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的问题
十日终焉逻辑问题
![十日终焉逻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eb07a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e.png)
十日终焉逻辑问题(原创版5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十日终焉逻辑问题2.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起源和发展3.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理论4.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影响和价值5.结论:总结全文,对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正文(篇1)【引言】十日终焉逻辑问题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哲学逻辑问题,其内容主要围绕着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等方面展开。
这个问题在古代哲学家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从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起源、主要观点和理论、影响和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十日终焉逻辑问题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一章,原文描述了庄子与惠子的一场辩论。
庄子以“十日并出”的假设来说明事物变化的无规律性,惠子则以“何谓‘十日并出’”的质疑来表达对庄子观点的怀疑。
这一辩论揭示了古代哲学家对时间和空间、事物变化规律的思考,从而引发了后世对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探讨。
随着古代哲学的发展,十日终焉逻辑问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话题。
众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丰富了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理论体系。
【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介绍:1.庄子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他通过“十日并出”的假设,试图说明事物变化的无规律性,进而论证“齐物论”的观点。
2.惠子的“名辩”:惠子对庄子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庄子的假设缺乏事实依据。
他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庄子观点的矛盾之处,这一理论被称为“名辩”。
3.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在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善人性。
4.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韩非子在十日终焉逻辑问题的讨论中,主张以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ba028e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0.png)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五四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房子的地基叫做“基”,大树的树干叫做“本”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我们学习和研宄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很重要,就像要进入一个房间掌握了进门的钥匙一样。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天人关系问题。
一、回到中国哲学自身我们翻一下20世纪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林不难发现大多数编写者并没有捕捉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往往采用外来的方法、外来的尺度、外来的语汇、外来的问题来表述中国哲学。
他们没有做到从中国哲学自身来看中国哲学没有树立起学术上的自信心。
在前些年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许多研宄者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呼吁从中国哲学自身出发研宄中国哲学、学习中国哲学。
这种意见是对的。
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宄才能写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来,而不是写成“某种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五四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西方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
相比之下,我们研宄中国哲学史的时间太短了。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还不够十分成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亦是在所难免。
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研宄者不大看重中国哲学的特色,比较注重哲学的共性^胡适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研宄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在冯友兰看来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大体上都可以归结为损道、益道、中道三种类型。
中国哲学史:问题与视域
![中国哲学史:问题与视域](https://img.taocdn.com/s3/m/2c8aa1fc9e31433238689303.png)
能 ”“ ,能必副其所 ” 能所关 系与 “ 。 主体 ”“ 、客体 ” 尽管不能简单对应 , 但前者所 内含的认识
论意义 , 与后 者 并 非 毫 不 相 关 。 一事 实从 一 个 方 面 表 明 , 国哲 学 之 中包 含 着 具 有普 遍 这 中 意 义 的哲 学 内容 , 而 既 无 必 要 、 不 应 该 将 其 完 全 隔 绝 于 “ 学 ” 形 态 之 外 。进 而 言 从 也 哲 的
统 来 说 。 具 体 而 言 , 该 承 认 在 主 流 的 西 方 哲 学 系 统 之 外 , 存 在 不 同 的哲 学 系统 , 国 应 还 中 哲 学便 属 于 后 者 。对 于 这 些 哲 学 系 统 , 能 因 为 它 不 同 于 主流 的 西 方 哲 学 便 否 定 其 为 哲 不 学 . 仅 仅 将 其 视 为 一 种 宗 教 或 其他 思 想 观 念 。 而 从 以上 前 提 出发 , 们 显 然 不 能 像 近 来 某 些 流 行 之 论 那 样 , 揭 示 中 国 哲 学 的 特 点 我 把
第 1卷 第 1 期 21 年 6月 00
哲 学 分 析
P io o h c lAn l ss h ls p i a a y i
Vo . _ . 11 No 1
J n.2 0 u . O1
・哲 学 传 统 研 究
・
中 国哲 学 史 : 问题 与视 域 ①
杨 国 荣
摘 要 :哲 学按 其 本 义表 现 为 对 智 慧 的 个 性 化 、 多样 化 的探 求 。 在 中 国哲 学 中 . 慧 之 智
思 具 体展 开 于 性 与 天 道 的 追 问。 对 性 与 天 道 追 问 内在 于 中 国哲 学 的 不 同 学 派 、 同人 物 之 不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eea78748fad6195f312ba6a3.png)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ca33350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e.png)
• 冯友兰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 国哲学史》,则进一步明确了宇宙 论、人生论、知识论三分的架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成功之处 正是在于,他较之胡适更彻底地仿 效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建立中国哲学 的系统。这个模式绝不只是外在的 形式,因为它关涉到内容的取舍和 诠释的向度。冯友兰说:“哲学本 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 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 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 “诺亚方舟”是上帝为拯救他的子民因应惩罚的 洪水所准备的,而当今人类面临的却是一个基本 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尼采在十九世纪提出的“上 帝已死”,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神的退 隐”,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彼岸世界的真理” 之“消逝”。这也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为世界 “祛魅”之后的最大成果。科学、工具理性成为 现代社会人类构筑“诺亚方舟”的最重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途径,世界没有救世主,人类必须自 己做主。那么,该由谁来保证人类自己不会犯错? 谁又能确保人类不会自取灭亡?科学和工具理性 是否具有不可辩驳的正当性、合法性?
