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与仿真-第2章 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3)图的赋权 若图G的每一条边e都对应一个实数 ,则称
为边e的权,并称图G为赋权图。有向图上各边赋以权数后, 称为有向赋权图。赋权图在实际问题中十分有用,根据不 同的实际情况,权数的含意可以各不相同。例如,可用权 数代表两地之间道路的长度或行车时间,也可用权数代表 一道工序所需的加工时间等。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2.1.2 系统模型的分类
(1)线性与非线性模型 线性模型是用来描述线性系统的,一般说来,线性模 型能满足下列算子运算:
式中:X和Y为变量;A1和A2 为算子。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非线性模型是用来描述非线性系统的,一般不满足叠 加原理,例如,气体体积 V与压强P、温度T之间的关 系就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图 2.0.1 白箱问题
2.4 系统建模的途径与步骤
(2) 测试法/归纳法/实验建模/系统辨识 系统的动态特性必然表现在变化的输入输出数据中。
通过观测系统在人为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或记录系统 的输入输出数据,经过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数学计算,估计 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这种方法叫做系统辨识。Astron 称之 为黑箱问题:
2.4.2 建模的步骤
(l) 准备阶段 (2) 系统认识阶段 (3) 系统建模阶段 (4) 模型求解阶段 (5) 模型分析与检验
2.5 关于模型的有效性
2.5.1 模型的可信度
通常可以把模型的可信度水平分为以下三种: 1)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度,模型是否能复现真实系统的行 为。 2)在状态结构水平上的可信度,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 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对未来的行为进行有效 的预测。 3)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度,即模型能否表达真实系统 内部的工作情况。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以灰色代数系统、灰色方程、灰色矩阵
等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序列算子和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 的方法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和灰色聚类评估为依托的分 析、评价模型体系,以GM(1,1)为核心的预测模型体系, 以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为标志的决策模型体系,以多方法 融合创新为特色的灰色组合模型体系,以灰色规划、灰色 投入产出、灰色博弈、灰色控制为主体的优化模型体系。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3.4 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是麻省理工学院 J.W.Forrester教授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一种以反馈 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数字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 杂系统动态行为的定量方法。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主要环节 有:确定流位变量与速率;确定系统构造;建立方程式。 建模的具体步骤如下: l) 确定系统目标 2) 分析系统中的因果关系 3)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4) 计算机模拟 5) 分析结果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3.3 灰色系统理论
(1)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可以把系统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种:元素(参
数)信息不完全;结构信息不完全;边界信息不完全;运 行行为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是“灰”的基本含义。从不同场合、不同 角度看,还可以将“灰”的含义加以引申(表2-2)。
图2.0.2源自文库箱问题
2.4 系统建模的途径与步骤
(3) 综合法 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运用分析法列出系统的理论
数学模型,运用系统辨识法来确定模型中的参数。两种方 法结合起来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而且所求得的数学 模型的物理意义比较明确。Astron 称之为灰箱问题:
图2.3灰箱问题
2.4 系统建模的途径与步骤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6)连续与离散模型
当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连续平滑的运动时,称 该系统为连续系统,当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不 连续(离散)的运动时,则称该系统为离散系统,一 个真实系统很少表现为完全连续的或完全离散的,而 是考虑哪一种形式的变化占优势,即以主要特征为依 据来划分系统模型的类型。
2.5 关于模型的有效性
不论在是哪一种可信性水平上,都应当充分考虑在整 个建模过程中及以后各阶段的可信性。
l) 在演绎中的可信性 2) 在归纳中的可信性 3) 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2.5 关于模型的有效性
2.5.2 模型的验证
(1)模型验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模型验证是一个重要环节。 ②模型验证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③对模型进行全面验证往往是不可能的。 (2)模型验证的基本方法 ①基于机理建模的必要条件法 ②基于实验建模的数理统计法 ③实物模型验证法
