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向量开辟几何问题求解新途径_秦伟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n
=
h( x0 )
> 0,从而( x - 1) ex
- x + 2 ≥ 0 恒成立. 综上,a 能取得的最大整数为 1. 评注 在上述求解过程中,对 a = 2 的验
证是关键环节. 从已知的必要条件入手,取特 殊值等手段都是 探 路 ,而 不 是 解 答 的 全 部 ,必 须再对充分性进行严谨的验证. 对充分性的 验证体现了学生对推理证明步骤完整性这个 数学本质的把握 ,而 注 重 数 学 本 质 的 考 查 ,是 素养立意命制试题的重要视角. [5]
%
C
B
Q
P
P
G
A
C
A
图6
M
B
图7
例 10 如图 7,已知点 G 是 OAB 的重
心,过点 G 的直线与 OA、OB 分别交于点 P 和
点 Q,且OOPA
=
h,OOQB
=
k,证明:
1 h
+
1 k
= 3.
证明 连接 OG 并延长交 AB 于 M 点,由
G 为重心,可知点 M 必为线段 AB 的中点,从
而O→M =
高,求证: 它们相交于一点.
分析 本题如果从纯几何方法上下手,
会十分困难,但用向量法则能显得非常巧妙.
证明 不妨设 AD ∩ BE = H,如图 4,下
证 CH ⊥ AB. 由 AD ⊥ BC,BE ⊥ AC,得A→H·B→C = 0,B→H
·A→C = 0.
又A→H = C→H - C→A,故( C→H - C→A) ·B→C = 0, C→H·B→C = B→C·C→A; 同理,由B→H = C→H - C→B,可 得C→H·A→C = C→B·A→C = B→C·C→A.
于是C→H·A→C = C→H·B→C,即 C→H·( A→C - B→C) = 0,可得C→H·A→B = 0,亦即 CH ⊥ AB.
由 CF、CH 共线,得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H.
例 8 在 正 方 形 ABCD 中,E、F 分 别 是
AB、BC 的中点,求证: AF ⊥ DE. 证明 选取基底{ A→B,A→D} ,由 E、F 分别
是 AB、BC 的中点,得A→F =
A→B +
1 2
B→C
=
A→B +
1 2
A→D,
D→E = D→A +
1 2
A→B =
1 2
A→B - A→D.
由 ABCD 为正方形,得 | A→B | = | A→D | ,A→B
第 11 期
高中数学教与学
·A→D = 0,从而A→F·D→E =
1 2
A→B2 -
1 2
(
O→A
+
O→B)
.
由
OP OA
= h,OOQB
= k,得O→A =
1 h
O→P,O→B =
1 k
O→Q,从而
O→M =
1 2
(
O→A
+
O→B)
=
1 2h
O→P
+
1 2k
O→Q.
又O→G =
2 3
O→M,故O→G
=
1 3h
O→P
+
1 3k
O→Q.
由
P、G、Q
三点共线,得
1 h
+
1 k
= 3.
评注 例 6 也可以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
例 6 如图 3,在 ABC 中,D 为 AC 的中
点,E 是 AB 边上的点,且EAEB
=
1 2
,CE
和
BD
交
于点 F,求FBDF 的值.
解 设BBDF = μ,CCFE = λ,则由点 D 为 AC
的中点,得
B→D =
1 2
(
B→A
+
B→C)
,
B→F
=
μ
1 2
(
B→A +
B→C)
=
1 2
μ
B→A
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不妨设 | B→C | = 2,则 B( 0,0) ,C( 2,0) ,A( 0,2) ,D( 1,0) .
设点 F( x,y) ,则 B→F = ( x,y) ,A→D = ( 1, - 2) . 由B→F·A→D = 0,得
x - 2y = 0;
①
由A→F ∥ A→C,且A→F = ( x,y - 2) ,A→C = ( 2,
f '( x) = ex - 1. 当 x ≤ 0 时,f '( x) ≤ 0,f( x) 在( - ∞ ,0]单调减; 当 x > 0 时,f '( x) > 0, f( x) 在( 0,+ ∞ ) 单调增. 故 f( x) min = f( 0) = 1,可得 f( x) ≥ 1( x ∈ R) 恒成立.
