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视角分析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失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博弈论视角分析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失败的过程
摘要: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经济适用房是实现该职责的一个制度体现。但是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并没有实现其设计目标。本文从政府、开发商、购买者三方博弈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失败的过程,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供给方补贴方式的弊端、政策监督不完善以及审查制度不健全等。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改革方案,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政府为经济适用房建设提供补贴,即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免征土地出让金,并且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降低开发成本的方式间接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实现补贴。政府同时对经济适用房价格进行管制,基准价格由开发成本、税金和利润三部分构成。其中,利润严格限定为部分开发成本之和的3%。由此,经济适用房补贴是补贴开发商的间接补贴方式,经济适用房是独立于商品住房市场之外的、政府供给的保障性住房。
经济适用房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该制度并没有实现其设计目的。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已连续几年处于空白状态,即使有经济适用房在建项目的城市,其每年的建设比例也非常低,不足10%,多数在5%至6%左右徘徊;其次,大部分经济适用房的建筑标准严重超标,面积过大, 150平米的房屋也屡见不鲜;再次,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普遍的寻租问题。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高收入者竟能买到经济适用房,而大量真正需要政府优惠住房政策提供帮助的中低收入者却难以买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的三个主要参与主体都不支持该政策:地方政府因为不能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抱怨,开发商因为利润限制而积极性不大,购房者因为购买需求得不到满足(建设量小、买中的概率也小)而对政策失去信心。那么,经济适用房制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运用博弈方法分析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在经济适用房制度约束下的博弈均衡。
一、博弈分析的基本前提
1、博弈的参与者
博弈的参与者,又称局中人,是指参与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在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三个博弈主体分别是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者。
2、博弈策略集合
策略集合,又称行为集合,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可能采取的全部策略集合。它规定了每个政策执行主体在进行政策执行时可以选择的方法、方式。每个策略集合至少应该说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在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主体中,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虽然法律或文件上对政策执行的方式、方法都有明文规定,但是地方政府在被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复杂的利益纠纷,总是会有无限扩大自由裁量权,按自己潜规则办事的欲望;对于房地产商而言,它可以选择参与或不参与竞标修建经济适用房,而在修建经济适用房过程中,也可以选择变相或不变相开发和销售;对于购房者而言,有买或不买两种策略。
3、博弈的信息
这包括政策执行过程信息和政策执行后获益信息。在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开放商和购房者三者的信息渠道来源不同,地方政府主要是由中央政府通过发文的形式直接告知,开放商通过地方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获知信息或者某种政治关系渠道获得,购房者获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因此,三者是不完全对称信息的博弈主体。
4、博弈的次序
按照博弈的要求,只有博弈方同时在博弈时做出选择,才能保证公平合理。但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博弈中,各主体的博弈次序总是有先后之分的。地方政府最先获知信息,其选择建与不建对其他两主体的博弈起着决定性作用。若地方政府不建,那么博弈到此结束;若地方政府选择修建,那么房地产商才开始博弈;只有房地产商修建了经济适用房,购房者才有选择的机会。
5、博弈方的得益
当各博弈主体说采取的策略确定以后,他们各自就会得到相应的收益。博弈论中称为“支付”。不同的策略组合可能得到不同的收益。地方政府做出建与不建的决定。建设经济适用房,地方政府将失去一份很大的财政收入;不建,地方政府也要付出成本。房地产商选择竞标,竞标成功后的二次博弈是变相还是不变相开发和销售,其目的是获得远高于法定3%的利润。而对于符合政策标准的购房者而言,不买其收益为零,购买的收益取决于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和购买到的概率。
二、经济适用房政策博弈的过程
根据上文的分析,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主体的博弈次序是由地方政府开始,然后由房地产开放商决定是否参与竞标,接着如果开发商竞标获胜,那么开发商进行二次博弈——是否变相开发和销售,最后是购房者选择是否购买。
博弈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做出建与不建的决定。建设经济适用房,地方政府将失去一份很大的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及减半征收的开发建设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而出让金如今已成为地方政府税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建,地方政府也要付出成本,即不落实中央政策的“政治成本”。建与不建取决于地方政府对二者的衡量。
如果不建,那么在第二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只能选择建设商品房,博弈结束;如果地方政府决定建经济适用房,开发商在第二阶段就选择竞标与不竞标。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开发商,并且任何一家都只会选择单独承建经济适用房项目,这样,这两家开发商就可以代表现实中承建了经济适用房项目和未承建的两类开发商,并假设两家开发商必有一家中标承建。所以,如果此开发商不竞标经济适用房项目,那么必然由另一开发商取得,博弈结束;如果选择竞标,未中标情况与不竞标相同,所以只考虑中标的情况。然后,开发商考虑是否将经济适用房“变相”开发和销售。所谓“变相”,一是指在建筑规格上进行一定超标,如扩大房屋面积,这样价格就能有所提高;二是开发商虚报成本,扩大成本基数,由此按成本的3%定价时就能再次提高价格。总之变相的目的是使开发商获得远高于法定3%的利润。
博弈的第三阶段,由符合政策标准的购房者决定是否购买经济适用房。在这一阶段存在着不对称信息因素:即购房者决定买或不买时并不知道开发商上一阶段的选择,即开发商是否对经济适用房进行了“变相”。不买,购房者的收益为零;买,购房者的收益取决于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是真实价格还是变相后提高了的价格)和购买到的概率(未变相时买到的概率较大),而价格和概率的不同都取决于上一阶段开发商是否将经济适用房变相的选择。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博弈过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