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深度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e3d9f50029bd64783e2c8d.png)
水质的净化、污染基底的清 除和生物生息环境的构建。
河 道岸坡带—水陆交错带
从安全防护、景观、生态环 境角度构建良好的生物生息 环境
河 道缓冲带—陆域
从生态功能、防护功能、社 会功能及经济功能等改善区 域生态景观价值。
3、河流生态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形态保持及岸坡修复 ‒ 形态保持(岸线形态、横断
建设及运行情况
建设前
建成后
指标
示范区浓度(mg/L)
TN
0.39
TP 高锰酸盐指数 植被覆盖度
0.078 2.7 58%
净化效果 79.9% 55.1% Ⅲ类 /
(4)滆湖湖体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工程
工程概况
滆湖北湖综合示范区:滆湖大桥以北敞水水 域。
工程规模:14 km2, 2013夏~2015年底鲢鳙 夏花1344.7万尾(约0.13 g/尾),冬片98万尾(约 133g/尾),其中标志放流5.7万尾,投放鯝鱼 17.6万尾(约125 g/尾)。在浅水区(约4km2) 增殖放流河蚌34.7万只(9.7 cm),投放环棱螺 55.6 t。
浮叶植物区
漂浮植物区
生物拦截沉降区
沉水植物区
指标 TN TP
出口浓度(mg/L) 1.96 0.14
净化效果 51.0% 49.1%
工程概况
漕桥河河口生态拦截示范工程
总面积:2km2 核心区:200亩
建设及运行情况
建设前
建设中
建成后
指标 TN TP
出口浓度(mg/L) 1.29 0.09
建成后
净化效果 25.6% 27.6%
工程概况
殷村港河口生态拦截示范工程
滆 湖
港口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
![港口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b8dce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b.png)
港口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活动中心,在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长期的港口运营和人类活动给港口水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恢复港口水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一、物理修复技术1、底泥疏浚港口水域常常积累了大量的污染底泥,其中包含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
底泥疏浚是一种常见的物理修复手段,通过机械或水力方式将受污染的底泥清除,减少内源污染负荷。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疏浚范围和深度,避免对底质生态系统造成过度破坏。
2、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技术可用于处理港口的污水和雨水。
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
同时,人工湿地还能为鸟类和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护岸传统的硬质护岸会阻碍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生态护岸则采用植被、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构建具有渗透性和生态功能的护岸结构,既能稳定岸坡,又能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二、化学修复技术1、化学氧化对于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可以采用化学氧化技术,如使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但化学氧化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2、化学沉淀针对港口水域中的重金属污染,可通过添加化学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从而降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
然而,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量需要精确控制,以避免对水体造成新的污染。
三、生物修复技术1、微生物修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向受污染的港口水域投放特定的微生物菌剂,能够加速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
例如,一些石油降解菌可以有效处理港口的石油泄漏污染。
2、植物修复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积累和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
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凤眼莲等,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还能美化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a4179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f.png)
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引言水生态修复是一种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恢复或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方法。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许多水体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包括湿地修复、再生水利用、生物修复和水体流动控制等。
这些技术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很多地方得到广泛应用。
湿地修复湿地被认为是自然的水生态系统,在水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修复技术旨在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常见的湿地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的建设、湿地植被恢复和水质处理等。
人工湿地的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湿地修复技术措施。
它通过人工构造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的水文和生物过程,实现水质净化、生物修复等目标。
人工湿地的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设计鸟类栖息地和植被覆盖等,以便实现良好的湿地功能。
湿地植被恢复是湿地修复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提高水质。
同时,湿地植被还能够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水质处理是湿地修复的重要环节。
通过湿地植物的生理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
这种技术常被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
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利用是指将废水通过一系列处理工艺,使其达到特定的水质要求,再次利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领域。
再生水利用技术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生水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主要通过过滤、沉淀和膜分离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
化学处理主要通过氧化、沉淀和吸附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
生物处理主要通过生物膜反应器、植物复合系统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再生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开采,从而保护水资源。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eac071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7.png)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水源、交通和能源,还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许多河流面临着生态破坏和水质恶化的问题。
为了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和健康,各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健康的河流能够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
