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简述(一二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论史简述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

1.希腊遗产特征——理性精神

首先,理性精神体现在对理性自足作用的突出;其次,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希腊宗教的独特特征上,阿波罗崇拜,节制,追求平衡;再次,还体现在希腊的社会风俗上,戏剧和诗歌创作是这种社会风俗的重要部分。

2.修辞批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首先,提出的是“虚构问题”。修辞学派为演讲服务,关注演讲的技巧,语言的文化使用问题,在演讲的过程中有叙事的过程,叙事中指其为虚构,文学本身即是虚构的艺术。

其次,探讨的是“语言与真理”的问题,语法研究的奠基人是普罗泰戈拉,他也是第一个区分名词的性的人,他的语法学成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起点;“正名”也是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应该作正确的措辞理解,这一概念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认识的水平,从而使人们符合实际地运用语言;另外包括对“逻各斯”的理解,语言在语法意的规范使用,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

再次,包括了对韵律与形式美的研究,语言的文学运用形式具有韵律性,单是形式不足以能给人以美感,不能使观众产生由心灵到肉体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强调“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早期特别强调语言的劝诫性,越到后期,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劝说作用,削弱了语言在表达真理这方面的作用,产生了“表达真理与传递感觉的悖论”。

缺点是:不顾整体,过于专注对细节的表达。

3.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学派

组成部分:诗的本质、诗的社会地位、诗的作用

首先是“诗与真理”的问题——柏拉图“洞喻”理论(《理想国》):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真理观,人在认识上的囚徒境地使得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由感觉产生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往往真伪不分,感觉无法提供真实的知识。

他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绵延无界的经验感官世界,另一个是有限的真实或理念的世界。现实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但是艺术世界又是经验世界的摹本。

此外,诗是一种虚构性的模仿,“模仿说”,具有戏剧性的特征,同时可以激发人强烈的情感。

其次是“灵感说和迷狂说”,涉及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灵感说”的提出有其神话根源和实践根源,它含有天赋、迷狂等含义,其原词词义就是“神灵附体”的癫狂状态。第一个层次的灵感说的基本内涵是文艺之神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创造出打动人的诗歌作品,是高高在上的神的传声筒;第二个层次的灵感说涉及到的灵魂,要比上一个高贵得多,是对于某种理念美的怀恋,看到美本身的同时油然升起一种对善美的敬畏之心。——灵感说和迷狂说是针对智者学派技巧说斗争的武器。

再次是“诗剧理论与诗教理论”,构成了柏拉图主义批判性文学理论的统一体。柏拉图认为,诗歌应该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语言、音调和节奏。他认为文学的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都应该是健康的,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作用。对诗人进行规范,驱逐一般诗人,代之以遵守教育原则而进行创作的艺术巨匠;同时对诗歌本身进行规范,只允许歌颂神明。

4.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品《诗学》《修辞学》

首先是“模仿论”。理念不是已然存在的纯抽象的彼岸现实,而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余裕万物之中的“因”,模仿不仅在于再现事物的原貌,而且是对事物的类的属性的反映。

其次是“艺术、诗歌”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是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的有机统一。“因为典型应当高于现实”,在认知的过程中,艺术除了带来认知快感,还有形式快感,进而提出了真实性判断的标准:a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整体发展线索和模仿人物上都要遵守这一原则,强调逻辑的因果性;b可信性,把谎话说圆,使接受者能在主观感觉上得到认可,强调按自己的意愿设定事物的逻辑。

再次是“悲剧及其接受理论”。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辞、思想形象与歌曲。悲剧应该产生恐惧或者同情,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情感效果上,从而在观众那里引发净化的效果,优秀的悲剧情节必须通过反转、认辨最后达到苦难的结局——“无知和不自制”,一种是不自制产生的无知,另一种是无知产生的不自制。

5.贺拉斯和朗吉努斯

贺拉斯《诗艺》——“得体(合适)”,他整个文学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戏剧中的一切要素都能很好地为它所表现的终极目标服务,就称得上是“表现得当”。他对“模仿”的另外一个发展在于——可以模仿其他作家;同时强调诗歌的道德价值,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诗歌的美学价值与伦理价值不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诗人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捏合在一起,作家要从外部将道德教化输入到诗歌这种艺术作品中去。

朗吉努斯——修辞与崇高,代表作《论崇高》,把崇高与语言形式和内在内容建立了联系,崇高之一是量的巨大,之二是伦理的崇高;同时讲究以情为文,以情造文。

缺点:过度强调技巧

第二章中世纪的文学理论

1.“中世纪”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开始,到13世纪文艺复兴前的八九百年。其总的文化特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综合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在基督教的前提之下相互融合,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和北欧民族文化。

首先,基督教保存并改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形成了特殊的拉丁文化;其次,基督教虽然极大程度上吸收了希腊罗马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因素发生了很多变化,严格地区分开了世俗与神圣,同时又在厌弃世俗的同时敏感地感受到世俗之美;再次,基督教通过自身的体系涵容了北欧的哥特文化。

2.普罗提诺——代表作《九章集》

中世纪文化先驱,神秘主义的开启者。

他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整体框架,形成了阐释宗教的体系性思想。宇宙的根源是浑然的“太一”,是无限的,绝对的,超越一切的存在,超越一切思维,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也就是神(以上为“太一说”);由于太一本体流溢的次第性,宇宙也形成了阶梯的形式,因此他的学说也就表达了一种关于“秩序”和“等级”的思想。

其次是关于“感性美”和“理念美”的区分。“感性美”就是有形的物质世界的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念而得到的,物体的美丑由它分有理念的多少来决定的,分有的理念越多越美;而理念之美并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必须靠特殊的训练,用“心灵之眼”才可以看到。

他的“美的阶梯”文艺理论,相对于柏拉图而言,非常强调感性的作用,同时对“抽象”的定义也是非常不同的,甚至连艺术上感知上的狂喜也是一种感觉抽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