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作者】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
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
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V eda),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注:奥义书也包括在广义的“吠陀文献”之内。)。在吠陀和奥义书中,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在吠陀中,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所谓《原人歌》(《梨俱吠陀》10,90)。《原人歌》中说:
“原人(有)千头、千眼和千足。……原人就是这一切,(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和(将要)存在的(事物),还是主宰不朽者。……他(原人)的四分之一是所有存在物,他的四分之三是天上的不朽。……当(原人)出生时,他在后面和前面都超越地。……(原人可)分成多少块?……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双臂成为刹帝利,他那两腿即是吠舍,由(他的)两足中生出首陀罗。月亮由(原人的)心(意)产生,太阳由(其)两眼产生,由(其)嘴生出因陀罗(雷)和阿耆尼(火),由(其)气息生出伐由(风),由(其)肚脐生出空气,由(其)头演化出天,由(其)两足(出现)地,由(其)耳(生出)方位。世界就这样生成了。”(译文据A.A.麦克唐奈的《吠陀文选》所载梵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原人歌》和许多吠陀赞歌一样,在表述思想观念时,有些诗句较为晦涩,意思不很明确,整诗前后文亦有不连贯之处。但从以上所引部分来看,该赞歌的有关含义还是大致可以把握的。即《原人歌》把“原人”视为世间事物的根基,认为世间事物是其部分或由他所产生,婆罗门等四种姓是原人的身体部分。日、月、风、太空、天地、方位等也由原人的身体器官等产生。《原人歌》把世间万物与人密切联系起来思考,表现出了一种认为人与世界(或小宇宙与大宇宙)同一或密不可分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印度哲学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吠陀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观念的表达还只是在个别的赞歌中,不自觉也不连贯,那么,到了奥义书时期,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奥义书哲人探讨的主要问题。
印度古代被称作“奥义书”的典藉为数众多,大致有二百多种。较早的奥义书约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的产生在公元后。无论是较早的奥义书还是较晚的奥义书,凡是其中较多论及印度哲学思想的,一般都涉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诸奥义书中对此问题有多种论述,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被后人称为“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
所谓“梵”在奥义书中被大多数哲人描述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世界或宇宙的最高实在。如《广林奥义书》1,4,10中说:
“最初,此(处)唯有梵。”
《歌者奥义书》3,14,1中说:
“这整个世界(都是)梵。”
《秃顶奥义书》2,1,3中说:
“(最高梵是)一切事物的支撑者。”
所谓“我”一词亦译为“阿特曼”。它在梵语中有多种含义,如个别我、呼吸、自我、本性、整个身体、人生命的最高主宰体等。在奥义书中,该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
一是指个体我或个体灵魂,即是在作为人的身体诸器官(如眼、耳、鼻、舌、皮等)的主宰体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这种意义上来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小我”。如(《广林奥义书》3,7,15中说:
“他(阿特曼)就是你的自我,是内部的控制者,不朽者。”
另一种意义即指“梵”,许多奥义书在讨论作为世界本体的梵时不用“梵”这一词,而仅用“阿特曼”。此种“我”就是所谓“大我”。如《歌者奥义书》7,26,1中说:“空间(产生)于阿特曼,火(产生)于阿特曼,水(产生)于阿特曼,出现与消失(产生)于阿特曼,食物(产生)于阿特曼,力量(产生)于阿特曼,理解(产生)于阿特曼,冥定(产生)于阿特曼,心思(产生)于阿特曼,决定(产生)于阿特曼,意(产生)于阿特曼,言语(产生)于阿特曼。……确实,所有(都产生)于阿特曼。”
“梵我同一”的理论认为:作为宇宙或世界本体的梵(大我)与作为人的主宰体的我(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最高本体)。《广林奥义书》1,4,10中说:
“最初唯有梵,他仅这样理解自己:我是梵。因此,他成为一切。”
《歌者奥义书》6,9,4说:
“整个(世界)以那(精微之物或梵)为自我,他是实在,他是阿特曼,他就是你。”
在奥义书的许多哲人看来,如果一个人认识到梵为根本,认识到梵这种宇宙本体也就是人的本体,那么他就获得了真正的至上的智慧,就获得了解脱。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这点,把宇宙的本体与人的本体看作是不同的东西,认识不到梵为一切的根本,那么他就将陷入无明或无知。《广林奥义书》4,4,8中说:
“认识梵者,直升天界,达到解脱。”
总之,奥义书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人的本体与世界其他现象的本体同一。人与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不可分的。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从主体或主宰体方面看,可心说梵代表世界的主体,而我(小我)代表人的主体。但从本体和现象的方面看,应当说梵代表本体,而我(小我)代表现象。因为我(小我)是有许多的,许多的我(小我)就构成了现象界,这现象界也就是世界。因此,梵我关系的理论一方面论及了世界的主体与人的主体(这两种主体也就是一切的本体)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论及了本体与现象的问题。这样,仅我(小我)这一概念自身亦涉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个人与现象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较直接地涉及这一问题的还是梵(大我)与我(小我)这两个概念(即世界的主体与人的主体同一的理论)。
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从吠陀时期开始,至奥义书时期形成一些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在印度哲学后来出现的派别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二、主要哲学流派的基本观念
奥义书时期之后,印度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逐步形成。这些派别的思想萌芽有不少在奥义书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出现,但形成较体系化的独立的派别则主要是在奥义书时期之后。
在奥义书时期之后形成的哲学流派中,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此处仅考察几个主要哲学流派,即吠檀多派、数论派、佛教和顺世论。
吠檀多派是最直接继承奥义书主要哲学思想的派别,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也最为关注。此派在发展过程中又分成不同的分支,其中影响较大的分支理论是不二一元论、限定不二论和二元论。
不二一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荼波陀和商羯罗。乔荼波陀认为:梵(最高我)与我(小我)实际是完全同一的。二者既不是分别的存在,也不是一个产生另一个。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