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宁夏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经验

摘要:阐述了宁夏地区多年来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经验。

关键词:宁夏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

据宁夏第2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3684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水土流失涉及全区19个县(市、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局部地区有重力侵蚀。全区因水土流失年输入黄河泥沙1亿t。

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的过渡性、复杂性和严酷性,导致宁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宁夏属中温带至暖温带半温润一半干旱一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气象灾害频繁;从土壤看,灰钙土、黄绵土、风沙土广布全区;从植被看,宁夏以草原植被为主,而草原等级较低,森林资源贫乏,居全国之末;从分区看,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宁南山区,地面坡度大,地形破碎,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团聚力和胶结力弱,土壤渗蓄能力差,抗蚀能力差,加之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构成了水蚀的主营力;中北部干旱草原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处东部季风与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加之地面植被度低,土壤又多为沙质土,风力成为侵蚀主营力。

1.2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人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诱发和加速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及人为破坏,形成了两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一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越

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由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积累甚微或负积累,失去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缺少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是造成我区中部及南部山区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资源损失严重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使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剧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严重下降,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沟壑面积扩大。经测算,项目区年均损失川台地约1300hm2,流失有机质约120万t,全氮9万t,全磷25万t,形成了“水土流失-生产能力下降-贫困”的恶性循环。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

2.2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林草植被的大量破坏,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加剧了干旱、洪水和其他灾害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干旱和沙尘暴,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对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3 淤塞河流、淤积水库等沟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水库,缩短水库使用寿命,严重影响行洪调洪、蓄水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对工程安全构成了威胁。宁南山区大部分水库南于淤积防洪能力降低成为病险水库,保灌面积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1/3,有些水库已完全丧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库迎汛”的运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无水的状况。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主要经验

3.1 社会公众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

自从199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米,水土保持行业加大宣传执法力度,通过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和新闻媒体的正反面宣传,加之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变及社会舆论的渲染,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对水土流火造成的危害和对生存环境的威胁认识到位,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过去对交通、电力、煤炭行业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工作都是被动的,而如今这些行业都是主动要求,积极配合。不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建设单位,或者是大中型介业主动落实“三同时”制度,积极申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治理的良好局面。目前已建的高速公路、火力发电厂、大型水利工程等都能认真按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主体工程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相协调,达到了整洁、舒适、美观的要求。

3.2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防治思路

自从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由过去的单纯治理逐步转变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多年来贯彻和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过程,也是逐步探索和思路调整的过程。宁夏的国土面积虽小但类型区复杂,必须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形成预防监督、自然修复、重点治理、项目监测的四大格局,形成了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总体布局:宁夏北部石嘴山市和银川市周边工业区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为主;宁夏中部干旱草原区,人口密度小,尽量减少人为生产活动,主要依靠自然修复功能恢复生态;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是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必须采取以大支流为单元分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南部黄土丘陵区的措施布局上,探索出西吉县聂家河流域坝窖池联合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模式,已在南部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大项目区的规模治理是“十五”期最成功的水土保持举措,另外在开发建设项目和大项目区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3.3充分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了全面禁牧

我区在总结多年水土流失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念,并且在政策上和技术上通过试点工程的成功探索获得了经验。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机遇,于2002年8月果断做出

了在2003年5月1日以前自治区境内全面禁牧的重大决定,并且按期实施。宁夏率先在全国实施以省为单位的全面封山禁牧工程,这是一项以政策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也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行政措施,经过3年多的植被恢复,生态效果十分显著,尤其是对我区生态非常脆弱的中部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农业部门、林业、扶贫和环保部门利用部门项目配合全区禁牧实施了一些配套项目,为禁牧成果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尽管我区中部这几年遇到了特大干旱,但全面禁牧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是用人工措施无法实现的。实践证明,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自然的因素和力量解决了多年困扰人们的问题。生态修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在水土保持历史上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在特定范围可以花小钱解决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