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与学习观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前言:在中国古时候,一开始学与习是分开的。“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习”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所学容和巩固知识、技能,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一、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的定义:
1.孔子(公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①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中就有六处提到学,《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分成四
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实践、实际行动应更合适:将所学的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感到快乐。
②第二部分共四章,针对“学而时习之”中的“习”进行了讨论:什么是“习”以及怎么“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两章所提及的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综合以上四章,可见整
个第二部分都是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要注重实际行动的道理。
③在讨论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之后,第三部分接着就讨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在孔子看来,究竟要学习些什么呢?下面的两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以上两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就是这里的“学文”,学习以《诗》、《书》、《礼》、《易》等六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二是读书是次要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要懂得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做好了之后有余力再去读书。
④综上所述:孔子所提倡的学习观一共三点:
既要学习,又要将所学的应用于实际行动;
要注重实际行动;
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邹县东南部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①孟子认为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只能逐渐积累,而不可随便逾越.否则,没有坚实的基础而幻想一步登天,终将会为自己知识的缺陷而后悔的.
②孟子指出学习还要善于思考。他告诫人们:“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他甚至强调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当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读了书不勤思考和运用是没有效果的.
③孟子主学习要持之以恒。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是学不好的。这就是成语“一曝(曝,同暴)十寒”的来历。
3.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又名荀卿、卿,战国时国(今安泽)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大师。《荀子》一书三十二篇,其中论述学习除了《劝学》,还有《儒效》、《修身》等篇,荀子的学习思想,虽流传两千余年,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者的光芒。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学习,是不可以终止的,只有不间断地去学,踏实积累,持久努力,才能钻研进去,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也才能够成材。
②“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严至情举积此哉!”
这两句话是说,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由卑贱到高贵、由愚笨到聪明,由贫穷到富裕,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
③“学,恶乎始,恶乎终?”“其数,则始乎诵《书》,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莫便乎近其人”
也就是说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圣人就必须诵《书》读《礼》。因此,这里需“博学”
的当是《书》《礼》等圣人之书了。荀子还主“学莫便乎近其人”,由此可见,这种学的凭借就是“近乎其人”,而“近乎其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接近良师,学习其著作即儒家《诗》、《礼》经典。荀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他勉励人们以贤人君子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由此看来,荀子是在通过《劝学》篇,勉励人们努力读《书》诵《礼》,向圣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④综上所诉,荀子的主要学习观点有:
“学不可以已”---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
“其唯学”——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始乎诵《书》,终乎读《礼》”---重视经典教育和德育教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创新学习方法。
4.朱熹(1130-1200):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的一大特点,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具体阐述了朱熹的学习观和教育理念。
①“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以上三句话共同阐述一个学习观就是:学习要循序渐进。
从三方面来说:
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