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林伦伦)
趣谈潮汕方言中的植物名称
![趣谈潮汕方言中的植物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96002f0e0b1c59eef8c7b49e.png)
趣谈潮汕方言中的植物名称作者:詹晓悦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5期作为全国现今最古老、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潮汕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潮籍华人生活地区。
潮汕方言音韵独特,词汇豐富、语法特殊、古语义多、幽默生动、富有表现力。
在潮汕方言词中,就有不少的植物名称。
潮汕方言中植物名称的本义来源非常广泛,从时间维度来看,潮汕方言中的植物名称一部分来自于我国的古汉语。
潮汕方言保留了两汉六朝时期不少语音特点,甚至保留了秦汉以前的一些语音遗迹。
因此,潮汕方言词汇系统中部分植物名称也来源于当时的古汉语,如柳树、竹蔗等等。
这些植物名称随着语言的变迁有的已经消失在普通话中,但在潮汕方言中其保留着原始的词汇形式,如橄榄、菠薐、詹卜等等,显示出当前潮汕方言的独特魅力。
而有的因为在今天的普通话中保留了下来,与普通话的表达方式相近,如竹蔗、豆仁等等。
另一部分来自当地人近年来在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新词语。
随着新物种的不断传入,当地人在生活创造中根据特殊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赋予了这些植物独特的名称。
如“猪屎花”,是由于五色梅的传入,因为五色梅的枝叶与花朵中挥发出蚊蝇敏感的气味,具有很强的驱逐蚊蝇功效,但对人体无害,像猪屎一般,因此潮汕人就把五色梅称为“猪屎花”。
这种造词方法是将花“猪屎”气味的比喻与“花”字组合在一起,属于词汇材料法中的组合型。
从空间维度来看,潮州方言中植物名称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和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当中产生的。
一方面,当地人在劳动生产与文化发展中,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会根据潮汕方言的表达习惯,对一些植物进行命名,如“头毛菜”(发菜)、荷兰豆(豌豆)、乌豆(黑豆)、菜头(白萝卜)、北葱(洋葱)等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与西域、南洋等地的经济交流、历史上北方人口的多次南迁、近代以来潮人下南洋等活动,带来了潮汕当地与其他地区的物种交流,丰富了潮汕当地的语言词汇。
如上文提及的一些源自于古汉语的植物名称,就是在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中通过音译、意译等方式产生的,如橄榄、菠薐、詹卜等等。
《潮汕文化读本》小学版编写和教学的创新性、层次性与方言文化性
![《潮汕文化读本》小学版编写和教学的创新性、层次性与方言文化性](https://img.taocdn.com/s3/m/533a1a01fad6195f312ba6ef.png)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8No.5 Oct.2017第38卷第5期2017年10月《潮汕文化读本》小学版编写和教学的创新性、层次性与方言文化性林朝虹(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摘要:陈平原、林伦伦、黄挺主编的《潮汕文化读本》是一套教材型读本,既可以走进课堂具有教育课本功能,又可在没有课时安排的情况下作为学生自主阅读或家庭亲子共读的读本,兼具教材和读本两种功能。
它以文本为中心去解说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去推动方言教育;从文本触及的内容出发,自然引出知识点,组成了有关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通过“样章”的打磨去体会教材型读本及其创新性,使文化解说有层次地呈现;而方言文化性则让这套教材又兼具了方言文化教育读本特点。
在21世纪“海丝”战略语境下,《潮汕文化读本》的编写与教学实践,具有海内外交流的现实意义,将为其他民系乡土文化教育读本的编写以及方言文化教育提供潮汕民系成功范例。
关键词:《潮汕文化读本》;编写;样章;创新性;层次性;方言文化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17)05-0090-06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族群文化,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事、医药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潮汕文化传承
![潮汕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585e13956bec0975f465e218.png)
○潮州歌册与潮汕文化传承初探天爱晶儿(我的毕业论文)发表于2007-6-313:41:00潮州歌册是以潮州方言写作的长篇叙事唱本,是流行于潮州方言区即今汕头、潮州等市所辖各县以及福建省南部漳州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可归属于弹词的一种。
它是潮汕平原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俗称“笑(唱)柯(歌)”。
作为一种在广大妇女群众中流传歌唱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属于女子文化、俚俗文化而难以载入历册,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歌册的传播与流传对文化传播起重大作用,被誉为是潮汕民间文学之花。
一、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潮州歌册内容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古代小说、词话、弹词、本地时事、民间传说等。
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流,但也宣扬因果报应。
歌册既可以阅读,也可以朗诵、歌唱。
叙事性歌册多以七字句为主,四句为一首。
句式和字韵比较严谨,早期作品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篇幅的才转韵。
后来则较为自由,句式也开始丰富,有四字句、五字句和六字句,较为灵活。
潮州歌册唱腔丰富多样,有轻快的轻六调唱腔;有委婉哀怨的活五调唱腔;有恳切激动的反线调唱腔;还有三、三、四句式唱法、插白唱法等。
这种易学好唱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的欢迎。
歌册起源于何时,典籍和野史都没有记载。
有学者根据各种资料推断,从现存的200多种册本看,潮州歌册“产生年代最晚也不会超过明代,但产生的作品还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作于清代,直到民国初年还有人在写作”[1]。
