的窗户,展示真实的社会实践关系,与立德树人环环相扣,他们的一言一行㊁道德品质更容易被研究生所接受和汲取㊂提高行业导师的师德水平,凸显行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价值,是当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应用型高级人才㊁体现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环节㊂首先,从制度层面,落实行业导师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㊂要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纳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框架,从制度层面对于行业导师的立德树人工作进行规范㊁监督和考核,将其常态化㊁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管理成效㊂其次,从认知层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的思想站位㊂行业导师自身要强化立德树人的自我认知,将专业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胜任力要求的爱党爱国㊁爱护学生㊁责任担当等因素出发,实现全方位的研究生培养㊂最后,从能力层面,提升行业导师的育人能力㊂ 育人能力是由理论与实践㊁专识与通识㊁素质与品质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体㊂ [7]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行业导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育人知识技能,加强对教育学㊁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的涉猎㊂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对行业导师德育技能㊁育人能力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将行业导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培养纳入校内统一的教师培训体系㊂3.2㊀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学术能力发展㊀㊀在 双导师制 的设计体系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实践能力㊁实操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而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包含着相当的学术含量㊂学术是导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求㊂既然作为研究生导师,就要符合研究生导师基础的学术红线㊂行业导师的学术能力要求虽然不能够等同于校内导师的学术标准,但是亦需要掌握一定的高深知识,满足一定的学术条件,这都是其不可或缺的胜任力因素㊂根据本研究得出的胜任力指标,既包括显性指标如行业导师的学术经历㊁学术成果,又包括隐性指标如实验设计能力㊁学术写作能力㊁逻辑分析能力㊁资料收集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可以看出合格的行业导师也必然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学术能力㊂行业导师学术能力的保证,一方面要把好 进口关 ,从遴选开始就要确立行业导师的基本学术能力标准,将候选人的学术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来对待,候选人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㊂另一方面,对于存量的行业导师要通过学术讲座㊁主题研讨等方式,有组织㊁有考核地加强其学术能力的培养㊂同时将行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的学术提升有效统一管理,建立行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学术合作交流平台,鼓励行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共同提升,通过积极申报横向课题㊁纵向课题㊁校企合作项目等科研过程,鼓励行业导师把握多样的学术发展机会㊂3.3㊀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教学指导技能㊀㊀导师教学指导的技术和能力,是其履行导师职责的最基本要求㊂在这一点上,行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具有同质异构性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在高深知识的支撑下,注重研究生专业技能的进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凸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指导过程中更加突出职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㊂因此,行业导师肩负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他们的教学技能㊁指导能力,直接影响实践知识迁移的效率和结果,几乎可以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㊂在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高实践能力㊁高操作水平的培养要求与实践导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指导能力的矛盾,这种具有某种弹性的教与学结构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㊂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组织㊁教学技术㊁语言表达,还是教学指导㊁教学技巧㊁教学方法,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都缺乏规范的训练和评价㊂相关高校要通过教师发展中心㊁研究生院等,有组织地强化行业导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认知,引导行业导师逐步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丰富和完善其教学指导的方法与手段㊂行业导师受其自身工作限制,时间灵活性较差,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减少以面对面讲授为主的培训,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灵活㊁分散的学习,突破培训时第5期王诺斯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策略51㊀间㊁地域的限制,提高行业导师教学指导相关能力与技能的有效性演进㊂同时适当采用研讨会㊁沙龙㊁座谈等形式对行业导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其对高校教学互动的参与度与认可度㊂3.4㊀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实践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任何任意的复杂系统的进化总是出现在这样的方向上:融合某些特征,分化另外一部分特征,并且在系列上发展为部分自主的下层系统[8]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其演进的自然目标是培养面向特定职业领域的专业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㊂ 双导师制 是这种实践培养目标的必然响应,行业导师的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 双导师制 存在的前提,也是 双导师制 推广的根基㊂行业导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㊁实操示范㊁社会拓展㊁实践创新等能力结构,才可能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㊂缺乏以实践为主体的统一的行业导师招聘流程和招聘标准,是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㊂一方面,要改变遴选过程中过分重视从业时间㊁业绩成果等表象因素的倾向,要重视实践操作等隐性能力的判断是否符合行业导师的要求,可通过校企合作㊁科教融合等途径获得优秀行业导师资源㊂另一方面,要建立行业导师实践能力的考评机制,根据行业导师不同的工作特点和职业特征,高校会同合作企事业单位,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追踪式考评,综合学校相关部门㊁校内导师㊁企业负责人以及学生的多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其实践能力画像,针对不足给予培训㊂如果仍达不到基本胜任力实践水平标准的,予以解聘处理㊂参考文献1 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37 1 66-70.2 M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14.3 WOODRUFFE petent by any other name J .Personnel Man-agement 1991 23 9 30-33.4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 ROTHWELL W J LINDHOLM J petency identification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US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10 3 2 90-105.6 王俊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两个基点 基础性和实践性 J .教育教学论坛2014 8 1-3.7 刘志韩雪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需要突破的三重瓶颈 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 5 13-17+64.8 欧文㊃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 M .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industrysupervisor competency modelWANG Nuo-si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116033China㊀㊀Abstract"Double Tutor System" which is jointly guided and coupled by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the industry tutors is the mainstream training mode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Among them the competence level of the industry superviso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re is a relatively obviou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supervisor and the university supervisor.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upervisors and through data testing extracts four basic dimensions and 24main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upervisorsᶄcompetency and constructs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upervisors.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industry supervisor compet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ᶄindustry supervisor competence.㊀㊀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dustry supervisor competency[责任编辑㊀马晓宁]。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b58d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b.png)
