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伤逝》到电影伤逝
伤逝
学潮· 害马 在天津女师期间,许广平已经接受了进步思潮,并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进入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后,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是骨 干和领导者,发动了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运动,结果 杨以闹事为名开除六名学生,以免“害群”。“害群” 即害群之马,鲁迅后来送给许广平以“害马”之称。 学潮期间,她最重要的收获是结识了导师鲁迅。刚开 始时,她与同学们一样非常仰慕鲁迅先生。不过,总是 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的她,逐渐感觉到鲁迅先生并不 “怪僻可怕”后,不仅敢于和他亲近,还敢于对他“淘 气”,乃至“放肆”。而鲁迅也认为她有才气,颇有好 感。在他的指引下,许广平开始在思想文化战线崭露头 角,发表了大量文章。
钱理群老师曾经说过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 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他说社会上那么多作文班,好多 都是胡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鲁迅。 鲁迅对生活的态度,是一个博大的“爱”字。 拿一个与鲁迅《伤逝》相似的胡适的作品来讲,在 “五四”个性解放的浪潮中,胡适曾写过一个剧本,很 有名,叫《终身大事》……他想到的东西别人都想得到, 有什么深刻之处?……你看看鲁迅的《伤逝》,恰恰是 自由恋爱两个人同居了之后,悲剧才发生了。……这就 是鲁迅的深刻,也是很多攻击他的人所说的刻毒,当然 这也是胡适所不能及的地方。 (孔庆东《正说鲁迅》)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1、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 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清进士,当 过知县,后捐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 多年。鲁迅父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 学位。
2、1893年厄运降临:祖父因科场行贿 系狱,定为监斩候。16岁父亲去世, 18岁赴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 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编 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 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 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伤逝》读后感(6篇)
《伤逝》读后感(6篇)《伤逝》读后感1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最令我喟叹的一篇,看过后很久都不能释怀。
子君给了我相当深刻的印象,她的温顺、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胜感慨。
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为什么子君会在这个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灭亡呢?究竟是什么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表达上还略嫌生涩的话曾令涓生非常高兴,他从中看到了子君的独立和坚强。
然而,事实上子君是没有学会独立的。
所谓“独立”应该是自己主宰自己,而这一点又建立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所以她刚从家庭中脱离出来,又把自己全权交给了另一个人来主宰。
表面上看来私奔是一种了不起的举动,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一次权力的转手罢了。
她拒绝做一个封建家庭的乖女儿,却心甘情愿地做了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主妇。
倘若子君目光远大,投奔一个成熟的,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过只是一个思想尚还幼稚,却又自以为进步的青年。
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进步思想,但又喜欢将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贫寒,经济上十分拮据,还没考虑清楚面包和爱情的关系,就不负责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
他将子君理想化了,他以为她是坚强、独立、富有进步气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一旦子君见了他的无力,见他也必须为生计奔波,她也不得不为他变成一个家庭主妇。
涓生和子君其实都厌倦这种生活,但他们都无力改变,当现实和理想产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来顺受了,然而涓生却不能忍受,他认为子君违背了他的理想,于是归咎于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软弱、善良,他赶她,她就走了。
其实他们合筑一个家时子君也卖掉了自己的金首饰,她完全有留下的权利。
但子君压根儿没想到这些,她归根到底太幼稚,太单纯了,她过于浪漫,看爱情重过一切,所以当涓生说不再爱她时,她便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争取了。
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浅一些。
电影《伤逝》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电影《伤逝》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电影《伤逝》观后感电影《伤逝》观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小说的同名电影。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电影的一开头用一只狗引我们到达涓生的所在地——曾经涓生和子君生活的地方。