• 为什么要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1)对于现在中国哲学史论述方式需要反 思,保持警惕;
• (2)对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不应妄自菲 薄;
• (3)担当意识:中国哲学的世界话语权要 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特别需要面对现实问 题——文史哲皆然。
•三、普遍性问题:
•
•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所谓 “全球化” 的时代,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突飞猛进的 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越来越紧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日益 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也似乎日益绑定 在一个不可逆转向前急进的历史洪流中的 “诺亚方舟”之上。
• 然而,中国哲学史学科领域内这种“汉话 胡说”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学 术成就,却导致了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尴尬后果:中国哲学史被诠释为新实在论、 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唯物史 观、现象学,直至后现代主义,惟独成为 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国人对于中国 传统不是更易于理解和更加亲近了,而是 更加不解、更加疏远了。到目前为止的中 国哲学史研究实践,只是使这门学科成为 “哲学在中国”,而始终无央大学哲学系, 创立于1920年(南高师)。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ec5b2c84cc22bcd126ff0cb9.png)
别 脚卜 。 ;而 且 , 中 国哲 学 史 的 初 学 者 们 必 须 做 好 以 下 四 个 方 面 , 亦 即 收 集 史 料 要
“ ” 全 ,审 查 史 料 要 “ ” 了 解 史 料 要 “ ” 真 , 透 ,选 择 史 料 要 “ ” 精 学 者 纷 纷 提 出 要 进 一 步 完 善 中 国哲 学 史 史 料 学 体 系 。 现 行 的 大 学 科 班 体 制 要 借 助 什 么样 的 有 力 措 施 , 才能 使 得 年 轻 一 代 的 中 国 哲学 史 研 究 工 作 者 受 到 优 良 的史 料 学 训 练 呢 ?基 于 年 轻 一 代 的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工 作 者 在 国学 基 础 训 练 方 面 先 天 营 养 不 足 ,笔 者 认 为 ,假 如 条 件 允 许 ,我 们 就 有 必 要 深 化 “ 国哲 学 史 史 料 学 ” 中 的教 学 内 容 ,尤 其 是 要 使 研 究 生 教 育 层 次 上 的 中 国哲 学 专 业 中 的 这 门必 修 课 逐 渐 朝 着 “ 中 国古 文 献 学 ” 靠 近 。基 础 性 、综 合 性 、边 缘 性 、应 用 性 是 中 国 古 文 献 学 在 “ 科 意 义 ” 上 学 成 熟 的标 志 m ,中 国 哲 学 史 史 料 学 显 然 从 中可 以 吸取 十 分 丰 富 的营 养 。 这 里 仅 就 两 个 方 面予 以 简 单 的讨 论 。 第 一 ,要 培 养 扎 扎 实 实 的 “ 诂 学 / 字 学 意识 ” 训 文 。年 轻 一 代 的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工 作 者 通 常是 在 简 体 字 中泡 大 的 ,他 们 阅读 古 籍 的 能 力 并 不 强 。其 中 ,最 突 出 的 障碍 是 不 太 认 识 繁 体 字 、异 体 字 、古 体 字 ,有 时 甚 至 将 “ ” 的 繁 体 “ ” 认 作 “ ” 另 外 ,也 不 了 解 庙 魔 朝 。 简 、繁 转 化 时 的许 多特 殊 情 形 ,譬 如 , “ 里 ” 在 繁 体 情 形 下 不 能 写 作 “ 襄 ” “ 史 ” 归 归 , 御 在 繁体 情 形 下 不 能 写 作 “ 史 ” 辛 丑 ” 在 繁 体 情 形 下 不 能 写 作 “ 酶 ” 椠 .“ 辛 。无 庸 讳 言 ,这 类 “ 盲 ” 在 目前 攻 读 中国 哲 学 学 位 的 研 究 生 中却 大 有人 在 。要 这 类 人 借 助 以 范 畴 或 观 念 文
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
![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7b1bdcd15abe23492f4d05.png)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自然: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中心观点1 名教本于自然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王弼从道家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
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强调名教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中心观点2 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人物阮籍嵇康阮籍的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真致。
他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值得一提的是,阮籍并不像嵇康一样真正反对名教,他反对的只是虚假做作的名教,由此,他更多的是名教与自然的折中思想。
嵇康是第一个明确的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主题的思想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他同样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名教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
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
因此,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尤其是司马氏,嵇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情性,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是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
正是这样,嵇康才遭到司马氏的迫害。
中心观点3 名教即自然代表人物郭象郭象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的。
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向的探讨
![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向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bb056e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d.png)
作者: 谷方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4-14页
主题词: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史;思维;哲学家;关系问题;
创世说;天道观
摘要: <正>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谈到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
就中国哲学史来说,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全局。
因此,它引起各方面同志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根本不必考虑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
其主要理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很少涉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清清楚楚地分成两大阵营,应该是近代哲学的特点。
”哲学基本问题究竟是否存在呢?如果它存在的话,那它是否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呢!这些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清楚。
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一直是研究中国哲学。
哲学文言文题目
![哲学文言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5c50fa2110661ed9ad51f393.png)
哲学文言文题目一、中国哲学史命题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
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走向真实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走向真实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4fda00f78a6529647d53c5.png)
