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cc39aa1c6bd97f192279e93d.png)
石膏——盐层土 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具 有石膏和盐分土壤的通称,主要分布在新疆、 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大部分或 一部分地区,其面积占国土的20%。基本上没 有或很少有草原土壤那样明显的腐殖质层,上 边大多盖有不同数量的砾石,其下为含铁和粘 土稍多的红棕色紧实层,再下则为各式各样的 石膏和盐分聚积层。我国最干旱的沙漠地带, 这些地域干旱少雨,这类土壤主要用来放牧非 常耐旱的骆驼,但利用率很低。
由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所以自然界中的土壤 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我 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分布面积较广的自然土壤有 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 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 沼土等。其中黑土和褐土的天然肥力较高。黑土 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厚的黑色腐殖 质层。这层腐殖质层的厚度一般在70厘米左右, 有的甚至可达1米以上,腐殖质含量居各种土壤之 首。
淋溶土
大多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丘陵山地, 为我国的主要森林土壤。淋溶土是在 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积累的土 壤。淋溶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 源。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在 农业利用上应特别重视水土保持。
钙层土 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都是钙层 土,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东 部及其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 省区的交接地段。这类土壤在利用上 以畜牧业为主,力戒毁草开荒,造成 土壤荒漠化。
岩性土 由于某些岩石的性质对于土壤的形 成起了延缓作用,从而使这种土壤更多地保 持着岩石的某些特性,如发育在四川盆地和 云贵高原等地的紫色土,小片和零星分布在 我国南方石灰岩山地丘陵地区的黑色石灰土 及红色石灰土以及遍布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风 沙土等。紫色土、黑色石灰土以及红色石灰 土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壤,种 植粮、棉、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都能获得好 收成。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f50c5a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7.png)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壤质土壤、黏质土壤、壤砂质土壤、淤泥状粉质土壤、钙质土壤等六种。
(1)砂质土壤:又称砂土,是指含砂砾粒,粒度大,呈多孔状的土壤,且砾粒总体来看砂砾有类近统一性;土壤质量低,水分较容易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也较少,供氮素有限,生长期受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粉质土壤:又称沙质土壤,是以砂砾微细粒及黏粉分散在空心结构中的一种土壤类型,含有硅质及黏粒质,颗粒粒度小,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而且木根较深,土属酸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覆盖率较小。
(3)壤质土壤:又称壤状土壤,是一种特殊的壤土类型,是通过火山爆发、断层运动和海侵作用等地质深动过程形成的,是以大量的黏粉成分及碎石组成的;其水分和空气的分布特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4)黏质土壤:又称膨土或淤土,是以膨胀层状的黏土为主的土壤,含有大量的黏性物质,其空间结构特点除有一定的孔隙性外,通量性、亲水性及团粒结构稳定性也很高,即使在长时间内也能保持一定的物理结构和水分状态。
(5)壤砂质土壤:是以砂和壤混合在一起而成的,其土壤由粗粒和细粒混合而成,且细粒含量较高;水分相对保湿,但可能随季节变化而有较大变化;空气密度较低,有利于植物生长。
优点是通量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流动,而且其结构节点与研究能保持一定的坚固状态。
(6)淤泥状粉质土壤:属于泥质土壤,是淤泥状粉质土壤及黏质土壤混合而成,具有黏粒和砂砾混合特征;土壤水分较足,放射率也很高;土壤结构牢固,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形成。
优点是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气孔、水孔较多,有利于水分和叶绿素的交换,结构稳定。
(7)钙质土壤:又称碱土、硫酸盐土,是以钙碳酸盐和硫酸盐为主型的复杂性土壤,通常分布在高尔夫碱重熔融滩及碳酸盐熔融滩带内;土壤质地细,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缺点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钙盐,在温度变化后水溶性有机物会减少,使植物生长受到限制,而且土壤松质性也差,容易形成土质改性。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4e37a2290c69ec3d5bb7583.png)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8f60cd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8.png)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目录1.土壤分类 (2)2.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3)3.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4)3.1.破红壤 (4)3.2.赤红壤 (4)3.3.红壤和黄壤 (5)3.4.黄棕壤 (5)3.5.棕壤 (5)3.6. 6.暗棕壤 (6)3.7.寒棕壤(漂灰土) (6)3.8.褐土 (6)3.9.黑钙土 (7)3.10.栗钙土 (7)3.11.棕钙土 (7)3.12.黑坤土 (8)3.13.荒漠土 (8)3.14.高山草甸 (8)3.15.高山漠土 (9)重点关注土壤退化 (9)5.土壤问题“八大怪”: (9)5.1.板:土壤板结,越种越硬 (9)5. 1.1.主要原因 (10)6. 1.2.主要危害 (10)5.2.馋:矿质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10)5.2. 1.主要表现 (10)5.2.2.主要危害 (10)5.3.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 (10)5.3. 1.主要问题: (10)5.3.2.主要危害: (10)5.4.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11)5.5.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11)5.5. 1.主要原因 (11)5.5.2.主要危害 (11)5.6.咸: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 (11)5.6. 1.主要原因 (12)5.6.2.主要危害 (12)5.7.脏:土壤污染,越种越脏 (12)5.7.1.主要原因 (12)6.7.2.主要危害 (12)5.8.杂:重茬障碍,越种越杂 (13)5.8.1.主要原因 (13)6.改良土壤从这三处入手 (13)6.1.物理结构改良 (13)6.2.化学性状改良 (13)6.2.1,生物性状改良 (13)1.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破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始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be55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c.png)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土壤是地壳表面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根据其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4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1.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呈红色或棕红色。