关于歌册的渊源,有学者认为是由弹词、木鱼书、宝卷、畲歌、俗曲等唱本形式流入潮汕地区后发展的说唱曲艺[2],作品多是移植各种外地说唱文学,或改编自各通俗演义小说、杂剧话本、民间故事,或利用本地题材加工创作而成。
歌册以其通俗生动的形式,在特定的社会中流传了几百年。
关于“歌册”的定名,历史学家以及文学家对此都做出各自的看法。
这可能因为早期较短的歌文凭记忆朗唱,没有稿本,而较长一些的歌文只抄写在纸张上,凌散而未成册,当有了整齐而规格统一的印本之后,就称之为歌册了。
对潮汕的认识和看法
![对潮汕的认识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61728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7.png)
对潮汕的认识和看法一、对潮汕的初步印象1、潮汕啊,那可是个超有趣的地方呢。
我一想到潮汕,脑海里就浮现出好多好吃的。
像潮汕牛肉丸,那弹弹的口感,咬一口肉香四溢,就好像每颗丸子都在嘴里欢快地蹦跶。
还有潮汕的肠粉,软软糯糯的粉皮裹着丰富的馅料,一口下去超满足。
2、潮汕的建筑也很有特色。
那些传统的民居,有着独特的布局和风格。
老房子的屋檐弯弯的,就像月牙儿一样,墙上的雕刻精致得很,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3、潮汕的茶文化也是一绝。
在潮汕的大街小巷,你能看到很多人围坐在一起喝茶。
那小小的功夫茶杯,精致又可爱。
喝茶的时候还有一套很讲究的礼仪呢,从洗茶到泡茶再到品茶,每一步都有它的韵味。
二、潮汕的人文魅力1、潮汕人特别热情好客。
你要是去潮汕人家做客,他们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
那种热情啊,就像一团火,让你心里暖暖的。
2、潮汕的方言很有韵味。
虽然对于外地人来说可能有点难懂,但是听起来却很有节奏感。
就像唱歌一样,每一个音调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3、潮汕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像潮汕的英歌舞,那些舞者们穿着鲜艳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欢快地舞动着。
那场面壮观得很,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三、潮汕的艺术之美1、潮汕的剪纸艺术特别精致。
那些剪纸艺人用一双巧手,把纸张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
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都能在剪纸中呈现出来,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细腻。
2、潮汕的木雕也很出名。
木雕艺人在木头上精雕细琢,那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
从神话故事到日常生活场景,都能在木雕中找到影子。
3、潮汕的潮剧也是当地的文化瑰宝。
演员们华丽的服饰、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让人看了就入迷。
那些古老的故事通过潮剧演员的演绎,仿佛就在眼前重现。
四、我对潮汕的深入感受1、在潮汕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潮汕的生活节奏很惬意。
不像大城市那样匆忙,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早上慢悠悠地去吃个早茶,然后和街坊邻居聊聊天,这种生活真的很让人向往。
2、潮汕的传统手艺传承得特别好。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https://img.taocdn.com/s3/m/a98c5593ddccda38366bafa6.png)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指引一个民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作为教育者,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围绕“班级文化、主题班会、课余活动、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渗透传统文化,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三班级管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指引一个民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习总书记曾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學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作为教育者,如能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学生整体素质,还能改善班级风貌,渲染浓重文化氛围,建立厚德笃学的班级生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就优秀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裨益。
一、以班级文化为平台,浓化学习氛围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班级氛围的好坏,常常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
班级氛围的营造除了依靠人的因素,还需文化辅助。
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一座无尽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大可借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浓化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比如高三一年,笔者都在前黑板开辟“每日心语”,要求每天每位同学收集与“奋斗”、“坚韧”有关的传统名言警句,并将其抄写在黑板上,激励全班同学,早读开始前诵读三次。
每天清晨,伴随着郎朗的书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等传统名言警句在教室回响,学生的身心深受浸润。
不仅如此,笔者还在班级墙壁根据高三的阶段性目标粘贴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如开学初张贴“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在一模前粘贴“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在高考前粘贴“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三更火,五更鸡,须眉仗笔写华章”、“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林伦伦教授印象中的饶老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林伦伦教授印象中的饶老](https://img.taocdn.com/s3/m/8fc32399700abb68a882fb22.png)