四、结论与建议
4、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研究熟手型教师胜任力 模型与其他类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异同;二是探讨如何运用熟手型教师胜任力模 型提高教师培训和发展的实效性;三是研究如何将熟手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教育 改革和发展目标相结合,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提 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首先,本次演示回顾了幼儿教 师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包括定义、构成要素和建立方法。其次,梳理了现有 研究中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 对比了不同研究间的差异和优缺点,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建议。
结果与讨论
首先,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如对儿童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深入。这可能与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非师范专业 有关,她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结果与讨论
其次,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如组织管理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和家长沟通能力等有待提高。这可能与部分幼儿教师缺乏实际工作 经验或专业培训有关。
三、案例分析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某些测评方法的主观 性较强,可能影响结果的公正性。此外,胜任力模型的适用性也需要根据不同地 区和学校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三、案例分析
1、完善测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测评方法,如面试、试讲、绩效评估等,以 减少单一方法的主观性影响。同时,可以引入评价中心等更为客观全面的测评方 式,确保测评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
目录
01 一、教师胜任力模型 与测评研究的背景和 意义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90ab0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0.png)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 理,确立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并引入组织支持作为中介变量。 然后,设计问卷调查,以某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最后,运用 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胜任力与其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同时,组织支持 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组织支持能够调节高校教 师胜任力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当组织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 源时,教师的胜任力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组织支持能 够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并取得更 好的绩效。
在数据处理方面,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均值、 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指标,以反映各项胜任力要素的水平。同时,还对不Biblioteka 研 究间的差异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分析,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包括专业 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是基 础,专业技能是保障,专业态度是关键,自我发展能力是核心。然而,现有研 究中却发现幼儿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介绍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 教师的胜任力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幼儿 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现 有研究中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幼儿教师 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幼儿教育提供参考。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测评工具和提升策略, 以及如何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幼儿教师的招聘、选拔和培训等方面。还需要不 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的差异,为提高整体幼儿教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29e1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c.png)
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1. 简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模型构建,通过综合分析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人际沟通和课堂管理等特征,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效果。
2. 教师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评估其胜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教师熟悉不同学生需求,理解并运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应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变化的学术要求。
3. 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他们胜任力的核心。
教师需要掌握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持续学习,以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
4. 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与学生、同事和家长等多方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回应学生的需求。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在与同事合作中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5. 课堂管理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以保持秩序、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具备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准确计划和控制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和冲突处理能力,以应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6. 模型构建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模型。
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教师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师的胜任力和教学效果。
7. 结论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提高教师教学经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发展人际沟通和课堂管理能力。
只有综合提升这些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力和教学效果。
8. 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其他要素和影响因素,比如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等。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3a67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4.png)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责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与特征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胜任力的特征包括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学方法与技巧、教育理论与研究能力以及自我发展与反思能力等。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1.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需要借鉴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2.模型构建的内容要素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内容要素应包括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价、班级管理与指导、个人发展与反思等方面的要素。
