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产业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姜产业现状分析
目录
------综述
------黄姜现状
------皂素现状
------双烯现状
------其他深度开发产品现状
------环保现状
------科研攻关项目
综述:
前期受市场因素驱动和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出现农民盲目种植黄姜热潮,导致双烯价格从90万元/T降至30多万元/T。

而在黄姜皂素产业链中, 传统工艺中的酸水解工序产生的大量酸性有机废水对当地生活用水和河流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该工艺至今还没有找到较好的改善途径。

更为严重的是黄姜皂素加工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上游, 黄姜皂素生产污染物严重威胁着南水北调的水质。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国家强制关闭湖北绝大部份皂素生产厂家;也相继关闭了陕西部份皂素厂家,但相对湖北的监管力度要弱一点,其他少数几家企业也只能在偷偷摸摸地生产皂素。

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全国一半以上的皂素提取厂停产导致皂素价格从12 万/吨上涨到30 万/吨左右。

另外一方面由于天津药业公司上的年产20吨氢可项目,月用皂素10吨或双烯7吨,天津药业方面采取大量囤积皂素措施,无形中使国内市场对皂素、双烯的需求更加紧张,特别是近期国外对双烯等激素产品需求加大,使原本紧张的皂素、双烯原料采购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双烯价位在64W/T 左右。

1)如何攻关皂素清洁生产工艺显得优为迫切
2)如何提高的黄姜利用率(比如淀粉、纤维素,木炭等),达到节能减排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两方面我司可与皂素厂家合作,共同申请国家科研攻关项目,争取科研补助资金,若确实能做到清洁生产皂素,我司将可充分利用湖北黄姜资源,成为皂素生产的龙头企业,从而占领国内外皂素绝大部份市场份额;这样不仅可为我司生产的米非司酮、非那雄胺等产品提供绝对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可为后续黄姜深度开发合作项目尊定坚实的基础。

一、黄姜现状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Dioscoreae zingi-berensis C.H.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姜的根茎含薯蓣皂甙元或薯蓣皂素。

薯蓣皂素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基础原料和起始中间体,应用薯蓣皂素可以合成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共200多种药物,以薯蓣皂素为基础几乎可以合成所有的甾体激素药物,故有“激素之母”之称。

由于薯蓣皂素主要来自于黄姜,所以黄姜也因此拥有药用“黄金”之美誉。

黄姜皂甙元的含量高达16.5%,高于墨西哥小穗花薯蓣15%的含量水平,是世界上药用薯蓣的王牌。

与其他薯蓣属植物相比,黄姜不仅皂素含量比较高,而且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随着野生资源濒于枯竭,黄姜基本转向了人工种植。

黄姜种植主要集中在湖北、陕西两省,约占全国70%,是国内栽植黄姜较早和比较集中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种植黄姜及其加工产品的利润比较丰厚,黄姜种植与加工形成了一股热潮,除上述2个省大面积种植和生产以外,河南、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山西和江西等省(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据资料显示,全国黄姜种植总面积已从10年前的1000万亩猛增至目前的4000万亩,扩大了4倍;2006年,由于薯蓣皂素出口及内销市场俱佳,国内薯蓣皂素生产厂家急剧膨胀,至2006年全国已有薯蓣皂素生产厂160家,中国薯蓣皂素年产能约5000t,而全球作为药用原料的薯蓣皂素需求量大致在3000~3500吨之间,我国出口薯蓣皂素约占当年国际药用皂素市场份额的60%。

其中仅湖北薯蓣皂素年产能力即有2200吨,约占全国的一半。

前期受市场因素驱动外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的补贴,部份地区补贴1.0元左右/每公斤),其他省均将种黄姜作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来推广。

2007年,全国各地黄姜产区已出现“卖姜难”现象。

黄姜价格也随之下滑,由过去的每公斤2.4元降至每公斤0.5元左右。

现阶段农民对黄姜种植和采挖的积极不高,但目前总体来说黄姜资源来说还比较充分。

黄姜是高产作物,如果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元左右,对于农民来说,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还是比较划算的。

