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临床化验(转载)
风湿病常见临床指标介绍
![风湿病常见临床指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48aed67f5335a8102d220a2.png)
风湿病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
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延续时间较长,因此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发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乳胶凝结试验)。
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RF是一种自身抗体,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因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随年龄的增高,阳性率可增高,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RF假阳性率为2-25%不等。
而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且骨破坏发生率高。
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子。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显著增快,是病情活动程度的指标。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应该考虑以下病理性因素:(1)风湿活动或病情活动: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2)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hyperglobuinemia):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和肝硬化等引起的相对性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等血浆病理性高球蛋白血症。
风湿病诊断标准
![风湿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8583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3.png)
风湿病诊断标准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对于风湿病的诊断,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来进行判断。
以下是风湿病诊断的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临床症状。
1.关节疼痛,慢性进行性关节疼痛,多发生于双侧对称的关节,常在清晨或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
2.关节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且有压痛。
3.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
4.全身症状,疲乏、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沉,血沉率常常升高,但非特异性。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3.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阳性。
4.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阳性。
5.关节液检查,关节滑液炎症改变。
三、影像学检查。
1.关节X线,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畸形等表现。
2.超声检查,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滑囊积液等表现。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可做出风湿病的诊断。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关节炎的诊断标准;2.实验室检查显示类风湿因子或抗CCP抗体阳性;3.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破坏、畸形等特征;4.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
五、诊断注意事项。
1.风湿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不能片面依赖某一项指标。
2.在进行诊断时,需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六、治疗建议。
1.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如理疗、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七、预防措施。
1.避免受凉,避免寒冷、潮湿环境,避免受凉。
2.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关节的活动和血液循环。
总结,风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后做出诊断。
诊断风湿病时需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同时进行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风湿病诊断标准
![风湿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0fb6e2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e.png)
风湿病诊断标准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类以关节、软组织和骨骼肌肉系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的。
一、临床表现。
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受限,皮肤疼痛、瘙痒、红斑、硬结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变化情况,以及相关的家族史和环境因素。
二、实验室检查。
风湿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免疫学指标、炎症标志物和特异性抗体等。
血液常规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情况,免疫学指标可检查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以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特异性抗体检查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风湿病。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风湿病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常用的检查包括X 线、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关节和软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有助于发现关节变形、骨质疏松、关节腔积液等病变。
同时,影像学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如骨折、肿瘤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风湿病。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发布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对于各类风湿病的诊断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导作用。
总之,风湿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具有风湿病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风湿科的衡量指标
![风湿科的衡量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1d4b3a0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8.png)
风湿科的衡量指标
1、血沉:风湿性疾病活动期,血沉通常增快,是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也是炎性指标之一,但不具有特异性;
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检测风湿热的常规指标,其数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4、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也是风湿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但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急性期,其水平一般较高,测定后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风湿性疾病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是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项指标;
6、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也是炎性指标之一,但不具有特异性。
此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一些联合检测,如抗CC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对风湿性疾病进行综合评估。
风湿免疫诊断标准
![风湿免疫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657c8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a.png)
风湿免疫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发热:可有高热、中等度热或低热,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2.疼痛: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关节痛是最常见的表现,全身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同时可伴有肌肉疼痛。
3.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
