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乡土历史的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乡土历史的使用
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乡土教材因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学习起来更有亲切感,真实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兴趣的引发,学习效率的提高。

徐州地区北扼齐鲁,南接江淮,西临中原,东靠淮海,京杭运河及故黄河穿城而过,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积淀丰厚。

在分封制,楚汉相争,两汉文化及近代的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本文尝试以徐州地区的历史遗迹为例,促进乡土历史和川教版教材的衔接,以求丰富素材,引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与白云洞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与大墩子遗址
川版教材“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一节中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例,列举了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主要人类。

从材料的选择上看重点突出,代表性很强。

但如果想证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在全国分布广泛的特点,还可以举地方的例子。

徐州北郊九里山的白云洞,不但因项羽曾藏身于此的传说而闻名,而且因近年在洞穴深处发掘了大量鹿角和珍奇动物化石而在考古界知名。

据科学家推测这些遗物和化石距今约12万-50万年。

在学习“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个乡土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纳。

例如:在描述完白云洞遗址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徐州的白云洞远古人类遗址大约和今天学过的哪一类人的生活时期大致相同?你认为徐州的这项发现在弥补远古人类生活区域的考古发现上有什么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能通过知识的迁移得出白云洞遗址和北京周口店遗址约为同一时期(前70万年-20万年),得出这个发现填补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则很好的复习了元谋人及北京人的生活时期及所属的地理流域。

学生还会由此间接的体会到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广泛分布的特点,从而弥补了教材重点举例而在地域上涵盖的不足。

在“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节中,川教版教材重点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为例,讲述远古人类从游牧到农耕生活的转变。

以乡土教材“大墩子遗址”引入比较,可以让学生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大墩子遗址离徐州市区稍远,位于邳州市北60千米处四户镇,共出土了6000余件器物。

课堂上我列举了出土的器物:陶房模型、骨匕首、鹿角镰、石斧、骨针、猪獠牙做成的束发器、骨梳------并让学生以一个考古学家的身份对出土文物进行判断:这一遗址应属于人类发展的哪一个历史时期?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从:有房屋,能过定居的生活,使用磨制器物,种庄稼并收割,有了爱美的意识,得出农耕文化的共同典型特征。

这样,因加入了乡土历史,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归纳训练,并对知识进行了迁移运用。

二、西周分封制和微山湖上微子墓
分封制是在我国漫长历史过程中对广大国土进行治理的一项早期重要制度。

初高中教材都对此进行了重点介绍。

西周分封的主要受封者有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后代,主要封国有鲁、齐、燕、晋、宋等。

关于“齐鲁大地”,“燕蓟之地”“三晋之地”学生也都是早有耳闻,但教材中提到的宋在何处呢?
宋就在今天徐州及其周边地区,这都和最初的受封者微子有关。

《史记·周本纪》记载:“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微子是殷帝乙的长子,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兄长。

商纣王残暴昏庸,微子曾数次对其进谏,均不听,于是愤而出走,在周成王时受封于宋。

微子死后葬于今微山湖岛上的凤凰台上,微山湖的名称即来源于此。

这个典故就可以作为“西周的兴亡”这课中“分封制”这一节很好的引子。

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我们刚学过了西周的建立,那么你知道西周是怎么对面积广大的国家进行治理的吗?”
生:几乎齐答出下面的标题“分封制!”
师:“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徐州北部的‘微山湖’名字的由来?这居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生:班里一片寂静,无人举手。

师:讲出如上所示微山湖的由来,并请学生阅读课本P27-28分封制的相关内容,说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些类型的人?并说出像微子这样的诸侯还要尽哪些义务?
生:此时都投入到了认真的阅读中。

(约5分钟)
师:“请同学回答刚提出的问题,并判断微子应属于哪一类受封者?周王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生答:“受封者有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后代!”
一生答:“主要封国有鲁、齐、燕、晋、宋等。