三、教师胜任力模型的评估方法1.自我评估法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评估自己的胜任力水平。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检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并找出改进的方向。
2.同行评估法教师可以通过同行的观察和评估,获得他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反馈。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改进。
3.学生评估法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评估意见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评价问卷和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估意见。
四、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量表调查、案例研究和观察等方法进行。
通过对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调查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胜任力的现状、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五、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可以通过评估结果,为教师的教育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
六、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的局限性和挑战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过程中存在评价方式的主观性和难以量化的问题。
研究型大学管理类课程教师胜任力模型初探
![研究型大学管理类课程教师胜任力模型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4286001ca58da0116d17496a.png)
研究型大学管理类课程教师胜任力模型初探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教师资源作为研究型大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管理类院系肩负着更为艰巨的责任。
因此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用于高校领域,建立专门的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教师胜任力模型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调研和问卷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管理类课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问题提出在当今组织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组织赢得竞争的核心资源,胜任特征的概念也已经广泛运用到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中。
古罗马时代,人们就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Competency Profiling)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
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邀请哈佛大学McClelland博士设计出一种能有效预测实际工作业绩人员的选拔方法。
McClelland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一些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因素(如智商),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由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和发展在各个领域和行业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学府的一类特殊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
教师资源作为高校中最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近现代管理理论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学科,在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价值,其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管理类课程教师不但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某些学科特殊的素养。
除此,不能忽视了研究型大学社会职能传导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应体现的素质。
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胜任力研究方法在全球的广泛研究中已获得了大量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围绕企业组织的领导胜任力进行,而在国内教育领域,有关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实证研究还相对有限。
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bd92e6a3bed5b9f3f80f1c2e.png)
智谋方略
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赵正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采用文献整理、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对陕西省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胜任特征应包含科研精神、
科研动力、工作能力和工作认知 4 个维度,正直诚信、探究精神、自我评估和反思、责任感、成就动机、学术影响、创新能力、自我执行力、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 角色所需具备胜任特征因素的集合 [1-2]。目 前李淑敏等研究了高校教师的胜任特征模 型 [3-4],但是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有待建立。对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进行 研究,建立高校科研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可 以解决高校教师中科研型人才成长发展的专 业化途径,可以科学、规范、合理地测评高 校科研人才的能力素质,对高校遴选、培训 和管理科技人才将产生潜在的应用价值。本 文对陕西省高校科研型教师进行研究,首先 结合已有文献和实际情况形成陕西省高校科 研型教师胜任特征词典,然后在特征词典的 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形式胜任特色核心词 汇,采用行为事件访谈和内容分析法对核心 词汇进行差异性检验,最后构建出高校科研 型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三、差异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校科研 型教师胜任特征核心词汇进行差异性检验。 第一,确定优秀组和普通组。选取获得国家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包括已结题和在研项目)的高校教师 为优秀组科研型教师,其他教师随机选取为 普通组教师。第二,访谈对象人数为 10 名(其 中优秀组 5 名,普通组 5 名)。其中性别上 男女各 5 名,学历上优秀组博士 4 名,普通 组博士 1 名,平均年龄为 36.5 岁,优秀组 和普通组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第三,依据 自行设计的访谈提供进行开放式访谈,访谈 内容主要涉及访谈对象在工作中的体验和感 受,平均访谈时长为 50 分钟,平均访谈内 容字数 4896 个,其中优秀组和普通组之间 无显著差异。第四,根据访谈内容录音回放, 比照上述 22 项高校科研型教师胜任特征核 心词汇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显 示: 核 心 词 汇 中, 责 任 感
教师胜任力模型
![教师胜任力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c41e5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0.png)
02
教师胜任力模型概述
胜任力模型定义
胜任力
指个体具备的、能够使其在特定工作 岗位上获得优秀表现的能力、特质或 行为。
胜任力模型
指一组个体胜任力构成的集合,能够 使个体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获得优秀表 现。
课程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要求 ,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和进度。
教学方法
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 讨论、实验等,并能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
课堂管理
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 够有效地维护课堂秩序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与反馈
能够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 和成果,提供及时、具体的反
馈和建议。
学科知识
教师胜任力模型
• 引言 • 教师胜任力模型概述 •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成要素 •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 胜任力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 工作中所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 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05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教师招聘与选拔
确定选拔标准
根据教师胜任力模型,明确所需教师的各项能力要求,制定选拔 标准。
筛选简历与面试
依据标准筛选简历,并在面试过程中重点考察应聘者的教学能力、 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关键素质。
试讲与评估
要求应聘者进行现场教学试讲,对其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能力等进 行评估。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性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胜任力模型为教师招聘、选 拔、培训等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 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 体素质。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102d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3.png)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和师范。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师培训和发展不足、科研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建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探究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关键因素和发展路径,借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回顾相关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成果,总结其不足之处以及对高校教师的适用性。