4.雷诺现象:手足指(趾)端阵发性苍白或紫绀,常为手指端。
5.系统损害:出现内脏器官受累的表现,如肺脏受累可有咳嗽、气短等症状,心脏受累可有心悸、胸闷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沉加快,血小板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2.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抗CC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自身抗体可呈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等表现。
2.超声检查:可发现滑膜增厚、积液等病变。
3.CT和MRI检查:可显示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液等病变。
四、病理学检查1.皮肤活检:可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
2.滑膜活检:可用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
五、诊断标准1.临床标准:满足至少一个主要或两个次要临床标准,主要标准包括RF(类风湿因子)阳性、抗CCP抗体阳性或ESR(血沉)增快,次要标准包括ANA(抗核抗体)阳性、LDH(乳酸脱氢酶)升高或a2微球蛋白升高。
2.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满足至少四个临床标准,包括关节晨僵、至少一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至少两个关节外软组织肿胀或有积液、对称性关节炎、RF阳性或抗CCP抗体阳性、ESR增快。
此外,至少满足一个次要临床标准,包括ANA阳性或LDH升高或a2微球蛋白升高。
风湿病诊断标准
![风湿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4ad4e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4.png)
风湿病诊断标准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风湿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风湿病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受限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损害、眼部病变、心血管症状等。
这些临床表现的出现对于风湿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风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检查中,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是风湿病的特异性标志物,它们的阳性率对于风湿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也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对于风湿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次,影像学检查也是风湿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X线、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关节和骨骼的病变情况,对于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包括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面侵蚀等,这些表现对于风湿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最后,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特殊检查。
例如,对于风湿病合并心脏、肺部等器官的受累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等特殊检查,以帮助医生对风湿病的诊断和评估。
总之,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的结果。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本文能够对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风湿病的化验单
![风湿病的化验单](https://img.taocdn.com/s3/m/8e5e4987e53a580216fcfe4f.png)
怎样看有关风湿病的化验单(1)血沉:血沉是一种测试严整状况的最常用化验项目。
成年男性的正常值为0-10mm/h,女性为0-16mm/h。
随年龄增加而增快,每年大约快0.15 mm/h,因此老年人的血沉要较年轻人高一些。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血沉增快是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炎症的指标。
人们分析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在血沉增快病例中,感染患者占43%,结缔组织病占22%,恶性肿瘤占15%。
对于风湿病来讲,血沉增快常意味着疾病处于活动进展期。
(2)C反应蛋白:凡伴有组织破坏的疾病,在其急性期时均可在血液中出现一种特殊蛋白质,因能与肺炎链球菌体的C多糖体起沉淀反应,故称C反应蛋白。
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微量C反应蛋白,一般少于10mg/L。
C反应蛋白对某些风湿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
(3)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L。
白细胞分类的正常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有些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出现白细胞明显减少,有些如成人Still病(以往称为亚急性变应性败血症)则白细胞计数增多。
另外,所谓左移指的是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某些风湿病有轻度核左移现象。
一般说来,白细胞计数增加意味着存在炎症,中性粒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存在细菌性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意味着存在病毒感染。
(4)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即抗“O”试验是证明近期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项化验指标,目前主要用来辅助诊断风湿热和判定风湿热是否活动,该项化验是一种非特异性诊断试验,可引起升高的疾病很多,除风湿热外,凡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疾患,如扁桃体炎、咽喉炎、猩红热等均可引起“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
此外,肝炎、结核、恶性肿瘤也会使这一指标升高。
现时有些医务人员将“抗O”与所有的风湿病都联系在一起,凡有关节酸痛者一律查验“抗O”,一旦发现升高,便认为存在风湿活动,这是‘不确切的。
风湿病的诊断方法:临床与实验室检查
![风湿病的诊断方法:临床与实验室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efa525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2.png)
02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04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06
诊断意义:准确诊断风湿病,为治疗提供依 据,提高治疗效果
06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关节、皮 肤、肌肉等状况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 MRI等检查
诊断性治疗:根据初步诊断结果, 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
02
03
04
ACR/EULAR 2017标准
01
02
03
04
05
06
ACR/EULAR 2020标准
01
诊断标准:ACR/EULAR 2020标准是风湿病 诊断的国际标准
03
临床检查:包括关节检查、皮肤检查、肌肉 检查等
05
诊断流程:根据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合ACR/EULAR 2020标准进行诊断
是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之 一
适用范围:适用于类风
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2
狼疮等风湿病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 状、实验室检查、影像
3
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4
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意义:有助于风湿 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5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CR/EULAR 2010标准
临床症状:包括关节疼痛、
肿胀、晨僵等,以及全身症
3
状如疲劳、发热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
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等,
4
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
MRI等。
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临床
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类风湿病化验项目
![类风湿病化验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a6a927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3.png)
类风湿病化验项目
类风湿病化验项目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自身抗体等。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反映病情活动度的主要指标,常出现升高,病情缓解时可降至正常。
尿常规:了解尿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的变化情况。
有肾脏损害时,尿中可出现异常红细胞,尿蛋白异常增多。
肝肾功能:了解肝肾功能状态,判断肝肾功能受损情况。
自身抗体检查:了解体内是否有自身抗体,辅助诊断。
