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 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诗歌抒发的是一种忧郁凄凉感情。 “雨巷”
重要意象。它是抒情主人公的所处的环境。 也可以说,是诗人戴望舒体验到的人生境 遇象征。就是说,戴望舒体会到的生活, 就如同在雨巷徘徊一样。阴郁、寂寥、狭 窄,又悠长地没有止境,给人一种压抑的 感觉,这种“雨巷”暗示着忧郁凄凉的心 境。
•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 “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 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 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 岁。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 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 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 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 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作者敬献的一 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 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 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或许那是一个云 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 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
• 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共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选》(1957)
戴望舒诗歌风格
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 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
– 前期: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 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
• 同年11月在上海会见鲁迅,《八月的乡村》由鲁迅 作序,并作为奴隶丛书之一于1935年出版,成为中 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 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 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人。
• 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 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 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 日报·星座》副刊。稍后,和艾青主编了《顶点》 诗刊。
• 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 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 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 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 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 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 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 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
•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 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雨巷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
•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后几经颠沛, 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 《生死场》。
• 1936年,东渡日本。
• 其次,从文学修养上看,戴望 舒 是 现 代 派 诗 人 , 在 30 年 代 , 被称为是现代派的首领。 戴 望 舒 30 年 代 曾 经 游 学 法 国 , 西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超 现实主义等构成了最重要的影 响。其中以法国象征派影响为 最大,他曾经翻译过象征派诗 人魏尔伦的诗歌。
• 最后,从个人生活经历上, 戴望舒一生饱受爱情挫折的 痛苦折磨,这种爱情悲剧, 对戴望舒诗歌的悲剧情绪具 有更深刻的影响。
• 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 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 “放”字前有一“偷”字。1944年萧红忌日,此 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 “偷”字。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 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
•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 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情感 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 婉中滲透出激情。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 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轻重,动静,人我, 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 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重要的意象。它 是诗人朦胧而美好的“憧憬”、“渴望”。
这种美好的渴望、憧憬充满了悲剧色彩。她 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样是忧郁凄凉的,同样 是忧愁、哀怨、凄婉,同时又朦朦胧胧,飘 忽不定,难以扑捉。最后,这个姑娘在雨巷 里消失。她给人一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朦 胧感,可望而不可及。
• 1946年3月,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
• 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 毅然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
• 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 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 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 隆重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 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 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 拜谒萧红墓,“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三、《萧红墓畔口占》分析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 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 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 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 舒是悲情的理想主义者,总是 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 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 向往,更多地是理想无法获得 的悲剧感受。
– 戴望舒是一个“寻梦者”。 他 更善于体验寻求过程中的忧郁 悲凉的心境。
2、民族苦难的悲愤
•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积极投入 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之中。
• 后期诗集《灾难的岁月》中, 有几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这 种思想感情。他用沉重的笔写 下了《元日祝福》、《狱中题 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二、戴望舒和萧红
萧红
(1911—1942) 何人绘得萧红影 望断青天一缕霞
• 萧红的生平--飘泊岁月寂寞路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主要内容
1. 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2. 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 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一、关于戴望舒
•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戴朝寀(cǎi),笔名有戴梦鸥、 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 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 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 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 小说:《债》,《卖艺童子》 和《母爱》
•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 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斯人已逝,自与 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 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大海,是亡者的 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 述)。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 说。“闲话”是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 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逝者不言,却仍在沉 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 中获得新的生命。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 者的人生感悟。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在茫茫的青空中
还是永恒的苦役?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 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 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 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 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 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 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而其 “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 “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 伫守、瞩望黎明之意。焦灼,悲愤,抑郁, 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 更有坚守,自勉。
• 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 旦大学法文班。
•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 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 “雨巷诗人”。
• 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游 学生活。他先来到里昂中法大学就读,1934年前 往巴黎,1935年春回国。
我等待着,
这八个字是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是对多舛命运的省察,为描绘了 一个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孤独的思想者形象。“我等待着”表达了 诗人对民族解放的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 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 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 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 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 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 自是Baidu Nhomakorabea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 “寂寞”同时也 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 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 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 后的境遇感痛不置。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 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 有一首诗,《寻梦者》:
• 这里,金色的贝,贝里桃色的珠,象 征着梦一样的理想。这种梦,是对人 生的一种永恒的诱惑,它是非常难于
获得的,或者说几乎无法获得。他更 多的却是体会到了梦境失落的痛苦。
乐园鸟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昼,夜,没有休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 不久,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
•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广州萧红之墓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
•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 见如故。
• 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 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六小时”表明之长,“长途”表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 实际感受,也是他长期以来处境与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孤独的 躺在墓地的萧红的“寂寞”,为诗歌的情感奠定了基调。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 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红山茶”红艳如火,隐喻 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沉重。
• 本诗为新诗史上的著名作品,标志着新诗语言的 成熟。也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 萧军,(1907~1988)中国知名作家,原名 刘鸿霖,辽宁人,笔名三郎、田军、萧军。
• 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萧红,成为患难中的文学伴侣。
• 1933年与萧红共同出版小说合集《跋涉》。
• 1934年与萧红共赴青岛,10月创作了著名的《八月 的乡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