其次,它们对于调节气候、防止洪涝灾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者,河流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依赖于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然而,当前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河道改造、过度取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常见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1、河道形态修复改变过去为了防洪等目的而对河道进行的过度硬化和渠化,恢复河流的自然弯曲形态,增加河道的宽度和深度变化,创造多样的水流速度和水深条件,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
2、水生植物修复在河流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同时为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3、生物膜技术通过在河床上铺设特殊的材料,形成生物膜,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的表面。
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改善水质。
4、人工湿地技术在河流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吸附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对河水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还可以增加河流周边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5、底泥疏浚对于底泥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底泥疏浚可以去除积累的污染物,改善水质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
6、生态护坡技术采用生态材料构建河岸护坡,如植被护坡、石笼护坡等,既能防止河岸坍塌,又能增加河岸的生态功能,促进植被生长,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三、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某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该河流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严重恶化,发黑发臭,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地下水 (ln)
![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地下水 (ln)](https://img.taocdn.com/s3/m/9872e5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0.png)
术
原位生物技术有较多的应用
污染
进行地下水生物修复处理时,应注意调查 该地的水力地质学参数是否允许向地上抽 取地下水并将处理后的地下水返注;
地下水层的深度和范围;
地下水流的渗透能力和方向,同时也要确 定地下水的水质参数如pH、溶解氧、营养 物、碱度、以及水温是否适合于运用生物 修复技术。
具体选择哪种修复技术,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污染源的条件 工程完成后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成本 工程量 工程投资、工程运转与维护、监测…
(一)好氧生物氧化 7.5O2+C6H6→6CO2+3H2O
质量比:
O2: C6H6 =3.1:1 每消耗1mg/L的DO就可以降解0.32 mg/L
的苯。
如果背景DO是4.0 mg/L ,好氧降解的容 量是0.32×4/1=1.28 mg/L。
(二)反硝化反应 6NO3-+H++C6H6→6CO2+6H2O+3N2
第四章 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地下水
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 1.包气带水 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 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 2.饱水带水 潜水 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
主要内容:地下水污染修复
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第二节 地下水常见污染及修复技术 第三节 污染地下水的空气吹脱修复技术
其毒性,控制使用的场合很多。 地下水中的硝酸性氮的去除时,从安全性和
成本方面考虑使用乙醇和醋酸较多。
三、地下水的硝酸类氮污染及修复
自养型脱氮法: 脱氮菌中也有能用氢气、还原态硫化合物
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作为氢供体的自养型 细菌,这些都可应用于地下水硝酸氮去除。 一般情况下自养型细菌增长率低,增长速度 慢,菌的增长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量低。
科技成果——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
![科技成果——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fb39f4fc77da26924c5b060.png)
科技成果——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适用范围适用于市政河道湖泊治理、景观水体治理、水源地水体治理、中水深度净化治理。
成果简介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利用食藻虫摄食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绿藻、有机碎屑等,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构建或者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水体的生态自净功能,从而保持水体长期清澈,展现水下生命之美。
(1)食藻虫摄食消化水体蓝藻后,可以产生弱酸性的排泄物,降低水体中的pH值,并抑制水体蓝藻的生长(水体蓝绿藻暴发需要较高pH值);(2)水体蓝藻减少消失后水体透明度增加,阳光可进入水底,促进水体水底沉水植被的生长,沉水植被与食藻虫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3)沉水植被替代蓝绿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化物质,形成水域生态“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自净,并产生它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绿藻;(4)沉水植被恢复后,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有利于水生昆虫和水生底栖生物的大量滋生,在沉水植被共生作用下,“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形成底泥营养物质的封存和生态链自净(物质能量的逐步吸收转化);(5)最后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食藻虫和沉水植被又可以被鱼、虾、螺、贝等高级水生动物吃掉,最终通过收获有机水产品把水体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上岸,彻底降低水体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技术效果(1)工程实施后,水体透明度达到1.5m及以上,浅水区域清澈见底;水体生态系统初步达到稳定状态,主要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化学需氧量)达到国家地表水Ⅲ-IV类水标准;(2)恢复水体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覆盖率达60%及以上,水生植物保持四季常绿,形成优美的水下景观;(3)完善水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形成全面稳定的生态平衡并建立后续生态平衡维护保养系统。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0761d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1.png)
*
常用菌种: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优点:见效快,针对性强。 缺点:适用范围狭窄,生境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微生物净水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水污染源投放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达到削减污染负荷并保护水体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微生物技术
*
综合技术的需求
污染反复 治标不治本 二次污染 成本昂贵 破坏水生态系统
河道为什么会污染?