48Chaoshan Talents潮人俊彦“有缘仰识饶公20多年,饶公学问之渊博,吾侪望尘莫及,然而饶公对学问之穷追不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则是我们作为后辈的最鲜活的学习榜样。
”作为当代有名的语言学家、文化学者,林伦伦教授在谈起汉学泰斗饶宗颐先生时,充满了敬仰之情。
他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引用《诗经》评价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此话今天用于饶公,不亦宜乎!对饶公敬仰之心如高山仰止饶宗颐教授的大名,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听说的,因为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两位潮汕籍老师——著名中国古文字学家曾宪通教授和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新魁教授,他们经常跟我们提起那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潮籍大学者饶宗颐教授,说其学富五车,是敦煌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经史学家、考古学家、方志学家、东方学家、佛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其书法、国画艺术亦独步海内外,无人与匹。
因而学界有“北季南饶”之誉。
“北季”指的是北方(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其大名我们早在1978年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后就如雷贯耳了。
但关于我们这位令名与其比肩的同乡前辈,却是知之甚少,对其等身的著作,更是一本也没有拜读过,真的是羞愧得很。
亏得有曾宪通、李新魁两位老师耳提面命,才得以知道饶公学术成就之一二。
尤其是曾宪通老师,1980年深秋陪同饶公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考察,历时近3个月,行程数万里。
曾老师“深感饶先生不但学问渊博,而且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几乎一景一物都对他有无穷的吸引力,常常有精警的发挥,使同行者倍受教益。
”后来曾老师把跟随饶公学术考察的这段经历的日记和学术随笔整理成《选堂访古留影与饶学管窥》一书。
当时曾老师口头跟我们讲饶公熟练掌握和运用学问的相关联性特点、善于发现问题的故事,听得我辈学生一愣一愣的:原来我们还有个做学问这么厉害的前辈老乡啊!敬仰之心如高山仰止,巴不得早一日能一睹这位老乡大儒之风采,并当面向其请益。
创学童谣“新课堂”传承精粹“潮文化”
![创学童谣“新课堂”传承精粹“潮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7001ad24afe04a1b071de8e.png)
&'诵 读 童 谣 诗 词! 争 做 ' 潮 学( 之星# 将潮汕文化的学 习 成 果展示 作 为 书 香 校 园 活 动 项 目 之 一! 各年级举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和比赛! 有 ' 配 乐 朗 诵" 诗 画 展 演" 古文新唱" 乐韵诗舞" 班级擂 台" 童谣 微 剧" 穿 越 诗 人( 等 各 种活动! 从中评出一大批 ' 潮学( 诵读之星" 创意之星" 进步之星! 给予表彰和奖励#
$'主题学习学科渗透# 在整体 推进读本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倡导 全科渗透式教学! 围绕一个主题学 习! 根据内容特点! 多学科并举共 同参与设计! 从不同的角度去落实 潮汕文化渗透#
三" 拓 展 ' 潮 活 动 ( 活 色生香的创学空间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 我们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设计中渗透 '潮( 文化! 以活动为载体! 开展潮汕歌 谣美德教育的体验活动路径探索#
特色! 强化了师生传承潮艺" ' 爱 我潮州(" 建设潮州的爱乡之情#
二" 探 索 ' 潮 课 堂 ( 风 生水起的多模教学
+一, 纵 向 延 伸! 活 用 读 本! 诵读多模
$潮汕文化读本% 的设计意图 是以潮 汕 童 谣" 故 事" 诗 词 为 引 子! 以此激活学生主动探究" 继承 潮汕优秀文化的内在学习因子# 因 此! 要让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 就 要做到以读为本! 读有策略! 读有 坡度! 读有多模! 让学生爱读" 乐 读! 读出情感! 读出趣味#
#'开展研学体验! 感受民俗魅 力# 我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 教育因子! 以少先队为主阵地! 利用 寒暑假开展争当潮汕传统文化小传人 '八个一( 活动! 即 '写一副春联" 画一幅潮俗年画" 制作一套传统节日 贺卡" 讲一个潮汕故事" 学做一种潮 汕小吃" 学一种潮汕工艺" 游一处潮 汕名胜" 写一篇研学收获(#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林伦伦)模板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林伦伦)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07d741231126edb6f1a1090.png)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潮学札记林伦伦2008-11-20饶宗颐先生1989年11月18日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如果真的有诚意去发扬潮人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行动,例如设置某种有计划有意义的学术性基金和奖金,来鼓励人们去寻求新的智识,继承唐代常、韩两位地方刺史‘兴学’的精神,与海外培植一些人才,发展某些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使潮人传统文化有更加灿烂的成果。
我想各位必会同意我的建议而努力去促其实现的。
”经过四年的筹划,“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终于在1993年12月20日至2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饶公在研讨会上作了《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的重要报告。
从此,“潮州学”或“潮学”大旗才被真正竖起。
