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合集下载

三国时代的冷兵器

三国时代的冷兵器

三国时代的冷兵器刀戟代剑剑,在我国兵器史上被誉为“百兵之君”,自出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剑应是我国古代剑的鼻祖。

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制作技术达到顶点,此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铁剑也已普遍出现。

至汉代,铁剑形制与用途已基本定型。

汉初,剑还是重要的军事武器。

但是西汉时出现的厚重尖利的“环首刀”在军事武器中的地位逐渐的代替了剑。

所以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曰:“重刀之习,起于汉代”。

到了三国时期,刀已经成了当时军队装备的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

公元前206年,刘备的老先人刘邦,经历了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宴会:鸿门宴。

与鸿门宴一起进入成语的还有一个词:项庄舞剑。

由此可见在西汉之前,剑仍然是武将士兵随身佩戴的最重要的短兵器。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流转,公元215年发生在东吴的另一场宴会,则展示出短兵器明显的发展变化。

那是在吕蒙家的一次宴会上,与甘宁有杀父之仇的凌统,趁着酒意,拔出佩刀,借舞刀助兴之名,欲杀甘宁。

甘宁哪里是善茬,喝道“宁能双戟舞”,举起双戟便迎了上去。

这可急坏了东道主吕蒙,于是他“持刀操楯,以身分之”,才不至于发生流血事件。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即使在传统的宝剑之乡吴越,刀和戟也已经取代了剑的地位。

赤壁大战之前,主降派和主战派争执不下的时刻,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大败后的曹操卷土重来,被甘宁率百骑在濡须口劫了营,吃了个大亏。

欣喜异常的孙权厚赏了甘宁:“绢千匹,刀百口”,由此可见此时刀的地位。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楯。

《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刘备造刀五千口,司马炎造刀八千口……这是因为刀更适合于劈砍,且工艺没有铸剑繁琐。

剑则逐渐蜕变为赏玩物和配饰,成为文人骚客作秀的一个器件了。

譬如曹丕所造“百辟宝剑”,不过是用来“饬以文玉,表以通犀”罢了。

三国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武器是戟,它是不可或缺的长兵器,也是唐以前整个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战争手段和军事战术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与智慧。

在这个时期,兵器的发展与创新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

一、战争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国纷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时常爆发,战争形势紧张。

为了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战争双方不断改进兵器和研究战术。

二、主要兵器1. 刀剑类在三国时期,刀剑类兵器被广泛使用。

其中,长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兵器。

长剑适合快速斩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此外,双刃刀也被广泛使用,它的形状与普通刀类不同,可以增加斩击的威力。

2. 弓箭类弓箭在三国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弓箭在远距离作战中具有较高的杀伤力。

弓箭的制作精细,箭矢的尖端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在射程内刺穿敌人的盔甲。

3. 兵器动力装置在三国时期,人们也开始尝试一些兵器动力装置,如击弩。

击弩是一种通过扭曲弓弦,蓄力后一下子发射多支箭矢的武器。

这种武器在一瞬间可以产生巨大的杀伤力,适用于迎击敌军骑兵。

三、战术应用1. 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的战术之一。

在攻城战时,刘备的军队用长木棍钻入敌军的木城墙中,并在木棍上放置燃烧物品。

当敌军发现后,用利箭射中着火的木棍,城墙立即起火,给敌军造成重大损失。

2. 诱敌深入诱敌深入是使用兵力较少的势力对抗兵力较多的势力的常见战术。

在争夺战场主动权时,使用巧妙的诱敌战术,吸引敌人深入自己的领土,然后利用己方埋伏的兵力进行反击。

3. 烟火战术烟火战术是通过燃放烟花来扰乱敌军视线和士气的战术。

利用烟火炸响或照明弹照亮战场,可以让敌人视线受阻,同时增强我方军队的士气。

四、战争成果三国时期的兵器与战术发展史,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战争史。

创新的兵器和巧妙的战术赢得了许多胜利,同时也演进出了一些战术败笔,并为战争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
《三国演义》中的武器以下均出自三国演义,正史党勿喷。