当外界污染超过河流自净能力或污染负荷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的水污染现象。
河道治理的任务
(1)控制外源污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进度进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增强缓冲区截污、纳污、消污功能。 (2)消除底泥污染:合理利用生态疏浚,底层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修复,环境友好型药剂治理,消减底泥中的污染物。 (3)改善水质,消除黑臭:通过底泥理化调理技术、生态浮床构建技术、生态溢流坝构建技术、土著微生物消泥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水下森林打造技术等作用改善水质。 (4)打造生态驳岸,提高自然化率: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河岸建设,打通水陆的物质循环通道,提高生物生境多样性。 (5)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场所、恢复沿岸带湿地植物、逐步恢复全系列水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
*
2、水动力学物理模型----流体动力学
*
*
3、环境-生物数据相关性分析
项目
轴
1
2
3
4
特征值
0.397
0.369
0.310
0.148
种类-环境相关性
1.000
0.998
0.998
1.000
物种数据累积变化百分率
28.4
河道治理施工工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河道治理施工工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41f44a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9.png)
河道治理施工工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河道治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在进行河道治理施工时,往往会伴随着水土流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如何在河道治理施工中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河道治理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水土保持在选择河道治理施工工艺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域的特点,在确保治理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土的破坏。
在河道治理施工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工艺来实现水土保持。
1.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工艺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在河道治理的初期,可以通过种植草坪或者其他适宜的植物来覆盖裸露的土地,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2.生物技术修复利用生物技术修复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进而保护水土资源。
例如,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污染物,通过植物的根系来固定土壤,都是比较常见的生物技术修复方法。
3.建设过程控制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施工期间的工程排水、挖掘深度以及运输路径等因素,都是保证水土保持的关键。
通过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量、工地排水以及施工材料的选择,可以减少对水土环境的破坏。
三、河道治理施工工艺的生态修复除了水土保持外,河道治理施工还需要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进行相应的修复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生态修复工艺。
1.湿地透明工艺湿地透明工艺是一种通过湿地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
在河道治理施工中,可以设置湿地透明带,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
2.防护带建设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可以设置生态防护带,通过种植河滩植被、堆木结构以及搭建缓坡等措施,形成自然的生态屏障,保护河岸环境,减少人工结构的使用。
3.合理调水在进行河道治理施工时,需要对水位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因施工过程中的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冲击。
水体治理与修复——湖口区污染物拦截前置库构建技术
![水体治理与修复——湖口区污染物拦截前置库构建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ee2c942172ded630b1cb6cb.png)
水体治理与修复——湖口区污染物拦截前置库构建技术技术依托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技术发展阶段:推广应用适用范围:湖泊污染物拦截与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一、基本原理由于滆湖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入湖河流,通过在入湖湖口处构建前置库系统进行污染拦截。
前置库系统采用了新型复合式生态回廊技术、湖口区天然能源驱动提水技术,并结合生态浮床、水生植被修复、生物操纵等技术,通过沉降吸附、微生物降解、动植物吸收等作用,实现对入湖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水域的生态修复。
二、工艺流程前置库系统包括调蓄缓冲区、生态拦截区、强化净化区、深度净化区和生态稳定区和导流系统。
Ⅰ、调蓄缓冲区:调蓄缓冲区位于系统最前端,通过一条溢流坝与下游生态拦截区隔开,对系统进水水质和流速进行缓冲,还通过曝气增氧,去除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
调蓄缓冲区尾部设计溢流坝布水系统,使调蓄缓冲区待净化水体可以顺利且均匀的进入生态拦截区。
Ⅱ、生态拦截区:在污水进入主库区的最前端,对库区水下地形以及边坡进行改造并种植大型挺水植物-芦苇,建成生物格栅,既对引入处理系统的河水中的颗粒物、泥沙等进行拦截和沉降处理,又去除了水体中的氮、磷以及有机物。
Ⅲ、强化净化区:主要应用浮游植物强化净化技术、生态浮床强化净化技术、人工基质附着生物强化净化技术等生物-生态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对水体氮、磷和有机物进行强化净化。
Ⅳ、深度净化区:利用自然湿地原理进行水体净化。
自然湿地内不添加填料,种植芦苇作为湿地植物,主要依靠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和颗粒物自然沉降对水质进行净化。
湿地水流采取回廊式设计,使流经的水体与土壤和植物充分接触,增加土壤吸附能力和植物吸收的面积,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增强湿地的净化能力。
Ⅴ、生态稳定区:通过在生态稳定区种植各种类型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并放养浮游植物食性的鱼类、蚌、螺,以期构建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进一步削减水体污染物的目的。