一生答:“微子应属于古帝王的后代!他要要尽的义务有: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
师:“周王为什么要封殷的后代微子呢?最主要的受封者其实是哪些人呢?”
生:“为了表现周王的仁爱!”
生:“微子很正直,是无辜的!”
生:“为了获得民心,其实主要的受封者是周王的子弟,课本引用《荀子》的话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以证明!”
因加入了乡土历史,本课的重难点得以很好的突破。

三、春秋争霸和季子挂剑台
季子挂剑台是云龙湖风景区新修缮的一个景点,目的是为了彰显季子的诚信精神,因东靠云龙山,西邻云龙湖,到过的学生众多。

季子挂剑台原只是一冢古墓,是徐国国君之墓,也是季子为表诚信而挂剑的地方。

去过的学生多知道此景点的名,而不曾细究季子为何朝代的人,徐国国君统辖多大的地方?而景点新立的石碑则蕴含着许多可以与教材连接的知识。

碑文大致说:吴季子名札,是吴王诸樊的弟弟。

公元前544年春天,吴季子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都邑(今徐州境内),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徐君对吴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吴季子答应出使归来将以剑相赠。

不料,吴季子一年后返徐时,徐君已逝。

吴季子悲痛之余,便将佩剑挂在徐君墓前杨柳树上永为纪念。

徐君墓从此被称为“挂剑台”。

学“春秋争霸”这一课时,我先请去过季子挂剑台的同学讲述季子挂剑的故事。

然后请同学看书并回答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接着自己补充说出季子到达徐国的时间为公元前544年,并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属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并描述一下季子的国家吴国,分析一下徐国的大小。

因和乡土历史联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小诸侯国众多的分裂时期。

四、楚汉相争和戏马台,九里山古战场,子房山
徐州因汉文化而享誉世界,被誉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不但有沛县刘邦故里,还因是项羽、刘邦楚汉相争的战场,而留下众多古迹。

就在徐州一中东面200米的老市委大院下面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故宫的遗址,南行不过1千米就是戏马台,而东郊的子房山下现以变成新建的密集居民区,至于“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也已被小学生背的滚瓜烂熟。

学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课时,我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部分压缩而把项羽和刘邦之争这一部分扩大,指出大泽乡就在徐州东南不远的宿州郊区,西楚霸王的行宫就在学校东侧,项羽秋风戏马的高台就是戏马台。

课堂上我请同学讲张良在子房山驾风筝吹箫散敌,讲四面楚歌,讲九里山韩信设十面埋伏,讲传说中的樊哙因摇旗而磨出的樊哙磨旗石,讲项羽逃走的白云洞----
这时,秦汉之间的历史就不只是朦胧存在于尘封发黄的古籍中的故事,不只是遥远的不可及的过去,历史变得就在身边,就在脚下!当问及学生经过无数次的古彭广场为何设计成棋盘?为何分为楚河汉界时?学生的思绪仿佛才穿越时空把近在眼前的现实和遥远的古代连接到一起。

这时,因课堂知识和徐州的古遗址联系的如此密切,僵硬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学习时变得积极快乐起来!让学生知道故乡的掌故原委,以身边的事实去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点燃探究之火!这就是开发乡土历史的作用。

五、汉武帝推恩令和狮子山汉墓
徐州因两汉文化而著名,讲到汉朝时不能不提到徐州。

徐州除了是刘邦的故乡,还是汉朝初年分封“同姓王”时楚国的封地,楚国在徐州共传了十二代王,汉墓几乎占遍徐州周边的山峦,学生对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都十分熟悉。

当学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课的“巩固国家统一”这一节时,就可以很好的使用狮子山楚王陵的例子。

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我们刚学习了尊儒术,兴太学,现在就要学习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在学习之前我要做一个调查:我们班去过狮子山楚王陵的同学请举手!”
生:班级的大部分同学这时都举起了手。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楚王陵是谁的陵墓呢?”
生:这时举手的就剩下寥寥可数的几位了,(可见用没有心灵的眼睛观察,看到的是多么的少。


