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4394bb17c1cfad6185fa71c.png)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e45c15f111f18583d05a7a.png)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中作者对公司治理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上介绍。
关键词:公司治理;理论Abstract: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introduce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broad and narrow.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 公司治理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一词的拉丁词根“gubernare”是掌舵的意思。
《美国传统词典(烈解)》将其解释为“The act,process,or power of governing;government。
”意指统治、管理,统治管理的动作、过程或权力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治理”被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也译作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督导机制等。
由于公司治理这一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根椐对问题的不同分析和强调角度,给出各种定义。
值得区分的是较为常用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概念,前者一般代表了公司治理的动态过程,而后者则是公司治理的结构状态。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9868d23bd64783e09122b2b.png)
、
理 效能 . 古科 技与 经济 . 0 . 7. 内蒙 2 5O ) 0 ( 标, 但还 有不 少上市 公司 没有按 要求 进行 治 []温佩 华. 进公 司治 理机制 , 核 4 推 增强 的宁夏 回族 自治 区、 海 省、 藏 自治 区 占 青 西 理 改造 。 且 , 而 其他 相关 法律 法规 体 系还 存 心 竞争 力. 宁行 政学 院学报 . 0 . ) 辽 2 3 5. 0 ( 样 本量少 , 中青海 省、 其 西藏 自治 区最少 。 反 在 不少 漏洞 , 同时有 法 不依 、 执法 不严 等 个 [】 明清. 立健全规 范 的公司治 理机 5贾 建 映出经济 活跃水 平与 上市公 司数量 的关 系: 别 现 象也 时有 发生 。 制 是 国企改 革成 功 的关 键 . 贸研 究.O 1 财 2O . 总体 上分析 , 国上 市 公司 治理状况 在地 区 中 三 ) 务人 监督机 制 不到位 债 () 1 . 之 间存在 一定 的差 异 。 正常 情况 下 , 权人对 公司 的治理 主要 债 作者 简介 : 巧红 (95) 女 , 邱 18., 山东诸
险
我 国公司 治理 的风 险, 既包 括 内部 的也 包括 外部 的 , 下面 分别 进行 阐述 。 ( ) 司治理 风 险在 公司 内部 的体 现 一 公 ) 股权 结构 不合 理 公 司治理风 险 的产生 , 其根 本的原 因在 于 公司 这种 企 业组 织 形 式的 本 身 。股权 结 构一 公司股权 的集 中与分 散程度 是产生 公司 治理 风险 的首 要原 因 。 司股权 高度 分散 , 公 易于 出现公 司管理 当局 的道德 风 险, 理当 管 局 不能 按照 公 司股 东价 值 最 大化 原则 谨 慎 从业 , 导致 股 东 目的无 法实现 。 司股权 集 公 中程度 较高或 一股 独大 , 易于 出现 大股 东损 害小股 东利 益 的风 险 。 二) 治理 结构 不 合理 1 东大会 成 为大股 东会 . 股 由于 一股 独 大 的股 权 结构特 征使 得 股 东大会往 往成 为大 股东会 , 中小股 东的权 益 难 以保 障, 大股 东利 用股 东大会 这一 合法 的 形 式侵 害 中小股 东 的利 益 。 2董事 会经 理层 关联 过强 . 我 国 目前 大部 分公 司, 董事 会却基 本 上 是 由经 理层人 员 构成 的 。 这样 , 督制 约作 监 用 就很难 形成 。在美 国 , 这个 问题 的解 决方 法 是建 立独 立 董 事制 度 。我 国近 年 来 也 引 入 了这项 制度 , 我 们可 以看 到 , 但 在现 实 中 独 立董 事基 本 没有 起 到 应有 的 作用 。独 立 董事 都是 由大股 东选 出 , 立董事 不是 与大 独 股东有 着千 丝万缕 的 关系 , 是 以 自身 的名 就 气为 公司装饰 门面 , 不能起 到应 有的 监督 并 作用 。 3监 事会 形 同虚设 . 现 实 中监事会 发挥 的监 督作用 很 小。 首 先 , 与 我 国监 事 会制 度 的设计 有关 , 国 其 我 公司法 对监 事 会的规 定 中 , 董 事、 对 高管 仅 有 提 出罢 免建议 权 , 无任命 权 , 使监 事 而 这 会 的权 力相对 董事会 处于 弱势 , 权利 平衡 被 打 破 ; 次 , 部分 职工 监事 都是 被上 级” 其 大 提 拔 ” 来 的, 上 独立 性 很难保 证 。 ( 公 司治 理外 部环 境 的不足 二) ) 乏职 业经 理人 市场 缺 我 国股份 制国有 企业 的总经 理 , 论从 无 其任 命方式 还 是从其 级别和 报酬 看 , 具有 都 干部 或准 干部 的身 份 ,其职 位基 本上 是 ” 铁 饭碗 ”被 潜在 竞争 者取代 的可能性 很 小, , 从 而无 法形成 有效 的代理 权竞 争 , 经理人 员 对 的败 德行 为难 以实 施有 效约 束 。 二)法律法 规体 系 不健 全 我 国早 已制 定 了《 市公 司治理 准则 》 上 , 使 得 公 司治 理 的改进 有 了明确 的方 向和 目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e519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2.png)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自新时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研究公司治理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经营效果,改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最大程度地保障股东的权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从宏观角度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首先,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的定义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企业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以保持企业正常运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包括权力分配、决策机制、机构结构、生产组织、经营控制、股权结构、法律监管等措施。
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国内外企业治理研究热点关注主要集中于权力分配、决策机制、股权结构等问题,研究重点放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的调整和企业的职责角色安排,以及企业监督机制、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等方面。
再次,本文探讨了企业治理的理论框架。
目前,企业治理理论的核心构成为股东理论、行为财务理论、信息解释理论、决策机制理论、实体理论和绩效衡量理论等,它们是企业治理构建的核心理论支撑,通过理论支持,从宏观层面指导企业治理实践。
最后,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的问题。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数据分析等可以用来支持企业治理,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治理,提高组织效率,同时也将增加公司治理有待改善的问题,如内部操守、数据安全隐私、股东利益保护等,需要企业治理研究者和决策者及时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是企业正常运营、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机制,其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泛,理论支持性强,未来发展非常可观,但也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对国内外公司治理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包括定义公司治理、研究现状、理论框架、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的问题。