Ⅵ、导流系统:导流系统主要由水体提升装置、溢流坝、导流坝和出水闸门组成。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15b342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4.png)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是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水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污染,致使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环境治理是指通过采用各种综合措施,减少或清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以及保持水体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了水质治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水环境治理中,水质治理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要求净水厂进行深度处理,还要求污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彻底的净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除了水质治理外,水资源管理也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必须得到科学的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措施,制定并执行水资源管理法规等,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控制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相关。
为了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必须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治理。
例如,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还应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效率。
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采取合理施肥、农田轮作和种植防护林等措施,减少水体受到的污染。
水生态修复是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体、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然而,长期的污染和破坏导致许多水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
因此,进行水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水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河流整治、湖泊修复、湿地恢复等方式进行。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0531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5.png)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1.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治理湖泊的方法:物理方法,如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和引水稀释等;化学方法,如杀藻剂杀藻等;生物方法,如放养鱼等;物化法,如木炭吸附藻毒素等。
各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湖泊内的营养负荷,控制藻类过量生长,均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1)物理、化学措施在控制湖泊营养负荷实践中,研究者已经采用了许多方法来降低内部磷负荷,例如通过水体的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可加快水体与溶解氧(DO)、溶解物等的混合,有利于水质的修复。
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入氧或氮。
2)水流调控措施湖泊具有水“平衡”现象,它影响着湖泊的营养供给、水体滞留时间及由此产生的湖泊生产力和水质。
若水体滞留时间很短,如在10d以内,藻类生物不可能积累。
水体滞留时间适当时,既能大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又有足够时间供藻类吸收营养促进其生长和积累。
如有足够的营养物和100d以上到几年的水体滞留时间,可为藻类生物的积累提供足够的条件。
因此,营养物输入与水体滞留时间对藻类生产的共同影响,成为预测湖泊状况变化的基础。
为控制浮游植物的增加,使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损失超过其生长,除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外,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也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夏季浮游植物生长不超过5d,因此这种方法在夏季不宜采用。
但是,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的时候,冲刷等流速控制方法是一种更实用的修复措施,尤其对于冬季蓝绿藻浓度相对较高的湖泊十分有效。
冬季冲刷之后,藻类数量大大减少,次年早春湖泊中大型植物就可成为优势种属。
这一措施已经在荷兰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水位调控措施水位调控已经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得到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鱼类活动,改善水鸟的生境,改善水质;但由于娱乐、自然保护或农业等因素,有时对湖泊进行水位调节或换水不太现实。
(完整版)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完整版)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5ad1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2.png)
– 直接投加浮游动物控藻。 – 直接投加微生物溶解藻类和稳定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 综合型的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
– 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浮游动物放养+沉水植 物修复。
– 人工水草、阿克曼生态基等: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浮游动 物庇护、增值。
• 成因
– 无机氮磷含量升高,超过地表水(湖库)水质Ⅱ标准; – 气温高且相对稳定、水温适宜、光照充足; – 水体交换不畅,或缓流水体; – 湖(库)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水草或湖(库)滨水带,水温及水化学参
数比较均质一致; – 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食物链(网)结构不完善,物质、能量和水产品