群雄势力:王允:七星刀也有说是七宝刀
纪灵:三尖刀
何曼:铁棒
吕布:方天画戟赤兔
袁尚:双刀
晏明:三尖两刃刀
刑道荣:开山大斧
陈应:双叉
李异:蘸金斧
孙吴势力:程普:铁脊蛇矛
黄盖:铁鞭
韩当:大刀
祖茂:双刀
孙坚:古锭刀
宋谦、贾华:方天画戟
曹魏势力:典韦:双铁戟
曹操:倚天剑爪黄飞电
孟坦:双刀
卞喜:流星锤
许褚:大刀
徐晃:大斧
夏侯恩:青虹剑
钟缙:大斧
钟绅:画戟
韩德:开山大斧
韩琪:日月刀
韩琼:方天戟
蜀汉势力:马超:长枪
刘备:双股剑的卢
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
张飞、张苞:丈八点蛇矛赵云:青虹剑
马岱:宝刀
马超:长枪
关兴:大砍刀、青龙偃月刀沙摩柯:铁蒺藜骨朵
鄂焕:方天戟
忙牙长:截头大刀
董荼那;:钢刀
祝融夫人:飞刀,丈八长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攻城略地的战略战术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制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攻守器具方面,有火车、发石车、钩车、虾蟆车等。

梁侯景在制作攻城器械方面尤为突出,曾“设百尺楼车”,又造飞楼、撞车、登城车、钩堞木、阶道车、火车等,“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②。

攻防器械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官渡之战中,先是曹军失利,袁绍军“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使曹军“大惧”。

曹操便令制造发石车,摧毁了袁军的楼车,于是曹军转危为安。

这种发石车被袁军称为“霹雳车”①。

在兵器制造方面,诸葛亮改造前人连弩制成一种新式连弩,取名“元戎”,它具有简单的自动发射性能。

两晋时弩机趋于大型化,《晋书·舆服志》称:“中朝大弩卤簿,以神弩二十张夹道,..刘裕击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折”。

三国时,刀已安上长柄,作为长兵器使用。

刀的质量也比前代提高了,蒲元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用这种刀劈砍装满铁珠的竹筒,象斩草一样。

两晋和南北朝,兵器的质量又有了新的突破,东晋时发明横法钢,以制刀剑,锋利无比;南朝时改进了灌钢技术,提高了钢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制造兵器;北齐綦母怀文所造钢刀,据说能斩铁如泥。

两晋、南北朝的兵器种类,除承袭前代的刀、矛、剑之外,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杂色兵器,如鞭、锏之类。

原来的戟,已很少用于战阵,而多用于仪仗,矛也逐渐演变为枪。

②《梁书·侯景传》。

①《三国志·袁绍传》。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火器、弩、刀剑等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战略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兵器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尤其是火器、弩、刀剑等。

一、火器的发展火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形态。

在三国时期,火器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对传统的战争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火药的应用。

火药的出现,为火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火药是由硝石、硫黄和木炭等物质经过混合、研磨和加工制成的。

它的爆炸能力极强,可以用来制造爆炸、射击等各种用途。

在三国时期,火药逐渐被制成火箭、投石器等火器,为战斗提供了更大的杀伤力。

其次是火枪的出现。

火枪是一种使用火药作为动力的枪械。

它由枪管、点火装置和弹药等组成。

火枪的出现改变了单兵作战的方式,使得士兵可以在远距离上进行有效射击,提高了对敌方的杀伤力和威胁。

最后是火炮的应用。

火炮是一种大型的火器,以借助火药作为动力来发射炮弹。

它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并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攻击武器之一。

火炮的威力巨大,可以攻击城市、堡垒等重要目标,对于攻城掠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弩的进步与改进在战争中,弩被广泛用于射击和防御。

在三国时期,弩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进步和改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首先是弩的射程和威力的提升。

弩是一种弓箭的升级版,它通过机械装置增加了拉弦力度,提高了射程和射击速度,以及使用的便利性。

在这个时期,弩的射程逐渐增加到百步以上,并可以使用更长的箭矢,对敌方造成更大的杀伤力。

其次是弩的结构优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战斗中的需求,弩的结构也经过了改进。

引入了更为牢固的弓臂材料、更灵活的弓弦、更精确的瞄准器等,使得弩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最后是弩的战术运用。

