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孔子学琴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上午
下午
第节
课题
四年级第八单元第 29 课《孔子学琴》
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
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
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本课的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

相传他的
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近孔子。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
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理解:毕敬厌倦诚恳如痴如醉戛然而止席地而坐顺畅
悦耳
知道:厌倦、诚恳的近义词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

(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

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会弹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顺畅自然、悦耳动听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令师襄如痴如醉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练习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2、摘抄孩子练琴、师襄听琴的句子。

3、收集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相关知识链接
孔子——中国民办教育的伟大先师
孔子施教的突出特点是以德为本。

孔子认为,人到社会上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所以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上。

他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志气、高尚无私、于国于家有用的人。

在《论语》一书中,他言及道德培养553处,申论了诚、敬、信、爱、智、勇、敏、慈、亲、正、廉、义等多种道德品质的内涵和要求。

他的道德教育涵盖了思想观点、政治态度、意志性格、品质以及才智勇等全方位的修养。

这种首重德育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孔子办好私学取得社会承认又能传播后世的最根本的因素。

对于教学方法,孔子提倡“学”、“思”、“行”相依相辅,即著名的“见闻之学”、“思闻之学”和“习行之学”。

孔子认为,通过耳闻目睹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所以他十分重视见闻之学,强调多闻、多见、多识、在闻见中博取,在博取广识的基础上择善而从。

但他并没有陷入经验论中。

他同时认为,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需亲身直接经验,必须依仗前人已积累的知识来发展自身,即通过读书广泛学习历史、文化,用作现实的借鉴。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编写组成员:审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