究 .要 求 我 们 对 哲 学 理 论 本 身 有 一 个 比 较 深 人
的 理解 。换 言_ . 学 史 的梳 理 , 不 开 对哲 学 之 哲 离 理 论本 身 的 研 究 .这 两 者 之 间 不应 该 截 然 地 划 界 或 分家 。事 实 上 , 同 一 个学 说 、 对 同一 个 文本 , 不 同 的 哲 学 家 常 常 会 有 不 同 的理 解 :之 所 以如 此 ,很 重 要 的 一 个 原 因 就 在 于 不 同的 解 释 者 自
献 材 料 的 考 释 、 理相 关 。后 者是 一种 非 常 基 础 梳
性 的工 作 , 有 扎 实 的 史料 功底 , 学 史 的研 究 没 哲 将 成 为 空 中楼 阁 。但 除 了 上述 方 面 之外 , 国哲 中 学研 究 还牵 涉哲 学 与哲 学 史 、 中学 与西 学 、 上 形 与 形 下 等理 论 关 系 ,对 这些 关 系 的定 位 ,同样 构 成 了研 究 中 国哲 学 的 重 要 前 提 本 文 主 要 就 后 几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维普资讯
走 向真 实 的 哲学史
中 国哲 学 史研 究 的若 干 问题
■ 杨 国 荣
哲 学 以 反 思 为 其 题 中 之 义 。这 种 反 思 同时
应 不 断 指 向哲 学 研 究 本 身所 涉 及 的有 关 前 提 : 就 中 国 哲 学 的研 究 而 言 ,研 究 的前 提 首 先 与 文
结 。 当代 一 些 原 剖 性 非 常 强 的 哲 学 家 如 海 德 格 尔 ( ed ̄e ) H iegr ,对 哲 学 的历 史 包 括 古 希 腊 哲 学 ( 括前苏格拉底哲学) 近代哲学 ( 康德 、 包 、 如 尼
后 , 而 提 出他们 自己的 系 统 , 不 是 仅 仅停 留 进 而
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争论
![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争论](https://img.taocdn.com/s3/m/1f0ac6e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8.png)
作者: 翁金墩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0-84页
主题词: 知行合一;春秋战国时期;关系问题;真理;荀子;墨子;孔子;孟子;统治阶级;正确认识
摘要: <正> 在我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进行着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其中,属于认识论上的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论,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这场争论,对于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根本观点,是很有裨益的.'内省'与'参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老子、庄子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鼓吹者,而墨子和荀子、韩非则基本上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宣扬者.他们在知行问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是主张'内省'还是主张'参验'即认识的标准是'反求诸身'还是实际效验.。
早期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论析——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与宇野哲人《中国哲学概论》为对象
![早期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论析——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与宇野哲人《中国哲学概论》为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b0d172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5.png)
第23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3, No. 3 2021年6月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21!"#$%&'()*+,-——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与宇野哲人《中国哲学概论》为对象郭晓丽(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作为同样以问题的方法书写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宇野哲人的《中国哲学概论》和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分别在本国的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先例。
虽然二著对中国哲学史的诠释理路分别属于日本“新儒学”的代表和中国“实践唯物辩证法的杰作”,但他们共同揭橥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人生哲学。
站在中日两国中国哲学早期互动的背景看,两本著作展现了以问题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多维视域和多种可能,提醒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和儒学,必须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研究意识。
$%&#中国哲学史;张岱年;宇野哲人;《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概论》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1.03.009'()*#郭晓丽(1961-),女,山西大同人,教授,哲学博士。
+,-./#B2601234#A 056/#1673-2065(2021)03-0061-07789:#2019-10-1520世纪前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学科创制时期,其学术成果和学科建构历程,首先是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应,是学人们艰苦探索的结果;同时也受中日两国“中国哲学史”学术互动吸收借鉴的诸多影响。
这一过程构成了早期中国哲学研究的内在主体性建构与世界性的学科眼界的双向互动和双重关照。
回顾其中的经历,反思其中的得失,有益于培养和树立面向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意识及学科建设目标。
!"1926年,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的宇野哲人的《中国哲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出版。
1935年中译本,由正中书局初版,王璧如翻译,1936年再版。
中国哲学试卷
![中国哲学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3f13084c14791711cc79175e.png)
《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 A卷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选项。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
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2、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主张()A.以名正实 B.名实相背 C.名实合一 D.取实予名4、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A.性善说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不善说 D.性三品说5、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
A.人性本善,后天环境的熏染使人变得虚伪B.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使人有善恶之分C.人的道德品质是由圣人“起礼义、制法度”加以改造培养的结果D.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符合善的要求6、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 B.抹杀了概念间的差异C.否认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D.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
A.带唯理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 B.唯理论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C.带经验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 D.先验论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8、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
A.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 B.否认有判别是非的标准C.否认人的认识能力 D.否认认识的可靠性9、王充认为,人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而命的不同取决于()。