在大片的黑暗中,只有涓生的蜡烛微微的亮着。
整个房间里回荡着涓生低沉的声音,语气透露出对子君逝去的惋惜,和自责。
整个画面让人们陷入子君的感情世界。
慢慢的画面迎来了亮光,我们进入了子君的回忆。
靓丽的紫藤花点缀着小屋。
涓生时不时走出屋子张望,满脸焦急,对于像子君走路声音的人也表露出厌恶之情。
在等待中,他回忆起昨天看电影的情景——子君被女主的勇敢,敢于冲出丈夫枷锁的行为深深的吸引。
但因为急着回家的原因而没有看完。
这为后来子君来到后,在说出要冲出枷锁时的纠结做出铺垫。
子君想,最后女主怎么了?是找到了自己的爱的人,快乐的生活?还是堕落了?但最后子君还是坚信女主获得了幸福。
自己也冲出了封建家庭。
在结束见面的结尾,确定自己信念的子君,走路也透出了许多自信。
好似在告诉别人:“看,我敢向封建家庭说不!”后来,涓生和子君找房子,一堆家庭妇女和孩子们围着子君看。
看看这个和爱人私奔的人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在之后生活在一起的画面,色调都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好似就表明了子君在婚后的生活中一点点的开始套入中国传统妇女的圈套。
一遍一遍的重复着当年告白的场景,让涓生开始对子君才生厌烦的感觉。
在画面中,经常插入子君以前的行为举止,但转眼便有回到现在:子君做着衣服,这样的方法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也看出了子君的变化,也可以理解涓生的内心,和慢慢滋生的厌恶。
一直到他们分开,到涓生的离去。
整个电影,和小说一样是按照涓生的视角来写的,从一开始子君的勇敢,到后来子君的堕落。
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伤逝》的小说文本和镜头语言之比较
降了。 通过比较, 我们认为,伤逝》 《 这部电影在保留原著浓 郁凝重风格的同时, 使原作得到升华, 破蛹成蝶为一部新
的艺术作品。 具体说来 , 以下方面呈现了导演的别具匠心 、 苦心孤诣的独到特色:
一、以“ “ 阿随寻主” 拉开故事的帷幕。 《 伤逝》 的第一句话说“ 如果我能够, 我要写下我的悔 恨的悲哀, 为子君, 为自己。这是全文的总纲, ” 小说就是通
过追悔这种叙事形式来达到涓生的 自我谴责的。 而电影
《 伤逝》 却是以在风雨中穿巡寻找故主的京吧狗— 阿随 开场的。 夜幕中, 凄风苦雨, 伴随打更人浸在水洼里的深一
脚浅一脚的步履 , 阿随出现了 , 它难过地从鼻子里发出呜
收稿日 期:2006- 04- 18 作者简介:钱娓, (1978- )女, 岳阳 深圳市 湖南 人, 福田区 竹林中 学教师。
言有没有和小说文本相得益彰 , 从艺术上是提升了还是下
在寒肃而苍茫的夜色中, 那匹单薄瘦弱的身躯显得格外孤 寒无助 , 惹人怜爱。 一个远景拉开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典型北京胡同— 吉兆胡同, 随后一个特写 : 孤窗那盏橘 黄的灯传达着家的安全和温暖。 小狗寻家的片场, 即设置 了故事悬念又渲染了一种悲酸凄苦的气氛, 为爱情婚姻理 想的破灭奠定了一个“ 的基调 , 悲” 定了一个“ 的主旋 酸” 律。 尤其和片尾阿随的扑门而人 , 与涓生泪眼相凝视的细 节形成照应, 使整个故事相当连贯完整。 二、 影片音乐和影像的“ 声画对位” 。 写爱情 , 小说里只蜻蜓点水般点到了涓生和子君相识 时的环境 :老槐树新叶、 紫白的藤花;抒发一句“ 唉唉, 那是 怎样宁静而幸福的夜呵”外加直接的一句议论 : 她爱我, ; 是这样地热烈 , 这样地纯真; 最后精心暗示了一个为涓生 羞于提起但为子君百品不厌的求爱细节:跪地示爱。 但我们的电影却做到了影片音乐和影像的“ 声画对 位”水华的这部电影找来杜鸣心这位曾留学苏联的中国 。 作曲家配乐 , 乐画相配, 声乐对位, 和谐美好, 天衣无缝 , 恰 到好处 ;暮春时分 , 百花争艳, 妮紫嫣红 , 彩蝶翩跃 , 雏鹰试 啼, 喜鹊惆啾 , 洋溢着浓郁的欢欣和生命的喜悦……这一 切都浸染在欢快活泼而又明朗的音乐中。 踩踏着愉悦明朗 的音乐, 涓生和子君缝蜷的身影在菇郁的粉红色桃林中时 隐时现。 天际正燃烧着彩云, 霞光照得人面若桃花, 鸟儿的 惆啾似乎在为他们祝福, 百花的怒放似乎在为他们的爱情 庆贺。 也有下雨的时候: 春雨如针 , 密密斜织, 涓生和子君 共顶一把小伞 , 漫步烟柳岸 , 寻踪圆明园。 人如画中人, 乐 如青春歌, 景如生命在态肆……多么和谐统一! 即使感慨夜的宁静和幸福 , 电影也配备了如诗如画的 背景: 墨蓝的天空悬挂一轮温暖的圆月, 朗照着的银亮的
形式的继承与主题的削弱——浅论《伤逝》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
浅论《 伤逝》 小说到 电影的转换 从
殷
: 士 ,口
( 南京 师范 大学文 学院 江 苏・ 南京
中图分类号: 6 1 0 文献标识码 : A
204 ) 10 6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0 ~ 7 — 2 17— 8 42 1 10 6 0 1)
电 影 的 过 渡 ,总体 上 完 成 了从 文 本 语 言 到 影 像 语 言 的跨 越
光也觉得格外黯淡。 [t ”1涓生给她 的行为强加上 了似是而非 2 3
的 心理 感 受 。实 质 上 在剥 离 了涓 生一 系列 主 观 叙述 之 后 , 可 归 纳 出 子 君 明 晰 的客 观 行 动 线 索 — — 自由恋 爱 、 自愿 同 居 、 遭 抛 弃后 的 自我 道 路 选 择 。有 观 点 认 为子 君 回 归封 建 家庭
wo t hikig t t e d ptd wo k . rh t n n oo h ra a e r s
的矛盾个 体 ,她在挣脱 旧式家族束缚 的同时深受男权 的压
制。她是一位不愿轻易沉 沦的女性 , 在涓生失业后她反而给
予 安 慰 鼓励 , 现 了女 性 坚 韧 品 格 与 包 容 心 态 。“ 表 我是 我 自 己的 , 们谁 也 没 有 干 涉 我 的权 利 !”1 是 千 千 万 万 中 国 他 t 2 这
Yi i n Je
Abs r tThemo i, c e ie r m u Sno e r g e ” tac v ewhih d rv sfo Lu x n’ v l”e r t , i e is h ln ua e sr cur a sye f t e rgna. I nh rt t e a g g , tu t e nd t l o h o ii 1 t c a e fom t wrtn fr h ng s r he ii g o m t t e m ut - e i fr i a o h li m da o m n
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的共性分析
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的共性分析
张艳;程南希