2. 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从教学、科研、管理等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教师的能力要素,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实证分析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基于胜任力模型,探究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发展路径,提出实施策略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
具体来说:1. 文献研究:收集相关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变量设计和研究结果等。
2. 问卷调查:选取样本高校,设计有关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探究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3. 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在实验室或特定场所进行模型实证测试,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 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梳理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
2. 发掘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关键因素,分析其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3.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培训和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促进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升,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eaa5a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e.png)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研究一、前言你知道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早已被数字化的洪流淹没。
你刷刷手机,打开电脑,做个搜索,随便点开几个链接,瞬间就能获得海量的资讯。
这么多的科技创新,甚至已经影响到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
作为高校教师,眼下的压力可想而知,要应对的东西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工具、技术平台和智能设备。
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教师要想在教育这条赛道上走得更远,必然得具备一定的数智胜任力。
这个“数智胜任力”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智能工具,把这些“高科技”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效果。
看似复杂,其实就是要将现代科技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数字化时代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二、数智胜任力的必要性你是不是觉得,数字技术离咱们教师挺远的?别急,咱们不妨往前看几步。
你看,近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推行线上教学,不管是疫情还是教学改革,线上平台成了常态。
教师们若是没有一定的数智胜任力,课堂就成了空中楼阁。
毕竟,什么是教育?不就是用知识的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吗?如果用不对工具,钥匙都打不开,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数智胜任力的提升,帮助教师在这种数字化潮流中站稳脚跟,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更高的层次。
举个简单例子,你给学生布置个作业,手写的、口头的,可能都不行了。
因为他们更习惯用电脑、手机,不会想去翻翻那本厚重的教材。
而你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他们的需求。
数智胜任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让教师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把技术用得得心应手,利用各种数字化手段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教学的效率。
这个过程,简单点说就是不断让自己“变聪明”而已。
三、数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咱们回到问题的根本——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数智胜任力模型呢?大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一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数据分析能力,三是智能化教育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研究型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研究型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有效保证。
本文以研究型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维度要素,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
将胜任力模型引入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因子分析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成为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被广泛认同。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也同时成为这一工作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
如何很好地完成研究型大学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其中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这一问题上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性。
本文在胜任力模型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统计分析手段对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了当前研究型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一、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内涵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资源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是研究型大学的软实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研究型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南京大学的张序余与施毅总结的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的特征是:(1)“门槛”高。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晋升非常困难。
(2)流动性大。
注重教师的“杂交”,避免近亲繁殖造成对教学和科研的禁锢。
(3)重视教师培养与教育。
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术和工作环境、提供一流的研究和教学平台,给予教师充足的自主科研时间。
(4)存在发展优势,有重点建设的师资队伍。
(5)重视教师参与,崇尚学术自由。
学者宋媛认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应具备重视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和注重团结与合作等特征。
虽然学者们还没有提出具体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概念,但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在关于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特征的探讨过程中不断得到拓展和丰富。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具体体现为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综合素质;教师个体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专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并且要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等具体内容直接影响科研教学成绩。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特征因子提取根据对研究型大学及其教师特质的分析,结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将预想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特征因子做初步提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知识技能类(学历、职称、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思辨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社会角色类(研究者、管理者、教学者等)、价值观类(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等)、自我认知类(自信心、乐观精神、自我管理等)、品质类(JE义感、责任心、正直诚实、毅力耐力等)和动机类(成就欲望、追求完美等)。
笔者以这六大类为框架,初步提取了四十四项胜任力因子,并对其进行精简总结。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本文在基于胜任力要素提炼的基础上,进行了量表问卷设计。
设计出问卷初稿之后,在20位高校教师中进行先验测试,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术语和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正。
