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核心课:7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 生物潜力曲线 量 环境阻抗 承载能力 稳定的种群水平 逻辑斯蒂曲线 时间
S 形曲线有上渐近线,即 S 形增长曲线渐近于K,但却 不会超过最大值水平,此值 即为环境容纳量; 曲线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 而不是骤然的。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将 不是J 形,而是 S 形。S形增 长曲线同样有两个特点:
生物生长规律(3)
如果世代之间有重叠,种群数量以 连续的方式改变,通常用微分方程。 种群以连续方式增长:
种群的指数级数增长
模型假设
16000 14000 12000
1
dN rN dt
种群大小
积 分 式
Nt N0e
rt
10000 8000 6000 4000
2
e是一常数,即自然对数的 底;r 是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以种群Nt对时间作图则种 群增长曲线呈现为J型。
承载能力 崩溃
a
时间
b
种群与承载力示意图
生物生长规律(6)
发 展 K4 K3 K2 K1 I 指数型 B C 组合逻辑斯蒂型
资源承载力 与逻辑斯蒂组合曲线
系统 A 只有平衡而无发展, 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发展过 程,迟早会被新的过程所取 代; 系统B只有发展而无平衡机制, 是一种不能持久的过程,迟 早也会由于限制因子的作用 受阻或崩溃。
k4 k3 k2 k1
时间 A 逻辑斯蒂型
系统C 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又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能自动跟踪 其不断演变着的生态环境,实现组合“S”形增长,因而其过程稳定性较 好。过程稳定性可由发展速度、“S”形波动的振幅,与受限制因子约束 的滞留期等来测度。
利导因子或限制因子
生物生产量(1)
初级 生产量 总第一性 生产量
dB / dt GP R H D
dB/dt为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H为被较高 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为因死亡 率损失的生物量
生物生产量(2)
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 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 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 一部分能最终将以热的 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 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 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次级生产量。
① 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
模 型 假 设
dN KN rN dt K
或
dN N rN 1 dt K
种群数量 N 趋于零,那么[1-(N/K)]项就逼近1,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 能力能够充分地实现。 种群数量 N 趋于K, 那么项就逼近零,种群增长的最大潜在空间几乎全部 被利用,能力不能实现。 当种群数量 N 由零逐渐地增加到 K 值, [1-(N/K)]项则由1逐渐地下降 为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可 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效应就增 加 1/K 。因此,这种抑制效应又称为拥挤效应,因其影响定量之大小与 拥挤程度呈正比,故也有些学者称拥挤效应为环境阻力(或限制因子)。
净第一性生产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GP NP R
GP为总第一性生产量,J/(m2 · a) NP为净第一性生产量,J/(m2 · a) R为呼吸所消耗的能量,J/(m2 · a)
对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 级来说,总生物量不仅 因生物呼吸而消耗,也 由于受更高营养级动物 的取食和生物的死亡而 减少:
讲 授 提 纲
生物资源的形成及可得性
生物资源优化定律
• 就人类需要而言,所 有的自然资源都是有 限的。生态资源的有 限性,均受到各种生 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 的限制。认识各个要 素在组合中的基本特 性,应用生态资源优 化定律,在生态资源 研究中去获取更加积 极的成效。
• 无论对于矿物元素还是有机 分子而言,“资源成分”有 效性的增加,不可能在资源 生产力方面产生无限的增加, 要么是条渐近线;要么达到 某一最大值,以后便开始下 降。此种说法在可更新资源 中,更具体地说在绿色植物 第一性生产力中,尤其带有 普适性。
2000 0 0 2 4 6 年 8 10 12
N0=100,r=0.5
r
种群
种群瞬时增长率 r 与 周限增长率的四种情况
r>0 r=0 r<0 r= -∞
>1 =1 0<<1 =0
种群上升 种群稳定 种群下降 雌体无繁殖,种群 灭亡
一般说来,在种群动态研究中,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r 较周限增 长率应用更广。 第一,r 为正值、负值或零,能表示种群的正增长、负增长和 零增长;而表示的是t +1时和t 时的种群Nt+1 和Nt 的比率。 第二,r 具有可加性。若以周为时间单位表示,则 r = 0.104; 若以年为时间单位(每年52 周),则 r=0.104 × 52。因此,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r 是种群动态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参数。
两个规律 的关系
其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 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不仅随种类不同, 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的不同 而有差异;同时,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 用,如因子替换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
