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艺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世纪以后, 宗教翻译取得了与世俗 文学并驾齐驱的重要地位,并在以后较长 时间里超过了世俗文学,成为西方译界的 主流,影响遍及整个欧洲。
中世纪的翻译家及观点:
1)波伊提乌是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里的中心人 物。他是重要的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 家。他更注重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是 凭理论。他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做出了 贡献,而且对翻译的理论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
4、15—16世纪的翻译家及重要观点
1) 在德国,意译派暂露头角,马丁· 路德翻 译《圣经》时,其译本的语言被誉为德语的 典范,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是: a)他主张用通俗、明了、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的语言翻译。
b)只有使用意译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原文的 形式、风格和精神实质。 c)译者应尊重原文,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 不能轻信教会的传统解释。
2) 英国的译风与法国有相似之处。17世纪英国 翻译家大都主张再现原作的精神。 a)亚历山大·薄伯,他认为翻译上乘佳作,采用 直译肯定行不通,而采用草率的活译也同样是一 大错误,强调译者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下功夫。但 在翻译《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时,为了迎合 贵族趣味,进行了大量“加工”,他用诗体翻译 原作,结果使译作华美无比。
d)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论翻译的 原则》一书中,认为“优秀的翻译”就是原作 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的语言中,提出了翻译 的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 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他的翻译理论比较全 面、系统。他提出忠实、风格一致、通顺的三 原则,意义重大。
3) 17至19世纪,德国的翻译也有较大发展。 涌现出一批文学翻译名家,如瓦斯、蒂克、维 兰德、席勒、施莱格尔等,文学翻译数量和质 量明显提高,另一特点是一批文学大师如著名 剧作家席勒、文学巨匠哥德、德国浪漫主义文 学主要代表荷尔德林等投身文学翻译作品。
c)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洪堡就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所发表的两元论语言 观,这在20世纪成为探讨课题之一,在可译与 不可译上他表现出一种前后矛盾的观点,对翻 译坚持了一种辩证立场。认为语言相互之间既 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所有语言又都是可译的, 他对于语言与文化及语言与行为密不可分的关 系做了分析、对语言相对论的影响以及对可译 性与不可译性进行了论述。
b)厚古派:把古典作品奉为圭臬,主张所谓准 确翻译法。代表人:巴歇·德·梅西里阿克, 他最早提出了准确译法,提出译者必须遵守三 项原则:不得给原著塞进私货;不得对原著进 行删减;不得作有损原意的改动。达西埃夫人, 她翻译《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时采用准确 译法、逐字逐句模仿原作风格。 c)19世纪时法国的改写风气才得到扭转,维克 多·雨果不但注重译作本身的优美韵律,更把 忠实放在首位。著名小说家夏多布里昂翻译 《失乐园》时甚至打破原作诗的形式,以便最 大限度传出原作的意思。
d)翻译应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最后他还
归纳了七条翻译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 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 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 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 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 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2) 在英国,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的伊丽莎白 时代为鼎盛时期。这也是英国翻译史上的第一高 峰,英国的戏剧创作达到了等峰造极的地步,这 一时期很多翻译家,以诺斯、弗洛里欧、荷兰德、 查普曼为代表,他们共同特点是多于翻译实践而 少于理论上的阐发,诺斯的《名人传》、查普曼 翻译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奥翻 译的《散文集》等都是这一时期优秀译作。查普 曼指出的指导译诗的原则,反对逐字死译,主张 折衷的方法。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文艺学派
2008年5月
历史时期和流派
(1)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 的历史分为两大时期: 从公元前55年至20世纪上半叶属语言学前 时期,20世纪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
(2) 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学家奈达认 为西方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 号学派。
c)但丁在《论俗语》一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俗语 和优越性和形成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对解 决意大利语的民族语言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 题都起了重大作用。他提出文学作品不可译论, 在他看来,诗的形式与该诗所用的语言是密不可 分的。 d)在意大利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勒欧纳 多·布鲁尼·阿雷蒂诺,他以译者、译文语言为 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 是人文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他被认为是西方翻 译史上人文主义者最早的代表之一。
2)奥古源自文库丁是罗马帝国末期另一位基督教神学 家、哲学家、拉丁教义的主要代表。翻译启蒙文 本需要朴素的风格,颂扬上帝的文本需要典雅的 风格,他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学说,认为翻 译应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 的三角关系。他被称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学派的 鼻祖。
由上所述可见,在罗马时期便已出现西方两 大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直译”和“意 译”两种不同翻译原则之间的争论也在这时开始。
3)同时期的法国翻译规模要小,雅克·阿米欧 译出《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他的译本给 同时代和后世法国以及西欧其他国家作家提供了 素材。法国的艾蒂安·多雷在翻译理论上更有建 树,在他发表的论文《论如何出色地翻译》提出 了翻译的五条基本原则: a)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b)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 c)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 d)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e)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 适当的效果。多雷因此被称为西方近代翻译史上 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3) 罗马帝国初期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 贺拉斯认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字死译”, 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陈规,必要时可以创造 新词或引入外来词。 4)古罗马另一位翻译家昆体良认为,翻译也 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 超过原作。
