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中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人类中心主义”
内容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否认除人以外的任何存在物的价值,这在理论和发展问题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我们应该对这种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在和“以人为本”的对比中进行扬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异化价值取向扬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环境危机成为全球共识,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浊和拥挤不堪,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面临一个人口快速膨胀,耕地急剧减少,水陆全面污染,资源成倍损耗,全球气候异常,生态失调,臭氧屏障趋薄,海水逐年升高,自然灾害频发,多种疾病困扰的世界。随着生态的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长期以来指导其行为的价值取向即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共同体,促进所有成员的完整性,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显示人的高贵。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及异化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不断取得胜利,逐渐把自己与动物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觉意识,并最后在理论上上升为价值追求,人类中心主义作为西方传统价值观历史相当久远。其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古希腊,人类中心主义在古希腊人那里,除了表现与生俱来的“人形化”思维方式外,还表现为一种自认处于世界中心的意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极好地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那里有进一步为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提供了更为详细地解释:“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为人类所有。其他万物所无的东西,凭借理性和知识,人能够感知并认识宇宙万物”。
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开创了西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乐观主义时代。人们以理性取代信仰,以人的自主意识取代对外在神力的虔信,从启蒙时代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得到了真正的确立。而建立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它从“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那里开始,在启蒙运动中随着理性主义而产生,它的理论核心是“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宰,目的在于挣脱自然对人的束缚。笛卡尔提出“借助实践哲学是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因而“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而与迪卡尔同时代思想家培根和洛克把人统治自然的思想从理论推向实践,这就为人类同自然作斗争、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支撑。简言之,“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开始,经过近代笛卡尔、培根和洛克,再到康德,达到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完成”①。
虽然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其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它是人类为追求、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优越地位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围绕人类的利益和发展;都蕴含着人类运用理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目
①《生态哲学》页257,钱俊生,余谋昌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
的的能力。“我们伦理学的传统主要是把人作为价值和权利的主体,根据人类的利益来判断对与错,它主要考虑一件事对人是有益还是有害,而对环境的关心完全附属于这种对人的关心。”②这种价值观念的产生,是人类的进步,表明人类对自己利益的自觉认识,也表现了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改变自然和利用自然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中心主义的异化
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性概括,就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关系而言,确实是为人的,即为了人的需求和利益。换言之,是为了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符合人的目的的属人世界。这种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和作为价值观指导人类的实践,使人类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成功。但这种价值观的“反自然”的性质的作用导致了不良后果,又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的目标。因为不幸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为人”的前提下发生了异化,走向极端。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每个物种都为尽可能地占有地球的资源而斗争,而人类进化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统治者。弗洛伊德对人类进行心理分析,得出结论是我们形成文化的目的,是要征服令人恐惧的自然;马克思则把自然视作一个“正”,而文化是自然的“反”,人类通过劳动将价值加于无价值的自然,最终将形成一个“合”,即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
根据这样的观念,人们对自然界就无所顾忌。一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人们,都在尽自己所能从自然中攫取,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并以自己攫取的多少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在相互攀比中,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人们把自己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中,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把自然视为天然的垃圾场③。
虽然“荒野中全然没有一点在人类文化中被认为有价值的同情与道德。一个生物所作的事,没有一点是为了另一个生物的利益,更不用说为了人类的利益;这一切离人类社会视为有价值的东西太遥远了。没有任何生物会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每个个体生物都把保护自作为其生存的目的”④。但是这样的“人类中心”确实让人寒心,如果依然依照这中被异化了理论发展下去,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我们生活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近代以来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实践活动产生的负面结果,而异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便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人类中心主义”在当今的生态危机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人类中心主义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人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应该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持续为原则,即人的持续、生命的持续、人类社会的持续成为最
②《哲学走向荒野》页26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页59,徐春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12月
④《哲学走向荒野》页22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