在三国时期,弩逐渐成为重要的装备之一,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不仅是步兵在战斗中常用的武器,还在战船、战车等战争工具上得到了应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南北朝时期,武术器械的娱乐性项目亦较多, 有刀盾表演,枪、刀、剑表演等。另一类表演 为刀、剑、戟等兵器的抛掷表演,近乎杂技项 目。
至两晋,武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 了某些武术程式和套路。“口诀”和“要术” 等关于武术的理论雏型在此时期出现。
武舞进一步发展,表演的成份更浓,其内容有 一定的程式,动作、步法等均有定规,与武术 套路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足,瞋目颔首,为杀搏之势”,描述了
拳术之动作神态,表明此一时期虽未见
拳术之名称,但新术套路之皱型已经出 现。
这一时期,武术表演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项目。 北魏初年有所谓“五兵角抵”。“角抵”一词 有二义,一为“角抵戏”,即“百戏”,包括 了多种武艺、杂技项目。二为“角力“,或称 “相搏”,“相扑”,指二人徒手相较。应该 指出,书中记载的“角力”有多种较量的情况, 有的即后世的摔跤,更多的是徒手搏斗,包括 拳打脚步踢、擒拿摔跌等。在此时期,无论南 北、民间流行相扑活动。有书记载:“今冀州 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载牛角而相 抵”,证明南朝时期,冀州流行角力游戏。不 仅如此,南方也盛行角力。“蜀土荆襄之间曰 拂,拂则争力竞倒之谓也”。
第三节 儒、道、佛在此时期的融合
印度佛教大约在后汉中叶传入中国,一些玄学家们试 图摆脱"名教"的束缚,而向往"任自然",一些人放纵情 欲以寻求肉体的刺激。一般百姓和知识分子在社会混 乱和不安的生活中急需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这种 情况下,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性的终极的关怀,给陷于 黑暗中的百姓带来了一线希望。这就促使了佛教和道 教的发展。佛教中的大乘空宗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以 无为本的玄学思想相通,佛教便依附玄学而传播自己 的思想。这样,佛教自然而然地开始在中国传播。佛 教的发展亦带来了繁盛的佛教艺术和译经事业,它对 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与佛教同时发展的 道教,到了五胡十六国时代,由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而进一步得到发展,直至北魏时期达到了宗教化的繁 荣时期。

魏晋时期的剑

魏晋时期的剑

魏晋时期的剑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剑亦承汉制,但细节有所变化,在东晋的绘画《烈女仁智图》中,数把佩剑外形相似,首,格,摽齐全。

剑璏(zhi)的部位则被衣裳遮掩。

图中之剑可能仍是玉具剑,按人物身高比例看全长至少在100厘米以上,剑身狭窄。

剑摽则宽出鞘尾很多,为长方形或倒梯形;剑镡(镡)两侧更加突出,边缘尖利,呈扁长w和m形;剑柄中部急收,后粗前细。

根据这幅卷轴,晋代仍采用了传统的璏式佩剑法。

相比南北朝时期的刀,这个时期的剑几乎无据可查,既无考古发掘中认定的出土物,国内外的博物馆中也没有具备说服力的藏品,史书中也缺乏可信的记载,因此只能对比同一时期的刀并联系前后阶段的剑进行推测。

除了供贵族把玩和防身之外,长剑还是重要的礼仪用具。

虽然随着环首刀的流行,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改佩剑为佩刀,但在正式场合,官员们仍然需要佩带长剑。

南朝持剑武士画像砖《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中提供了一些图像信息,其中端坐于鳌鳖背上者右手执握火焰剑,剑身细长,柄带环首。

《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局部南北朝时期,班剑盛行,皇帝经常会把使用班剑的资格作为一种荣誉赏赐给有功的臣子,大臣获得皇帝批准后,出行时可以配备含有班剑手的仪仗队,班剑手的数量越多,则该臣子的地位越高。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名为班剑的礼仪用具,班剑又称像剑,为木制的长剑,剑上描画有装饰性的花纹,班通斑,意为斑纹。

这一时期的南北朝,北朝出现了重甲骑兵,攻击力极强。

兼有轻骑兵和大量步兵,在军事上占有优势。

南朝以水军为主,多凭借江河屏障以水战抵御北朝的进攻。

这一时期的刀剑种类多样,消耗巨大且交替迅速,其发展既收到北方各游牧名族马刀的影响,也随南北不同兵种的需要而调整,出现了众多新颖和重要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近4个世纪。

在此期间,除了西晋灭吴以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外,我国都是处在若干政权割据的时期。

在长达4个世纪的动荡中,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北方汉人往往南迁,各统治集团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

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社会变革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统治者挺进中原,各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混乱不止。

从而使兵器的发展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兵器质量大为提高。

一方面,在钢铁冶炼方面,已由块炼铁初级百炼钢阶段,发展到以炒钢料锻打的百炼钢,并出现“杂炼生?”的灌钢工艺。

北齐时由晋代创造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另一方面,淬火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已经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功能的影响,如《太平御览》所引《蒲元传》记载,诸葛亮令蒲元在斜谷造刀,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取蜀江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取水之人,归途中在涪江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进。

蒲元用之淬刀,马上发现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

取水者犹捍言不杂。

君以刀画水:‘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用动物“尿”,“脂”淬不同部位的记载。

尿中含盐,冷却快,淬刃部锋利;脂性凉,冷却快,淬脊部韧性好。

②战争频繁促进了武器的革新。

如此时的刀,刀形有了新的变化,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

三国里的十大武器,最后一个绝对想不到!