三点共
线. 证明 设A→B = a,A→D = b,则B→D = b - a,
B→N =
1 3
B→D =
1 3
(
b
-
a)
.
于是,M→N = M→B + B→N =
1 2
a
+
1 3
(
b
-
a)
=
1 6
(
a
+
2b)
,M→C
=
M→B + B→C =
1 2
a
+
b
=
1 2
(
a
+
2b)
,从而M→N
=
1 3
M→C,即M→N 和M→C 共
式来解答,具体过程如下: 设B→F = λ F→D,在 ABF 中,A→F = A→B + B→F
=
A→B
+
λ
λ +
1
B→D
=
A→B +
λ
λ +
1(
A→D
-
A→B)
.
( 下转第 18 页)
·15·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9 年
当 x < - 1 时,H'( x) < 0,H( x) 单调减,
( ) 得
A→B2 + B→C2 + C→A2 + 2 A→B·B→C + 2 A→B·C→A + 2 B→C ·C→A = 0,化简得 a2 + b2 + c2 - 2bccos A - 2cacos
B - 2abcos C = 0,移项整理,可知结论成立.
例 5 设 AM 是 ABC 中边 BC 上的中线,
线,故 M、N、C 三点共线.
评注 三角形、梯形中的中位线定理证明
也都可以利用共线向量来证明
二、利用点乘
课本必修 5《解三角形》章节在证明正弦定
理的时候,介绍了两边点乘向量的方法,证明过
程显得快速简洁而且优美. 向量等式两边点乘
某一向量,利用数量积运算可以把复杂的式子
得到化简,从而得到需要的等量关系.
四、结构分析 合理赋值 例 4 ( 2012 年 湖 南 高 考 题 ) 已 知 函 数 f( x) = eax - x,其中 a ≠ 0. 若对一切 x ∈ R, f( x) ≥ 1 恒成立,求 a 的取值集合. 解 因为 f( x) 是 R 上的可导函数,由 f( x) ≥ 1 对一切 x ∈ R 恒成立,且 f( 0) = 1, 可知 x = 0 是 f( x) 的最小值点,且是 f( x) 的极 小值点. 所以,由函数取极值的必要条件,得 f '( 0) = ae0 - 1 = 0,解得 a = 1. 再检验: 当 a = 1 时,f( x) = ex - x,
例 3 在 ABC 中,求证: a = bcos C +
ccos B. 证明 由 B→C = B→A + A→C,在两边点乘向量
B→C,得B→C2 = B→C·B→A + B→C·A→C,从而有 a2 =
accos B + abcos C,即 a = bcos C + ccos B.
三、作向量平方运算
3 4
A→B·A→D
-
1 2
A→D2
= 0,故 AF ⊥ DE.
评注 利用类似方法,可以证明: ( 1) 勾
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 2)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是直角; ( 3)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六、利用向量坐标运算
向量 同 坐 标 建 立 联 系 后,给 纯 几 何 意 义
上的 向 量 加、减、数 乘,以 及 数 量 积 运 算 带 来
- BC2 .
评注 类似地,可用向量法证明: 平行四
边形两条对 角 线 平 方 的 和等于 四 边平 方 的
和.
四、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 内 选 定 一 组 基 底 后,任 一 向 量 都 可
唯一地表示成它们的线性组合. 利用这个唯
一性,可以得出方 程 组 ,解 出 所 需 要 的 数 量 关
系.
- 2) ,得
- 2x - 2( y - 2) = 0.
②
联立 ① ②,可解得 x
=
4 3
,y
=
2 3
.
故点
( ) F
4 3
,23
,由此易得
cos∠ADB
=
|
D→A·D→B D→A | | D→B |
=
槡5 5
,
cos∠FDC
=
|
D→F·D→C D→F | | D→C |
=
槡5 5
.
又 ∠ADB、∠FDC 同为锐角,故 ∠ADB =
很好的反映三点共线和两线段平行之间的位置
关系. 在已知的图形中,设定基底向量,把相关
几何量表示成基底的线性组合,观察它们之间
的等量关系,可以得到相应的几何位置关系.