前此,虽有许多探讨潮汕文化之作面世,但都以微观研究为主,资料收集、分析为多,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潮人素性较为务实,在理论研究方面历来不擅胜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题研究的支撑,勉强作出‘甲、乙、丙、丁’的概括,表面上顺理成章,其实无异‘蜃楼海市’,是未必于事有补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关于潮汕文化专题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要搞宏观研究也是很难的。
或者说出来也是大而空、缺乏实证的东西。
因而,潮汕文化的研究者们也就像蔡鸿生教授希望的那样,“多一点实学,少一点游词”了。
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由于有潮汕历史文化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海内外热心于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实业家们的共同努力,潮学国际研讨会已开过三届,著作出了几十种,《潮学研究》已出版了8辑,各地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潮学研究的论文也有数百篇。
应该说,专题研究的成果是有了不少,尤其是在潮剧、人口、碑刻、考古、方言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海内外同仁的瞩目。
然而,当我们想为一册普及本的《潮汕文化大观》写篇绪论,说明潮汕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潮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时,才发觉这十年来,作宏观研究的文章,还是少而又少。
潮汕文化感悟和体会
![潮汕文化感悟和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749622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d.png)
潮汕文化感悟和体会潮汕文化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富有魅力又充满历史传承。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潮汕文化的感悟和体会。
一、丰富多彩的潮汕美食潮汕地区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包括客家菜、海鲜和潮州菜等。
每种菜式都有其独特味道和烹饪方式,让人过目不忘。
例如,我最喜欢的潮汕美食之一是潮州牛肉丸,这是一种用新鲜的牛肉和各种香料制成的小球,入口即化,非常美味。
二、古老而传统的潮汕建筑潮汕建筑通常被称为“潮州木屋”,这些木屋建于明代和清代时期,使用木材和砖石等传统材料。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建筑技术,温馨、舒适并且有古典美感,如今部分木屋改建为民宿,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三、潮汕布艺和刻印技艺潮汕的布艺和刻印技艺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文化资产。
布艺技艺是一种将线织成丝绸、棉花和麻等成分,再用各种图案设计和颜色染色的传统手工艺,这些布艺制品广泛用于民间服饰和生活用品。
而刻印技艺则是一种用檀木制作模板,再将模板刻在纸或者其他材料上,形成具有浓郁潮汕文化风格的图案和文字。
四、人文风情与地方节日潮汕地区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宗教活动、地方节日和庆典。
例如,在农历七月又是“潮州七月不走三”和“渔灯节”;宗教方面还有福建和潮汕地区流行的“妈祖文化”。
这些节日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交流和社交的机会,也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领略到地方文化的魅力。
总之,潮汕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带给人们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我深深喜爱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历史的美丽城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前来一探究竟。
潮汕文化主题讲座心得体会
![潮汕文化主题讲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ceb60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1.png)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潮汕文化作为一支独特的地域文化,独具魅力。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潮汕文化的主题讲座,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场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潮汕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影响。
潮汕文化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潮汕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闽南文化、海外华侨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1. 潮汕方言: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潮汕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闽南语等有较大差异,是潮汕人民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2. 潮汕美食:潮汕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闻名。
潮汕菜讲究色、香、味、形,品种繁多,如潮汕牛肉火锅、潮汕卤水、潮汕粿条等,深受人们喜爱。
3. 潮汕民俗:潮汕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
如潮汕地区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潮汕木雕、潮汕剪纸、潮汕潮剧等民间艺术。
4. 潮汕建筑:潮汕建筑风格独特,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通风、采光和排水。