宏观上,可以为企业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在未来把握公司治理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0151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f.png)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摘要:一、引言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2.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1.定义与内涵2.主要理论和方法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四、文献综述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分类与分析3.研究方法与技术五、文献综述成果与应用1.治理实践改进2.政策建议与启示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六、结论1.文献综述总结2.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治理成为了各类企业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高效运作,降低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众多研究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公司治理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司治理领域的文献综述,探讨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旨在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主要内容包括:股东与董事会关系、管理层激励、企业绩效、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保护股东权益,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激励机制如何激发管理层为企业创造价值,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治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治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
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bb5686ada38376bae1fae79.png)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
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bda3d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c.png)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886d7a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4.png)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公司治理情况汇报怎么写
![公司治理情况汇报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f925ae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8.png)
公司治理情况汇报怎么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公司的治理情况。
作为公司的文档创作者,我深知公司治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将在本次汇报中全面分析公司治理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共鸣。
首先,我将对公司治理的现状进行概述。
我们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对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司其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决策和监督机制。
同时,我们公司的治理信息披露也比较及时,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到相关信息。
在公司内部,我们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稳定性。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司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决策可能受到了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导致公司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不足。
其次,监事会的监督功能有待加强,一些重大决策的监督和评估还不够到位。
同时,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和效果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公司应该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建立健全的董事提名和评价机制,确保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其次,监事会应该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提高监事会的议事效率和独立性。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的效能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公司治理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的水平和效果,以推动公司健康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希望全体同事能够共同努力,为公司治理的改善和提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6eb287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e.png)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治理要求的提高也体现在未来公司发展的蓝图中。
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而为未来公司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近年来,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发展,研究重点更加注重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以及国际化企业如何有效制定治理原则、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问题。
企业的治理要求也更加复杂,涉及董事会职权职责的划分、实施有效的制度、企业治理文化的构建以及董事会决策机制的制定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司治理工作,国家政策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
如中国《公司法》第三次修订,职权职责分明;发展多元化投资,允许境内外股东持股;提高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制定法律法规要求对监督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完善管理;发展中外投资者协议,维护境内外股东权益;实行良性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发展良性竞争;发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法律法规框架等。
二、公司治理热点问题分析1.董事会结构优化和规模控制随着企业治理模式的发展,董事会规模与结构也成为治理问题中的热点。
董事会的结构优化是指实现董事会各职能、职责、职权的整合和调整,包括上市公司拟上市的财务会计、投资者关系、监督等细分部门的添加,实现董事会结构的优化。
同时,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控制董事会的规模,保持规模合理,以减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2.激励机制优化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管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
激励机制是一种具有组织认知和价值共识的激励措施,通过对管理人员绩效的补偿,来激励管理人员实现企业目标。
它是企业以激励高管为发展战略而实施成功的关键,合理设计高管激励机制因此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热点议题。
3.分红制度完善分红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股东、董事会及经营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ed4e255901020207409c30.png)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姚伟黄卓郭磊内容提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美国股市又相继爆出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本文试图在契约(激励)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的最新进展作一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所有关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人士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证券设计利益相关者团体前言正如Harris-Raviv(1991)所说:“公司财务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方式以及投资资金的运作决策?”这个问题也被称为“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