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包括抗环瓜氨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等。
此外,如果能够抽取关节腔积液,也需要做关节腔积液的相关检查,针对关节还需要做B超检查,或者X线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也需要做胸部CT检查。
风湿病临床化验总结
![风湿病临床化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dba420af45b307e87197b0.png)
风湿病临床化验(自己整理总结)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自身抗体的总称。
临床意义: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抗双链DNA抗体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 (ssDNA)两种。
临床意义:前者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
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抗组蛋白抗体是一种碱性核蛋白,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抗核周因子抗核周因子存在于颊粘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为不溶性蛋白质。
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
临床意义: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
抗核周因子可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在发病之前。
在早期RF 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可有53.3% 抗核周因子呈阳性。
抗核周因子阳性、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
同时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指标也呈正相关。
抗角蛋白抗体临床意义:AKA角质层型阳性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
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
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
因此,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M3 受体抗体:M3受体抗体(即毒蕈碱3受体)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外分泌腺及平滑肌的胆碱能受体,也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
临床意义(1)抗M3受体抗体在SS诊断中的敏感性高(86.00%)、特异性强(96.03%),是诊断SS的标记性抗体之一;(2)抗M3受体抗体在抗SSA、SSB、a-Fodrin抗体阴性的SS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00%、77.50%、72.00%,因而该抗体对于抗SSA、SSB、a-Fodrin抗体阴性的SS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该抗体阳性组ANA、RF阳性率高,IgG、IgA、CIC、ESR升高的发生率高。
风湿免疫系统临床常用实验室诊断技术
![风湿免疫系统临床常用实验室诊断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337c17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1.png)
1.1.2 SLE常见血常规变化
贫血:包括慢性病贫血、缺铁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骨髓增生低下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脾亢 引起的贫血和肾性贫血等。
白细胞变化: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 二者均减少。原因:骨髓抑制、脾亢、药物作用。
血小板减少:尤其易见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 血栓形成:约半数出现于抗狼疮凝集物阳性患者。
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些阶段都会出 现抗dsDNA抗体;
在具有抗dsDNA抗体的人中,有85%会在约5年内发展成 SLE;
抗体效价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干燥综合征、药物性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其他 CTD患者也可出现抗dsDNA抗体阳性,但阳性率一般 低于10%,抗体效价也低;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中也可出现抗dsDNA抗体,常出现于ANA阳性的I型 AIH患者中,对疾病可能具有预后价值。
GBM
GBM抗体是抗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特异性抗体。 出现于Goodpasture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及免疫复合物型
肾小球肾炎患者,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肺出血。 抗肾小管基底膜自身抗体也可见于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但它
在发病中的作用不明。GBM抗体阳性的患者约50%病变局限于肾 脏,另50%有肾脏和肺部病变。仅有肺部病变的抗GBM抗体阳性 者非常少见。 检测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对诊断和治疗均非 常重要。约15%左右患者有GBM抗体,但绝大多数有ANCA。 抗体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GBM抗体阳性者预后最差,其次是 PR3相关性韦格纳肉芽肿和MPO相关性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pANCA的靶抗原主要为MPO(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cANCA的靶抗原主要为 PR3(蛋白酶3,proteinase 3)。
风湿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风湿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03f192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0.png)
风湿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C反应蛋白检验、抗链球菌0、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风湿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疾病,所以要对患者作全面的检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肌酶谱等)。
(2)血清学检查:①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
②特殊性:a.抗核抗体谱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先做ANA,如滴度>1:40,则应进一步检查其他项目。
b.HLA:虽然HLA与风湿病有密切的相关性,但目前对其了解还不多,常用的,比较有特异性的如HLAB-27对AS阳性率可高达81.8%,对赖特综合征也可达到40%,在银屑病仅为10%;DR4/DR1对RA阳性率为49-79%,JRA为7%,但JRA的Dw4为26%,Dw14为47%,DR3在SLE仅为2.7%,在pSS为5.6%。
Behcet病仅有3.3%HLAB5为阳性。
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antibody),抗磷脂抗体,抗核周因子(ANCA)等对一些病有诊断参考价值。
(3)关节液检查:新鲜的关节液是很重要的,应作常规,培养,血清学及免疫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一般常用正,侧位,大小关节皆可,四肢,肩,脊柱,骶髂各关节;根据不同疾病及部位,还可有不同的要求,对骨骼受损或增生病变一般显示清楚,但由于影像重叠,早期细小病变不易看清;对滑膜,关节囊,软骨,半月板,韧带则不显示。
(2)计算机体层显像(CT):可以在一个横断面上准确的显示不同组织密度的微小差异,是观察骨关节及软组织细小病变的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多用于AS的骶髂关节,脊柱;膝关节的软骨及半月板病变,SLE的脑部改变;早期肺间质性改变等。
(3)磁共振成像(MRI):对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具有比X线,CT 更高的分辨率,对软组织显像优于CT。
风湿免疫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检查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732195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d.png)
风湿免疫检查项目风湿免疫检查项目是一系列用于评估风湿性疾病的检测方法。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早期的风湿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
风湿免疫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风湿免疫检查项目之一。
它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风湿性疾病中常常出现异常,如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或减低、血小板计数异常等。
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风湿性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依据。
二、血沉检查血沉是血液中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它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
风湿性疾病常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加剧,血沉值常常升高。
因此,血沉检查可以作为评估风湿性疾病活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沉值的升高提示炎症反应的存在,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类型。