其富含铁氧化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 黄壤:黄壤呈黄色或棕黄色,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农作物种植,但排水性较差。
3. 赤壤:赤壤呈红褐色,常见于亚热带地区。
它富含铁氧化物和富集的黏粒矿物质,适合种植茶叶、竹子等作物。
4. 黑土:黑土色泽深黑,富含有机质,并富含氮、磷、钾等养分。
黑土蓄水性和保肥性良好,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
5. 棕壤:棕壤呈棕色,常见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适宜果树和作物的种植。
6. 硅质土:硅质土主要由含硅骨骼的植物遗骸和硅质矿物质组成。
它贫瘠但保水性好,通常用于盆栽和花卉种植。
7. 盐渍土:盐渍土富含盐分,常见于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它的含盐量高,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
8. 砂土:砂土颗粒较大,通常粘性较差。
砂土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不适合种植需肥沃土壤的作物。
9. 粘土:粘土颗粒较细,粘性强。
粘土富含养分,但排水性差,容易发生涝灾,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后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10.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由腐殖质和残体组成,多见于湿地和沼泽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但肥力较低,多被用于湿地保护和水生植物的栽培。
11. 塔顶土:塔顶土是在石炭期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它通常浅薄且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适宜苔藓和高山植物的生长。
12. 碱土:碱土富含碱性盐分,多见于盐碱地和干旱地区。
它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耐盐碱植物的生长。
13. 砾石土:砾石土中含有较多的砾石颗粒,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多用于建设和园林绿化。
14. 枯水土:枯水土是在干旱地区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47e7c1c58e9951e79a892742.png)
–加强土壤耕作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因土种植,发挥土壤潜力优势
–适当发展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石灰性褐土上的肥城桃
生长在褐土上的小麦
(三) 红壤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 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 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 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 风气候、荒漠草原与草原化 荒漠下,弱腐殖质积累过程 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 呈碱性,有机质积累很少。
第三节 主要荒漠土壤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荒漠土壤类型简介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中国的荒漠区面积很大,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鄂尔 多斯高原西北部、宁夏西部、青海西北部、甘肃 河西走廊中、西段的祁连山山前平原和赤金盆地 西缘以及新疆全境。
为多。
3.形成过程
• 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及淋溶粘化同时进 行,有一深厚的粘化层。
• 钙化过程:CaCO3的淋溶,淀积明显, 土壤正处于脱钙阶段,沉积层中有菌丝 体,砂姜。
• 生物积累过程:比棕壤弱,
4.基本性状 • 褐土的典型剖面构型为Ah-Bt(Ca)-C-
R。 • 腐殖质层一般为10-15厘米,有机质含量
较高 • 粘化层明显,有钙积 • 中性-碱性反应 • 盐基饱和度大于80%。
石
济
灰
南
岩 风
黄 土 母
化
质
物 发
发 育 的
育
褐
的
土
褐 土
剖 面
剖
面
5.改良利用
• 光热条件较好,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可 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 苹果等。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少和降水量集 中、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改良: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4f9966f4ba0d4a7302763a7c.png)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
![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3fca13d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7.png)
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中国土壤种类繁多,既有各种自然土壤,又有大面积的人为土壤。
在自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土壤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成土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原始成土过程、灰化过程、黏化过程、富铝化过程、钙积过程、盐化过程、碱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有机质累积过程、土壤熟化过程等。
土壤类别多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1.灰土灰土发育在寒冷湿润气候郁闭的针叶林下,具有灰化淀积层,它与发生分类中的灰化土和部分漂灰土大体相当。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长白山北坡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的垂直带中,台湾玉山也有分布。
2.淋溶土淋溶土的成土作用主要表现为黏化作用和腐殖质积累过程,由于黏粒向下迁移、淀积,在腐殖质层下形成次生黏土矿物积累。
质地黏重的黏化层是鉴别淋溶土的诊断层。
淋溶土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自然植被为不同类型的森林或森林灌丛。
根据土壤湿度和水分状况,淋溶土分为冷凉淋溶土、湿润淋溶土、常润淋溶土和干润淋溶土。
冷凉淋溶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是温带冷凉地区土壤,西部山区垂直带也有分布。
湿润淋溶土发育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自然植被以落叶林为主,土壤黏粒含量心土层高于表层,常呈微酸性反应。
常润淋溶土分布于具有常湿润水分状况的贵州高原及南方山地垂直带上,水热条件导致风化强度高,心土层黏粒聚积显著。
干润淋溶土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低山丘陵,具有半干润水分状况,土壤矿质风化淋溶作用较弱,土体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较高。
黄土性物质上还出现碳酸性积累现象,有机质积累量较低。