三国里的十大武器,最后一个绝对想不到!

三国里的十大武器,最后一个绝对想不到!七星宝刀:在《三国演义》中称作“七宝刀”,在其他小说中又叫“七星宝刀”、“七星刀”。

原为司徒王允所有,曹操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刀行刺,后行刺未成,曹操将此刀献给了董卓。

古锭刀:汉朝时“江东猛虎”孙坚的武器,刀身经多次铸造而有松纹故名之。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写道:“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

双股剑:又名鸳鸯剑,《三国演义》中,是刘备的兵器。

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利可断金。

传说双股剑中藏有一个无敌于天下的秘密方天画戟:看过三国戏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吕布年少英俊,白面无须,手中方天戟,纵横驰骋,英勇无敌。

舞台上虽然不曾出现真马,也能想象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是如何神骏。

青釭剑:曹操的宝剑,削铁如泥,靶上有金嵌“青釭(qīng gāng)”二字。

“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并称绝世双剑。

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

后于长坂坡被赵云夺走。

丈八蛇矛:张飞使用的无期,又名丈八点钢矛。

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

亮银枪:名涯角枪、龙胆亮银枪。

古代十大名枪之一,为《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所使用的武器。

为《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所使用的武器。

青龙偃月刀: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

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

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

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诸葛连弩: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汉末魏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古代十八武器名字

古代十八武器名字

古代十八武器名字一、方天画戟方天画戟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的专属兵器,也是古代十八武器中最为著名的一把。

方天画戟的戟头呈方形,戟身长而粗壮,戟柄上有龙纹装饰,整体造型独特。

关羽以方天画戟横扫敌军,威震中原,成为了一代武将的象征。

二、青钢剑青钢剑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种剑,其名称来源于剑身呈现的青色。

青钢剑制作精良,剑身坚韧锋利,常被武林中的剑客所使用。

青钢剑在古代武器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誉为“剑中之王”。

三、倚天剑倚天剑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重要武器。

倚天剑全长约一丈,剑身通体透明,剑柄上镶嵌有一颗神秘的宝石。

倚天剑是一把绝世神兵,剑气可斩钢铁,威力无穷。

四、屠龙刀屠龙刀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重要武器。

它是金轮寺掌门人灭绝师太的专用兵器,刀身宽大厚重,刀背上刻有龙纹。

传说中,屠龙刀能够劈开巨石,威力惊人。

五、七星剑七星剑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种剑,其剑柄上镶有七颗星星形状的宝石,因此得名。

七星剑是一把精美的宝剑,剑身通体银白色,剑锋锋利无比。

七星剑在江湖中被誉为绝世神兵。

六、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时期吕布的专属兵器,也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种。

青龙偃月刀刀身弯曲如月,刀背上刻有青龙图案,因此得名。

青龙偃月刀威力巨大,吕布凭借此刀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七、赤焰双剑赤焰双剑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对剑,剑身呈现赤红色,剑尖散发出炽热的火焰。

赤焰双剑是一对特殊的武器,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火焰属性,非常适合擅长火系功夫的武者使用。

八、乌金三叉戟乌金三叉戟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种兵器,由三根锋利的矛头组成,整体呈乌金色。

乌金三叉戟是一种近战武器,适合用于刺击和挥砍,威力较大。

九、百花剑百花剑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种剑,剑身上镶嵌有各种花朵的图案,形状精美。

百花剑是一把灵巧的兵器,剑法华丽多变,给人以美的享受。

十、双刃战斧双刃战斧是古代十八武器中的一种兵器,刀柄上装有两把锋利的斧头。

双刃战斧是一种重型武器,威力巨大,适用于近战厮杀。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兵器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兵器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兵器《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有名的史诗。

它既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又是历史的重要记录。

故事的发展也是如此精彩,以至于它们被其他文学作品,表演,电影和电视节目所借鉴。

其中,它也承载了古代的军事文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兵器文化了。

在《三国演义》中,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兵器,有些兵器是古代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兵器,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其中有十种著名的兵器,它们在本书中得到了描述,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一种是青龙偃月刀,它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种武器,由诸葛亮设计。