【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31)6
【摘要】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张艳;程南希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音乐系,江西,南昌,330029;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教教育与音乐教育系,江西,南昌,33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2;I210
【相关文献】
1.艺术形象从客体到主体的转换和升华——解读小说《伤逝》到歌剧《伤逝》的重塑模式 [J], 王永慧
2.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音乐表述——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J], 赵娜
3.论歌剧《伤逝》的结构设计与故事内涵——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J], 赵娜
4.歌剧《伤逝》中的重唱分析
——以片段《紫藤花》为例 [J], 冀怡锦
5.分析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
——以歌剧《伤逝》为例 [J], 张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歌剧《伤逝》
论歌剧《伤逝》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它是由王泉和韩伟,施光南先生作曲,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他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
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他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中主要介绍鲁迅,施光南的歌剧《伤逝》及几首著名的唱段。
关键词:鲁迅;施光南;《伤逝》AbstractRegret is the history of opera , first lyric opera , it is by WangQuan and ShiGuangNa dose limits , according to Mr Luxun , the composing of the novel , his music operas from western opera forms , widely used the aria ,XuanXuDiao ; Duet ; The human ; Chorus ; BanChang etc rich variety of vocal music genre . In China in form 1930s art absorb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 rich operas ballad colou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1980s , he is Chinese national opera , one of the important harvest creation . This article mainlv introduces the opera ShiGuangNa lu xun , and some of the famous relates the ballad .Key words:luxun; ShiGuangNan; The death of目录引言(绪论) (1)1 小说《伤逝》 (2)1.1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2)1.1.1 鲁迅生平简历 (2)1.1.2鲁迅主要作品 (2)2 歌剧《伤逝》 (3)2.1 《伤逝》的词、曲作者 (3)2.1.1词作者简介 (3)2.1.2时代歌手——施光南 (3)2.1.3施光南主要作品 (3)2.2歌剧《伤逝》 (3)2.2.1歌剧《伤逝》简介 (4)2.2.2《伤逝》的剧情 (4)2.2.3《伤逝》几首著名唱段 (4)2.2.4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6)3 我对歌剧《伤逝》的体会 (7)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绪论)大型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于1981年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的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年代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与仿徨的青年形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鲁迅生平及文学作品简介
鲁迅生平及文学作品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文集选《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
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
电影《伤逝》观后感
电影《伤逝》观后感《伤逝》是一部由优秀导演执导的电影,于XXXX年上映。
这部电影透过深情的故事和精良的影像技术,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剧情简介《伤逝》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主角小云是一个乡村小学的老师,她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地教育着学生。
然而,不幸的是,小云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绝症,她的生命开始倒计时。
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小云选择了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教育和爱的传递上。
情感的触动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小云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小云在面对绝症的困扰时并没有沮丧和消极,而是选择了坚强和乐观。