A.天的意志 B.人所禀受的元气不同C.前世因果 D.人的行为10、王弼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
A.自然出于名教 B.名教即自然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名教出于自然二、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1分)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
![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0d36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6.png)
第22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22021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1中国哲学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㊀[收稿日期]㊀2020-12-20㊀[作者简介]㊀宋志明(1947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㊂[摘㊀要]㊀基本问题是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概括出来的具体问题,被苏联哲学界作了教条主义解释,并炮制出 两军对战 的哲学史模式㊂受制于这种模式,中国哲学史事业长期跌入低谷㊂天人之辨才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基本问题㊂天人之辨发端于先秦,经学家把重点由人转移到天,玄学家从中演绎出体用之辨,理学家从中演绎出理事之辨㊂他们以动态的方式将天人之辨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全过程㊂[关键词]㊀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复数哲学观[中图分类号]B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200106㊀㊀基本问题来自恩格斯,其实是一个隐喻㊂所谓 基 ,乃是对房屋基础的简称㊂楼房无论多高,总得有个基础,否则便盖不起来㊂所谓 本 ,乃是对树干的简称㊂树高千尺,总离不开树干,否则便不成其为树了㊂所谓基本问题,乃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非常重要㊂对于某个学科来说,抓住基本问题,等于抓住了钥匙㊂如果抓不住基本问题,将不可避免地被拒之门外㊂笔者不质疑恩格斯的论断,只质疑对恩格斯论断的教条主义曲解㊂如果不破除教条主义的干扰,便不会发现:天人之辨才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㊂一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终结“一书中,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这样的论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㊂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㊁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㊂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㊂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㊂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㊂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㊂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 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㊂因此,思维对存在㊁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㊂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㊂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㊂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㊂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㊂恩格斯概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状况:一派是唯心主义阵营,以黑格尔为代表;一派是唯物主义阵营,以费尔巴哈为代表㊂两大阵营的分野在于:对思维对存在㊁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方式不同㊂恩格斯把这个问题叫做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㊂恩格斯没有抽象化地使用 哲学基本问题 字样,那只是后来人的提法㊂问题在于,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 全部哲学 呢?全部哲学 是全称呢,还是特称呢?很显然,恩格斯所说的 全部哲学 只是一种特称,并不是全称㊂把它望文生义地说成全称,恐怕是翻译过程中的造成的误导㊂请注意,恩格斯的论断出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终结“一书中,只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加以言说,有特定的语境㊁特定的对象,并非是超时代㊁超地域,并非论及世界上的一切哲学形态㊂他在文中举的例子,是希腊人㊁欧洲人,是创世说语境中的人,没有超出西方哲学的范围㊂因此, 全部哲学 其实是指德国古典哲学,顶多不会超出西方哲学的范围㊂恩格斯没有研究过中国哲学,没有研究过印度哲学,没有研究过阿拉伯哲学,怎么会做出适用世界上一切哲学形态的全称判断呢?哲学与科学不同,具有多样性㊂世界上可以有单一性的科学,但不存在不受时代限制㊁地域限制的哲学㊂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哲学形态做全称判断㊂由此可见,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哲学形态的㊁抽象的 哲学基本问题 ,只存在适用于具体哲学形态的㊁具体的基本问题㊂二抽象化的 哲学基本问题 ,不是恩格斯提出来的,而是苏联哲学教科书编纂者杜撰出来的㊂在这些编纂者看来,世界上似乎存在只是一种哲学,这门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㊂其实,这样的哲学并不存在㊂编纂者引用上述大段恩格斯的论述,并不能支持他们的结论㊂恩格斯所说的哲学,是具体的,指的乃是德国古典哲学;而他们所说的哲学,是抽象的,泛指任何哲学形态㊂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抽象的哲学,只存在带有前缀的哲学,如德国哲学㊁法国哲学㊁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等㊂所谓 哲学基本问题 ,其实就是教条主义的产物㊂教科书编纂者把恩格斯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从具体语境中剥离出来,变成只是哲学的哲学,并且生造出一个公式化的 哲学基本问题 ,到处乱套,这难道不正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吗?所谓 哲学基本问题 是建立在单数哲学观的基础上的偏见㊂破除单数哲学观, 哲学基本问题 说便不攻自破了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同民族性有关㊂科学同民族性的关系不大,不影响它的普遍性㊂全世界可以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㊂只有一门数学㊁一门化学㊁一门天文学等等,也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区分什么美国数学,什么中国化学,什么英国物理学等等㊂哲学则不然,它同民族性密不可分,决不能把法国哲学等同于英国哲学,决不能把东方哲学等同于西方哲学㊂世界上没有一门大家一致认同的㊁抽象化的哲学㊂哲学关涉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有区别的,不可能等量齐观㊂任何人都写不出一本适用于世界上一切人的‘世界哲学“㊂这就意味着,科学可以是单数,而哲学必须是复数㊂牛顿三定律全世界都认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全世界都认可,但绝不能找到全世界都认可的哲学㊂在 哲学 的前面,一定用 中国 印度 西方 马克思主义 一类的修饰语加以限制㊂世界上有只是科学的科学,并没有只是哲学的哲学㊂既然没有只是哲学的哲学,那么,所谓 哲学基本问题 ,也就成了一句空话㊂中国有些哲学家早就意识到哲学的多样性㊂金岳霖先生认为,哲学是一种 说出道理的成见 ,每一种成见不可能不带有 解释学的偏差 ㊂他在英国讲学时,索性把哲学称作 概念的游戏 ㊂在他看来,每一种游戏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㊂ 马走第2期宋志明㊀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3㊀日,象走田 ,只是中国象棋的规则,国际象棋完全没必要遵循这种规则㊂晚年的冯友兰先生认同金岳霖的复数哲学观,认为他真正说出了哲学的特性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一书中,把哲学叫做 类称 ㊂他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类学问㊂各种哲学形态之间,可以有 家族的相似性 ,但绝不能相互等同,不能互相替代㊂关于哲学,如果有一百位哲学家,可能给出一百种定义㊂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给哲学下一个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㊂我们认同希腊人关于哲学的说法,承认哲学是一门 爱智慧 的学问㊂在希腊语中,菲拉索菲(phlosophy)意思是 爱智慧 ㊂这是一种关于哲学的含混说法㊂在这里,哲学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动宾结构的短语㊂ 爱 是动词,是追求的意思; 智慧 是宾词,泛指所有的知识㊂智慧 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㊂与此相应,哲学作为 爱智慧 ,也是一个开放性话题㊂哲学家不可以太傲慢,你不过是智慧的追求者而已,并不是智慧的占用者㊂哲学的任务是追求真理㊁关注宇宙的奥秘㊂这个话题常讲㊁常新,永远也讲不完,并且不断地花样翻新㊂在中国古代,虽然没出现 爱智慧 一语,但有类似的提法,如 弘道 穷理 通几 求是 等等㊂这些提法,同 爱智慧 的意思相近,至少有 家族相似性 ㊂哲学作为 爱智慧 ,处在不断延续的过程中㊂借用海德哥尔的话说, 哲学永远在途中 ㊂我们从 爱智慧 的视角看,不难得出结论,哲学不会只是一种,只能是多种㊂因为爱的主体是多,爱的方式也是多㊂任何民族的人都有 爱智慧 的权力,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㊂西方人可以用弹吉他的方式表达爱意,东方人也可以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爱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㊁出主入奴㊂我们认同一般哲学教科书的说法,承认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㊂不过,需要做出一些解释㊂我们不能把 世界观 误解为 观世界 ㊂ 世界观 中的那个 观 字,恐怕不能误解为 观察 意义上的 观 ,因为 世界 作为总体,不能成为人们观察的对象㊂任何人都无法与世界相外在㊂人们可以观察到世界的局部,但不能观察到世界总体,因为他也包含在世界总体之中㊂如果把世界总体当成观察的对象,就像 理发师给全村人理发 一样,无法说得通,都是逻辑学上所说的悖论㊂人只能在世界中做演员,不能做观众㊂对于世界观中的 观 字,只能理解为 观念 意义上的 观 ㊂能提出这种观念的人,无疑就是哲学家㊂中国不乏提出的天㊁道㊁大全㊁宇宙㊁天理等关于世界总体的观念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㊂世界观中所说的 世界 一词,也是广义的,其中不但包含物质世界,也包含人们的精神世界㊂人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一样的,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必相同㊂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㊂与此相应,哲学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绝不可能是单一的㊂由于观者不统一,哲学必定是个复数㊂因为不是一个人在观,而是大家都在观㊂由于观法不统一,你有你的观法,我有我的观法,哲学必定五花八门㊁丰富多彩㊁形形色色㊂无论从 爱智慧 的角度看,还是从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的角度看,哲学形态都是多种,而不是一种㊂由此可见,单数哲学观可以休矣,抽象的哲学基本问题 可以休矣㊂三苏联的哲学界依据抽象的 哲学基本问题 ,还杜撰出 两军对战 哲学史书写模式,强令哲学史工作者必须无条件地遵守㊂苏联哲学史家亚历山大洛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中,给哲学史下的定义是: 哲学史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发展的历史㊂ 这个消息传到苏共中央,竟引起轩然大波㊂1947年6月,身为政治局委员的日丹诺夫,代表苏共中央在讨论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的会议上发言㊂他狠狠地批评亚历山大洛夫,认为这是一种修正主义观点㊂他强调,哲学史不是认识史,而是斗争史㊂ 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㊁发生㊁发展的历史㊂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㊂ 于是,便形成 两军对战 的哲学史书写模式㊂按照这种模式,任何一部哲学史都必须写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交战的历史,否则,就违背了 党性原则 ㊂为唯物主义树碑立传,乃是哲学史工作者唯一的任务㊂日丹诺夫的‘发言“很快传入中国㊂1947年11月,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的李立三把‘发言“译成中文,书名是‘论哲学史诸问题及哲学战线的任务“㊂1948年1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在解放区公开发行㊂此书再版11次,总印数有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8万册之多,理论工作者几乎人手一册㊂中国新哲学研究会在北京多次组织理论工作者学习讨论,强行在哲学界推广 两军对战 模式㊂由于强行推广 两军对战 模式,致使中国哲学史事业陷入低谷,造成了三个缺位㊂一是中国缺位㊂对于中国人来说,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外来的问题; 两军对战 是外来的方法,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㊂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只有在具有创世说语境的地方才能发生㊂而中国并不具有这样的语境,从来不以创世说为主导㊂也许有人会问,中国不是有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一类的说法吗?请注意,那只是小说家言,没有哪个哲学家赞成这种观点㊂在中国贯彻 两军对战 模式,势必造成中国缺位的情形㊂迫于政治压力,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按照 两军对战 的口径,硬是杜撰出中国哲学史上两个莫须有的阵营㊂大部分有影响的古代哲学家被划入唯心主义阵营,他们只有挨批的份㊂那么,怎样才能继承古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呢?人们惶惑不解㊂大部分没有影响的古代哲学家被划入唯物主义阵营㊂例如,王夫之的著作写于清代初年,大部分都没有出版,谈不上有什么影响㊂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清朝末年,曾国藩为了给湖南人提气,才将湖南人王夫之的著作付梓㊂王夫之生前没什么影响,不意死后竟登上 最大的古代唯物主义者 的宝座㊂二是哲学缺位㊂哲学家的优势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新的问题或改变提问题的方式㊂可是, 两军对战 模式只允许一个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其他问题一概不许讲㊂如果哲学史只围绕一个问题讲,那还有什么哲学道理好讲?读这样的哲学史,不可能起到训练理论思维的作用,哲学焉能不缺位?为了撑篇幅,有些编纂者依靠大段引文,弄得中国哲学史教科书诘屈聱牙,不堪卒读㊂他们还美其名曰 以引证代论证 ㊂其实,引证任何时候都代替不了论证,顶多是旁证㊂ 以引证代论证 的说法,不过是掩盖哲学上无能而已㊂由于中国并没有出现两大阵营的分野,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很困难㊂一个哲学家所说的话,有些看起来像唯物论,有些话看起来像唯心论㊂例如老子,说过 有物混成 ,像是唯物论者;也是过 道可道,非常道 ,像是唯心论者㊂于是,两派争论不休,一派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另一派认为老子是唯物论者㊂任继愈先生主编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竟把两派观点都收入㊂读者读起来,不能不一头雾水㊁莫衷一是㊂三是历史缺位㊂按照 两军对战 模式编纂中国古代哲学史,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历史㊂因为这里只有一个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㊂如果只有一个问题的话,那就没有历史可写㊂编纂者只好用罗列朝代㊁罗列人名办法支撑篇幅㊂其实,哲学史同朝代更迭没有必然联系,哲学形态不会因朝代更迭而发生变化㊂笔者在‘中国古代哲学通史“一书中,试图打破朝代界限,把古代中国哲学史划分为奠基期㊁展开期㊁高峰期三个阶段㊂奠基期以 百家争鸣 为特征,展开期以三教并立 为特征,高峰期以 理学行世 为特征㊂罗列人名更是失败,因为只有点,没有线,不可能造就历史感㊂靠罗列朝代和人名写出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同词典没什么两样㊂褒义地说,可以叫做封神榜;贬义地说,那就是点鬼薄㊂实践证明,按照 两军对战 模式在中国写古代哲学史,乃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㊂我们必须放弃这种模式,重新探索中国古代哲学史自身的基本问题,力求写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㊂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早有论述㊂司马迁说: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㊂他所说的 际 ,就是 关系 的意思㊂在他看来,搞懂天人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的变化,那就能够成就一家之言;能够成就一家之言,无疑就是哲学家了㊂他强调,天与人的关系乃是每个哲学家须面对的基本问题㊂最早提出天人关系范畴的人是子产㊂据史书记载,郑国发生了一场火灾,有人请求子产采纳占星术者裨灶的建议祭神避火灾,子产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㊂ (‘左传㊃昭公十八年“)照子产看来,天道是遥远的事情,而人道是切近的事情,两者未必是一回事,裨灶怎么会知道天道一定要干预人事呢?