出现黄姜热潮后必须:1)避免盲目种植,稳定和控制黄姜的种植面积;2)规范化种植,建立种苗生产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含量≥2%,残留达标),在黄姜种植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技术,包括选地、育种、施肥、丰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3)提高产业化程度,由分散型初加工转向规模化产业,有效地解决在黄姜初加工聚集区废水造成的污染问题
黄姜提取的薯蓣还面临一大新挑战,国外在过去几年里已开发出三大薯蓣皂素新来源——除了老产品墨西哥小花穗薯蓣和中国黄姜来源的薯蓣皂素外,另外又开发出来自剑麻的剑麻皂素、蕃麻皂素和来自穿龙薯蓣的穿龙皂素。

国内外研究人员还在一些水果加工副产品里(如石榴皮)中提取出薯蓣皂素原料。

上述几种薯蓣皂素在我国的资源均十分丰富。

如云南景洪州利用当地红壤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大量栽培剑麻并从中提取出蕃麻皂素,年加工能力已达500吨。

近悉,云南丽江市已建成年产薯蓣皂素250吨、皂素衍生物近300吨的生产基地,这些产品全部出口至欧美市场。

陕西西安市果品加工厂在当地科技人员指导下已利用秦岭地区丰富石榴树资源和石榴汁加工厂的副产品——石榴皮从中提取出含量高达20%的石榴皮薯蓣皂素,可供作为保健食品用途,从而变废为宝,为当地果农增收。

据专家估计,如若我国西北地区所有石榴皮资源能得到充分开发
利用,全国将增加上千吨的薯蓣皂素新来源。

天津药业集团早在10年前另辟蹊径——与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作,利用西北地区的干旱性气候在当地大量种植葫芦巴,并从葫芦巴籽里成功提取出了薯蓣皂素。

据悉,2001年,天药集团已用此法生产出25吨药用级薯蓣皂素。

虽然从葫芦巴里提取薯蓣皂素在技术上可行,但其成本太高。

后来,由于全国“黄姜热”最终导致黄姜来源大增,黄姜市场价格大跌,以致天药集团开发的葫芦巴籽提取薯蓣皂素在成本上已不具任何优势,最终天药集团放弃了这项新工艺。

目前天药集团仍一如既往从国内采购从黄姜提取的薯蓣皂素。

国外在几年前已开发出一种合成激素的新工艺,即以来源易得、价格低廉的甾醇为起原料,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生产成本。

以北京紫竹为代表的以β-萘酚为起始原料进行的全合成,据专家推测,该条路线合成的双烯成本在70万/吨。

随着其他来源的皂素不断涌现,需要提高黄姜综合利用程度。

实际上,黄姜综合利用潜力还很大。

如陕西省内的一些皂素生产厂除用黄姜根状茎生产薯蓣皂素外,还利用其淀粉生产肌苷、纤维素生产羧甲基纤维素,产品畅销国内外。

成都生物所利用黄姜根状茎的一些水溶性甙类、强心甙类等活性成分生产“地奥心血康”,产品市场紧俏。

同时需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黄姜的加工链条长,随着链条的延伸,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就随之大幅提高。

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利用中国黄姜初级加工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不断推出新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此,国内也应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大功夫,努力把黄姜产业做强做大。

二、皂素现状
我国对黄姜资源开发利用始于 50 年代,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甾体激素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国皂素、双烯生产企业已达到200家左右,大中型激素制药厂达 100 多家,已利用薯蓣皂甙配基合成了 100 多种药物,年产值超过60 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 4% ,成为我国医药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已能生产皮质激素、性激素和蛋白同化激素三大药物。

其中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年生产 17 种皮质激素原料药,有 6 种为国内独家生产, 11 种常年出口,产量、出口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80% 以上,远销世界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津药业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激素药物生产企业,每年消耗的皂素为全国产量的一半。