潮汕古建筑如潮汕古村落、潮汕古庙等,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座中,主讲人强调了潮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潮汕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断层、人才流失等。
为了传承和发展潮汕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潮汕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潮汕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培养新一代潮汕人的文化自信。
2.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潮汕木雕、潮汕剪纸、潮汕潮剧等。
3.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潮汕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潮汕文化走向世界。
4. 创新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潮汕文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个人感悟通过这场讲座,我对潮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感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林伦伦:潮学的创建与兴起2017.2
![林伦伦:潮学的创建与兴起2017.2](https://img.taocdn.com/s3/m/6a0fd65aa8956bec0875e30a.png)
2017-02-28
一、什么叫“潮学” 二、潮学的创建及其兴起与发展 三、潮学名称的选定 四、潮学研究的重要选题
一、什么叫“潮学”
• 研究一切涉及潮人和潮 物的学问。或曰“涉潮” 的一切学问。 • 潮·潮州· 潮汕· 揭阳 • 原乡之外的“潮”:省 内、省外·境外(港澳 台)· 国外 • 潮人的概念及其身份认 同
(三)兴起与发展
• 《潮学研究》1993年至2009年旧32开版共 出版15期,自2010年改为新16开版,并使 用国际刊号出版,也已出版三卷5期,凡20 期;每期发表学术性论文10余篇,共刊发 论文2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了广泛 而又良好的影响,使“潮学”之名为学界 所认同和接受。
(三)兴起与发展
诚如新版《潮学研究》主编黄挺教授所言: “《潮学研究》创刊伊始,编委会和饶宗颐、杜经 国两位主编,非常强调《潮学研究》是一本以潮汕 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并一直坚持 严格保证学术品质。在众多学者的呵护和支持下, 《潮学研究》不但影响了潮汕本地的历史文化研究, 在学术圈里也小有好名声。” (黄挺《潮学研究• 编后语》(新版),2010年新1卷第1期)
一、什么叫“潮学”
(一)从历史地理上看潮州:大潮州—岭东 饶宗颐教授指出:“在清雍正十年嘉应直隶州未 设立以前,整个梅州原是潮州地区所属的程乡(后 来分出镇平、平远),长期受到潮州的统辖。说客 家话的大埔、丰顺二县亦属潮州所管,至近时方 才割出。所以研究雍正以前的潮州历史,梅州、 大埔都应该包括在内,这说明客家学根本是潮州 学内涵的一部分,不容加以分割的。” 如至今叫 得很响的“潮州菜”、“潮州人”、“潮州话”、 “潮州音乐” 等,都是大概念的“潮州”。
• 韩山师范学院的外地教 师们:赵松元教授等
潮汕特色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潮汕特色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4ee1e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6.png)
潮汕特色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参加潮汕特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后,我对于潮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体会和感悟。
首先,在实践活动中我认识到潮汕文化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
潮汕地区位于南中国海沿岸,因此与海洋文化相融合。
而潮汕文化又受到福建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在语言、饮食、习俗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通过参观潮汕博物馆,我了解到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海洋贸易中的独特地位。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潮汕文化注重家庭的价值观和传承。
在参观潮汕民俗村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传统的家居建筑和家庭文化的展示。
潮汕人崇尚孝道,重视家庭的和谐,这一点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得到了体现。
他们对于祖先的敬仰和祭祖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家庭传统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保留和传承家庭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另外,潮汕文化的独特饮食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潮汕菜以海鲜、烧腊为主,口感鲜美而独特。
通过参观潮汕名菜馆,我品尝到了地道的潮汕菜,并了解到了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餐桌礼仪。
我意识到,饮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潮汕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对潮汕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潮汕文化的多元融合、家庭传承和特色饮食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潮汕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潮汕文化需注入时代精神
![潮汕文化需注入时代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0537d34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2.png)
作者: 林伦伦
作者机构: 广东省政协 常委广东技术师范 学院副院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 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61-62页