输出功能阻塞,导致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沉淀。 – 水体内及湖塘结构体内缺少足够的水生动物巢穴、产卵场或庇护所。特别
• 理论关系及过程
– 污染水体自净过程或微生物处理技术过程产生的微生物增量,由水生态系统中 的原生动物、浮游动物消费掉,产生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盐由水生植物和藻类 所利用,大型水生动物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消费掉,人类通过捕 鱼和收割水草等行为将污染物物质溢出。
不同类型的直接曝气技术
固 定 式 的 直 接 曝 气
– 非经典理论: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进行操纵。如:放养鲢鳙鱼 及软体动物等。
• 生物集成技术与构建绿色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理论 – 包括:湖滨带生态恢复、生物操纵、生态浮岛、生物孵化器,并与微量通气等技 术结合,以及人工科学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和水产品产出,增加生 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可以控制藻类暴发,使其在水体内的密度达到合理的限度, 从而即使水体营养丰富,也不会产生恶性循环和富营养化。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243913bbed5b9f3f90f1c91.png)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
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曝气增氧是一种增加水中含氧量的方法,河湖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抑制底泥N、P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9953b5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8.png)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水污染程度也较为严重,其中,黑臭水体是一种主要的水污染现象。
黑臭水体一般出现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是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地表污染等原因导致的地下水、河流或湖泊等水体发生臭味、变黑变脏的现象。
黑臭水体既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又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因此,黑臭水体治理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环保任务之一。
本文将介绍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1、生态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方法是黑臭水体治理的一种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它是通过植物合理利用、优化微生物群落等方法,使黑臭水体得以净化和恢复生态平衡的过程。
生态修复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如菖蒲、香蒲、香蜂草、秦艽等,并进行合理的水培管理和增氧措施,以提高水中溶解氧,促进生物的代谢活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水体置换法水体置换法是将黑臭水体中的污水抽出,并将新鲜水源填充进去,达到置换水质的目的。
该方法适用于黑臭水体体积较小、水质水量难以通过传统净化技术改善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新鲜水源的污染,置换前一定要对新鲜水源进行专业检测,确保其水质达标。
3、化学净化法化学净化法主要是通过投放化学药剂以改变水体的酸碱度和化学成分,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方法不仅能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还能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需要大量投放化学药剂,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容易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4、物理净化法物理净化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进行净化,如过滤、吸附、沉淀等,既能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又可改变水体的物理状态,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例如,利用深度过滤技术进行自然沉淀、过滤等处理,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质。
此外,利用电解沉淀等高科技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净化效果。
5、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治理和保护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手段,治理主要是对污染源进行管控、排放管制和治理,通过各种手段防止污染物源的不断释放,以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a4b9f64561252d380eb6eb5.png)
一些新颖浮岛制作方法,把竹木浮岛 和泡沫板浮岛结合起来多层浮岛,用 塑料制作的具有各种颜色和形状,外 形非常美观的浮岛,如“花飞碟”等 。
生物浮岛效果的影响因素
植物选择
处理时间
受试水体 栽培季节
种植密度
生物浮岛的影响因素
无 框 架 式
生物浮岛的分类
有框式湿式浮岛是浮岛的主流,可以利用的材料多样,如泡沫板、 竹子、木头等。利用最多的是聚苯泡沫板,但泡沫材料本身会带来 二次污染的问题。
现在出现较多的是另一种用竹子或木 条作的浮岛,这种浮岛具有结构牢固、 抗腐蚀、抗老化、浮力大、材料易得、 制作步骤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
辅以人工措施
生物浮岛的定义
生物浮岛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 岛上,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 质的目的。
生物浮岛的作用原理
一方面
营养 物质
无机物
水质净化
生物膜
表面积很大 的根系
浓密 的网
生物浮岛组成
人工浮岛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浮岛载体、水下固定
装置以及水生植被。
生物浮岛组成--浮岛载体
现在 中期 早期
三代
二代
无机材料
一代
天然植物根茎 使用寿命短 难以维护 有机高分子材料 产生严重的二次 污染 ,不环保
按照外围框架的有无,湿式可分为: 有 框 架 式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湿式有框架型的人工浮 岛的施工事例比较多,占了七成 。 无框架式是一种较开放式的结构,浮岛植 物可以在浮岛上比较自由的生长。 无框架浮岛一般是用椰子纤维编织而成, 对景观来说较为柔和,又不怕相互间的撞 击,耐久性也较好;也有用合成纤维作植 物的基盘,然后用合成树脂包起来的做法。 植物栽培基盘由于装入土壤会增加重量且 促进水质恶化,目前使用的比较少,只有 20%左右。
