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合集下载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660d3f19e8b8f67d1cb9b0.png)
大气污染的危害通常表现为: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 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4○5_______、○ 46 ________ 和酸雨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 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4○7_______和○ 48________能力,从而使 土壤的4○9_______ 、○ 50________及○ 51_________等发生变化,并导 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5○2________的现象。
【例2】(2009·山东文综)下图是2000年世界 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 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 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依据图示,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 国家均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印度尼西亚地形多 样,物种丰富;位于环太平洋火山的地震带,火 山活动、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危及 濒危物种的生存;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生态破坏严重,过度捕猎现象严重,危及野生动 物的生存,致使濒危物种较多。
自我校对:①过度开发利用 ②环境 ③环境破坏 ④环境 退化 ⑤生物 ⑥社会生产力 ⑦强度 ⑧产业革命 ⑨废弃物 ⑩有害物 ⑪环境的自净能力 ⑫环境污染 ⑬生态破坏 ⑭资 源 ⑮环境 ⑯环境污染 ⑰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 ⑱生态破 坏 ⑲自然资源衰竭 ⑳资源枯竭 2○1锐减
○ 22质量 ○ 23砍伐森林 2○4开垦草原 ○ 25生物链 2○6生态失衡 ○ 27水土流失 2○8土地荒漠化 ○ 29生态恶化 3○0环境污染 ○ 31 生物 3○2物理 3○3化学 ○ 34生物 ○ 35有效利用 3○6生态环境
人类生存
逐渐抛弃传统 人类逐渐认识 的以高消耗、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湘教版
![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99963b0066f5335a812150.png)
C
基础 自主 落实
强化记忆
(2013· 北京西城 ) 下图为 “ 世界部分地区环 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完成 5~6 题。
C
基础 自主 落实
强化记忆
5.图中①②③④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 破坏 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 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 破坏 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 破坏
强化记忆
1.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 B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2.下列做法符合③模式的是( A ) A.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基础 自主 落实
强化记忆
(2013· 江苏徐州模拟)读下图,回答 3~4 题。
C
基础 自主 落实
基础梳理
成因: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 有害物质 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 (3)环境污染 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后果:人类 生存环境质量 下降
【方法技巧】 对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时,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 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 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C
基础 自主 落实
基础梳理
环境污染 问题: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 暖、臭氧层破坏等 (3)类型 生态破坏 问题:水土流失、森林 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 问题:森林、草原、 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C
基础 自主 落实
高考地理复习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高考地理复习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43418b0dd3383c4bb4cd270.png)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 环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 染等; 影响某一国家或地 区,且可能影响到 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 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2.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作用 内 涵 与地 位 主要内容和要求 三者的联系
GDP(亿元) 人均
202.14 112.84 1 540.68 616.95 4 820.26 3 617 1 438 26 692 6 948 78 801
1
428.80 15 363
GDP(亿元)
GDP每增加 亿元占用的
耕地面积
(万平方米)
111.41 318.92
85.27
76.43
5展 社会 持续 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 的持续发展相互联 基础 系、相互制约,共 同组成一个系统。 经济的发展要以环 境和资源为基础,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 环境的保护要依靠 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 经济发展来提供必 条件 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 需的资金和技术。 消费。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生态持续发展和经 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济持续发展是为了 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社 实现社会的持续发 展 目的 会的发展,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 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1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
的历史演变
知识整合
知识点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点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分布 含义 特点 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深化拓展
地理湘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地理湘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b3126ba71fe910ef12df897.png)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 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 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 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 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命题出发点] 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污染严重 的原因、存在的污染问题。 [命题落脚点] 考查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
[试题评价]
(1)以“关停”见“政策”:国家下大力气关停污染严重的企 业,还老百姓“青山绿水”,是命题出现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本题以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及焦化厂布局变化图为背景材料, 强调“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考查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 运输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同时用这一命题,来 形成对国家政策的呼应。
_生__态__系__统__破坏,加 剧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和生态恶化,生 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恶化
人类生产、生 活过程中排放 _有__害__物__质__
水污染、大气污染、 土__壤__污___染_、固体废弃 物污染、噪声污染、 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 环境质量 下降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2)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
分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 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 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第(2)题,残留在 土壤中的破碎地膜会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 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 壤水分的运移,①③正确。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所以②④ 错误。 答案:(1)D (2)A
2011高考地理复习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011高考地理复习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2735b1efad6195f312ba682.png)
(1)试分析图中甲、乙、丙、丁的含义。 答案:读图分析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口,丁 表示经济系统。 (2)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P过程产生的问题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时产生的问题, 可能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也可能是在获取资源时造成的环境 污染与生态破坏。
探究三:协调区域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 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
(1)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 和差异性。 解析:读图分析,注意图中纵坐标是耕地年递减率,且都为正值. 答案: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地 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 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 差异性。 解析:要从“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两个方 面来分别比较。GDP两地都在增加,但苏州增加幅度远高于徐州;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徐州降幅 大。 答案: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 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 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科技水平迅速提
高,人口急剧膨 胀,经济实力空
一定生产能力
前提高
环 境 污 染
表 现
环境问题从根本 出现局部生态破 上影响人类生存 人类改造环境的 坏,如水土流失、 和发展。如资源 作用无论在程度 土地荒漠化、生 枯竭、环境污染、 上还是在规模上, 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退化、温室 都是微乎其微的 生态系统变得简 效应、臭氧层破 单脆弱 坏等 人类被动地适应 自然环境
【人教版】高考一轮:8.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教版】高考一轮:8.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7fb082a5e9856a561260e3.png)
1
25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
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
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
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
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
2.(2013·广东高考)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
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
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 CO2 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解析:植树造林可增加对 CO2 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
A 错;森林可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 C 错;土壤有机质含量
等
降
2020/8/2
1
7
[温馨提示]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
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
就是发展问题。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生产力历史阶段人类活动水平对环境影响
对人地关 系认识
人类社会 极为 发展早期 _低__下__
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
明显的稀释作用,故 A 错误。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
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故 B 错误。图中等值线高值
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夏
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相同,故 C 正确。由图可知,在居民
2020/点8/2 铜含量为 150~200 mg/kg 之1 间,故 D 错误。 答案:C 16
高三地理复习精品课件7:3.1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三地理复习精品课件7:3.1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41f8dbab84ae45c3b358cd8.png)
[冲关演练] (2015·上 海 高 考 ) 赤 潮 是 海 洋 中 由 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 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 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 右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
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 月到 11 月
B.12 月到 2 月
C.3 月到 5 月
D.6 月到 8 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
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 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 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 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 下表所示: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 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 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 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 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 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 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 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 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 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 遭破坏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