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曾珠

内容提要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

,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5月份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事件,正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寻求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这预示着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一、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里约会议”精神的鼓舞下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1994—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国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

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三个文明中,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特别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除“生态文明”外,十七大将“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的主张也首次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之中,这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题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必然性。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此,我们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分析如下: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商品,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使人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有意识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以扭转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上仍在恶化的趋势,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2004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