他把天道与人道区分开来,并且把二者当作认识的对象,可以说是选择一种哲学的㊁理性的考察方式,摆脱了宗教的㊁感性的考察方式㊂中国哲学的正式起步要从子产算起,不过,还无法断定他就是第一个中国哲学家,因为我们无法读第2期宋志明㊀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5㊀到他的哲学著作㊂在先秦时期,留下哲学著作的第一代中国哲学家,有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㊂在中国哲学的起步阶段,他们都各自做出独到的理论贡献,同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人㊂老子就是从正面出发,推倒 天 的权威,大力倡导 道 的哲学理念㊂‘道德经“的开篇写道:道可道,非常道㊂ 老子认为,世界终极的原因不在于 天 ,而在于 道 ㊂以前人们总以为一切都是 天 说了算,老子推翻了这个传统观念,强调在天之上还有一个 道 ㊂他用一种理性的权威取代了神性的权威,踏上了讲哲学之路㊂他指出,对于道,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㊂ (‘道德经“第四章) 象 就是仿佛的意思㊂在老子看来,天帝即便真的存在的话,在道的面前也不过是晚生后辈而已,因为再没有什么比道更为原始的了㊂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老根㊁老母㊂老子强调,道并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抽象的普遍原理㊂从本原的意义上说,道是万物的始基;但这只意味着万物自然而然地从道产生出来,并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创造出来的㊂道同造物主不同㊂道造就万物, 成功事遂 ,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不以主宰者自居㊂老子的天道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原始宗教天道观的对立物,标志着哲学对神学的胜利,标志着理论思维繁荣的时代真正到来了㊂老子以 天 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一条进路;孔子以 人 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另一条进路㊂他重新认识人,重新解释人,把人从天神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㊂孔子也很看重 道 ,甚至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曾表示 朝闻道,夕死可矣㊂ (‘论语㊃泰伯“)老子所说的道,包含着天道和人道两方面意思,但侧重点放在天道方面;孔子所说的道也包含着天道和人道两方面意思,却把侧重点放在人道方面,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㊂孔子把道同人相联系,提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㊂ (‘论语㊃卫灵公“)的论断㊂孔子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 仁 ㊂他教导自己的弟子说: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㊂ (‘论语㊃公冶长“)意思是说,正人君子时时刻刻都不能违背仁道㊂仁道原则集中表现在恰当地处理人我关系问题上:一方面,要严格地要求自己,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㊂ (‘论语㊃里仁“)另一方面要宽容地对待他人,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㊃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㊃颜渊“)㊂这就是孔子 一以贯之 的忠恕之道㊂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孔子仁学思想的正确与否,仅从他考察人道的思维方式看,他没有从天神那里寻求人道,而是从人自身寻求人道,这显然也是一种理性的考察方式,而不是神学的考察方式㊂由此可见,孔子通过彰显人道的途径,也达到了哲学意识自觉的水准,可以说与老子殊途而同归㊂历代哲学家对天人关系问题都很重视㊂‘周易㊃乾卦㊃象传“写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㊂ 作者认为,天的特性是躬行变化,人应当效法于天,永远保持自强不息㊁积极向上的心态㊂庄子说: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㊂ (‘庄子㊃大宗师“)他认为,了解天道界限和人道的界限,都是一门大学问㊂荀子清楚地提出 明于天人之分 ,主张把天道的客观性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㊂‘中庸“写道: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㊂ 作者认为,要想了解人道,必须了解天道㊂邵雍说: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㊂ (‘观物外篇“)学问不达到通晓天人之际的程度,不算有真学问㊂戴震说: 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㊂ (‘原善“卷上)也把天人之道看作学问的最高境界㊂由此可见,天人之辨才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基本问题㊂只有抓住这个问题,才能写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㊂五天人之辨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㊂随着历史的发展,天人之辨不断发生变化㊂在中国古代,天人之辨所发生的变化,大致说来有三次㊂第一次变化发生在汉代,理论重心由人转移到天㊂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孔子都不喜欢诸侯纷争的乱世,希望建立和平㊁稳定的社会㊂他们虽论及天,却更喜欢谈论人,尤其是圣人㊂老子构想的圣人人格是消极的, 小国寡民 , 为腹不为目 ㊂圣人的需求有限,绝不会危及他人㊂庄子把圣人比作遨游在湖海中的鱼,相互忘却,互不打扰㊂他嘲笑 相濡以沫 的枯辙之鱼㊂孔子构想的圣人人格是积极的, 博施济众 , 天下为公 ㊂他们都希望圣人出世,改变天下纷争的局面㊂到汉代,情况发生了变化㊂ 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政府已建立,诸侯纷争的局面已成为过去㊂这时,摆在哲学家面前的问题是: 大一统 如何长治久安?经学。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21d3df07c1cfad6195fa7f9.png)
●序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
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
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
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
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
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载。
《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
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
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
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
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
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
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见他有无矛盾的议论。
适之先生这《大纲》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
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
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这是何等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
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
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
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cc04726faf1ffc4ffe47ac45.png)
西方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二面 的内容 ……
西方古代哲学: 西方古代哲学: 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 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天与人、知与行、 天与人、知与行、心与物 、理与气
