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8世纪中国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18世纪中国热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而且还跨过千山万水,传播、影响到欧洲
一说起中国对西方的影响,人们往往举出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和火药。
这四项当然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仅仅用这些涵盖对西方的影响就显得有些片面。
西方人要航海,要开拓,要征服,要殖民世界,因此火药和指南针对他们太重要了;印刷和造纸只是文化人的事,可见四大发明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亲切。
为欧洲人所熟知的中国制造如茶叶,陶瓷,丝绸在当时的欧洲社会风靡一时。
因此中国对西方的影响,远远不只是四大发明。
用四大发明来代表中国文化,实在是一种误解。
首先讲讲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如今茶也是和咖啡并列的世界上最流行的两大饮料。
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茶真是神奇的东西,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民族都被这小小的树叶征服了。
据说茶叶初到英国时,贵族纷纷将吃茶叶做为身份高贵的象征。
上流社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调制茶叶,蒸、煮、烤,但很少有人知道茶叶是用来泡的。
直到有一位公爵夫人有一次大宴宾客,席间侍者捧来用牛奶泡的茶,贵族们品之味道独特,由此而甚爱之,并纷纷效仿。
于是,这也便成了欧洲人喝茶喜欢放牛奶的原由。
据说也是这位公爵夫人每天下午都边喝这种牛奶泡的茶,边与好友贵妇聊天,这种习惯为贵族们纷纷效仿,这就是下午茶的由来。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文化
中国的瓷器,丝绸也曾风靡西方的社会。
在瓷器传入欧洲之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
所以当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收藏中国瓷器立刻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
在最早和中国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和公主的饰品大都是瓷器,葡萄牙国王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常常是中国瓷器,并且王后委托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
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去看戏,结果在整个罗马都引起了巨大轰动。
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
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
贵妇们见面聊的都是中国制造,裙底下露出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鞋面上是最当季的中国风格图案。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建造了一座“中国宫”。
室内模仿中国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蓝色的图案,到处都摆上了中国的瓷花瓶、绸帐与金流苏,可谓是集山寨中国产品之大全。
其实这些只是当时整个欧洲一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
这种特殊的风尚,就是18世纪流行欧洲百余年的“中国热”。
有人曾说过:“18世纪时,瓷器橱,宝塔,凉亭,中国式庭院,都出现在欧洲的宫殿里,殷实的市民阶层喝着从精制的茶具里倒出来的茶,穿上宽松的从远东进口的丝绸衣服。
然而中国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实用艺术上,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历史,哲学,神学等领域里,这个遥远的帝国都构成了灵感的源泉。
“可见,中国热不仅仅在物质上,在思想层面上,中国文化影响力也十分巨大。
在欧洲启蒙时期,长年征伐与杀戮后人们疲惫不堪,而那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个和平文明的国度,这引起了西方人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帝国的兴趣。
西方哲学
家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尊敬长辈和老人;中国的等级观念不像欧洲那么森严,比如农民与仆人之间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完全可以与欧洲贵族的所有社交礼仪相媲美。
“而达官显贵之间的交谈也温文尔雅,从不侮辱对方,即使有愤怒之情,也不表现于辞色,而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这跟欧洲大不一样。
伏尔泰把中国视为人类社会最好的标本,说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袤、人口最多而且治理最好的国家。
”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在伏尔泰看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道德的最高准则,而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此外中国的科举制度也为西方学者们叫好,他们认为这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做官,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为国家效力。
此外,中国文学也远征西方。
一位在广东生活多年的英国商人用英语和葡萄牙语译了一个中国小说、戏剧、谚语和诗歌合集,包括《风月好逑传》、《中国戏提要》、《中国谚语》以及《中国诗歌》。
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探讨着中国的宗教和礼仪。
以致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的时尚。
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虽不可否认的是,在18世纪的“中国热”中,欧洲也曾出现过一些盲目跟风的情况,但这次热潮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7、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热虽然不免流于表面化,但其留下的痕迹、那些博物馆中的珍品和文物保护对象,却成为人类文明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者们提倡的通过交流促进知识增长,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同时又保证自身文化的个性,最终在多元中求和谐的思想,在我们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仍然具有深刻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