它有着非常精美细腻的造型,刀身上有着许多神秘的图案。

刀刃极其锋利,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兵器。

第二种是黑桃棍,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

说它是“万象棒法”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黑桃棍可以攻击,可以防御,而且可以非常精准的藏身,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

第三种是火把,这是一种用火来攻击对手的武器,可以致使对手损失惨重。

特别是在夜晚,火把可以吓跑敌人,因为火光比其他光源更加有力。

第四种是双股剑,这是一把双刃剑,有着非常锋利的刀刃,可以进行回旋攻击,也可以进行单刃攻击。

它有着非常强大的攻击力,是战场中的佼佼者。

第五种是拐杖,拐杖是古代最常用的武器之一,刀锋锐利,柄部也可以加强其威力,因此也被称为“神兵利器”。

古代将军和著名谋士们经常拿着拐杖进行作战。

第六种是火焰刃,这是古代著名将帅之一李严所使用的兵器。

这把刀刃犹如火焰一般,攻击时除了刀刃本身外,还可以发出强大的火焰冲击对手,造成巨大的伤害。

第七种是八步蛇矛,这是一种古代的弩,可以发射非常锋利的箭矢,具有超强的射程和精准度,可以远距离攻击敌人。

八步蛇矛也被称为“神兵利器”,是古代用来进行战争的主要武器。

第八种是受禅刀,这把刀有着古老的外观,一般供祭奠古代将帅用。

但它也可以用作武器,可以斩击敌人,也可以绞杀敌人,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第九种是狂风鞭,可以用作攻击和防御,使用时可以看到鞭子头相互缠绕,像一股狂风一样攻击敌人,因此被称为狂风鞭。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器装备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器装备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武器装备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而广受赞誉。

在这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古代小说中,兵器与武器装备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各个阵营所使用的兵器与武器装备,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作用。

一、魏国的兵器与武器装备1. 方天画戟:魏国名将曹操所使用的武器,该戟头正中刻着“方天”二字,由于曹操威震天下,所以这把戟也因此得名。

方天画戟是一把非常沉重且威力巨大的兵器,曹操在战场上挥舞它可以轻易斩杀敌人。

2. 双剑:魏国一些出色的剑客,如夏侯惇和张郃等,都善用双剑进行战斗。

双剑具有快速进攻和灵活防守的优势,常常让敌人防不胜防。

3. 弓箭:魏国的弓箭手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善于用弓箭进行远程打击,能够有效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二、蜀国的兵器与武器装备1. 青釭剑:诸葛亮使用的兵器,这把剑的剑身通体青色,剑锋极为锋利,出鞘之后威力惊人。

诸葛亮是蜀国的智囊,他擅长用智谋化解敌人的战斗力,但当面临敌人时,他也能亲自上阵,以青釭剑击败敌军。

2. 冷艳弓:蜀国的弓箭手多以女性为主,她们身穿绿色的服装,手持冷艳弓。

这种弓具有较大的射程和准确度,常常能够狙击敌军的要害,给蜀国带来战略上的优势。

3. 龙泉剑:蜀国的名剑之一,此剑通体银白,剑身上雕刻着龙纹。

龙泉剑是一把既美观又实用的兵器,威力较大,常常被蜀国的武将们所偏爱。

三、吴国的兵器与武器装备1. 铁头木剑:吴国的兵器主要以木剑为主,木剑表面覆盖着铁头,通过将木剑与铁头相结合,增加了木剑的硬度和重量,使其更具战斗力。

2. 弩机:吴国的弓弩制造水平较高,他们的弩机能够以高速射击,射程更远,射中敌军后很难脱身。

3. 双刃刀:吴国的一些勇猛武将,如周瑜和太史慈,都喜欢使用双刃刀进行战斗。

双刃刀以其锋利的刀刃和独特的设计,成为吴国战士在近身战中的得力助手。

总结:在三国演义中,各个阵营的兵器与武器装备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扮演着关键角色。

三国时期南北战争兵器技术比较

三国时期南北战争兵器技术比较

三国时期南北战争兵器技术比较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不断的进行战争,虽然这些战争带来了灾难,但是也为兵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即使在满目疮痍之际,南北两方的兵器技术都不断地在竞争、升级,至今仍然能看到一些这些战争中遗留下的兵器。

首先,我们来看看南方的兵器技术。

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人文环境繁荣,是南方各派势力集聚的地方。

因此,江南地区在兵器技术方面也非常发达。

例如,南方青石弩就是一种非常出名的兵器。

这种青石弩具有结实的外壳和强大的力量,能够射击远距离的目标。

此外,南方的军队还广泛使用水军,他们的兵器制造大多依靠江、河、湖、海等水域资源。

在船舶方面,南方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

南方造船师通过巧妙的构造和技术,开发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船只,如钩子船、奇船、悬铃木船等,这些船只在战争中非常有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北方的兵器技术。