她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尽力改变学生们的命运,让他们得到教育的机会。
这种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正让我感到钦佩和震撼。
与此同时,电影也通过小云的爱情线索展示了爱和陪伴的重要性。
小云与男主角张阳之间的爱情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爱的慰藉和力量。
他们彼此扶持、相互陪伴,共同面对小云生命的最后阶段。
这种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也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中的真爱和陪伴的意义。
影像与音乐的契合《伤逝》在影像和音乐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电影运用精美的摄影技巧,将自然景色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每一帧画面都令人沉浸其中,让观众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角色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亮点。
音乐巧妙地融入到剧情中,为观众营造出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特别是在关键场景中,配乐充分表达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探讨的主题《伤逝》除了温情感人的故事外,还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主题。
其中最突出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死亡的威胁,小云选择了坚定地活在当下,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改变他人的生活。
这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让我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和爱。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是教育的力量。
小云作为一名教师,尽职尽责地教育着学生,并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电影通过小云的故事,反思了当前社会教育的问题,并呼吁每个人都能够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800字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800字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800字(精选21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800字 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800字 2《伤逝》是鲁迅探索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写作的一篇小说,这在鲁迅的两个主要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鲁迅《伤逝》
四、悲剧原因
‹一›根本原因:封建礼教的制约。
‹二›主人公思想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原因 : 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子君在同居之后变成 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 ‹三›最直接的原因:经济上的困顿
。。。。。。
五、艺术特色
‹一›手记的叙事方式。小说采用的是“第一
人称”,易于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 界,展现出一个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 程。 ‹二›浓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小说开头“如 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 君,为自己。”一开始的表白就在抒情,使 整篇小说围绕着悲剧的气氛,也使读者在阅 读时感到非常压抑。这样就更进一步加重了 悲剧的气氛,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量。 ‹三›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例如,对子君的 描写,抓住了她不同场合下眼神的特点,将 她的个性真切地表现出来。
二、故事情节
开端:新式思想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陶下 为爱结合
发展:沉溺于安宁的生活 生活寡淡
高潮:隔阂日益加深 子君失望离开
结局:难以寻觅新路 陷入悔恨空虚
三、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形象: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 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追求婚姻自主。
恋爱前,性格纯真、有求知欲;恋爱中,快乐、勇 敢;同居时,内心空虚;分手后,坚强、无助。
鲁 迅 《伤 逝 》
《伤逝》简介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创作于 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 集《彷徨》。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 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 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 君的爱情悲剧。
电影《伤逝》(1981)海报
一、写作背景