师:“好!你来回答!”我指向了一个手举的较高的同学
学生:“是汉朝楚王刘戊的墓”,
师:“回答的很好!大家要好好学学他用心观察,留心记忆的习惯”
师:“可是我去楚王陵游览时,导游介绍说规模宏大的楚王陵并没有完工,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下被难住了,几个知识面广的同学也在摇头。

师:“那我来介绍一下吧!楚王陵的墓主是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名字叫刘戊,汉景帝时他参与了七国之乱,而且还是主谋,当时今徐州地区的楚国和江南的吴国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刘戊兵败后自杀,陵墓还没来的及完工就草草入葬,所以现在的楚王陵并没有完工。


师:“刘戊反汉的事情说明了汉朝初年国家存在什么问题呢?”
一生答:说明汉朝当时对国家治理的不好。

一生答:说明汉初分封的国家对中央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生答:说明汉朝初年实行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的巩固国家的统一!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的很好!那么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的呢?请认真阅读课本63页,说出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在这里,乡土历史就是用来创造很恰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状态,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就很好解决了。

六、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与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主力在广阔的黄淮平原上展开殊死决战,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合称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淮塔是清明节祭扫时徐州中小学校必去的地方,陵园内除了主体建筑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还有淮海战役碑林、国防园、总前委群雕、粟裕骨灰撒放处等多处景点,现在已经变成了融纪念、园林、休闲、锻炼为一体的公共场所。

学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本的总前委合影照和淮塔的总前委群雕来认识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的真人风采。

让学生对照三大战役地图认识战争进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国防馆里放映的战争惨烈场景,从陈列馆满墙贴着的死亡人物活着时的青春照片,从刻满淮塔围廊石碑的烈士名单中,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认识到我们要更好的珍惜今天和平时期的生活!
七、石窟艺术和云龙山兴化寺大佛
石窟艺术在我国广泛存在,川版教材重点举了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三个例子,作为同时期,相类似的例子全国还有很多。

在徐州完全可以举云龙山兴化寺的北魏大佛。

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石窟艺术这一课,学习之前先做一个调查,请去过我们徐州兴化寺的同学举手!”
生:大多数都举起了手
师:“兴化寺内有一尊很大的石佛,谁知道是哪一个朝代建的呢?”
一生答:“唐朝”
一生答:“清朝,据说是清朝加上去了手和足。


一生答:“是北魏,据说是拓跋宏南征经过徐州,北魏尚佛,然后在徐州的云龙山上摩崖造佛,就有了这尊大佛!”
师:“同学中果然有高手,对徐州掌故了解的很深刻,云龙山大佛虽不是拓跋宏时建的但确实建于北魏。

但北魏时只是雕塑了一个大佛头,清朝又加上去了手和足,至于唐朝及以后朝代的摩崖石刻有很多,但都在兴化寺下面崖面上,且多是一些小的石窟”(我边说边比划了一下石窟的大小)
师:“关于云龙山大佛还有一个说法叫“三砖殿覆三仗佛”,即兴化寺大佛原来是露天的,而大佛头上的大雄宝殿是后加上去的。

我国其他地方的大佛都雕刻于石窟里,像徐州这样的情景是比较少见的。

为什么佛像多雕刻在石洞里?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著名的石窟呢?”
一生答:“佛像多雕在石窟里是因为中国的石窟艺术起源于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早期常在悬崖上的山洞里修行,后人就把佛雕在了石窟里。


一生答:“全国著名的石窟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进行了很好的预习,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石窟艺术,看石窟艺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八、唐诗与宋词:白居易与燕子楼,苏轼与黄楼、东坡石床
川教版教材在“唐诗与宋词”这课中这样评价白居易和苏轼:“白居易,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北宋苏轼拓宽词的意境,描写广阔的社会人生,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摆脱乐曲的附庸地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他的词挥洒自如,豪放飘逸,雄风千里,词风焕然一新。