北方的环境恶劣,地形复杂,但这恰巧促进了北方兵器技术的发展。

例如,在战争中最常见的兵器是弓弩。

北方的弓弩制造技术非常高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南方的青石弩。

北方的弓弩制造师擅长使用各种材料,如牛角、鹿角等,使得弓弩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同时,北方还发展出了火药,这是军事史上非常重大的发明。

此外,北方还大量使用骑兵。

骑兵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在战场上,骑兵的快速移动能够给敌方带来很大的威胁。

北方的骑兵装备主要是马刀和长矛。

马刀是北方骑兵最常用的武器,能够对敌人造成致命的打击。

长矛则是北方骑兵的主力武器,矛的上端配有一根小钩子,能够用来挑刺敌兵。

总的来说,南方和北方的兵器技术各有特色。

南方主要以水军为主,依靠船只的行动。

北方则依靠骑兵的快速移动和弓弩的打击。

虽然两者都十分强大,但是在战争中还是存在差别。

在南北战争中,由于地形的限制,南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

北方则更加适合于战争。

不过,由于南方的交通优势,他们在物资储备、补给等方面却颇有优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近4个世纪。

在此期间,除了西晋灭吴以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外,我国都是处在若干政权割据的时期。

在长达4个世纪的动荡中,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北方汉人往往南迁,各统治集团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

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社会变革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统治者挺进中原,各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混乱不止。

从而使兵器的发展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兵器质量大为提高。

一方面,在钢铁冶炼方面,已由块炼铁初级百炼钢阶段,发展到以炒钢料锻打的百炼钢,并出现“杂炼生?”的灌钢工艺。

北齐时由晋代创造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另一方面,淬火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已经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功能的影响,如《太平御览》所引《蒲元传》记载,诸葛亮令蒲元在斜谷造刀,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取蜀江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取水之人,归途中在涪江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进。

蒲元用之淬刀,马上发现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

取水者犹捍言不杂。

君以刀画水:‘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用动物“尿”,“脂”淬不同部位的记载。

尿中含盐,冷却快,淬刃部锋利;脂性凉,冷却快,淬脊部韧性好。

②战争频繁促进了武器的革新。

如此时的刀,刀形有了新的变化,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

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时期,各个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力,不断发展和改进兵器和装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三国时期的兵器与装备:近战武器、远程武器和防护装备。

一、近战武器1.剑类武器在三国时期,剑类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

其中,长剑是最常见的一种武器,其长度通常在一米左右,刀身细长,适合单挑和短兵相接。

在剑的设计上,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蜀国的青龙偃月刀和曹魏的双刃剑。

2.刀类武器刀类武器在三国时期也得到广泛使用。

刀的长度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偏重于攻击力,有的偏重于防御力。

著名的刀类武器有吴国的大刀和精铁短刀,以及刘备手下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

3.枪类武器枪类武器在三国时期非常流行,不同势力的将领都普遍使用枪。

枪的长度可长可短,可用于近战和刺杀。

其中,丈八蛇矛是一种著名的长枪,常被蜀国将领赵云所使用;而曹魏的典韦则擅长使用精铁短枪。

二、远程武器1.弓箭三国时期,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被广泛使用。

弓箭的材料多样,如木弓、角弓等,箭头也多是以铁制成。

弓箭在战场上发挥重要角色,可进行远程射击和压制敌军。

著名的将领赵云就以弓箭技艺出众而闻名。

2.投石器投石器是三国时期另一种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

常见的投石器有石弓和投石车两种。

石弓适合在近距离内投射石块,而投石车则可以投掷更大的物体,如巨石或火焰弹。

这些远程武器在攻城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防护装备1.盔甲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将士都会佩戴各种类型的盔甲,用以保护自身免受敌方攻击。

盔甲材质通常为铁或者皮革,以增加防御力和灵活性。

在设计上,各个势力都有独特的风格,如蜀国的藤甲和吴国的鱼鳞甲。

2.头盔头盔是保护头部的重要装备,起到保护头颈部和面部的作用。

头盔通常由铁或皮革制成,设计上更加注重便利和实用性。

有的头盔还带有面甲或饰物,以增加威慑力和保护面部。

3.护臂、护膝为了保护关键部位不受伤害,士兵们通常会佩戴护臂和护膝。

护臂和护膝多采用皮革和铁制,结构简单轻便,可以提供较好的防护作用。

三国演义兵器谱排名

三国演义兵器谱排名

三国演义兵器谱排名三国演义兵器谱排名1青龙偃月刀刀!号称十八般兵器之首刀是最原始的冷武器,刀的种类很多,有青龙偃月刀、二郎刀(即三尖两刃刀)、风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等。