3.富铁土富铁土是指具有中度富铁化作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但无铁铝层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红壤、赤红壤、黄壤等。
富铁土主要发育于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的低山丘陵地带。
4.铁铝土铁铝土在高温多雨地区,成土过程高度富铁铝化作用,在腐殖层下形成铁铝层,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砖红壤、赤红壤,主要分布于热带和南亚热带。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5e3a48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7.png)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地理区划的一项工作。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自然、农业和生态环境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黄壤区:黄壤是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
黄壤是富含有机质、富集养分、透水性好的土壤,适宜发展农业,被广泛用于农田种植。
二、红壤区:红壤是另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
红壤呈酸性,呈红色或棕红色,透水性较差,但是富含矿物质,适合发展果树种植。
红壤区的地形多丘陵和山地,水文条件复杂,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三、盐碱地区:盐碱地区是指由于高地下水位、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壤中盐碱含量过高,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区域。
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地。
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可以通过引水和改良土壤的方式,将其转换为可以农业利用的土地。
四、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质地疏松,肥力较低,保水能力较弱。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交错区,牧业占据重要地位。
五、沿海河口湿地:沿海河口湿地是指沿海地区的河口、湖口和海湾等地形地貌对湿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区域。
沿海河口湿地地处陆海相交汇处,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河口滩涂、河口沙洲、海滨沙地等。
沿海河口湿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六、湖泊滨岸带:滨岸带是指湖泊周围的区域,是湖泊与陆地相交的自然界面。
湖泊滨岸带地区土壤类型复杂,包括湖泊湿地、湖滩、湖沼等。
滨岸带土壤肥沃、土壤湿润,适宜发展农业。
但是湖泊滨岸带的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需要引起注意。
我国南方自然土壤类型
![我国南方自然土壤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00888d9d15abe23482f4d8c.png)
我国南方自然土壤类型2009-10-13 | 作者: | 来源:百度 | 【大中小】【打印】【关闭】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
中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记忆表--土地估价师考试
![中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记忆表--土地估价师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b203f0d576a20029bd642d8f.png)
淋溶作用 强烈 较强烈 较强
有机质 流失
矿物质 铁铝
丰富,但流失多 铁铝 富铝化+粘化 表层高,淋失 粘化 表层丰富 分解慢 氧化铁、铁铝氧化物 较多 碳酸钙 钙镁钾钠
一般特征 颜色 土层厚度 红色 深厚 红色 较厚 均匀红,氧化铁水黄 较厚 薄 深厚 较厚 最少 分层
质地 粘重 较粘重 粘
肥力 差 较差 较高
酸碱性 强酸 酸
弱酸 弱酸 肥沃 酸性 少 酸性大 中性、弱碱性 高 中性、弱碱性 细沙、粉沙,沙化严重碱性 硕石和沙
不高
差别大,逐渐加深 碳酸钙、石膏、盐
很低
沙硕,疏松、缺水 薄,分层 通气性差,冻期长 薄 石硕多,细土少
中性 碱性
腐殖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少
多 较厚 最丰富 钙土层最少 不高 无 无
序号 南 方 土 壤
土壤名称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和黄壤 黄棕壤 棕壤 暗棕壤 寒棕壤 褐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钙土 黑垆土 荒漠土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荒漠
分布地区
北 方 土 壤
22度南 22度到25度 长江以南,四川盆地 秦岭大巴山以南 山东辽东半岛 明显 东北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北宽南窄 河北、山西、辽宁低山丘陵,陕西关中平原 不强烈 大兴安岭中南两侧,松嫩平原中部和松花江辽河分水岭 内蒙古中东部,钙土层最广 内蒙古中西部,鄂尔多斯,准噶尔北,塔里木外,最干旱 陕北,宁夏西,甘肃东(黄土高原) 内蒙古甘肃西部,新疆大部、柴达木,全国总面积1/5 青藏高原东和东南、阿尔泰准噶尔以西山地和天山 藏北高原西南、昆仑山、帕米尔高原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51a84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6.png)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cf9a6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4.png)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由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一、黄棕壤黄棕壤是我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黄棕壤呈黄褐色或棕色,质地疏松,肥力较高。
它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常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黄棕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
二、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亚热带地区。
红壤呈红色或红褐色,质地疏松,水分渗透性较好。
红壤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通常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酸性岩石地区。
红壤富含铁和铝氧化物,但贫乏有机质和养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但通过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可以改善红壤的肥力,使其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三、盐碱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含量过高的土壤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盐碱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地下水位的影响,通常形成于干旱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盐碱土的盐分和碱分含量较高,对植物生长有害。
为了利用盐碱土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采取排盐、化盐和改良土壤等措施,使土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四、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