学生只是凭课本感知,会记忆得肤浅而短暂,如果把徐州和二人有关的古迹和诗词与课本知识联系,学生就会加深印象,进一步了解其人其文。

白居易和徐州的燕子楼有关,燕子楼所在的云龙公园现已全部向游人免费开放,燕子楼白墙灰瓦,结构轻盈精巧,是摄影者的爱物,学生都去过,却少有人知道其历史渊源:知道白居易关于燕子楼有诗句:"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这足见白诗通俗晓畅的特点。

宋代苏轼关于燕子楼也留下词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这首词反映了苏轼词婉约的一面。

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有两年时间,其间留下众多诗词。

游云龙山黄茅冈的诗,颇能代表他的豪放风格:“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当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今天走上云龙山西坡的黄茅冈,仍会让人生出乱石如群羊的联想,借背出这首诗可以让学生理解苏轼对诗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开创性作用。

九、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与户部山李蟠状元府
徐州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是清朝的李蟠,他的状元府坐落在户部山上。

在重修状元府时,徐州一中购得了府门前的两面石鼓,放在了学校“撷秀园”的门前。

学到隋唐科举制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身边的问题:谁能介绍一下校园中撷秀园前“状元石鼓”的来历?明明我们“撷秀园”三字北下旁就有石碑介绍,可是却知之者甚少。

当一位同学说出石鼓是来自于徐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李蟠府上时,他眼神中流动着自信的光芒,其他学生则被吊起了味口,我接着问:谁能说出古代考试前三甲的称谓?全班大部分同学脱口说出了:状元、榜眼、探花,显示了一定的实力。

我又问:李蟠是哪朝人?只有一两个颇自豪的说出了是清朝。

问题并没停止:这种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叫什么?产生于何时呢?有什么好处?
这堂课由于和近在眼前的乡土历史相联系,学生变得兴趣高昂,劲头十足,知识掌握的很好。

十、忽必烈治理黄河和徐州故黄河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这一课关于黄河只有一句话:“忽必烈统治时期,政府还主持治理黄河水患”。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黄河水患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起近在眼前的故黄河。

徐州历史上是饱受黄河之苦,今天古彭广场下面就是被黄河淤泥淹没的旧城,而且城下还有更早被淹埋下的老城。

黄河决口于一瞬,许多居民的家用器物来不及搬迁,一切的器物布局还按原样子完好无损的躺在地下。

徐州故黄河的周围就是历史上徐州人民为战胜黄河水患而留下的遗迹。

撷秀中学紧挨着故黄河,学校东面是徐州仅存的一段为加固河堤而修的古代石砌城墙,学校东北角是苏轼建的黄楼,学校东南角古彭广场的地下还有近12米深的城下城遗址。

以下是相关的课堂补充知识:
庆云桥南首的徐州明清古城墙遗址(护城石堤)大约200米长,墙体都由方方正正的巨大条石砌成的,每块条石长1--2米,宽50厘米左右。

这是清代乾隆帝视察治黄工程时,命令加固的工程遗迹。

至今徐州的古城墙上,仍遗留当年建护城石堤封顶时留下的十分罕见的糯米土,以及刻有“嘉庆十三年”字样的大城砖。

庆云桥东侧古黄河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黄色高楼,这便是黄楼。

900年前,徐州新任知州苏轼到达后,正值黄河泛滥----“河涨西来失旧洪,孤城浑在水光中。

”在苏轼的指挥下,军民众志成城,徐州城避免了大水覆城的危险,抗洪时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上”过家不入,七十天不下大堤。

洪水退去后,建黄楼,意为以土治水。

课上适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一则可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二则可以和历史大环境对接,打开历史的眼界,培养追根究底的探究习惯。

以身边的历史遗迹的“一斑”来看宏观大历史的“全豹”时,学生的状态是兴奋的、积极的,课堂无疑也是高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