主题词: 潮汕文化 潮人 深刻内涵 精耕细作 新精神 时代发展 手工业 功夫茶 潮汕地区 海洋文化
摘要: 潮汕文化中最具深刻内涵的,是其"精细"精神:农业的精耕细作,手工业的精雕细琢,商贸的精心经营,饮食的精工制作,艺术的精益求精。
而在新的时代发展面前,潮人仍需警惕文化自新精神的缺失。
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教授:以文化为纽带构筑潮人梦
![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教授:以文化为纽带构筑潮人梦](https://img.taocdn.com/s3/m/3f91e3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b.png)
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教授:以文化为纽带构筑潮人梦来源:汕头日报 2013年11月21日 18:08:08 责任编辑:谭天人气: 1109人物简介广东澄海人,韩山师范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
历任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领导职位,多年来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广东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连任第八至十一届省政协常委,学术成果丰富,是当代著名方言学家和文化学者。
“潮汕文化”是一种“潮人族群的文化”“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重要分支。
这个分支虽然带有浓烈的地域性色彩,但不是绝对的地方文化,而是带有地域特征的群体文化。
从它长期与海洋文化的交融,特别是在海外的演变和发展轨迹来看,更可以清晰凸显出潮汕文化群体性和人文性的独特性质。
从这个方面看,“潮汕文化”应该是一种“潮人族群的文化”,林伦伦把它叫做“潮人文化”。
汕头市打造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字面上既有“经济”、也有“文化”,合作是全方位的,林伦伦作为方言与文化学者,倒是这样诠释“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那就是“发展经济”为本次盛会主题中应有之义,应该肯定。
但要打好“侨牌”,则需要“以文化为纽带”来联结天下潮人之心。
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汕头因港而兴,特区因侨而立,潮汕大地因为遍布世界的海外乡亲,才显得与众不同,而这也与潮汕文化的研究、发展有莫大关系。
试想,潮汕文化的“族群性”一旦离开了潮群体,离开了对潮人和潮人文化的研究,那一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研究潮汕文化,首先就是研究“潮人”。
这个“潮人”的概念有两部分,一是指“本土潮汕人”,是指繁衍生殖在中国潮汕本土的居民;另一部分指从潮汕本土移民到海外,并在海外繁衍生殖的潮汕人。
哪里有潮水那里就有潮人,哪里有潮人那里就有潮文化。
为什么呢?因为,文化就是无形的连结纽带,是精神家园!因此所谓的“合作”不应只是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谈“经济”不谈“文化”。
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就像亲友来了不拉家常、不叙亲情而只谈生意一样低俗。
试论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试论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980fa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e.png)
作者: 林伦伦
出版物刊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142页
主题词: 潮汕话;使用人口;闽方言;次方言;语言研究者;武鸣壮语;历史过程;海丰县;闽语;海外华侨
摘要:<正> 潮汕方言也叫潮汕话、潮州话、汕头话,属于闽方言的闽南次方言,流行于粤东的汕头、潮州二市和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潮阳、普宁、惠来八县,汕尾市的陆丰县、海丰县,梅县市的丰顺、大埔和福建省的东山、诏安等县部分地区也有不少人能讲潮汕话。
以上地区人口加上潮籍港澳同胞、海外华侨,估计能操潮汕话的人不少于一千五百万。
(据文献(16)) 这个使用人口众多的方言以其形成早、保留古汉语成分多的特点而备受海内外语言研究者的青睐。
几十年来对潮汕话。
潮汕方言的外来词及其文化背景
![潮汕方言的外来词及其文化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55a28a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1.png)
潮汕方言的外来词及其文化背景
林伦伦
【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潮汕的外来词不多,但很有文化价值。
因为这些外来词除由先民的古台语中保留下来外,多是与外族进行文化交流中带进来的,皆有其明显的文化背景。
本文即以历史发展的进程,探究这些外来词的来源及其文化意义。
【总页数】6页(P101-106)
【作者】林伦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从潮汕方言歇后语中窥探潮汕方言的特点 [J], 吴芳
2.《潮汕方言历时研究》读后--兼谈韩愈对潮汕方言发展的影响 [J], 李宏新;翁夏
3.英源汉语外来词的语义分类和构词模式与特点——以《汉语外来词词典》3407个英源汉语外来词为例 [J], 王瑛;黄蓬博
4.论日语外来词及其文化背景 [J], 季爱琴
5.从文化背景看汉日外来词的发展规律 [J], 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潮学札记林伦伦2008-11-20饶宗颐先生1989年11月18日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如果真的有诚意去发扬潮人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行动,例如设置某种有计划有意义的学术性基金和奖金,来鼓励人们去寻求新的智识,继承唐代常、韩两位地方刺史‘兴学’的精神,与海外培植一些人才,发展某些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使潮人传统文化有更加灿烂的成果。
我想各位必会同意我的建议而努力去促其实现的。
”经过四年的筹划,“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终于在1993年12月20日至2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饶公在研讨会上作了《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的重要报告。
