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往往会认为仅仅是靠着直觉,但其实可能我们的大脑已经进行了加工。期望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我们进行取舍时有着关键作用。期望值理论认为,决定一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主要是基于两个要素:目标自身的价值(Value)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则是受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也即概率和价值的乘积(EV=P×V)。当一个人面临决策时会分别计算每个计划的期望值,然后选择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在决策的领域中,风险决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存在风险的事件进行选择的领域。即个体在决策时,有时会应对多个选项,并且还伴随着比较有风险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损失的结果,这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比较难以抉择的思考过程。
在决策研究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决策问题,就是Tversky和Kahneman开发出的“亚洲疾病问题”,该决策问题阐述了框架效应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相等的决策方案,但是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当方案被阐述成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或是“获得”时,人们不愿意去冒险,更喜欢回避风险;如果决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时,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会增加冒险的行为。所以,框架效应是指对于相等的决策方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往对框架效应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静态的决策情境下进行探讨,而且对任务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或是口头叙述的方式。动态的风险决策则是将过去的成绩、当前的情况、未来可能的预期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更具现实意义。现在有关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动态框架效应,而动态框架中的动态不一致又是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动态不一致,指的是在预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预期情景时做出的预判与随后做出的真实选择不一致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往风险决策的情境多数都是生死问题,人们平时很少会接触到这类问题的决策,所以情境的设定有些脱离实际,导致人们可能不会对该情境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大学生群体中框架效应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考察大学生在不同的框架水平下进行决策的任务,受框架影响、前后决策不一致的程度,引入动态框架更接近真实的决策情境,能提高决策的效度。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实验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共80人,其中男生、女生各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1.8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实验材料
一个自制转盘(50%是“W”,代表赢的区域;50%是“L”,代表输的区域);象征金币的一元硬币8枚;一张等分为两个区域的卡纸(一边是主试和被试的金币放置处,另一边是放置进行博弈的转盘)。
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损益框架:收益框架-损失框架)×2(预期:赢-输)×2(过去的成绩:盈利-损失)混合设计。因变量为决定是否博弈,即最后做出博弈或不博弈的决定。
三、结果
对所有被试第一次的抉择进行统计,在赢的假设下,收益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数为31人(男20人,女11人),在损失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数为27人(男12人,女15人);在输的假设下,收益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数是32人(男19人,女13人),在损失框架下是24人(男8人,女16人)选择博弈。
经过第一轮游戏,收益框架下,18人赢,22人输;损失框架下21人赢,19人输。在收益框架下,第一轮赢的被试中,选择博弈的人数为15人,占赢的人数的83.3%;第一轮输的被试中,选择博弈的人数为20人,占输的人数的90.9%。在损失框架下,第一轮赢的被试有18人,占总体的85.7%;第一轮输的被试有14人,占总体的73.6%。
对所有的动态不一致进行统计,其中第一轮赢的被试,在收益框架下有7人的选择是不一致的;损失框架下有12人的选择是不一致的。第一轮输的被试,在收益框架下有12人;损失框架下,有8人的选择是不一致的。
对框架对被试风险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卡方分析在预期获胜的结果下,框架对被试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2(1,N=80)=1.003,p=0.317;但在预期失败的结果下,框架对被试的影响边缘显著,2(1,N=80)=3.516,p=0.06。
对被试在不同预期结果下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收益框架下,不同的预期结果对决策者选择博弈和拒绝博弈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而在损失框架下,预期的结果对决策者是否选择博弈没有显著影响(p=0.459)。被试的动态不一致性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来进行分析。结果为,框架效应对被试不同结果下的动态不一致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
四、讨论
已有研究指出,中国人在进行风险决策任务时是比较保守的,尽量避免不确定的选择。中国比较推崇儒家,所以人们一直潜移默化地受着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决策时会尽量避免各种风险行为。但是在本研究中,被试
群体的决策结果明显偏向于风险追寻,总体上是较为乐观的。被试群体没有经历过较多风险决策问题,对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和分析,缺乏更为理性的思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的精神。
在收益框架下,选择博弈的人数显著高于确定利益的人数。这是由于在收益框架下,被试开始什么都没有,不怕承担得不到任何东西的风险,尽管有风险的存在,但是希望得到更多奖励的动力以及对下一轮游戏的兴趣都使得更多的被试选择博弈。此外,学者Reyna提出了一种解释,他发现预先的预测比事后的预测要更加的极端,这里预先的预测说的就是在不同预期结果下进行选择,事后的预测就是指本研究中的第二次选择。该学者的解释,举例来说就是在预期获胜时,被试感觉会赢得更多,高估他们的喜悦感,从而会选择继续参加;在预期失败时,被试会低估自己适应的效应,他们会避免进一步的风险。实验证明了过去的成绩确实会影响被试之后的判断,并且存在框架效应。动态不一致有着不同的方向,即由拒绝博弈到接受博弈以及由接受博弈到拒绝博弈,通过分析得到:当第一次的博弈游戏赢了,被试更可能由风险规避转为风险寻求。如果第一轮输了,被试更可能由风险寻求转为风险规避。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在预期赢的情境下,觉得见好就收,然而真实的结果确实赢了,被试可能就想要继续赢下去,高估了自己实力或是运气。相对的,在预期输的情境下,被试会考虑如果已经输了,就要继续博弈才能弥补损失,然而,被试却低估了损失时自己内心的痛苦。
五、结论
框架效应在被试的风险决策中是存在的,预期的结果对被试的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决策的不一致性受到过去成绩和框架效应的影响。在收益的框架下,先前的结果对被试的动态不一致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前一轮获胜的被试,更倾向于由风险寻求转变为风险规避;而前一轮输的被试,更趋向于由风险规避转为风险寻求。
参考文献:
[1]黄砾卉.不同框架下的风险决策倾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1979(47):263-291.
[3]周纯.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再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4]陳建明.前景理论与个体决策[J]. 统计与决策,2003(11):11-12.
[5]支琼.儿童决策行为中的框架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Johnson E J,Tversky A.Affect,Generaliz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Ris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