贯穿中国哲学史的问题: 贯穿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天与人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方法 做工的实际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 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 必须回答的题。 对哲学的影响) 避、必须回答的题。 (对哲学的影响)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和存在 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派 别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谁为第一性) 谁为第一性)
思维决定存在
唯
主义
思维和存在
问 题
思维 存在 思维 存在
一性的问题 思维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哲学的基本问题: 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基本性质和方向。 基本性质和方向。
中国哲学史导论
![中国哲学史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708b785acfa1c7aa00cc43.png)
一、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 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的出版 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 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范式裁减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 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底哲学” 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 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 中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争论,而且是话语权之争,其次, 还须明白无论是作为近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中国古 圣先哲的思想精粹,不妨碍我们去学习我们民族的内 在精神意蕴;最后,这些争论为我们多向度解读中国 传统提供了可能,我们要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既不能“照着”西方 所谓哲学讲,也不能“接着”西方所谓哲学讲,而应该 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 “话题本身”的重新发现。如此,才学史的学科范 式:
其一是胡适本人奠定的学科范式,它的特点是以西 方哲学为参照建立中国哲学史的结构框架,如宇宙论、 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 学、宗教哲学等哲学部门,以汉学功夫来甄别史料,以 平实的语言来诠释史料。 其二是冯友兰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学科范式,特点是 不仅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框架,而且大 量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剪裁和附会中国哲学史料。 例如套用柏拉图的“理念”来解释朱熹的“理”。
(二)两一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有注重辩证思维的传统,两一关系问 题是中国哲学在思想方法方面的核心问题。中国古 代辩证法以阴阳为核心范畴,中国哲学用“两”来 表述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用“一”来表述阴阳之 间的统一关系,所以两一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的哲学家强调“两”,提出“一分为二”、“阳 尊阴卑”;有的强调“合二为一”、“天人一理”。
白马非马论
![白马非马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3a63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e.png)
白马非马论引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则著名的逻辑问题,即白马非马论。
这个问题起源于齐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提出的一个反讽性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语言和概念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白马非马论的背景和相关讨论,并对其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
白马非马论的提出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问题和观点。
其中,他提出的白马非马论是一则深入人心的逻辑问题。
白马非马论可以追溯到《庄子·逍遥游》一书中的一个故事。
白马非马论的背景在古代中国,白马被视为一种品质高尚、纯洁的象征。
因此,白马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
然而,庄子认为,人们对于概念的把握可能会导致一种误解。
白马非马论的问题白马非马论的问题可以简述为:如果一匹马是白色的,那么这匹马就是“白马”;然而,如果这匹马是黑色的,那么这匹马就不是“白马”。
这样的定义似乎只适用于一种特定颜色的马,无法适应其他颜色的马。
那么,如何定义“白马”这个概念?白马非马论的意义白马非马论的提出,引发了对语言和概念的思考。
它让人们意识到,概念的定义往往是主观的而且可能存在局限。
白马非马论透露出了庄子对于概念的怀疑,以及他对于真实世界的观察和反思。
对白马非马论的解读有些学者认为,白马非马论是庄子对于形而上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批判。
他认为,概念的定义是相对的而且主观的,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因此,庄子试图通过白马非马论表达他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限制以及追求真实的呼唤。
白马非马论的影响白马非马论作为中国哲学史上流传较广的逻辑问题,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逻辑学观念,引发了对于语言和概念的思考。
类似的问题也在西方哲学中引发了相似的讨论,成为了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白马非马论的启示白马非马论的提出提醒我们要审视我们对于概念和定义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把事物归类,给它们贴上标签。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周易》:1,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释“大生”、“广生”、“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生命哲学思想。
3,释“…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4,论“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5,论“干元”性体及干卦经传的本体论思想。
6,试通过卦象、卦爻辞与彖(tuan\)、象、文言传来解读干卦。
7,论“坤”德。
8,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与“地势昆,君子厚德载物”的统一。
9,论“感”、“通”、“变”、“感通”、“变通”、“亨通”。
10,试论天地人三材之道及《周易》的机体主义、整体观、系统论。
11,试论《系辞传》的本体—宇宙论思想及道德性上学思想。
《论语》:1,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释“为政以德”3,试谈“仁”与“礼”之间的创造性张力。
4,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论夫子的一贯之道。
6,试谈“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问也”。
7,何谓“无伐善,无施劳”?8,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释“天生德于余”。
10,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2,释“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13,试论夫子以天下斯文自任的担当精神及其背后的终极关怀。
14,论“子绝四”。
15,论“和而不同”。
16,论“命”与“天命”。
17,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8,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当代全球伦理的建构。
19,谈孔子之忧与孔子之乐。
20,试论孔子的理想境界与理想人格。
《老子》:1,释老子之道与“道”、“名”、“无名”、“有名”之间的关系。
2,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试论以“冲”、“虚”、“玄牝”、“橐(tuo)”喻“道”的意义。
4,论“涤除玄览(鉴)”。
5,释《老子》与《论语》中对“水”的比喻。
6,释《老子》中的赤子婴儿喻。
7,释老子之“无”与“有”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论“致虚静,守静笃。
”9,论“复”与“返”。