群种 数 量
生物对限制性因子 的调整和适应
特点
生 态 因 子 作 用
综合性 主导因子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物生长环境(3)
定义
限 制 性 因 子
限制性因子系指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 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 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叫做该物种的限制生态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 和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如 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 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 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 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 生长量就最少。
N t 1 N t B I D E
式中:Nt代表种群在t时刻的 数量;Nt+1代表种群在t +1 时 刻的数量,出生 (B) 和迁入 (I) 而增加,因死亡 (D) 和迁出 (E) 。
B bNt
D dNt
N t 1 N t bNt dNt I E
显然,在迁入和迁出一定的 情况下,如果出生率大于死 亡率,种群数量便增加;如 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 数量便下降。
N1 N 0
lg N t lg N 0 t lg
如果种群在无限环境下以这个速率 年复一年地增长,这种增长称为几 何级数式增长。将方程 两侧取对数, 即:
它具有直线方程式的形式。因此,以 lgNt 与 t 作图,就能得 到一条直线。式中周限增长率λ,从理论上讲可以有四种情况, 它在种群增长中的含义是: λ >1, 种群上升; λ =1, 种群稳定; 0< λ <1, 种群下降, λ =0, 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一代中灭亡。
生物生长环境(1)
概念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 生态因子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 素是生态因子。 主要包括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 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五大部分。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态环境。 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 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环境
生物生长环境(2)
耐受下限 生理紧张带
耐受上限 不能 耐受带 生物 不多 没有生物
驯 化
休 眠
期昼 性夜 补节 偿律 变和 化周
适 应 组 合
不能 耐受带 生物 不多 没有生物
适应区
分布中心 生物最多
环境梯度
较长时间维持平衡
生物生长规律(1)
种群增长的简单模型
不规则和有规律波动
种群衰落到死亡
设种群中个体的出生率 为b 和 死亡率d,则:
生物生长规律(2)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①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假设种群在 无限的环境中增长,没有受资源、 假设和 空间等条件的限制;②世代不相重 1 概念结构 叠。增长是不连续的,或称离散的; ③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年 龄结构。 把世代 t+1的种群Nt+1 与世代 t 的 种群Nt 联系起来的差分方程:
生物生长规律(4)
种群的逻辑斯蒂的增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 逻辑斯谛增长。逻辑斯蒂增长又称为阻滞增长。
N 、t 、r 的定义同指数 K,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即不再增长 。 增长模型。而 K 为资源 承载力(剩余空间) ② 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 加,若种群有 N个个体 ,就利用了 K N/K 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余 N 空间就只有 (1-N/K) 了。 1 e a rt ③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 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的。 积分式 ④ 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耐受性定律
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 种条件,各个生态因子都存在量 的变化,当大于或小于生物所能 忍受的限度,超过因子间的补偿 调节作用,就会影响生物的生长 和分布,甚至导致死亡。这就是 耐受性定律,又称谢尔福德耐受 定律
首先,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耐受性定 律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
生物生长规律(5)
智人特殊性 群落研究 内容
个体数
人类种群的增长 与资源承载力
一是研究和了解人类种群的增长型; 二是定量测定人类种群的最适规模和结构; 三研究如何采取“文化调节”措施,
个体数
“自我拥挤效应”和过度 利用自然资源的效应有一 定的滞后。 技术只能延缓灾难发生时间, 而不能根本解决人口、资源 与环境的困境,必须采取道 德、法律、政治和经济的约 束措施。
第7周
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分析
张 丽 萍 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生物资源的形成及可得性 生物生长环境 生物生长规律 生物生产量 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意义 地壳储存性资源的可得性 地壳资源的基础 地壳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评价 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 地壳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 生物圈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