20年代初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着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口号。 鲁迅1923年12月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时提到这样一个 问题:“娜拉走后怎样?......她除了觉醒的心,还带了 什么去?倘只有一条诸君一样的紫色绒绳的围巾,那可是 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玩偶之 家》) --冲破了家庭束缚是否就有出路? 鲁迅虽主张个性解放,但也能认识到这种个性解放的局限 性以及可能导致的悲剧。
《伤逝》读后感_读《伤逝》的感想作文
《伤逝》读后感_读《伤逝》的感想作文《伤逝》读后感一、书籍简介《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二、内容简介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
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
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
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
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三、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的共性分析
c t e h betc aatr t so “ ie g u ”t ce t m s h m .T i at l a o c mp r h p r f a h ste o jc h rc i i f ZT n H a o ra u i te e h s r c i t o ae te o ea o c esc e c i e ms
o r ge ”c n alb o aa a d t e mu i ' s tme t on i e t o e  ̄ n rai g wa , h e it n o v t , f“ e r t a l e s n t, n scs t e n i cd swi n v l a r t y i te d p ci fl e mo i h a c h n n o o f
Ab t a t T e Op r f “ g e ”i t e o e a o e s me n me b h a g a i o o ro h 0 t n i e a y o sr c: h eao Re r t s h p r ft a a y S i h Gu n n n h n u f t e 1 0 h a n v r r f s L u n t e e r 9 0 , n ft e r p e e tt e wo k f i e e n t n lo e a r ae i h w s p r r ain u X n i h a l 1 8 s o e o e r s n a i r s o n s a o a p r s c e td n t e e t e a c e t y h v Ch o o
发 掘 二 者 的 共 性 , 而 达 到 细 致 而 完 整 地 演 绎 歌 剧 女 主人 公 子 君 的 形 象 ; 从 同时 能 更 好 地 理 解 整 部 作 品 , 握 其 思 想 把 感情 。
再谈电影《伤逝》的改编
再谈电影《伤逝》的改编作者:刘燕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其文学作品思想深邃,耐人品读。
要对鲁迅文学作品进行改编,需要把握住原著的精神实质和基本风貌。
电影《伤逝》的改编忠于原著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再现了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并运用多种电影语言进行叙事,丰富了原著在荧屏上的表现力。
研究鲁迅的作品及由鲁迅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意义重大。
本文便从主题思想的忠实、故事情节的忠实、真实场景的再现、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再谈电影《伤逝》的改编。
关键词:《伤逝》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场景再现电影语言忠实原著电影《伤逝》改编于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拍摄于1981年,水华导演。
本片荣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年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等。
其主题深刻,构图优美,表演细腻,音乐紧扣情节。
鲁迅先生的文章以深刻见长。
要想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改编成具体、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力。
鲁迅的地位及影响力决定了改编他的同名小说应尊重并遵循小说的叙事风格、故事情节、思想主题,否则,公众会认为作品冲淡了小说原有的严肃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电影《伤逝》的改编基本忠实于原著。
一、主题思想的忠实小说《伤逝》主要讲述了旧制度下涓生和子君二人在社会压力、个人矛盾状态下最终分离,导致子君凄然死去,涓生无限愧疚的爱情悲剧。
“小说的重心可能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的婚姻‘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
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
”①《伤逝》诞生于鲁迅的彷徨期,这种彷徨不仅指他社会思想立场方面的矛盾,而且也应该包括他在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对个体生命意义把握上彷徨苦闷的心境。
最新电影《伤逝》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电影《伤逝》观后感电影《伤逝》观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小说的同名电影。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电影的一开头用一只狗引我们到达涓生的所在地——曾经涓生和子君生活的地方。
在大片的黑暗中,只有涓生的蜡烛微微的亮着。
整个房间里回荡着涓生低沉的声音,语气透露出对子君逝去的惋惜,和自责。
整个画面让人们陷入子君的感情世界。
慢慢的画面迎来了亮光,我们进入了子君的回忆。
靓丽的紫藤花点缀着小屋。
涓生时不时走出屋子张望,满脸焦急,对于像子君走路声音的人也表露出厌恶之情。