层次分析法的排序问题是指一组元素两两比较、计算元 素相对重要性的测度问题。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3.2 图解建模法
(1)图的概念
如果V是一个非空的有限集合,而E是V中元素的无序对组成的 有限集合,则称G=(V,E)是一个图,并把V的元素叫做图的顶 点,E的元素叫做图的边。
(2)有向图的概念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7)确定性与随机性模型
当一个系统的输出(状态和活动)完全可以用它的输 入(外作用或干扰)来描述,则这种系统称为确定性 系统;若一个系统的输出(状态和活动)是随机的, 即对于给定的输入(外作用或干扰)在多种可能的输 出,则该系统是随机系统。
(8)参数模型与非参数模型
参数模型即用属性表达式描述的模型。例如各种方程, 而非参数模型则不是用属性表达式而是用图表示的, 例如阶跃响应曲线、频率特性。
PV=RT
式中:R为气体通用常数。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2)微观与宏观模型
微观与宏观模型的差别在于,前者是研究事物内部微 小单元的运动规律,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 (如流体微元的运动分析);后者是研究事物的宏观 现象的,一般用联立方程或积分方程模型,如研究流 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2.4 系统建模的途径与步骤
2.4.1 建模的途径
一般说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三类:分析法、测 试法和综合法。 (l) 分析法/演绎法/理论建模/机理建模
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运用一些已知的定理、 定律和原理(例如能量守恒定理、动量守恒定理、热力学 原理、牛顿定理、各种电路定理等)推导出描述系统的数 学模型。Astron 称之为白箱问题:
2.2 系统建模的一般原则
(1)简单性 (2)清晰性 (3)相关性 (4)准确性 (5)可辨识性 (6)集合性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3.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美 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 T.L.Saaty于20世纪70年 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层次分析法的测度原理
如果V是一个非空的有限集合,而E是V中元素的有序对组成的
有限集合,则称G=(V,E)是一个有向图,并把V的元素叫做图
的顶点,E的元素叫做图的有向边或边。在有向图若
,
则称u为e的起点或尾,e为u的出边;称v为 e 的终点或头,e
为v 的入边;称u为v的前趋,v为u的后继。若两条或两条以
上的边有相同的头和尾,则这些边称为平行边。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Thank you
Logo
理想方案一般是在一定准则下通过使效用函数极大化而 产生的。对于复杂系统决策模型而言,常常采用相对标度进 行比较,统一对有形与无形的、可定量与不可定量的因素进 行测度。
2.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2)层次分析法的递阶层次结构原理 按照属性的不同把元素分组形成互不相交的层次,上一
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 形成按层次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具有这种性质的层次 称为递阶层次。 (3)层次分析法的排序原理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9)时域与频域模型
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内表示的数学模型分别称为时域模型和 频域模型,例如系统的过渡过程曲线和频率响应曲线。
(10)输入输出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
只刻画系统外部特性的数学模型为输入输出模型,如微分 方程、传递函数;而不仅能完全表达显然性能,而且还能 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数学模型称作状态模型,如状态空间 模型。
(3)集中参数与分布参数模型
集中参数模型所描述的系统动态过程可用常微分方程 来描述,典型的如一个集中质量挂在二根质量可以忽 略的弹簧上的系统,在低频下工作的由导线组成的电 阻、电容和电感电路等。 分布参数系统要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如一个管路中 流体的流动,若各点的速度相同,则此时流体的运动 规律可作为集中参数系统来处理,否则,应作为分布 参数系统来研究。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二章 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Logo
Contents
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2
系统建模的一般原则
3
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概述
4
系统建模的途径与步骤
5
关于模型的有效性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2.1.1 系统模型概述
系统模型是用来研究系统规律并据以分析其 结构、功能的工具。系统模型实质上是关于行为 数据的一组指令,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数学公式、 图、表等。
2.1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4)定常与非定常模型
系统的输出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方程中不含时间变量, 该系统的模型为定常(时不变)模型,否则为非定常(时变) 模型。
(5)动态与静态模型
静态数学模型给出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属性之间的关系 式,据此便可以求得当任何属性值改变而引起平衡点变化时, 模型内部所有属性随之变化的情形。 动态数学模型允许把系统属性值的变化推导为一个时间的函 数,在进行求解运算时,按照属性模型的复杂程度可分别采 用分析法和数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