目前用黄姜加工的下游产品有:皂素、双烯、澳氏氧化物、雄烯二酮、雄烯二醇、去氢表雄酮、单脂脱溴等。

皂素加工企业方兴未艾。

从黄姜中提取的皂素,是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前体。

2000年由于皂素价格一路飚升,皂素项目前些年有猛增的趋势,国内年生产能力近 5000 吨。

就十堰、襄樊地区已由开始的六、七家发展到大大小小的六十家,年皂素生产能力达 2250 吨;陕西黄姜加工企业大大小小也近百家。

但皂素生产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技术没有大的突破,皂素生产一直延用自然发酵、稀盐酸水解、溶剂汽油提取的生产工艺;二是皂素品质较低,皂素成品仍以结晶体为主;三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皂素大部份厂家已关闭,情况如下:
皂素生产企业状况
由于近期天津药业公司新上的年产20吨氢可项目,月用皂素10吨或双烯7吨,无形中使国内市场对皂素、双烯的需求更加紧张,特别是近期国外对双烯等激素产品需求加大,使原本紧张的皂素、双烯原料采购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皂素用量逐年加大,且对质量要求较高。

由于现在我国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皂素货源大幅度减少,价格大幅度上升,使皂素生产厂家承受的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一般要求现款现货交易。

由于占用资金较大且原料属季节性采购,大量储备原材料的厂家较少,故今后皂素供应趋于紧张之势。

现因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的技术,经过水解和洗涤排出的废液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程度仅次于造纸企业。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国家强制关闭湖北绝大部份皂素生产厂家;也相继关闭了陕西部份皂素厂家。

皂素产业想要长足发展,必须解决环保问题。

三、双烯现状
因皂素价格上涨因素,货源的不确定性,导致双烯的生产厂家目前也不多,价格飚涨,现阶段报价为
1)城固:60W/T
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于1992年9月,是以黄姜为原料,从事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生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位于“丝绸之路”开拓者、汉博望侯张骞的故里—城固县。

厂区占地面积11万平米,建筑面积8万平米,绿化面积占85%,花草繁茂,环境优美。

企业资产总额1.1亿元,现有员工400余人,内设八部一室,中高级技术人员120余人,具有较高的医药原料药加工能力,主导产品薯芋皂素年产能力600吨,双烯醇酮210吨,孕烯醇酮100吨,沃氏80吨,黄体酮30吨,生产车间按照GMP要求,此外还有其它十余种甾体激素中间体。

2)湖北民生工贸:62W/T-64W/T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黄姜加工为主业,年产皂素240吨,年产双烯200吨。

3)芳通:64W/T
湖北芳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黄石皂素有限责任公司(原黄石市皂素厂)为主要发起人,于一九九七年九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股份制公司,总股本3062.5万元。

公司是以从事甾体激素中间体系列产品的生产经营为主的专业化公司,是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双烯醇酮醋酸酯 120吨/年(可能未生产)
薯蓣皂素 120吨/年(未生产)
奥氏氧化物 80吨/年
17α羟基黄体酮 100吨/年
17α羟基黄体酮醋醋酯100吨/年
孕烯醇酮 50吨/年
四、其他深度开发产品现状
一直处于薄利多销状态的黄体酮,安宫黄体酮等原料药一度在成本价格附近徘徊,黄体酮07年的价格是800元/公斤-950元/公斤,安宫黄体酮也不过2100元/公斤左右。

现在二者的价格也颇具震撼力,黄体酮普通粉价格已经提至1200
元/公斤,微粉升至1300元/公斤,安宫黄体酮升至2330/KG,其他雌性激素、皮质激素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蛋白质同化激素(DHEA等)因奥运会兴奋剂管理条例,全面告停。

五、环保现状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强制关闭湖北的绝大部份皂素生产厂家;陕西也陆续关闭相关皂素厂家,但监管力度还不够强,其他少部份企业还在偷偷摸摸的生产皂素。

在黄姜皂素产业链中, 传统工艺中的酸水解工序产生的大量酸性有机废水对当地生活用水和河流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该工艺至今还没有找到较好的改善途径。

更为严重的是黄姜皂素加工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上游, 黄姜皂素生产污染物既威胁着南水北调的水质。