请3位资深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确保了问卷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
本问卷采取了现场发放和网络发放两种形式,共发放319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问卷有效率为84.96%。
(二)数据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上述44个关键能力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了5个关键胜任力公因子,将每一个公因子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的一个维度来看待。
采用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考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KM0值为0.541,表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差异较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O.000,拒绝H0(假设相关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因此可以对该量表进行因子分析。
调查问卷的Cronbach’a的系数为0.923,满足信度系数大于0.80的标准,表明问卷的信度系数相当好。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相关系数矩阵提取特征值大于2者构建因子变量,用方差极大法(Vari—max)进行因子矩阵旋转。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删除因子负荷度小于0.5的因子以及在两个或多个因子上负荷量相差较小的项目。
经过数次重复这一探索过程,相继删除掉13个题项,余下的31个题项因子符合度均大于0.50,最终提取出5个公因子。
根据Cattle“陡坡检验”(碎石图判定的方法也叫“陡坡检验”,是用作图的方法直观地决定抽几个因子的方法)方法,5个公因子能够较好地代表本调查问卷的因子结构。
从碎石模型图(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2。
为更清晰地看清因子结构,笔者对“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进行了修正,经过删选和调整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1所示。
三、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体系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应包括个人特质、科学研究、人际沟通、个人品质、主动奉献5个一级指标(因子)和31个二级指标(因子)。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在内涵上具有与普通大学教师胜任力要素不同的特点。
(一)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建立起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2所示。
(二)分析与讨论图2体现了研究型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强调个性品质的影响。
由于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遭遇挫折,因此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自律、耐力、毅力、自我管理、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良好的抗压能力、自制力和坚韧性是学术研究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研究型大学教师在工作中要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承受科研、教学以及非工作方面的困难,具备应对压力的忍耐能力,在遇到各种难题时都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为达到预定工作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对事业和生活具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在自身的研教工作中能够与同事、其他学者甚至是学术对立者保有一种平等公平的关系,并对本职工作坚持一丝不苟的精神。
2.强调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创新各种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科研学术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究型大学应具备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思维、领域前瞻、成就欲望、创新能力等素质。
研究型大学教师在自身领域内需具有对研究方向的展望和预测力,具有领域内研究的前瞻性。
科研水平高的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术的研究方向,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3.重视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包括公关能力、组织协调、社交能力、领导能力、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六大胜任力要素。
公关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型大学教师为推动本领域专业内容的发展壮大,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等活动以达到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学术行为的能力;组织协调是指教师在本工作组织内为促进组织绩效提高所表现出的个人影响力。
研究型大学教师应主动为与研教工作利益相关的人或组织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能与他人有效地进行知识、信息沟通及学术上的交流合作。
4.强调个人品质。
研究型大学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诚实正直的品质,对研究和教学工作保有一种诚实的工作态度,抵制非公正的研教行为;遵守学术道德,憎恶学术剽窃舞弊行为;在课堂上,灵活控制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心理情绪,及时处理学生反馈信息。
与此同时,研究型教师应从身心两方面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学术涵养,以富有激情的工作态度感染、带动学生和同事。
5.注重主动奉献。
科学研究需要花费研究型大学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长时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才有可能克服研究中的困难,解决问题,但有些问题也有可能最终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对工作有不求回报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具备一种研究兴趣驱动的探索精神。
四、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将为教师胜任力测评与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帮助。
(一)促进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标准化通过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研究型大学教师岗位的胜任标准。
基‘于该标准,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客观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招聘、选拔、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等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标准,除了拥有胜任因子、要素及权重外,还要有胜任要素操作化的定义。
胜任要素的操作化定义是教师测评的具体依据,使教师和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共同的标准和语言。
(二)量化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研究型大学教师测评往往难以确定采用何种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的权重,缺乏规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被测试岗位的量化研究,而基于研究型大学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胜任力模型与人才测评结合,通过行为锚定量表法可以提供许多量化管理指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使许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
(三)提升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是对高校人才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的创新,它克服了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和不足,对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建立了一套胜任力标杆参照体系,有利于高校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选聘、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教师,充分整合教师队伍,促使更多优秀人才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
基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师资管理,明晰了现有教师能力储备与未来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助于高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与学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师资管理体系。
同时,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也有重大帮助。
它确定了研究型大学教师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胜任因子,使教师更加明确工作要求和自身的努力方向,确定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自我超越”,激发内在的需要动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胜任等级,自觉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在教师胜任力模型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价值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和肯定教师提高个人绩效,促使教师更快地成长为高校所需的高胜任力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