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水生植物优选指标体系构建
![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水生植物优选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6ca1164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4.png)
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水生植物优选指标体系构建摘要:水生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固县滨江公园水体的水质和生态恢复效果,本文对其进行分析,以寻求合适的实施方案。
研究发现,水体的真实情况和水体中水体的水深、温度和pH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以水生植物的生物量、生长速度为控制指标,利用植物氮、磷储量和养分的吸收位置,可以定量评价所获得的水生植物对水中养分的去除作用,从而为项目区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生植物;指标系统;水质净化;资源利用基金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DJNY2020-36)0引言城固滨江公园项目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南部汉江以北滨江区域,距城固县城中心约2.8公里,建设用地范围东起汉江大桥西侧,西至汉江大桥以西2.6公里,南至汉江河道中心线,北至108国道以北8.5米。
长约2.6公里,总面积约1300亩。
水生植物的生长特点,主要是指植物在水中的发育和发育的特点,以确定适合的水域环境,以及植物的繁殖速度、可覆盖水域的大小、土壤的腐蚀力等,以及可利用的植被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等,确定合适的采收时间,达到植物对水质的有效净化,同时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在利用水生植物进行生物恢复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其生长的适应状况和特性不够全面的情况。
为了改善水质的净化和生态恢复效果,本文基于对汉江滨江公园项目的分析,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为今后开展水域的生物恢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1工程条件(一)地质及水文状况该地区属汉中平原,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
河流阶地发育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为陷落平原,由汉江冲积而成,上覆第四纪粘土、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形成肥沃的原野。
境内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以地表水为主。
土壤类型多为淤土和潮土。
淤土有机质含量0.48,碱解氮88 6mg/kg,速效磷15.2毫克/千克,ph值值中性,有机质极缺。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442721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4.png)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摘要: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河道治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高水平的河道治理不但可以起到保护民众人身安全的作用,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河道自身防洪排涝、净化水质、灌溉农田、提升河道通航能力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但是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却相对匮乏,有的地方严重缺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慢慢的变得严重,这就使得当前的情况变得更加的糟糕。
本文从河道治理现状分析,提出了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以期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有所参考。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方法引言传统的河流治理主要以防洪为主,对河道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因而,在对河道的治理中,我们不能盲从,必须建立在对河道治理现状的科学分析之上,遵循科学和生态的原则,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
1河道流域水污染对生态的影响河道水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水环境和其中的生物群落组成,水环境是河道生态的核心因子,当水环境被污染时,河道流域的整个生态环境都会受到致命的影响,其中的生态群落所具备的生态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
在自然状态下的河道生态环境是一个稳定的物质循环状态,具备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和平衡演替的功能,其能量的流动和生物之间的制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趋向于十分稳定的状态,但是水体的污染将这些平衡状态打破,使河流的自净能力丧失,自我更新功能停止。
对于国内农村地区的大部分水体来说,长期的污染让其处于一个缺氧的状态,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河道治理的现状及问题2.1河流断流河流断流引发河流不连续现象,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的原因,比如冬季上游小溪干涸无水,或洪水季节造成河流改道。
人为的原因,如建立水闸,人为分流。
不管怎样的情况,结果就是下游无水。
下游由于长时间缺少水,导致水流不连续,就会破坏下游的水生态环境。
另外,河坝的建设也阻断了河流与陆域间的联系,导致生态系统产生退化。
2.2河流污染严重在经济社会中,为了经济利益,有些生产厂商会将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不仅破坏了生态,还带来了灾害,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整理
水质深度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一、技术名称
水源地水质深度净化与生态修复
二、适用行业
水源地,饮用水厂的水质深度处理与生态修复
三、适用范围
技术适用范围较广,尤其适用于冬季气温较高的区域
四、技术内容
通过对水源地取水口及周边区域的外源污染物生态拦截、内源污染物原位消减、水生态修复等技术集成,实现了水源地水质深度净化与生态修复。
五、水污染防治效果
在太湖实现了2万平方米湖面、100吨/天取水量的技术应用示范,氮磷及蓝藻拦截率大于80%。
六、技术优势
本技术国内先进,技术成熟。
可以应用于太湖流域以及国内其他区域的水源地水质深度净化与生态修复。
推广应用后,可以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水源地取水口及周边区域的外源污染物生态拦截、内源污染物原位消减、水生态修复等技术集成,实现了水源地水质深度净化与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