其中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常说的大刀。

俗语说:“大刀为百兵之帅”,乃大刀实兵器中的佼佼者。

《三才图会》器用卷六载:“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此外还有单刀。

其中,刀头宽大者名鳝鱼头刀,刀窄形如柳叶者名为柳叶刀,形如雁翎者名雁翎翅钢刀。

戒刀为僧门护法防身所用,有单有双。

其次根据各门别派系的不同,所用的刀形也有不同。

单刀为“百兵之胆”,又说“刀如猛虎”,所以练单刀要勇猛有力,灵活便利,并有四要之说:一要刚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净俐落,四要杨柳临风。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

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艺虽然不是第一,但青龙偃月刀的美名传与四海.这把刀真可谓杀的名将最多,青龙偃月刀也是最独一无二的兵器.2方天画戟戟的种类不一,有长杆单戟,有短柄双戟。

长戟又分为方戟和青龙戟,以及蛇龙戟,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青龙戟和蛇龙戟只有一个月牙。

蛇龙戟与青龙戟不同之处,是其前端之刺为弓形。

戟有“百兵之魁”之名,意思是兵器中的魁首。

“剑无缠头戟无花”,练法不同于刀枪,故有“戟本一条龙”的说法:龙头能攒,龙口能刁,龙身能靠,龙爪能抓,龙尾能摆。

吕布用的是方天画戟,武艺在三国演义为第一,但兵器的名气逊色于青龙偃月刀3双铁戟典韦勇力绝人,一双大铁戟重八十斤,运用如飞,短柄双戟杀伤力巨大,应该说双铁戟因人而名.3虎头枪赵云的虎头枪,可谓天下闻名长板坡令曹军闻风丧胆4丈八点钢矛长板桥前水逆流,喝退曹操百万军,矛是枪的前身,是和刀最最接近的老资格的冷兵器,人称百兵之祖5金背开山钺斧也是一种古老的兵器,用于车马之战,可斫马劈车。

因斧前有刺,可用扎法,但与枪的札法不同,枪扎出时要求后把碰前把,而斧是前后两把同时用力扎出,这谓“死把”,就像戳棍一般。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如何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如何

三国时期的兵器发展如何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路诸侯纷争不断,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时期的兵器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不断创新的特点。

首先,来说说近战兵器。

剑在三国时期仍有使用,但已不再是主要的作战兵器,更多地成为了将领们的配饰或象征身份的物品。

而刀则逐渐成为了近战中的主流兵器。

其中,环首刀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刀柄端带有圆环,利于劈砍,在战场上杀伤力较强。

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虽在历史上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从文学作品中对其的描述,也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威猛大刀的想象和推崇。

长枪在三国时期也被广泛运用。

长枪制作相对简单,使用灵活,能适应各种战斗场景。

赵云的龙胆亮银枪就展现了长枪在战场上的威力。

此外,戟也是一种常见的兵器。

吕布所使用的方天画戟,集勾、啄、刺、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作战能力。

再看远战兵器。

弓箭在三国时期是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

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极大地提高了射箭的效率和威力。

据说这种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大大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

投石车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攻城武器。

它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等重物抛出,对敌方的城池和防御工事造成巨大破坏。

防护装备方面,铠甲在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铁甲逐渐普及,其防护性能比之前的皮甲有了显著提高。

头盔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以更好地保护士兵的头部。

盾牌则一直是重要的防御工具,有圆盾、方盾等不同形制,材质多为木质或皮革包裹金属。

三国时期兵器的发展还与当时的冶铁技术密切相关。

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兵器的质量和性能得到了提升。

例如,淬火技术的应用使兵器更加坚硬锋利。

同时,兵器的制造工艺也越来越精细,从锻造到打磨,都有了更高的标准。

而且,三国时期各个势力对兵器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也有所不同。

曹操势力强大,拥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研发和制造兵器。

刘备在入蜀后,也积极发展兵器制造业,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东吴则依靠其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制造出了不少精良的兵器。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战争装备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战争装备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战争装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三国时期的战乱和英雄人物为背景,通过描写各个势力之间的纷争和角逐,再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兵器与战争装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直接决定了战斗的胜负,也反映了各个英雄人物的个性和实力。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与战争装备进行介绍。