黑土呈黑色或暗褐色,质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常形成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以及草原植被区域。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五、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指土壤中颗粒粗大、质地疏松的土壤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沙质土壤的颗粒粗大,水分保持能力较差,肥力较低。
为了利用沙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采取灌溉、施肥和种植适合的作物等措施,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https://img.taocdn.com/s3/m/07ad5a26376baf1ffc4fad85.png)
第二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概述
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淋溶土土纲
雏形土土纲
均腐土土纲
人为土土纲
盐成土土纲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富铁土(ferrisols):具有诊断层—低活性 粘粒富铁层的土,相当于部分红壤、黄壤、 燥红土。 铁铝土(ferralisols):具有高度富铁铝化 作用形成的诊断层,相当于部分砖红壤、赤 红壤。
(一)潮土(fluvo-aquic soil) 1、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也有分布。。
2、自然植被:草甸草本植物
3、成土母质:直接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
地下水影响,经耕种而成的旱耕地土壤。
4、特点:剖面中有
明显的沉积母质的质
地层次,棱块状结构,
有锈纹斑,有的全剖 面有石灰反应,土壤 多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pH7.0-8.5。有机质 易遭分解,积累量少, 养分含量不高。
二、淋溶土土纲
淋溶土(luvisols):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条件下形成,诊断层为明显的粘化层和粘盘 层,土壤结构面上覆有淀积粘粒的胶膜,包 括部分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 壤、白浆土等土类。
(一)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1、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包括陕西南部、
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 风雨林、雨林。 2、草原: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和黄土高原 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半干旱区,多为生长期短的 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盐基饱和 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3、荒漠植被:大致分布于蒙、新、甘、宁、青、藏、 等处的干旱区,多为深根性、抗蒸腾的草本灌丛植
5、利用改良:发展灌溉,注意水土保持,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掺沙或施细煤灰 渣、砻糠酒糟等。黄褐土可辟作农田,发展桑园、 桃园、种植木本绿肥紫穗槐或造林。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6965c8e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8.png)
土壤的种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决定了植物生长的条件。
因此,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了解如何最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及其用途非常关键。
下面是有关不同种类土壤的详细介绍。
1. 棕壤:棕壤是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土壤类型及最为肥沃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
它是一种酸性土,其矿物质含量及有机质含量都很高,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这种土壤能够有效保水和保肥,适合种植谷物、棉花、茶叶、油料等农作物和水果、木材等经济作物。
2. 黑土:黑土分布范围广泛,包括我国北方的东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区。
黑土是肥力很高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通透性也很好,保水能力强。
这种土壤适合于种植高产、高质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在这种土上种植出的农作物品质都很高。
3. 中性土:中性土又称为灰土,是一种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分布广泛,具有通透性好的特点。
中性土适合于种植长势缓慢、对肥料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和水果,如芒果、椰子、花生等。
4. 沙壤土:沙壤土中石英含量较多,肥力低,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好。
这种土壤适合于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因为水分能够在土中快速流动,同时不用担心土地发霉。
沙壤土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合种植许多树木和草本植物。
5. 红黄壤:红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肥力比较高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合种植光照充足、要求土壤松软、肥力比较高的农作物,如稻米、甘蔗、枸杞等。
6. 盐碱土:盐碱土的特点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离子,使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条件非常差。
盐碱土是我国西北等干旱地区最为普遍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不适宜种植大多数农作物,但是适宜种植一些抗旱、抗盐碱的灌木或草本植物。
总的来说,种类繁多的土壤对于不同的植被和经济作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根据土地的性质制定种植方案,从而在不同的土地上获取最佳产出。
同时,正确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也是我们在对土壤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土壤的种类概述范文
![土壤的种类概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190db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b.png)
土壤的种类概述范文土壤是地球表面上一种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大自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成分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在下面的内容中,将对主要的土壤种类进行概述。
1.红壤:红壤又称红黄壤,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
它的颜色呈现为红色或红褐色,主要由于其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等。
红壤一般比较肥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由于红壤在自然条件下的形成周期长,破坏性么重,对红壤土壤的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2.黄壤:黄壤又称黄色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壤的颜色呈黄色或暗黄色,主要由于其含有的黄铁矿和黄色有机胶体。