沿着Modiglianli-Miller(1958)的开创性思路,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证券(主要是各种股票和债券)的类型给定的条件下,企业是如何决定其证券资本的发行总量的。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实证工作已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治理模式刻画出清晰的图象,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公司派”(corporate pie)的大小不受其分配方法影响的固有假设必须得到放松。
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企业的投资回报。
因此,公司金融的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制(契约)设计使投资方(Suppliers of Finance)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Shleifer -Vishny,1997); 反言之,通过这一机制,筹资方能够对其偿付能力做出“置信承诺”,以吸引外部投资。
这一专题被称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实际上,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Adam Smith(1776), 而Berle-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的观点。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doc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1f9824a300a6c30c229fb5.png)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如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企业现金持有、企业代理成本、国家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其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公司治理与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近年来,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对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转到近年来对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研究。
Shleifer和Vishny(1997)发现,当大股东掌握公司的控制权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已不再是经理人员与股东间的利益冲突,而是如何防止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占。
Johnson,La Porta,Lopez-de-Silanes和Shleifer(2000)用一个概念“隧道挖掘”来形象地描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
Bertrand,Mehta和Mullainathan(2002)认为隧道挖掘不仅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还会影响股票市场。
李增泉等(2005)指出,资金侵占作为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的一种,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现有文献对股权结构与资金侵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
Johnmn等(2000)的分析表明,公司控制者的持股比例由低到高变化对其侵占行为的影响体现出由持股比例低时的堑壕效应到持股比例高时的利益协同效应。
当控制者的持股比例较低时.其侵占能力随其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侵占也随之增加,产生堑壕效应;当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控制者在上市公司占有的利益很大,其与公司的利益趋于较高程度的一致,此时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侵占会减少,产生利益协同效应。
李增泉等(2004)分析了资金占用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在较低的持股比例上,资金侵占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40%――50%时,资金侵占达到最大值;一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资金侵占则随持股比例的提高而降低。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9fcb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2.png)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近年来,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公司治理可以被定义为企业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
企业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者的短期利益及长期价值最大化,以及促进股东权利的实现。
公司治理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和效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及相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
首先,介绍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及其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其次,讨论了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来探讨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回顾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方法,简要讨论了公司治理评价方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首先,说明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管理及其组织机构的控制和把握,其本质是一种在多方利益共存的情况下,保证企业运行能力的体系化管理的过程。
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方式,是以有序地营造企业的运行环境、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及让企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系统过程。
接下来讨论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层面上看,公司治理按照其运行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股权分置”与“内部管理”,由于“企业治理问题表征了股东与内部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因此“公司治理和企业的绩效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其关系也很难一言以蔽之”。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着企业管理和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改善企业绩效,使得公司能够更有效地经营。
随后,本文探讨了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的方法。
近年来,公司治理评价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主要包括客观性指标法、专家评价法、实证研究法和投资者行为分析。
客观性指标法通过定量计算来评价公司治理水平,它可以从公司治理机制结构、企业发展和财务状况等角度展开。
专家评价法通过专家认可、习惯法则和经验知识等方式,对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fea0b3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9.png)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论文摘要:现综迷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于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人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所确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日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并未能够很好地解决许贸易公司的治理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中并无行使股东权的机关—股东大会,即使少数公司中设有类似于股东大会的机构,也没有选举董事的权力。