从翻译主张来看,西塞罗、贺拉斯都对翻 译发表了不少精辟的、很有影响力的见解,他 们主张“灵活翻译”,或者是类似意译的主张,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明确的一种翻译 主张。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混杂是中外翻译 历史发展的初期阶段都会经历的一种状况,也 同样见诸于中国文学翻译初期。
a)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风格和内容不可兼得; b)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译者应放弃主观判 断权。
2) 英国早期的阿尔弗烈德国王和阿尔弗里克的 翻译观点在中世纪早期更流行。前者主要从事宗 教翻译,翻译者应有较大灵活性,用大众语言。 后者从事宗教翻译,主张采用面向民众的原则和 方法,多用意译,少用逐字对译,目标是使译文 “简明易懂”,不用华丽词藻。 3) 欧洲中世纪翻译史上最令人注目的是《圣经》 的民族语翻译和英国学者罗杰·培根、意大利诗 人但丁和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等发表的有关翻译 的观点。
翻译的语文学理论就是语言学前时期, 以语文学家为基础的理论。这时期的哲学家、 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重点解决两种矛盾:
(1)直译和意译的矛盾; (2)翻译的绝对必要性与其内在的不可能性 的矛盾。
谭载喜论述了西方翻译史上的两条翻译传 统及译论主张: (1)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 翻译理论线,是翻译史上最漫长的; (2)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 翻译理论家的文艺翻译线,这是最古老的一条线。 奈达和简· 沃德在合著的书表示出翻译的文艺 德· 学派注重从文学特征着眼,特别关心主题结构和 话语文体,但是不注重读者。18世纪翻译家施莱 尔马赫总结让读者和作者互相适应,但是奈达和 简· 沃德认为是个很难两全其美的事情。 德·
一、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1、罗马人凭借强大军事力征服了希腊后, 从公元前3世纪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希腊 文化的活动,通过翻译和模仿继承了希腊 文化。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是西方翻译史 上第一次高的翻译高潮,而且有明显的文 学性质。
1)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 和恩尼乌斯都用拉丁语翻译了大量作品。他们并 没有提出什么大的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主要目的 是把希腊文化介绍给罗马的读者或关注,从中得 到娱乐。 2 )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哲学家、修辞 学家和翻译家西塞罗翻译了很多政治、哲学方面 著作还有很多文艺作品。他认为要保持原作的内 容,也要保持原作的形式,提出了直译和意译两 种基本译法,他主张活译反对直译,翻译家必须 照顾读者的语言习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风格对等是完全 可能的。
e) 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缺乏系 统性。翻译家一方面强调古代西塞罗、贺拉斯、 哲罗姆的观点,一方面又围绕直译与意译,以及
民族语言的发展展开讨论:翻译必须严格模仿原
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 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因为只有这 样的语言形式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a) 欧洲各地用民族语翻译《圣经》的要求越来越 强烈,到13世纪终于成为一个高潮。《圣经》与 宗教文献的民族语言的翻译除了对民族语言的形 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还对翻译理论和世俗文 献翻译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世俗文学 翻译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乔叟和其后另一位翻 译家威廉·卡克斯顿都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b)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博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他抨击随意增删和歪曲原作的译者,他提出了只 有认真研究语言与科学,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原文。
总结: 1、一大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文学翻译 及其有关的理论作了有益探索,起了重大 影响; 2、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已经触及到了文 学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限于历史条 件,研究者们大多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 带有明显的经验主义性质。
二、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20世纪被称为“翻译的世纪”,首先 是语言学派大发展的时期,文学派也在发 展,只是声势和影响不及语言学那么巨大。 西方各国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学翻译 迅速发展,而且翻译内容开始从希腊罗马 的古代经典作品转向现当代作家作品。
5 、17至19世纪,西方各国翻译继续向前发 展。声势不如文艺复兴时浩大,翻译理论 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英法两 国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遥遥领先。
1)法国的翻译高潮是在17、18世纪到来的,主 要环绕古典作品的译法展开了“古今之争”:厚 今派和厚古派。这一时期的法国,一方面是文学 翻译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对原作的任意增删、 “拔高”、改写成为当时一股风气。 a)厚今派:为迎合读者口味,对原作任意删改, 即自由译法。代表人:佩罗· 阿伯兰库,他是自 德· 由翻译派的总代表,译过《编年史》等作品。他 翻译的做大特点是为了读者而译,丝毫不顾及译 文的准确性。
2 、古罗马后期,随着文学创作活动的减退, 文学翻译也随之消沉。进入罗马帝国后期, 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宗 教翻译与文学翻译有密切联系。
1) 最早的宗教翻译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72名 犹太学者集体合作从希伯来文译出《七十二子希 腊文本》。哲罗姆,提出了“文学用意译,圣经 用直译”和“不逐字对译”的观点,这观点说明 了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在圣经中不 能一概用意译,而主要采用直译, 译者应该采用 易于理解的风格,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色调,哲 罗姆不是完全意译派的代表,而是直译、意译兼 而有之的折衷派的代表。
b)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威廉· 柯伯为代表的一派人 对薄伯德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批评,他强调紧 扣原文,把忠于原文视作翻译的最高原则。 c)约翰· 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 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他提出翻译是艺术,在保 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 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他认为一名优秀的译 诗者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诗人,译者必须考虑读者, 还提出了拟作(imitation),他比较崇尚意译的 翻译方法,提出翻译的三分法原则对西方翻译传 统上直译与意译的两分法,是一种重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