从此,“潮州学”或“潮学”大旗才被真正竖起。
前此,虽有许多探讨潮汕文化之作面世,但都以微观研究为主,资料收集、分析为多,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潮人素性较为务实,在理论研究方面历来不擅胜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题研究的支撑,勉强作出‘甲、乙、丙、丁’的概括,表面上顺理成章,其实无异‘蜃楼海市’,是未必于事有补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关于潮汕文化专题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要搞宏观研究也是很难的。
或者说出来也是大而空、缺乏实证的东西。
因而,潮汕文化的研究者们也就像蔡鸿生教授希望的那样,“多一点实学,少一点游词”了。
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由于有潮汕历史文化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海内外热心于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实业家们的共同努力,潮学国际研讨会已开过三届,著作出了几十种,《潮学研究》已出版了8辑,各地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潮学研究的论文也有数百篇。
应该说,专题研究的成果是有了不少,尤其是在潮剧、人口、碑刻、考古、方言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海内外同仁的瞩目。
然而,当我们想为一册普及本的《潮汕文化大观》写篇绪论,说明潮汕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潮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时,才发觉这十年来,作宏观研究的文章,还是少而又少。
笔者不得不找来这十年来的种种著作文章,再从头拜读,并做了几番认真的思考。
于是,有了以下的札记。
一、关于“潮州学”和“潮学”把研究潮汕文化的学问称作“潮学”,并非最早的术语。
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先生作的报告叫《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杜经国教授的论文题目叫《潮州学建设刍论》、隗芾教授的题目叫《潮州学发凡》,是“首次召开‘国际潮州学研讨会’,正式推出潮州学的名称。
”杜文还对“潮州学”这个概念作了界定:“潮州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潮州文化即广义的潮汕文化的学问。
”但是,几乎是在同时的1993年底,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筹划出版由饶宗颐先生主编的潮汕文化研究集刊时,究竟是用“潮州学”还是“潮学”,却费了饶公和常务副主任杜经国教授及诸位编委们的一番斟酌,最后大多数人认为,还是简称“潮学”好。
—个“潮”字,可以是“潮州”、“潮汕”、“潮人”,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避免了“潮州”作为小范围地域名称的缺陷。
于是,饶公亲自题签,把集刊定名为《潮学研究》。
但“潮州学”之称,还同时使用,杜经国教授在《潮学研究》的《发刊词》中尚称:“我们期望,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潮学研究》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潮州学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潮州学”一词之弃用,是从1997年年底被确认的。
当时,会议筹委会就会议名称是沿继首届,称“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还是改称“潮学国际研讨会”这个问题作了认真的讨论,最后确定改称,并征得了饶宗颐先生的同意。
此后,1999年10月28-31日,第三届会议在韩山师院举行,也沿“潮学”之称。
“潮州学”之称,基本上便没见有人再使用了。
笔者认为,从“潮州学”到“潮学”,虽只一字之省,但却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潮学”这个概念的性质、内涵及外延的认识的深入。
“潮州”虽是个历史地域概念,而不是今天的行政区域概念,可以泛指潮汕地区,如至今犹叫得很响的“潮州菜”、“潮州人”、“潮州话”等。
但在现在,它毕竟还是一个与当今的行政区域名称“潮州(市)”是同形异义的歧义词,容易使人发生误解,尤其是对潮汕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读者。
而“潮学”要研究的,是“广义的潮汕文化的学问”,还是用“潮学”好。
二、关于“潮汕文化的内容”上文已经说过,“潮学”是以潮汕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潮汕文化”呢?十多年来,谈及“潮汕文化”的内容,也即“潮学”所要研究的具体对象的文章较多,认识也比较一致。
饶先生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潮人的海外开拓史、潮人与畲族的关系、潮汕的考古、潮剧、潮汕方言、潮汕之外贸等诸方面,为当然主要研究对象。
杜经国教授则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1.广大潮人所创造的一系列风格独特并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成果”,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工艺、潮汕农艺、潮汕饮食、潮汕文化、潮州歌册等。
2.“创造这些文化成果的广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即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如多神崇拜的习俗、善于经营的潮商、强大的凝聚力、众多的海外潮人等。
3.“涌现了一大批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
”如古代的“前八贤”、“后七贤”,现当代的杜国庠、张竞生、许涤新、蔡楚生、秦牧、饶宗颐先生等。
4.“音调、结构及内涵自成一体,覆盖面又特别广阔的潮汕方言。
”⑧杜松年先生则归纳为“古雅丰富的潮州话、艺苑奇葩—潮州戏、优美抒情的潮乐、誉满环球的潮州菜、高洁精致的功夫茶、精美卓绝的工艺品、富有风味的民俗和精明的文化心态”等八大方面。
笔者认为,饶公重在“钩沉致远”,指出潮学要主攻的方面。
而杜松年先生则八大方面未分主次轻重。
杜经国教授之归纳较为科学。
窃以为,潮汕文化的最具特征的内容是潮汕方言。
—方面,“潮汕方言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
潮汕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成分和特点,历来受到方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学家的关注。