2
数学模型
N t 1 N t
或
N t t N 0
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 为 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生物生长规律(2)
生物学含义
3
假定一年生生物的种群在一个繁殖季节t0 开 始,有 N0 个雌体和等量的雄体,其产卵量 为B, 总死亡为D 。那么到下一年t1,其种群 数量N1 为:
N1 N 0 B D
初级生产者 太阳能
生物量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
生态效率
十分之一 定律
林德曼效率:相当于同化效率、生 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I n1 An Pn I n1 (n 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In I n An Pn 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根据林德曼测量结果,这个 比值大约为1/10,曾被认 为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学定津。 但这仅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 个近似值,在其他不同的生 态系统中,高则可达30%, 低则可能只有1%或更低。
0.1% 21.0% 79.0%
呼吸消耗/总第一性生 23.4% 产量 净第一性生产量 /总第一性生产 76.6%
净第二性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类型 重要植物及其特征 被捕食(%)
成熟落叶林
1~7年耕田弃 非洲草原 人工管理牧场 海洋
乔木,大量非光合生物量,世代时间长,种群增长 率低
An 1 Le An
常用的几个 参数
摄取量(I) 同化量(A) P94 呼吸量(R) 生产量(P)即P=A-R。
第一性生产效率 (p97)
第一性生产效率比较
总第一性生产量 /总入射日光能
玉米田
1.6%
荒地
1.2% 15.1% 84.9%
Mwadota湖
0.4% 22.3% 77.7%
Ceder Bog湖
生物生产量(3)
热 热 三级 消费者 热 次级 消费者 初级 消费者 浮游动物
生态金字塔
顶级肉食动物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生产者 21 38 3368 20810 5060 分解者和食碎屑生物
能量金字塔
10 J 100 J
热
三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热
1000 J 10000 J 100000 J
第二性生产量
净第一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 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从 理论上讲,净第一性生产量可以 全部被异养生物所利用,转化为 第二性生产量
废弃、呼吸、排泄、不可用等
食物种群
被高营养级取食 被同化的 第二性生产量 未被取食 动物吃进的 未同化的 呼吸代谢 动物得到的 动物未吃进的 P净次级生产量;C摄 动物未得到的 R呼吸消耗量; P=C-FU-R 取量; FU排泄量
S 形曲线有上渐近线,即 S 形增长曲线渐近于K,但却 不会超过最大值水平,此值 即为环境容纳量; 曲线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 而不是骤然的。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将 不是J 形,而是 S 形。S形增 长曲线同样有两个特点:
生物生长规律(3)
如果世代之间有重叠,种群数量以 连续的方式改变,通常用微分方程。 种群以连续方式增长:
种群的指数级数增长
模型假设
16000 14000 12000
1
dN rN dt
种群大小
积 分 式
Nt N0e
rt
10000 8000 6000 4000
2
e是一常数,即自然对数的 底;r 是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以种群Nt对时间作图则种 群增长曲线呈现为J型。
承载能力 崩溃
a
时间
b
种群与承载力示意图
生物生长规律(6)
发 展 K4 K3 K2 K1 I 指数型 B C 组合逻辑斯蒂型
资源承载力 与逻辑斯蒂组合曲线
系统 A 只有平衡而无发展, 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发展过 程,迟早会被新的过程所取 代; 系统B只有发展而无平衡机制, 是一种不能持久的过程,迟 早也会由于限制因子的作用 受阻或崩溃。
k4 k3 k2 k1
时间 A 逻辑斯蒂型
系统C 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又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能自动跟踪 其不断演变着的生态环境,实现组合“S”形增长,因而其过程稳定性较 好。过程稳定性可由发展速度、“S”形波动的振幅,与受限制因子约束 的滞留期等来测度。
利导因子或限制因子
生物生产量(1)
初级 生产量 总第一性 生产量
dB / dt GP R H D
dB/dt为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H为被较高 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为因死亡 率损失的生物量
生物生产量(2)
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 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 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 一部分能最终将以热的 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 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 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次级生产量。
① 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
模 型 假 设
dN KN rN dt K
或
dN N rN 1 dt K