二十世纪初,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司业务的日益复杂,一方面,股东缺乏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和经营技能;另一方面,董事会需要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做出决策的必要权限,各国立法相应地缩减股东大会的职权,扩大董事会的权力。
以“股东本位”为基本理念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转变。
但当时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并没有脱离资本逻辑,只不过更适合大规模的、股份分散化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高度分离的现代公司的需求。
2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人的,相应的英文单词是:"CorporateGovernance"。
西方有学者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委托董事,使之具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公司业务的一种制度,它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1985年,英国《公司法》把公司治理描述为由董事会、股东和审计员三方构成的制度。
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0d477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c.png)
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引言: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是现代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全球经济融合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的重要意义。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和目的公司治理是指一系列规范和机制,旨在确保公司法律责任的执行,并保护股东的利益。
它包括董事会的角色和职责、股东权利的保护、信息透明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
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效率。
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1. 促进投资者信心: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
投资者只有在信任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情况下,才会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公司中。
2. 有效监管:公司治理机制能有效监管公司的经营活动,减少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有良好公司治理的公司更有可能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违规行为。
3. 提高公司价值: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提高公司的价值,增加股东财富。
通过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公司能够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实现长期增长。
三、投资者保护的定义和目的投资者保护是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机制,旨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投资环境。
投资者保护包括监管机构的建立和运作、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
四、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1. 保障投资者权益: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受到侵害。
这包括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提供维权渠道等。
2.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良好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在投资者信心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参与到资本市场中,从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度。
3. 鼓励长期投资: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通过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投资环境,投资者更有可能持有股票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更长时间,从而降低市场波动性和投机行为的风险。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5df08b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a.png)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e2392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b.png)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献,以期为企业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机制的定义和内涵入手,深入探讨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公司治理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中的适用性和差异性,以期揭示公司治理机制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构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金融学等。
其核心目标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公司高效、公平、透明地运营。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是降低代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代理理论指出,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成本上升。
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管理学认为,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法学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机制是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司治理综述】
![【公司治理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fd9ee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4.png)
【公司治理综述】一、背景情况介绍自建国以来,中国模仿前苏联的模式搞的是计划经济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涉足并操纵着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虽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其负面影响及表现仍然十分突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二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关于前一个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已经进入务必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进展的”阶段,要紧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与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进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进展。
而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国有企业效力低下的问题,除了《十五计划纲要》有具体的措施外,中共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进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与结构的调整,明确指出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养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现状,《决定》大胆提出了“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界定国有经济需要操纵的行业与领域为“三种行业两类企业”,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行业,与支柱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而关于通常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将逐步淡出。