三、类风湿因子检查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它在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中常常呈阳性。
类风湿因子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类风湿因子的产生,从而辅助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的阳性并不能确定患者一定患有风湿性疾病,因为一些其他疾病和健康人群中也可能出现类风湿因子的阳性。
四、抗核抗体检查抗核抗体是一类自身抗体,它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中常常呈阳性。
抗核抗体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抗核抗体的产生,从而辅助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核抗体的阳性并不能确定患者一定患有风湿性疾病,因为一些其他疾病和健康人群中也可能出现抗核抗体的阳性。
五、C反应蛋白检查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它在风湿性疾病中常常升高。
C反应蛋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和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反应蛋白的升高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类型,因为一些其他疾病和感染状态也可能导致C反应蛋白的升高。
风湿和类风湿化验项目
![风湿和类风湿化验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9f18286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8.png)
风湿和类风湿化验项目
风湿和类风湿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临床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在进行风湿和类风湿的化验项目时,医
生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指标,在风湿和类风湿的化验项目中,医生通常会检查
患者的血液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等。
这些指标
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水平和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帮助诊断风湿和
类风湿。
2. 免疫学指标,除了常规的血液指标外,医生还可能会检查患
者的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
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对于风湿
和类风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关节液检查,对于疑似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医生可能
会进行关节液检查,以检查关节内炎症水平和晶体沉积情况,从而
帮助确认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X射线、超声波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关节和骨骼的损伤程度,帮助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风湿和类风湿的化验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血液指标、免疫学指标、关节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这些项目的综合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在进行任何化验项目之前,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风湿化验项目
![风湿化验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09622d5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b.png)
风湿化验项目风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韧带、肌肉和其他结缔组织,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风湿性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湿化验项目作为风湿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湿化验项目主要包括血液学、免疫学和生化学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性、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血液学指标中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ESR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通过测量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降的速度来反映血液中炎症反应的程度。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水平的升高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
这两项指标的升高可以提示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免疫学指标中的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是常用的自身抗体。
RF是指针对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其阳性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较高。
ANA是指针对细胞核内的抗原产生的抗体,其阳性率在风湿性疾病中也较高。
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并且对于某些风湿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生化学指标中的尿酸、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其水平的增高与痛风相关。
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异常可以提示风湿性疾病的并发症或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风湿化验项目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分析。
不同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在化验结果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虽然风湿化验项目在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某些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可能导致诊断的漏诊或误诊。
其次,某些指标的升高可能不仅仅与风湿性疾病相关,还可能与其他疾病或非疾病因素有关。
因此,在进行风湿化验项目检测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避免片面地依赖化验结果。
风湿三项结果解读
![风湿三项结果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b958e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7.png)
风湿三项结果解读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关节、骨骼、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为主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涉及免疫功能紊乱。
风湿三项检查,即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的测定,在风湿性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对这三项指标结果的解读及其临床意义。
1. 类风湿因子(RF)结果解读:▪阴性:RF浓度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认为不支持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阳性:RF升高可能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但RF的特异性不高,也可见于健康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中。
临床意义:RF的阳性结果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在高滴度或多次检测均为阳性的情况下。
然而,RF的阳性并不等同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2. C-反应蛋白(CRP)结果解读:▪正常:CRP浓度在参考范围内,通常表示体内无明显炎症反应。
▪升高:CRP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期、感染、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意义: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
在风湿性疾病中,CRP的升高常作为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指标,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此外,CRP的监测对于及时发现感染等并发症也具有重要意义。
3.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结果解读:▪阴性:ASO浓度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表示近期未感染A组溶血性链球菌。
▪阳性:ASO升高可能提示近期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发病有关。
临床意义:ASO的阳性结果对于风湿热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需注意ASO的升高可能出现在感染后的数周至数月内,且可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应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综合分析。
此外,ASO的阳性并不等同于风湿热的诊断,还需排除其他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病临床化验(自己整理总结)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自身抗体的总称。