种群数量 N 趋于零,那么[1-(N/K)]项就逼近1,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 能力能够充分地实现。 种群数量 N 趋于K, 那么项就逼近零,种群增长的最大潜在空间几乎全部 被利用,能力不能实现。 当种群数量 N 由零逐渐地增加到 K 值, [1-(N/K)]项则由1逐渐地下降 为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可 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效应就增 加 1/K 。因此,这种抑制效应又称为拥挤效应,因其影响定量之大小与 拥挤程度呈正比,故也有些学者称拥挤效应为环境阻力(或限制因子)。
净第一性生产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GP NP R
GP为总第一性生产量,J/(m2 · a) NP为净第一性生产量,J/(m2 · a) R为呼吸所消耗的能量,J/(m2 · a)
对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 级来说,总生物量不仅 因生物呼吸而消耗,也 由于受更高营养级动物 的取食和生物的死亡而 减少:
讲 授 提 纲
生物资源的形成及可得性
生物资源优化定律
• 就人类需要而言,所 有的自然资源都是有 限的。生态资源的有 限性,均受到各种生 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 的限制。认识各个要 素在组合中的基本特 性,应用生态资源优 化定律,在生态资源 研究中去获取更加积 极的成效。
• 无论对于矿物元素还是有机 分子而言,“资源成分”有 效性的增加,不可能在资源 生产力方面产生无限的增加, 要么是条渐近线;要么达到 某一最大值,以后便开始下 降。此种说法在可更新资源 中,更具体地说在绿色植物 第一性生产力中,尤其带有 普适性。
2000 0 0 2 4 6 年 8 10 12
N0=100,r=0.5
r
种群
种群瞬时增长率 r 与 周限增长率的四种情况
r>0 r=0 r<0 r= -∞
>1 =1 0<<1 =0
种群上升 种群稳定 种群下降 雌体无繁殖,种群 灭亡
一般说来,在种群动态研究中,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r 较周限增 长率应用更广。 第一,r 为正值、负值或零,能表示种群的正增长、负增长和 零增长;而表示的是t +1时和t 时的种群Nt+1 和Nt 的比率。 第二,r 具有可加性。若以周为时间单位表示,则 r = 0.104; 若以年为时间单位(每年52 周),则 r=0.104 × 52。因此,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r 是种群动态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参数。
两个规律 的关系
其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 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不仅随种类不同, 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的不同 而有差异;同时,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 用,如因子替换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
群种 数 量
生物对限制性因子 的调整和适应
特点
生 态 因 子 作 用
综合性 主导因子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物生长环境(3)
定义
限 制 性 因 子
限制性因子系指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 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 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叫做该物种的限制生态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 和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如 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 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 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 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 生长量就最少。
N t 1 N t B I D E
式中:Nt代表种群在t时刻的 数量;Nt+1代表种群在t +1 时 刻的数量,出生 (B) 和迁入 (I) 而增加,因死亡 (D) 和迁出 (E) 。
B bNt
D dNt
N t 1 N t bNt dNt I E
显然,在迁入和迁出一定的 情况下,如果出生率大于死 亡率,种群数量便增加;如 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 数量便下降。
N1 N 0
lg N t lg N 0 t lg
如果种群在无限环境下以这个速率 年复一年地增长,这种增长称为几 何级数式增长。将方程 两侧取对数, 即:
它具有直线方程式的形式。因此,以 lgNt 与 t 作图,就能得 到一条直线。式中周限增长率λ,从理论上讲可以有四种情况, 它在种群增长中的含义是: λ >1, 种群上升; λ =1, 种群稳定; 0< λ <1, 种群下降, λ =0, 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一代中灭亡。
生物生长环境(1)
概念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 生态因子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 素是生态因子。 主要包括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 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五大部分。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态环境。 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 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环境
生物生长环境(2)
耐受下限 生理紧张带
耐受上限 不能 耐受带 生物 不多 没有生物
驯 化
休 眠
期昼 性夜 补节 偿律 变和 化周
适 应 组 合
不能 耐受带 生物 不多 没有生物
适应区
分布中心 生物最多
环境梯度
较长时间维持平衡
生物生长规律(1)
种群增长的简单模型
不规则和有规律波动
种群衰落到死亡
设种群中个体的出生率 为b 和 死亡率d,则:
生物生长规律(2)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①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假设种群在 无限的环境中增长,没有受资源、 假设和 空间等条件的限制;②世代不相重 1 概念结构 叠。增长是不连续的,或称离散的; ③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年 龄结构。 把世代 t+1的种群Nt+1 与世代 t 的 种群Nt 联系起来的差分方程:
生物生长规律(4)
种群的逻辑斯蒂的增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 逻辑斯谛增长。逻辑斯蒂增长又称为阻滞增长。
N 、t 、r 的定义同指数 K,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即不再增长 。 增长模型。而 K 为资源 承载力(剩余空间) ② 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 加,若种群有 N个个体 ,就利用了 K N/K 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余 N 空间就只有 (1-N/K) 了。 1 e a rt ③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 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的。 积分式 ④ 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耐受性定律
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 种条件,各个生态因子都存在量 的变化,当大于或小于生物所能 忍受的限度,超过因子间的补偿 调节作用,就会影响生物的生长 和分布,甚至导致死亡。这就是 耐受性定律,又称谢尔福德耐受 定律
首先,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耐受性定 律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
生物生长规律(5)
智人特殊性 群落研究 内容
个体数
人类种群的增长 与资源承载力
一是研究和了解人类种群的增长型; 二是定量测定人类种群的最适规模和结构; 三研究如何采取“文化调节”措施,
个体数
“自我拥挤效应”和过度 利用自然资源的效应有一 定的滞后。 技术只能延缓灾难发生时间, 而不能根本解决人口、资源 与环境的困境,必须采取道 德、法律、政治和经济的约 束措施。
第7周
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分析
张 丽 萍 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生物资源的形成及可得性 生物生长环境 生物生长规律 生物生产量 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意义 地壳储存性资源的可得性 地壳资源的基础 地壳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评价 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 地壳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 生物圈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
2
数学模型
N t 1 N t
或
N t t N 0
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 为 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生物生长规律(2)
生物学含义
3
假定一年生生物的种群在一个繁殖季节t0 开 始,有 N0 个雌体和等量的雄体,其产卵量 为B, 总死亡为D 。那么到下一年t1,其种群 数量N1 为:
N1 N 0 B D
初级生产者 太阳能
生物量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
生态效率
十分之一 定律
林德曼效率:相当于同化效率、生 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I n1 An Pn I n1 (n 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In I n An Pn 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根据林德曼测量结果,这个 比值大约为1/10,曾被认 为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学定津。 但这仅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 个近似值,在其他不同的生 态系统中,高则可达30%, 低则可能只有1%或更低。
0.1% 21.0% 79.0%
呼吸消耗/总第一性生 23.4% 产量 净第一性生产量 /总第一性生产 76.6%
净第二性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类型 重要植物及其特征 被捕食(%)
成熟落叶林
1~7年耕田弃 非洲草原 人工管理牧场 海洋
乔木,大量非光合生物量,世代时间长,种群增长 率低
An 1 Le An
常用的几个 参数
摄取量(I) 同化量(A) P94 呼吸量(R) 生产量(P)即P=A-R。
第一性生产效率 (p97)
第一性生产效率比较
总第一性生产量 /总入射日光能
玉米田
1.6%
荒地
1.2% 15.1% 84.9%
Mwadota湖
0.4% 22.3% 77.7%
Ceder Bog湖
生物生产量(3)
热 热 三级 消费者 热 次级 消费者 初级 消费者 浮游动物
生态金字塔
顶级肉食动物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生产者 21 38 3368 20810 5060 分解者和食碎屑生物
能量金字塔
10 J 100 J
热
三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热
1000 J 10000 J 100000 J
第二性生产量
净第一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 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从 理论上讲,净第一性生产量可以 全部被异养生物所利用,转化为 第二性生产量
废弃、呼吸、排泄、不可用等
食物种群
被高营养级取食 被同化的 第二性生产量 未被取食 动物吃进的 未同化的 呼吸代谢 动物得到的 动物未吃进的 P净次级生产量;C摄 动物未得到的 R呼吸消耗量; P=C-FU-R 取量; FU排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