黄壤中的黏土颗粒较少,比较疏松,透水性较好。
黄壤一般比较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但由于其破坏性较大,保护和合理利用黄壤也是非常重要的。
3.灰壤:灰壤又称灰化土,是由粉状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混合形成的土壤类型。
灰壤的颜色通常呈灰色或暗灰色,质地较重,容重较大。
其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具有较高的保水性,适合作为农业土壤。
灰壤通常具有较好的保肥能力,但新垦的灰壤常常具有较强的破坏性,需要经过适当的土壤改良和管理才能发挥其潜力。
4.棕壤:棕壤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较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棕壤的颜色呈暗褐色或棕黄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肥力较高。
棕壤的结构较好,透水性和透气性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然而,由于棕壤的培肥能力较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容易出现养分的流失和土壤板结等问题,因此正确的土壤管理对棕壤的利用至关重要。
5.黑土: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其颜色呈黑色或暗褐色。
黑土通常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区,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一带。
黑土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有良好的保水性。
黑土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利用,但由于黑土的形成速度较慢,保护黑土资源十分重要。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外,还有沙质土壤、壤土、盐土和酸性土等。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https://img.taocdn.com/s3/m/7597c1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b.png)
我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一、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壤类型繁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的规定,我国的土壤主要分为石漠化土壤、盐碱土壤、红壤、黄壤、棕壤、草甸土壤、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多种类型。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对土壤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对土壤进行代码化处理,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库管理和信息检索,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我国土壤分类体系1. 石漠化土壤石漠化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内蒙古几大戈壁荒漠地带,土地质量差,容易形成石漠化地区。
2. 盐碱土壤盐碱土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受到干旱、人为开垦和水盐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逐渐变成了盐碱地。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土壤。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4.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我国主要的农田土壤类型。
5. 棕壤棕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
棕壤呈酸性,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6. 草甸土壤草甸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适合生长草原植被,是我国重要的牧草土壤类型。
7.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土壤资源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和风蚀两种类型。
8.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土壤分类代码excel制作方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首先将各类土壤的名称和代码进行整理,在excel中创建一个土壤分类代码的表格。
2. 在表格中加入各类土壤的名称和对应的代码,确保名称和代码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
3. 在表格中添加分类字段,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方便后续的查询和管理。
4. 在表格中添加描述字段,对各类土壤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分布区域、适合种植作物、主要影响因素等,以便对土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c4885b33687e21af45a9ad.png)
土壤圈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提要)一、有机土定义: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有机水成土)特点:地形低洼、地表潴水。
分布: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
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及祁连山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注:泥炭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二、人为土定义: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特点: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表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多土壤入侵体。
分布: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耕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
三、灰土定义:是具有铁铝螯合淋溶作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灰化土、漂灰土)特点: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灰化作用)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端及长白山北坡。
四、火山灰土定义: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火山灰土)特点:发育程度低,属初育土范畴,属于原始发育阶段。
火山灰母质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导致了火山灰土形成过程十分迅速。
分布:主要分布于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我国主要分布面积不大,多见于东北大连池、长白山及云南腾冲等地。