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是潮汕文化诸多内容中最为丰硕的,在海内外颇具知名度。
尤其是自从清末民初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同音字典面世以来,至今已出版的字典数十种,估计发行量可达300万。
其中《潮声十五音》和陈凌千编著的《潮汕字典》发行量都近百万。
解放后吴华重等编的《潮州音字典》和李新魁编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发行量都超过50万。
这在国内外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方言文化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另一方面,语言既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多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因而方言也是区域文化中最表象化、最具表现力的文化内容之一。
首先,潮汕文化是潮人创造出来的“文化”,而潮人的母语(方言)就是潮汕方言,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潮人”,会不会讲潮汕话应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另外,像潮剧、潮州歌册、潮州歌谣等等文化内容则更是以方言为表现形式,没有潮汕方言,就没有这些颇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
其次,潮汕的农艺和手工业工艺是潮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潮汕文化的特色应该用“精细”二字来概括,无论是潮人的精明细心,还是潮州菜的精美可口,工夫茶之精巧别致,潮剧、潮乐的柔婉精致,都源于精耕细作的潮汕农业经济和精雕细琢的手工业经济对潮人文化性格的磨炼和陶冶。
故此,从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性来看,“种田如绣花”的潮汕农艺和“刻木石似微雕”的手工业工艺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第三,“潮人善经商”的名声远播海内外。
潮人在家乡善务农、在外地善经商,当然都源于长期养成的细心、精明的心态特征。
自从1861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内外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经商者日益增多,以至于潮海关英人税务司辛盛在《1882—189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开篇中就写道:“汕头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商业,居民基本上都是商人。
”潮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潮商,从清朝到现当代,世界各地的潮商真可谓人才辈出,富商如云。
而潮商又与华侨史、与潮人不经意创造而留给后人的一笔全国绝无仅有的财富一侨批密切相关。
要研究潮人的开拓性、潮汕文化的开放性等等独具特色的东西,如果不探讨潮商,不探讨海外潮人及其与家乡的联系,就得不到潮汕文化的精髓。
笔者以上所述,是潮汕文化之最具代表性、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三个方面。
其余方面,不过是一般内容而已。
三、关于“潮汕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上文谈了潮汕文化的重要的内容中的三个重要方面。
但尚未谈及潮汕文化的本质特征方面。
关于潮汕文化的性质,其他著述也少有专论者。
偶有涉及,也多语焉不详。
从摘录到的只鳞片羽式的语录中,大多数认为潮汕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或地方性)文化。
如:潮州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涵盖下的一种地方文化。
——郑午楼《在首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潮汕文化包含着不少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杜经国《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潮州学首先是一种地域性的研究学科,从而区别于群体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隗芾《潮州学发凡》潮汕文化是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
——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引言》有的先生则持稍有不同的看法,杜松年认为:“潮汕文化,是居住在本土的潮汕人、居住在国内其他地方及海外的潮汕人和关心潮汕人士所创造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属广义文化也即大众文化的范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外延包括潮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群体文化。
”他把“地域性”放在修饰语的位置上,中心语是“群体文化”,与上述各家直接认为是地域文化意见不同。
笔者认为,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这一点是大家都承认了的)。
这个分支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
但它又不同于以地域为绝对特征的地方文化,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等等。
“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
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既然潮汕文化是“由讲潮汕话的民系(也就是潮人)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而潮人又遍布海内外,潮汕本土1000万人,世界各地也有1000万人。
那么,如果用“地域性”来概括潮汕文化的特质,那显然不是妥当的。
虽然,潮汕文化的产生缘于地方,至今也仍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但是经过长期的,特别是在海外的发展,与海洋文化有过很长的交流融合的历史,其演变和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
潮汕文化的性质也不是仅仅“地域”两字所能代表。
因此,笔者认为,用“带有地域性的群体文化”来说明潮汕文化的性质,也许更恰当一些。
依在下之见,改称“潮汕文化”为“潮人文化”也许更为准确一些。
最后,还要谈谈潮汕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