一)湖北情况
07年8月下旬,十堰市政府发出通告:全市69家黄姜加工企业(未能达标排放)全部关停,这69家企业皂素生产能力5590吨,关停这些企业,涉及产值19亿元,该市皂素产量占世界市场的20%,一年损失税收4500万元。

但生产一吨皂素意味着产生500吨废水和8吨废渣,废水酸度超标4倍、生化需氧量超标750倍、氨氮超标20倍。

十堰关于黄姜皂素清洁生产科研攻关企业专项的情况通报
关于限时关停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黄姜加工企业的通知,目的是通过检查进一步推进黄姜清洁生产科研攻关,加强黄姜科研企业的规范管理,强调企业严格遵守环保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国家产业政策,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1、对清洁生产科研攻关企业前期工作的总体评价:
自2007年6月30日以来,积极进取、务实创新,加大投入和攻关力度,正在努力探索一套技术成熟、环保达标、经济可行的清洁生产工艺,在生化提取、物理分离、综合利用、末端治理等环节及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

在物理分离法工艺技术应用研究上,秦岭中地经过艰苦的探索,在全国首次将物理分离理论应用到黄姜皂素加工工艺上,实现了污染物的减量化,并解决了直接分离法因用水量大皂甙浆难浓缩的问题;赟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接分离中同步把皂甙浆和淀粉纤维分离出来的工艺技术有明显优势,加工效率高,大大降低了工艺用水量;竹山鑫源皂素公司完成了物理分离法工业化设备设计选型,实现了将黄姜皂甙、淀粉、纤维的有效分离;十堰元康药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前端直接分离法工艺生产线和末端废水治理工程整个工艺的连接与贯通。

在废水末端治理上,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完成了中试,进行了工业化放大调试,处理废水取得明显成效。

竹溪创艺皂素有限公司在“50吨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启动了“年产300吨黄姜皂素联产2000吨乙醇循环经济生产技术设备”项目,其环评报告于2008年4月通过了省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

每个科研企业在技术研究、设备选型改造和新工艺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等相关科研内容上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推进。

但是,上述科研企业也还存在着科研资金缺乏、承担的科研项目进展缓慢、缺乏经过权威检测认定的末端废水处理技术以及没有完整的工艺技术路线等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进度,集成整合,务实创新,早日实现达标排放。

2、对各科研攻关企业的检查意见:
1)竹溪创艺皂素有限公司:
技术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前端生产采用中国地质大学研发的“SMRH清洁生产工艺”,即在传统生产工艺的酸水解前增加液化糖化工艺和糖化醪分离工艺,分离的糖液用于生产酒精,以减少废水的总量和浓度;末端治理采用“内电解+UBF+接触氧化+臭氧氧化+生态湿地”的综合处理工艺。

“建成年产50吨皂素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并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和鉴定;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湖北省黄姜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年产300
吨黄姜皂素联产2000吨乙醇清洁生产项目”通过湖北省环境影响评价;“丹江口市水源区黄姜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被纳入科技部支撑计划及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项目。

企业正集中精力建设“年产300吨黄姜皂素联产2000吨乙醇清洁生产”项目;包括:建设与年产300吨生产线配套的酒精生产装置、废水生化处理装置及生态湿地系统,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检查意见:①进一步优化完善300吨皂素生产的工艺设计、技术路线和各项参数。

②因酒精生产工艺处在引进阶段,且废水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需要结合工艺特点,加紧进行中试,并保证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③加快“年产300吨黄姜皂素联产2000吨乙醇清洁生产”项目示范工程工业化建设的步伐。

2)竹山鑫源皂素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前端采用物理分离法直接分离出皂甙浆、淀粉、纤维;末端治理拟采用河南沁阳九龙公司提供的“多级综合生物法”进行处理。

实现了将黄姜皂甙、淀粉、纤维的有效分离;完成了工业化生产的设备设计、选型和定制订购。

但目前尚未解决直接分离法中的浆料浓缩问题,没有进行末端治理。

检查意见:停产等待,在我市浆料浓缩技术和末端治理的成熟技术经鉴别检测过关后,进行嫁接组合。

全面完善相关工艺参数,优化生产流程布局。

3)房县赟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前端采用“直接分离法”依次分离皂甙浆、纤维素、淀粉;末端治理技术拟选用黄姜生产企业已实施,并经过监测证明切实可行的成熟技术。