一、剑与刀在三国演义中,剑是最常见的兵器之一。

剑作为武士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和武艺。

其中最有名的剑之一便是“青龙偃月刀”。

这把刀是由吕布所使用的,刀身弯曲如弓,形如青龙,威力惊人。

吕布以这把刀横扫敌军,无人可挡。

除了青龙偃月刀外,关公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也备受人们关注。

它是关公的象征,也是他在战场上的利器。

青龙偃月刀的出现,让关公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敬畏的角色之一。

在兵器中,刀也是常见的一种。

张飞所使用的丈八蛇矛便是一把刀。

这把刀有着特殊的造型,刀锋锐利,可迅速突破敌阵。

张飞以其勇猛无比的形象和丈八蛇矛成为三国演义中备受瞩目的角色。

二、弓与箭弓箭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战争中,三国演义中的弓箭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有名的弓箭手便是黄忠和赵云。

黄忠以其精湛的射箭技巧和独特的战术成为了刘备麾下的名将。

他使用的长弓可以射中远处的目标,准确无误,使得敌军闻风丧胆。

黄忠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弓箭手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赵云是刘备麾下的武将,在战场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射箭技巧。

他所使用的银枪箭技巧独特,箭法娴熟。

赵云不仅射箭精准,而且在战斗中灵活运用,成为了战场上的杀手。

三、投石车与攻城车兵器与战争装备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武器,还包括大型的攻城器械。

在三国演义中,投石车和攻城车是常见的战争装备。

投石车是一种用于投射巨大的石块或其他物体的器械。

它被用于攻城时,可以轻易摧毁城墙,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三国演义中,投石车被各方势力广泛使用,成为攻城战中的重要利器。

攻城车则是一种移动式的城墙破坏装置。

它可以带领士兵接近城墙,用槌头撞击城墙,以达到破坏城墙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一、刀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

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

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

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

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

”(《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

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
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

首先是门类增多。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

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

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

铠甲的坚硬度增强。

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

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

《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

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

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

私家亦可自造衣甲。

《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

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

“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

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

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

“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

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

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

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

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

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

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曹操善用“发石车”。

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

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

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

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

南朝称抛石器为“拍”,称发石车为”拍车”。

《陈书·黄法■传》:“(太建)五年,大举北伐..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

”《南史·黄法■传》作“抛车”,拍抛一音之转。

船上置拍,称“拍舰”。

《陈书·徐世谱传》:“侯景之乱..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

”临海王光大元年(567),淳于量、吴明彻破华皎,“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

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书·华皎传》)。

陈将程灵洗击周,”灵洗引大舰临城发拍,击楼堞皆碎”(《资治通鉴》卷一
七○,临海王光大元年)。

四、攻城器械诸葛亮围陈仓,“起云梯冲车以临城,(郝)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

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

东晋以后,攻城器械已发展得相当复杂。

刘裕伐南燕,“于是张纲为裕造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无所施用;又为飞楼、悬梯、木幔之属,遥临城上”(《晋书·慕容超载记》)。

晋军利用这些器械攻城,一战而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制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攻城略地的战略战术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制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攻守器具方面,有火车、发石车、钩车、虾蟆车等。

梁侯景在制作攻城器械方面尤为突出,曾“设百尺楼车”,又造飞楼、撞车、登城车、钩堞木、阶道车、火车等,“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

攻防器械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官渡之战中,先是曹军失利,袁绍军“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使曹军“大惧”。

曹操便令制造发石车,摧毁了袁军的楼车,于是曹军转危为安。

这种发石车被袁军称为“霹雳车”。

在兵器制造方面,诸葛亮改造前人连弩制成一种新式连弩,取名“元戎”,它具有简单的自动发射性能。

《晋书两晋时弩机趋于大型化,称:舆服志》“中朝大弩卤簿,以神弩二十张夹道,..刘裕击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折”。

三国时,刀已安上长柄,作为长兵器使用。

刀的质量也比前代提高了,蒲元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用这种刀劈砍装满铁珠的竹筒,象斩草一样。

两晋和南北朝,兵器的质量又有了新的突破,东晋时发明横法钢,以制刀剑,锋利无比;南朝时改进了灌钢技术,提高了钢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制造兵器;北齐綦母怀文所造钢刀,据说能斩铁如泥。

两晋、南北朝的兵器种类,除承袭前代的刀、矛、剑之外,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杂色兵器,如鞭、锏之类。

原来的戟,已很少用于战阵,而多用于仪仗,矛也逐渐演变为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