临床意义: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 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抗双链DNA抗体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
临床意义:前者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
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抗组蛋白抗体是一种碱性核蛋白,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抗核周因子抗核周因子存在于颊粘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为不溶性蛋白质。
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 gA成分,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
临床意义: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
抗核周因子可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在发病之前。
在早期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可有53.3% 抗核周因子呈阳性。
抗核周因子阳性、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
同时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指标也呈正相关。
抗角蛋白抗体临床意义:AKA角质层型阳性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
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
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
因此,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M3 受体抗体:M3受体抗体(即毒蕈碱3受体)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外分泌腺及平滑肌的胆碱能受体,也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
临床意义(1)抗M3受体抗体在SS诊断中的敏感性高(86.00%)、特异性强(96.03%),是诊断SS 的标记性抗体之一;(2)抗M3受体抗体在抗SSA、SSB、a-Fodrin抗体阴性的SS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00%、77.50%、72.00%,因而该抗体对于抗SSA、SSB、a-Fodrin抗体阴性的SS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该抗体阳性组ANA、RF阳性率高,IgG、IgA、CIC、ESR升高的发生率高。
中国医学健康网BiP 抗体:BiP抗体, 是一种内质网分子伴侣,该蛋白属于HSP70 家族。
临床意义(1)抗BiP抗体可以在RA病程早期出现,并且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可能对RA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2)BiP抗体可以在RF、CCP、HRF、RA33、AKA、APF等抗体阴性的血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对RA的诊断是一个很好地丰富和补充。
?(3)抗BiP抗体阳性组的R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重于该抗体阴性组者。
抗细胞膜DNA抗体抗细胞膜DNA抗体是一种可以在人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膜上表达的DNA分子。
临床意义(1)抗细胞膜DNA抗体是一种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SLE血清学指标之一。
(2)尤其对dsDNA、抗Sm、抗DNP、AHA、AnuA阴性的SLE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类风湿 5 项类风湿5项包括RF、AKA、APF、RA33、CCP临床意义联合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抗体,有助于RA早期诊断。
狼疮 5 项狼疮5项包括ANA、dsDNA、m-DNA、DNP、AnuA临床意义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有助于SLE早期诊断。
干燥 4 项干燥4项包括ANA、ENA、RF、a-Fodrin临床意义联合检测干燥综合征特异性抗体,有助于SS早期诊断。
HLA-DR抗原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
HLA-DR分子为二聚体结构,由非多态性的DRα链和多态性的DRβ链组成。
DRα和DRβ链的可变区可识别并结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进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HLA-DR4/DR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演变有关。
临床意义:研究发现,各种族的DR4/DR1阳性率不尽相同。
有48-90%的RA患者携带DR4或DR1基因单倍型。
病情轻、关节外病变少的RA患者一般为表达单倍型者,而DR4/DR1纯合子,尤其是DRB10401纯合子患者多并发关节外病变,病情进展快。
抗着丝点抗体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
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
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
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
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ANCA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
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 -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
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
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
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质、抗心磷脂抗体: 可作为抗磷脂综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体,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CA )最为常见。
可分为IgG 、IgA 、IgM 三类。
临床意义: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提示动、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达56% 。
2.抗心磷脂抗体与SLE 密切相关。
双型或三型阳性SLE 病人均出现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贫血等症状。
3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易发生习惯性流产。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蛋白,具有遇冷沉淀、遇热又溶解的特性。
分为三型。
临床意义:主要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抗DNP抗体抗DNP 抗体系针对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体,即狼疮因子。
是经典的狼疮细胞形成试验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可达80%—90%、非活动期阳性率为20%左右。
其他结缔组织阳性率低,且部分人可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非结缔组织病(如肝炎等)偶见阳性。
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 抗体)其抗原成分是DNA 聚合酶的辅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意义:抗PCNA 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
另据报道,该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 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
RF 可分为IgM 、IgG 、IgA 、IgE 四型。
临床意义:1 .RF 对RA 的诊断很意义,阳性率为60-80% 。
从早期RA 患者的X 线片分析,IgMRF 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
2.高水平IgM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
IgM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
IgM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
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抗核小体抗体抗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
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RA33抗体抗RA33抗体与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无交叉反应,为多克隆抗体,以IgG型为主。
临床意义:RA33 抗体,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出现,阳性率为27-45% ,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
因而认为抗RA33 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a-胞衬蛋白抗体a - 胞衬蛋白抗体是从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种唾液腺特异性自身抗原,该抗原特质被鉴定为胞衬蛋白的裂解产物 a - 胞衬蛋白。
临床意义: a - 胞衬蛋白抗体可能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意义;可能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