五、铁铝土定义:是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特点:土体厚,多在2~3m以上,通体红色,发生层分化明显。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六、变性土定义: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高胀缩性的黏质开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砂姜黑土,玄武岩、页岩以及泥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特点:地形为河湖平原、河流阶地和坡麓洼地;自吞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如印度的德干高原、非洲的苏丹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讲解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
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6、土壤改良利用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
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二、砖红壤1、分布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
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
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2、形成过程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
3、剖面特征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
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
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
4、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
三、赤红壤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
二、黄壤1、分布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
2、成土条件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
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
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
3、形成过程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
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
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1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
5、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三、黄棕壤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
第二节北方土壤一、棕壤1、分布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形成条件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天。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
3、形成过程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 层中有累积的趋势;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A1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1型粘土矿物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6、改良利用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在我国北方的山地棕壤适合发展林业,现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许多荒地未被充分利用。
绿化太行山作为三北防护林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宜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椴树、栎类等。
另外,棕壤适合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桃、李等。
二、褐土1、分布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
2、成土条件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
3、形成过程(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3)棕化作用4、剖面特征O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A1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Bc a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
三、暗棕壤1分布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3、形成过程: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1层为暗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50%—70%。
四、棕色针叶林土1、分布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
2、成土条件年均温0到-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
3、成土过程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2;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B层淀积,同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
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1层为棕黑色,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 A2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B层呈棕色,紧实;富含铁或腐殖质; 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
5、理化性状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质;在A2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
五、潮土属非地带性土类。
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和状态。
1、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
2、形成特点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
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
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
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
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
三是耕熟化过程。
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
3、剖面形态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本章重点:主要是掌握具有代表性的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理化性状。
其它土壤类型可以根据二者进行推算。
本章难点:主要是各类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的理解。
这一点需要借助与土壤实习以及实地的土壤调查工作来加以认识。
复习思考题一、简述棕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二、简述红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第九章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