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措施: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许多人将法人治理结构懂得为“治理法人结构”,这是不准确的,简单地说,法人治理结构是制度与规划,而治理法人结构是方法与手段。
我们都明白,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而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公司制度的核心。
它是指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与经理层各自的责任、权利与利益并形成相互分权制蘅体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安排的总称。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是这样形成并运作的:首先由不一致的投资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将资产投入拟设立的企业,拟设立的企业在得到投资并办理手续后成立,投资人失去了对各自财产的直接支配权而成为企业的股东。
《2024年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范文
![《2024年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f294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7.png)
《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司治理已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传统的法律框架内,公司治理通常被视为一种规范和监督企业行为的制度安排。
然而,除了法律制度外,还存在一系列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法律外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s)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制度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支撑,但它们通过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非正式方式,对公司治理结构、决策过程以及企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综述,探讨法律外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影响。
二、法律外制度的定义与特征法律外制度是指那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但在社会文化、组织内部规范、价值观等方面对组织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非正式规则和准则。
这些制度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隐含性:法律外制度往往不通过文字形式明确规定,而是通过文化、习惯等方式隐含地传达。
2. 广泛性:法律外制度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3. 影响力:尽管不是正式的规则,但它们对公司治理结构、决策过程和员工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三、法律外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文献综述显示,法律外制度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多重角色:1. 促进组织内部合作与协调:法律外制度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和文化,促进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2. 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制度可能存在漏洞或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此时,法律外制度可以填补这些空白,为公司治理提供必要的规范和指导。
3. 影响公司决策过程:法律外制度可以影响公司的决策过程,包括决策者的价值观、决策风格以及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塑造企业形象与品牌:法律外制度中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元素,可以塑造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增强企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声誉。
四、不同类型法律外制度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法律外制度在公司治理中具有不同的影响:1. 文化型法律外制度: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法律外制度,如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氛围等,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员工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 2012年12月206公司治理综述齐鲁骏(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00042)摘 要:从理论综述的角度介绍公司治理理论的起源和多种治理内涵解释,并在对董事会、股权结构和竞争市场等治理机制的分析基础上,展望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第三方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2—0206—02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现代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两权分离(Berle&Means ,1932)的运营模式,降低代理成本,保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正是公司治理的根本原因和目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在2004年发布的《公司治理准则》中介绍为涉及了整个有关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而且是改善经济效率和促进投资者信心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类:1.制度安排说。
费方域(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或是制度的安排,它给出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框架,对公司目标、总的原则、决策办法、谁拥有剩余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等定下规则,用于代表和服务于出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经营者进行评价,以更好的对“内部人控制”现象加以控制、监督、激励和约束。
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1995)在《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依靠有效的制度设计来降低代理成本。
2.组织结构说。
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1994)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既独立又统一的相互制衡关系。
3.决策机制说。
Hart (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一项决策机制,但在初始合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更准确的说,公司治理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没有详尽设定的话,公司治理将决定其如何使用。
张维迎(2005)在《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中指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问题。
即剩余控制权(风险)与剩余索取权(收益)应当进可能的对等。
4.治理机制说。
我国学者李维安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可以由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去理解。
狭义公司治理特指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广义公司治理则包括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团。
公司的有效运行和决策科学不仅需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控机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发挥作用的外部监控机制。
单一的一套治理结构也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全部问题,科学的公司治理应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在治理结构之上存在的便是更深刻更广泛的治理机制概念。