例 1 如图 1,已知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点 E、F 分别在对角线 BD 的延长线上,BE =
DF,求证: 四边形 AECF 为平行四边形.
第 11 期 ○解题思路与方法○
高中数学教与学
巧用向量开辟几何问题求解新途径
秦伟伟
(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23)
向量是代数结构与几何图形的完美结合,
能兼顾研究对象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因
而向量法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平
面几何中有不少问题,如《数学》必修 5 课本上
用向量法证明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
% A
F
D
C
B E
D N
C
A
M
B
图1
图2
证明 由题意可得A→B = D→C,B→E = F→D,从 而A→E = A→B + B→E = D→C + F→D = F→C,故四边形 AECF 为平行四边形.
例2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M 为
BC 的中点,BN
=
1 3
BD,求证:
M、N、C
平面几何证明和运算中有不少涉及到线段
的等式关系问题,这时候向量的自平方就能发 挥价值,利用 a2 = | a | 2 这个公式,可把向量等
式转化为线段等式. 例 4 在 ABC 中,求证: a2 + b2 + c2 =
·13·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9 年
2bccos A + 2cacos B + 2abcos C. 证明 由 A→B + B→C + C→A = 0,两边平方,得
了很大的方便,也为利用“代数”的运算去处
理“几何”的问题搭建了桥梁.
例 9 如图 5,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 = 90°,D 是 BC 边上的中点,BE ⊥ AD,延
长 BE 交 AC 于点 F,连接 DF,求证: ∠ADB =
∠FDC.
%
y
A
F E
B
D
Cx
图5
证明 如图 5,以顶点 B 为原点,BC、BA 所
H( x) > 0,h( x) 单调增. 所以 h( x) min = h( x0 )
= ( x0 - 1) ex0 - x0 + 2.
由 H( x0 )
= 0,得 ex0
=
1 x0
,故
h(
x0 )
=3-
( ) 1 x0
+ x0
.
又
1 2
< x0
< 1,有 2
<
1 x0
+ x0
<
5 2
,所以
h(
x)
∠FDC.
评注 例 7 的证明也可以通过建系,转
化为向量的坐标运算达到证明高线共点的目
的.
七、利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形式 如图 6,在 ABC 中,若B→P = λ P→C,则A→P
=
1
1 +
λ
A→B
+
1
λ →C 的系数和
为 1,这就是定比分点的向量形式. 在涉及相
关问题时,用它可以巧妙解决问题.
1 2
μ
=
(
1
-
λ)
,
μ=
4 5
,
λ
=
3. 5
所以,BBDF
=
4 5
,从而FBDF
= 4.
% A
E FD
A
F
E
H
B
CB
图3
D
C
图4
五、利用数量积为零证垂直关系
如果 两 个 向 量 数 量 积 为 零,则 它 们 所 在
的线段垂直. 因此,几何证明中的垂直关系就
可以利用它来实现证明.
例 7 已知 AD、BE、CF 是 ABC 的三条
+
1 2
μ
B→C.
又B→F = B→C + C→F = B→C + λ C→E
= B→C + λ( B→E - B→C)
( ) = B→C + λ 2 B→A - B→C 3
=
2 3
λ
B→A
+
(
1
-
λ)
B→C,
由B→F 在基底B→A、B→C 下的分解式唯一 ,得
·14·
{ { 1 2
μ
=
2 3
λ,
解得
理,将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巧妙和优美发挥
得淋漓尽致. 巧用意味着灵活,学生在实际解答
相关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法门,显得捉襟见肘. 笔
者认为很有必要将常见的一些用向量法解决平
面几何问题作一些小结,以期利于高中数学老
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也利于同学们学习和
掌握这块知识.
一、利用共线向量
共线向量体现了向量所具有的方向性,能
-
1 e
- 1 < H( x)
< 0. 由 H
1 2
= 槡e - 1 < 2
0,H( 1) = e - 1 > 0,可 知 存 在 唯 一 x0 ∈
( ) 1 2
,1
使 H( x0 )
= 0,且当 x ∈ ( - ∞ ,x0 ) 时,
H( x) < 0,h( x) 单调减; 当 x ∈ ( x0 ,+ ∞ )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