已完成了直接分离法生产线的建设及试生产;直接分离法中同步分离皂甙浆的工艺技术优势明显,工艺用水量大大降低。

但尚未很好解决皂甙浆浓缩难的问题,末端治理技术还在筛选之中。

检查意见:改进皂甙浆浓缩工艺和设备,解决皂甙浆料浓缩难的问题。

①在浆料浓缩工艺环节,除考虑使用快速浓缩机浓缩外,建议借鉴在浆料浓缩环节已取得很好效果的先进工艺技术。

②末端治理建议引进经检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成熟技术。

4)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
技术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企业所采用的一体化技术分A、B两段进行。

A 段为清洁生产:采用物理-生物-化学方法相结合,资源综合利用;B段为废水末端治理:采用兼有脱硫功能的两相厌氧和基于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
(G-BAF)的好氧工艺集成技术,对黄姜加工废水进行处理。

目前A段无实质性进展,B段已完成中试,经工业化放大已取得明显成效。

但经监测还没有实现达标排放。

检查意见:①加强与北大的联系与沟通,尽快推进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

②在A段新技术没有实施前,不得使用传统工艺进行试验性生产。

③B段拟提高负荷运行,进一步完善B段的各项工艺参数;对好氧环节继续进行攻关。

④废水处理要与清洁生产新工艺进行对接。

⑤超标废水不得外排。

5)十堰元康药业有限公司:
技术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前端采用“直接分离法”生产工艺依次分离出淀粉、纤维素、皂甙浆;末端治理采用“循环喷淋→厌氧→好氧→三级过滤”的环保治污技术。

目前已完成了直接分离法工艺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末端治理工程的建设、安装。

但浆料浓缩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确认,末端治理工程尚未进行调试、监测。

检查意见:①完善生产工艺,保证分离效果及浆料浓缩环节能满足大生产的需要;②严格按市政府的规定,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在遵得环保部门同意并履行环保手续后,开展末端治理的安装调试、运行及达标排放检测。

6)十堰秦岭中地生物科技公司:
技术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前端采用“直接分离法”生产工艺依次分离出淀粉、纤维素,最后得到皂甙浆,再进行后续处理;末端治理拟采用“高效电化床技术→厌氧→好氧→过滤”治污技术。

目前已完成了直接分离法工艺研究及生产调试;成功解决了直接分离法中皂甙浆浓缩难的问题;“丹江口市水源区黄姜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被纳入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

但分离工艺环节用水量相对较多,没有进行末端治理。

检查意见:完善清洁生产工艺,满足大生产的要求;建设副产品生产线的工程;筛选末端治理技术并开展工程建设工作。

①进一步完善直接分离法生产工艺,吨皂素工艺用水总量控制到600吨以内;②末端治理建议引进经检测能达标排放的成熟技术。

3、推进下一步黄姜清洁生产科研攻关工作的意见: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

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我市黄姜产业废水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节能降耗,达标排放。

2)进一步加强“三定”管理,规范企业科研攻关行为。

一是定技术攻关内容。

二是定科研攻关时间。

三是定试验产量。

3)进一步明确纪律和责任,加强执法监管。

各县、市、区政府在提高对清洁生产与环保达标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同时,既要加快科研攻关步伐,又要保证废水达标排放。

科研部门要加强科研引导,明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加快成熟技术转化应用,促进黄姜皂素清洁生产科研工作有序推进
二)陕西情况
陕西省常年大面积种植黄姜,有80余家皂素生产企业,加工量占全国的50%,其中汉江流域的上游地区汉中市就有38家皂素生产企业,每年排放污水大约100多万吨,目前只有11家通过了废水治理达标验收,10家正在进行试运行,还有10多家企业根本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由于许多企业废水直接排入汉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污染十分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