10,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11,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3,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4,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5,释“无为而无不为。
”16,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7,论“道”与“德”关系。
18,如何体验“道”,如何接近“道”。
19,试论老子哲学智慧。
21,论孔子、老子异同。
《墨子》:1,释“兼相爱,交相利。
”2,比较儒家“仁爱”、墨家“兼爱”与基督教“博爱”。
3,墨子“天志”思想辨析。
4,论“天志”与“兼爱”关系。
5,论孔子、老子、墨子对“文明”的反思。
《管子》:1,何谓“心术”?2,评“静因之道”。
3,《心术》中“德”与“道”关系。
4,释《内业》篇精气说。
《孟子》:1,《公孙丑》上篇“知言养气章”争议颇多,何谓“不动心”?如何“养勇”?何谓“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志”与“气”关系如何?何谓“浩然之气”?“养气”与“知言”有关系?2,孔子与伯夷、伊尹差异。
3,探讨孟子驳告子“生之谓性”、“仁内义外”时的反诘式、归谬法。
孟子何以说明“义内”?5,何谓道德的“本心”?“求其放心”?6,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7,释“先立乎其大者”8,析“天爵”与“人爵”,并释“食贵”。
9,释“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
10,何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11,什么意义上“万物皆备于我”?12,释“四端之心”、“良知”、“良能”;与孟子由心善言性善的关系。
13,关于君子三乐。
14,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分析“所性之分”与“所欲所乐”的关系。
15,释“居”、“居仁由义”、“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居天下之广居”。
16,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7,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8,释“口之于味”章,分析“……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与“……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9,论孟子关于人之道德的普遍性与道德的主体性思想。
《庄子》:1,释“鲲化为鹏”与飞向“南冥天池”之比喻,大鹏仍有所待,这是庄子的自喻吗?2,比较“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的四种境界。
3,释“游”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4,释“有待—无己—无待”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分析庄子、惠施有用、无用之辩,为何惠批评庄子“大而无用”、庄子批评惠“拙于用大”?理解庄子“因物为用”、“以无用为用”。
6,释“与道同体”。
7,释“齐…物‟”与“齐…物论‟”。
8,释“吾丧我”。
9,释“天籁”、“天均”、“天府”、“天倪”、“葆光”。
10,为何要破“成心”?11,庄子关于“道”与“言”的看法。
12,庄子论“彼与此”、“是与非”、“生与死”。
13,何谓“道枢”、“道通为一”、“两行”、“以明”?14,释“有始”与“末始”一段,理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5,庄周梦蝶。
16,释“古之真人”。
17,比较老子与庄子的“道”。
18,何谓“大宗师”?19,释“撄宁”、“忘”、“坐忘”,谈谈庄子的生死观。
20,《天下篇》以何种理念或标准来批评各家?如何展开批评的?庄周学派的地位如何?何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公孙龙子》:1,释“白马非马”。
2,释坚白石之关系。
3,释“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4,释“指”与“物”的关系。
《荀子》:1,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以为圣人矣”与“制天命而用之”。
2,释“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3,论“礼有三本”。
4,论荀子学派关于“礼”的起源、内涵、功能、价值、意义的说明。
5,论荀子学派关于“道”、“心”及其关系的认识。
6,论荀子“解蔽”的方法论。
7,论“性恶伪善”、“化性起伪”。
《韩非子》:1,《解老》中关于“道”与“德”,“道”与“理”关系的说明及其启示。
2,《解老》中关于“仁”、“义”、“礼”的认识。
3,谈韩非子论“虚”与“静”及其对《老子》文本虚静关系的诠释。
4,释《喻老》之“静”与“躁”。
《礼记》:1,论《乐记》美学思想,兼论“乐” 的起源、内涵、功能、价值、意义的说明。
2,论“礼”、“乐”区别与联系,以及礼教、乐教与人的心、性、情之关联。
3,论礼乐所代表的中华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4,释《大学》以“明明德”为核心的三纲领与以“修身”为核心的八条目关系。
5,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渭道,修道之渭教。
”6,论“中和”、“中庸”。
7,论《中庸》中“诚”的本体论思想以及“诚”与“明”的关系。
《淮南子》:1,释《原道》中“道”的内涵。
2,释“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
”3,论关于“体道者”、“达于道者”与“得道者”。
4,释《精神》中“精”、“神”及精神与行气关系之论。
5,评价《精神》养生处世思想。
董仲舒:1,董仲舒论“名”、“号”的依据与功用。
2,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论六家要旨》:1,司马谈的评价标准、主导倾向及其所论诸家之得失。
《论衡》:1,王充的天论与气论。
王弼:1,王弼论“一”。
2,王弼关于言、意、象之论。
3,王弼关于老子哲学行而上学的诠释。
郭象:1,论郭象对庄子哲学的总体把握。
2,评郭象“独化论”与“适性论”。
僧肇:《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1,论僧肇的“物不迁”及其关于运动、静止的观念。
2,释“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
”3,论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中道空观。
4,评论佛教关于现象与真性的认识。
5,般若的体用观试探。
6,论“玄照”,论般若的知与无知论。
法藏:1,释“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2,论华严宗的理论特色。
慧能:《坛经》1,慧能佛性论。
2,慧能顿教观。
3,谈禅宗“定”与“慧”。
宗密:如何判教?韩愈:1,释“博爱之渭仁,行而宜之之渭义,由是而之焉之渭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渭德。
”2,“性三品”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1,释“无极而太极”。
2,释《通书》。
张载:1,释“太和”与“太虚”。
2,释“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3,论张载的气论。
4,论《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理想境界。
程颢:1,程明道论“仁”与“识仁”。
2,释“性之无内外”及其人性论。
3,程明道从哪个层面发挥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和《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程颐:1,程颐论“理”与“格物穷理”。
2,释“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朱熹:1,论“仁”。
2,论“心”。
3,论“理”及其理气观。
4,论“格物致知”。
陆九渊:1,“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2,论“心即理”思想。
王守仁:1,“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如何认识对朱熹“析心与理而为二”的批评。
3,论王阳明“致良知”教。
4,论“知行合一”。
5,谈从程明道到王阳明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一体之仁”、“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渊源、终极价值、生态伦理意义。
方以智:1,释“质测即藏通几”;2,“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3,“交”、“轮”、“几”、“随”、“泯”、“统”;4,“三”;5,“和二而一”。
黄宗羲:1,《明夷待访录》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渊源及其新的意义。
2,释“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王夫之:1,体用观。
2,道器观。
3,释“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与“习与性成”。
4,释“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知行观。
戴震:《孟子字义疏正》1,理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