在等待中,他回忆起昨天看电影的情景——子君被女主的勇敢,敢于冲出丈夫枷锁的行为深深的吸引。
但因为急着回家的原因而没有看完。
这为后来子君来到后,在说出要冲出枷锁时的纠结做出铺垫。
子君想,最后女主怎么了?是找到了自己的爱的人,快乐的生活?还是堕落了?但最后子君还是坚信女主获得了幸福。
自己也冲出了封建家庭。
在结束见面的结尾,确定自己信念的子君,走路也透出了许多自信。
好似在告诉别人:“看,我敢向封建家庭说不!”后来,涓生和子君找房子,一堆家庭妇女和孩子们围着子君看。
看看这个和爱人私奔的人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在之后生活在一起的画面,色调都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好似就表明了子君在婚后的生活中一点点的开始套入中国传统妇女的圈套。
一遍一遍的重复着当年告白的场景,让涓生开始对子君才生厌烦的感觉。
在画面中,经常插入子君以前的行为举止,但转眼便有回到现在:子君做着衣服,这样的方法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也看出了子君的变化,也可以理解涓生的内心,和慢慢滋生的厌恶。
一直到他们分开,到涓生的离去。
整个电影,和小说一样是按照涓生的视角来写的,从一开始子君的勇敢,到后来子君的堕落。
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为了突出子君的变化,采用插入回忆的手法,也很巧妙。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 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热恋的深情
结合的喜悦
失业的惶惑
破裂的痛苦
分手的绝望
沉痛的悔恨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鲁迅解读《伤逝》】 鲁迅解读《伤逝》】
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 娜拉走后怎样 ? ——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 意见的。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 意见的 。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 , 说一个 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 再也没有路走, 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 , 再也没有路走 , 终于 堕落, 进了妓院。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堕落 , 进了妓院 。 ……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 ,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 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 不是堕落 , 就 是回来。 ……所以为娜拉计 所以为娜拉计, ——高雅 是回来 。 …… 所以为娜拉计 , 钱 , —— 高雅 的说罢, 就是经济, 是最要紧的了。 的说罢 , 就是经济 , 是最要紧的了 。 自由固 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人 类有一个大缺点, 就是常常要饥饿。 类有一个大缺点 , 就是常常要饥饿 。 为补救 这缺点起见,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这缺点起见 , 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 在目下 的社会里,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 的社会里 ,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 第一 , 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第二, 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 ; 第二 , 在 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 可惜我不知 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 或 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谈电影《伤逝》的结构
作者: 傅燕南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38页
主题词: 涓生;《伤逝》;原著;影片;电影;小说;鲁迅先生;爱情悲剧;主观叙述;观众
摘要: <正>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影片《伤逝》,在结构形式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以涓生的内心独白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
这些内心独白有的是涓生痛苦的自责和追悔,有的是他与子君交往的片断回忆,有的是他对子君的议论和对生活的认识,有的是交代、叙述了次要情节……据粗略统计,这些内心独白约有三千五百多字,是原著字数的四分之一。
大量的内心独白不仅揭示了男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使影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且贯穿起影片中的所有场景,起了整部影片结构的骨架子作用。
影片导演水华同志所以要采取这种主观叙述方式,很显然是为了忠实于原著的涓生手记形式,以便尽力表现出原著的艺术成就,保持原著独特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说《伤逝》到电影伤逝
《伤逝》是鲁迅在 1925 年 10 月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五四”时期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涓生和一个从旧家庭中走出来的新式女性子君的形象,并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从而向我们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悲剧。