二、公司治理的目标学术界对于公司治理的目标模式存在两种看法,其原因是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各个企业有着各自独具特色的发展经历和控股背景。
现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1.股东至上模式。
又称为英美模式,自从Albert 由1991年提出来以后经历了不断发展。
Jensen&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Shleifer&Vishny (1997)提出公司治理的中心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的利润最大化或保护供给者的利益不受损失。
因这种模式重心在于保护主要所有者利益,因此被称为股东至上模式。
该模式适应于一定的工业时代经济背景,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缺陷,如容易导致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忽略了企业的社会性责任,也与团队生产理论相违。
2.利益相关者模式。
Blair(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相关组成人员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公司的职工、债权人、供应商都是企业剩余风险的承担者,那么也应当对公司的剩余利益拥有索取权。
这一模式以OECD 《公司治理准则》(2004)为代表,准则充分考虑了各个相关利益者,强调公司治理应平等的对待所有股东,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多方之间为健康的公司治理做出积极努力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模式也有不足,如相关者分享公司收益和承担相应风险,但不一定是“剩余收益”和“剩余风险”。
而且实际情况中各个方面的利益很有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作为一个“零和博弈”,多方共赢很难实现。
三、公司治理的机制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融资结构、竞争市场约束和媒体道德监督这几方面起着主要作用。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董事会向股东或股东大会负责。
董事会拥有雇佣、解雇、对高级经理支付薪酬的合法权利并以保护投资人的投入资本为任务。
Kaplan (1996)等认为,董事会不仅承担着聘用与解雇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还负有监督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唯一责任。
以Fama (1980)为首的一批学者任务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与降低公司内部交易发生的可能性与公司价值的增加有显著相关的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 2012年12月207关系。
另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高绩效公司的董事比差绩效公司的董事持有更多的股票,董事股票所有权与公司绩效有正向关系。
股权结构的集中与分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如果企业中有相对较多的大股东,处于自身利益,他们比控制权分散在投资者时更容易采取一致行动,从而有效减少“搭便车”行为。
Jensen 和Meckling (1976)通过研究发现公司价值同样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比例越大价值越高。
另一方面,当出现大股东与其他投资者利益不一致的情况时,大股东很有可能会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来满足的需求,在控制权大于现金流权时候尤其明显。
为此Shleifer 和Vishny (1997)指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要保护大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要保护小投资者的利益。
企业的融资结构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两方都有融资成本,一般经理层会偏向于成本小的融资方式。
Jensen (1996)指出债务合约将迫使经理遵守承诺在未来支付现金流量,通过减少经理人可随意使用的净现金流,达到减少自由净现金流的代理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股权与债券不仅是不同的融资方式,更代表了两种治理结构。
Williamson (1988)认为债务融资会对公司的治理有更多的规则性要求,而股权融资则会允许更多自由。
同时在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会因考虑到债务违约的声誉影响而不会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Diamond ,1991)。
Martin 和Parker (19970)、林毅夫(1997)等认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会自动给公司带来有效的治理。
竞争越激烈,形成的自我约束就越大,从而提高绩效和公司价值的动机越强烈。
有效外部治理的竞争市场体系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等。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运作有以下三种方式:代理人竞争、善意并购和敌意接管。
作为一种“事后机制”,其作为一种对经理人的威慑作用大于实际的意义。
经理人市场是一种外部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有效机制,通过信号的显示和传递会把企业的绩效与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联系起来,从而使经理人有提升企业价值和建立自身良好声誉的动机。
产品市场的约束体现在如果公司不能够生产出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就会业绩下降甚至失去市场。
收益的下降会通过薪酬契约直接传递到经营者的收入。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的表现会与经理人市场紧密相连,促使经理人减少偷懒的可能性。
总言,市场竞争越激烈,约束越有效,对应代理成本就会不断减少。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准绳,通过价值准则、职业道德等指引人们在众多选择与诱惑前的为与不为。
社会主义八荣八耻感召着经营者们努力工作、廉洁自律、自觉履行职责。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媒体在外部监督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利用自身的媒体特点对公司管理层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继而影响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在更广泛的社会大众中的声誉(Dyck&Zingelas ,2002)。
高管的不法行为会遭到新闻界揭露和舆论谴责,正如近年来不断因媒体曝光而落马的违法官员一样,媒体道德监督总是可以起到自己的独有作用。
四、公司治理未来研究方向综观上述理论介绍,公司治理理论还有很多发展方向,在理论的实践运用上,公司治理对现代企业运营也有很多切入点。
第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联。
阎达五指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运作环境要素,内部控制的架构模式可以很好的对接到公司治理模式中机构权利规范与财务流程制度的规定。
同时也可以利用公司外部治理手段来弥补内部控制的不足。
第二,一个好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
同时公司治理通过一套治理机制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其完善程度也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
双方可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直至最优。
第三,信息时代下,媒体舆论的第三方监督作用得到不断增强,信息的快速社会性传播在约束政府、增进社会福利、解决市场失灵方面有重要作用。
同样,公司治理结构在外部媒体监督下的变化和影响,例如有否显著有效的促使公司提高消息透明度,有效约束高管行为,合理改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均值得研究。
第四,结合我国现行资本市场背景,公司治理理论重心可以放在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和股权结构的研究上。
如独立董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和内部人控制的抑制作用,独立董事的选聘透明度、独立性和激励效果等方面。
股权结构的研究重点则在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上,尤其是股权集中的国有企业与股权分散的非国有企业直接的区别与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双方关系时,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往往不是变量的唯一解释原因。
另一方面,一股独大的民营企业或是家族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类企业同样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冲突,是值得注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