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使用

一、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硬件基础篇】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硬件组成

多媒体教学环境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类:多媒体演播教学环境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多媒体演播教学环境主要适应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硬件设备有:中央控制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动屏幕、视频展台、白板(或黑板)、音响设备和话筒、多媒体讲台等。

图1—1多媒体演播教学环境系统结构框图

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是多媒体技术与局域网技术结合的产物,是

一种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一般具有Internet出口),能综合传播、处理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使多种信息建立联系的交互性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硬件设备有:网络中央控制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动屏幕、视频展台、白板(或黑板)、音响设备和话筒、多媒体讲台、监控点播系统以及对讲系统等。

2、中央控制设备

中央控制系统是指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设备。它应用于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厅、指挥控制中心、智能化家庭等,中央控制器作为所有电教设备的控制中心。教室内所有的电教设备如:计算机、录像机,影碟机,投影机,电动屏幕、音响还有室内灯光、窗帘都可以与中央控制器相连,受其控制。

中央控制系统从最初的简单控制设备已经发展到如今的可编程

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

①、简易中央控制系统:一般常用在小学多媒体教室,主要是控制设备比较少地方;

②、单机版中央控制系统:一般常用在大中学的多媒体教室,能控制比较多设备;

③、网络中央控制系统:一般常用在安装多台中控的学校,主要是方便管理和控制;

④、会议中央控制系统:一般常用在多功能会议室,一般都是常用无线触摸屏控制;

⑤、可编程中央控制系统:一般常用在大型会议室,控制设备比较多,可以提供程序编写界面。

3、计算机的发展与组成

⑴计算机的发展

自1946年人类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以后,计算机技术一直迅猛发展,更新换代快速而频繁。人们按照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器件生产工艺的更替来描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一般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习惯上称为四代,两代计算机之间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每一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①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采用的逻辑元件是电子管,称为电子管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除ENIAC外,其他大多数计算机都是依照程序存储原理设计制造的,其主要代表机型有IBM-071和UNIVAC-1等。由于电子管体积大、功耗高、反应速度慢且寿命短,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庞大,耗电量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计算速度慢(1000-10000次/秒),而且造价也高得惊人。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磁鼓作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开始使用磁带机,存储容量有限。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使用的是机器语言和符号语言,没有高级语言,也没有系统软件,一切操作都是由中央处理器集中控制,输入、输出设备简单,采用穿孔纸带或卡片来输出结果。尽管如此,第一代计算机毕竞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研究成果开始逐步扩展到民用,形成了计算机产业。

②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其主要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称为晶体管计算机,主要代表机型有IBM-7090和IBM-7094等。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科学计算外,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管理。晶体管元件有效取代了大部分电子管的功能。晶体管计算机与电子管计算机相比具有体积小、能耗低、寿命长、反应速度快、机械强度高等特点,所以用晶体管制造出来的计算机很快取代了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的速度和工作可靠性都较第一代有明显改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万次和几十万次,而体积、重量、功耗、造价等都大幅下降。内存储器普遍采用磁芯,用磁芯取代磁鼓组成的存储器具有存取速度快、成本低、非易失性能好等优点。磁盘开始作为外存储器,其容量大大提高。计算机语言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l60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批处理系统也开始出现在部分计算机系统中,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这个时代的计算机有了操作系统的雏形——系统管理程序。

第二代计算机在体系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引入了中断、变址和浮点,改变了以中央处理器为中心的集中控制,以通道方式管理输入输出设备。通道和主机的控制器独立并行工作,分别与内存交换

信息,从而使高速的处理器和慢速的输入输出设备分开,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从军事与尖端技术领域延伸到气象、工程设计、数据处理以及其他科学研究领域。

③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64年,人们制造出了集成电路元件,它是利用特殊工艺把许多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极小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也开始采用了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元件,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代表机型有IBM360、IBM370、PDP-11、NOVA等。此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企业管理、辅助设计和辅助系统领域。

与第二代计算机相比,第三代计算机的速度和稳定性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计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而体积、重量、功耗大幅度下降。存储器普遍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容量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存取速度也有了明显改善。终端设备和远程终端迅速发展,并与通信设备、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为日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标准化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系统管理程序上升为操作系统,使计算机功能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走向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

④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的产生使计算机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与第三代计算机相比,第四代计算机体积更小,可靠性更强,寿命更长。计算机速度加快,达到每秒几千万次到几十亿次运算。软件配置空前丰富,软件系统开始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部分自动化。内存储器普遍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容量和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