这部小说在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应,并且在 1981 年被改编成为电影。
电影《伤逝》是导演水华在 1981 年拍摄的一部体现鲁迅原著浓郁风格并且加入了独特视角理解的一部作品。
电影《伤逝》非常忠实于原著,深刻体现出鲁迅原著的风味,但是又不仅于此,在影片中有很多增删改的地方,进一步丰满了鲁迅原著的血肉,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首先从小说和电影的叙述顺序讲起,小说的第一句话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是小说总的纲领,也是小说在后半部分所着重体现的,小说就是以此拉开全文的叙述。
而电影在开头采取的是倒叙的手法,以“阿随寻主”拉开故事的序幕。
电影开场就是京巴狗阿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寻找故主,夜幕中,阿随在雨中难过地发出呜呜咽咽的寻唤声,走走停停,眼睛还不时地注视着前方,是那么地茫然。
如此寒冷而又凄惨的夜和狗渲染出了一种悲惨凄苦的气氛,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埋下的隐藏的伏笔,这不可不谓是电影导演对原著的深刻理解而所作出的独特的剪辑,而且与片尾阿随的扑门而入相呼应,使得整个故事连贯完整。
其次是电影在内容上的增加,所有的这些增添都是围绕在以原著为中心的周围,给文字简洁意味深长的原著添加血肉,使得电影在整体效果上更加形象,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时代现实,充分显示出“五四”时期时的真实社会氛围。
1、观看戏剧
小说文本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子君看易普生的《玩偶之家》,但是导演联系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大胆地添加了子君观看这一剧作,使得子君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玩偶的地位,以至于心中大受震撼而不愿意离开,直到涓生指着手表给子君看,暗示她该回去了,这时子君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座位,要离开的时候还转过头来瞄了一眼还在台上出演的剧作。
这一镜头之后便是子君离开叔父到涓生那里,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观看戏剧为这一镜头做了铺垫,使得子君喊出这一标志性的话语不至于太唐突。
2、双方表白
小说并没有费很大的笔墨直接描写涓生向子君求爱,只是通过涓生的心理感受和模糊的回忆,从侧面向读者暗示涓生求爱成功。
而电影则通过一组生活镜头细腻生动地刻画出当时涓生表白时的情景:子君缠着毛线团,脸上还略带羞涩,而涓生手上毛线来回绕,两眼深情地望着子君,偶尔还深思着怎么向子君表白,突然涓生停下来了,子君拉了拉毛线,似乎是在暗示着什么。
突然涓生回过神来,深情地凝视着子君,看得子君不好意思,脸色由青白变得绯红,羞嗒嗒地把脸转过去,而此时涓生大胆地冲过来,握住子君的手向子君表白了。
如此生活化的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双方表白的过程,给原文简单的回忆增添了不少血肉。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前后两个情节毛线缠绕的不同情况。
毛线在两个情人间来回不停地绕,暗示着两人之间爱情的缠绵;而当两人感情逐渐疏淡,面色日益冷怨之后,电影中同样有一个绕毛线的情节。
只不过这一次是子君含情脉脉地鼓励涓生缠毛线,希望回到过去的温存,但是这时毛线居然断了,这也暗示着两人关系的终结,最终无可挽回。
导演通过这两处细微的情节讲述了两人感情由亲密走向毁灭。
3、社会环境的描绘
鲁迅小说的原文并没有很详细描绘当时社会的具体环境,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给深刻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导演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弥补了这一空缺。
电影导演用了许多个。
还有一个讽刺镜头描绘出一幅热绕无比的街头庙会:耍猴的、卖油饼的、开茶馆的。
的场面就是一群民国救世军大唱太平歌,而满地却爬着乞讨的人,这一场景就可以从侧面反
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仍然是那么的贫穷且黑暗。
子君抱着叭儿狗阿随在人群中看热闹,而涓生则在书摊边惊奇地发现了一本英文版的《穷人》,着暗示着两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可能是对他们后来分离的暗示之一。
另外岔雪花膏的小东西和局长的耳机在茶楼边交头接耳,为以后涓生被辞退买下了伏笔。
4、外国人遇中国军队
外国人遇到中国军队这一情节在鲁迅的原文中是没有的,而是作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自己刻意加进来的,这对表达主题、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说《伤逝》在写涓生遗弃阿随后写到“我一回寓所,觉得又清静得多了”,这很明显地表明涓生在遗弃阿随后市直接回家的,而电影则在这里精心设计了表现旧中国腐朽黑暗,受制于外国人(用涓生的话来说就是奴才)的镜头。
街道上是惊慌失措的人们,一群警察拿着警棍在街上赶着人们到街边去,让市民滚开,维护者他们所谓的秩序,为即将到来的人开道,这一粗暴的维护秩序把老农的柿子给掀翻了被无数双教任意地践踏,还有讨饭的小孩被军阀模样的兵斥骂着,推着撵着到墙角。
而这时一队军队护卫着一辆军车过来了,里面坐着的是留着两撇八字胡子的军阀头子。
而更为戏剧性的是,这军队遇到一对外国夫妇和他们牵着的一条狗,大家在看这一段的时候肯定很想知道到底谁会给谁让路。
马队的到来让这队夫妇的小狗狂吠不已,而这对外国夫妇也毫不畏惧,很悠闲地牵着狗往前走,而骑着马的军阀都绕过这对夫妇。
突然一个小孩子从中间冲出来,似乎是要向那对外国夫妇乞讨,但却一把被一个军警一把抓住了往外就是一甩,结果小孩子摔倒了,碗摔破了,军警口里还骂个不停。
而这时后面的车队跟这对夫妇相遇了,而此时他们的叭儿狗也不走了,围着墙角似乎在嗅着什么东“皇帝”西,后面的车队也不走了,全城的百姓、军士、、乞丐等等都在静候着宠物狗撒完尿,直到那宠物狗撒完尿,车队才绕过离开了。
多么离奇的一幕啊,一个军阀的车队居然要给这条洋狗让路,多么悲哀啊。
中国人居然连外国的一条狗都不如,真如涓生所说“奴才”!水
华导演对于鲁迅小说《伤逝》的改编还是很成功的,不但忠实于原著,俄日切尔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剖析当时的社会。
电影《伤逝》是对原著的添血加肉,更加形象地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