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文苑20

10.08

下半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整合,是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理论创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珍贵成果,是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理论坐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宝贵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升华到理论高度,从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进一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意味着一种能够指导这一全新实践的新理论将呼之欲出,而围绕这一全新实践课题所进行的一切探索并依此作出的正确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均属于这一新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视角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做的诸多探索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认识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邓小平理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拓展;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创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由萌芽、形成、深化走向更加成熟。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视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换言之,在一定的范围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等意义的概念。这里所说的“范围”,我们可以从时空的视角来诠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我们都要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已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依据国情和时代主题,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由若干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关联并且必然还会增加的理论成果构成的体系。这是因为,实践从来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作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也不可能停止创新的步伐。同时,理论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任何理论的形成,一方面脱颖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总会闪烁着前人思想的理性火花,而真正的“脱颖”,在于要引领实践继续前行;真正的“闪烁”,在于让前人思想、已有理论发扬光大,而这只有既继承又创新才可能做到。理论创新作为实践与理论双重左右、合力作用的产物,它的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就是:一个时代必然要有一个时代的理论。

从大的时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正相关,由此相对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步伐与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一种正相关。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则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指导这一建设的理论也就必然是一个由前后

[作者简介]姜义军(1963—),男,沈阳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姜义军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

理论坐标。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意义

45

相继而生的诸多理论成果所构成的体系,既然是长期性,就不能指望有一个一蹴而就的理论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久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会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实践的发展也就会有新的理论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复杂性,就更需要理论创新,通过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丰富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必然产生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诸理论,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已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同本阶段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亦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时期,所有在继承已有成果基础上、产生于这个时期的实践并经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已有成果的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主体是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继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把中国社会发展推向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包含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包含这些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诸成果指导的实践的发展和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创新成果,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深远。从其理论意义上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顺应当今世界时代潮流,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上,还是在我们党的思想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其实践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就相应地向前加深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终结,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也不会结束。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体系,随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走向深入。

二、把握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理论坐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运用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创新,从而使我们能够获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理论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位”一词,最基本的涵义就是“方向和位置”。显然,明确当代社会主义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即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前所处的位置,是坚持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我认为,当代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其一,当代社会主义正处在与资本主义并存,而自身的力量又比较弱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难以与资本主义做决定性斗争的时期。从时间上讲,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可谓一个“新生儿”,还远没有到它成熟的青壮年时期;从空间上讲,能认同并实践着社会主义的人们,毕竟还不占人类的大多数。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上讲,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一旦出现,那种落后的社会形态就应当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社会的演进和发展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是简单的“替代”。应当看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并存,还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历史上看,一种社会形态最终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无不经历了多达数个世纪的并存。这种并存,有时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有时又表现为相互利用、相安无事,但总的趋势又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应当是既看到社会形态“替代”的长期性,又要看到它的必然性;既要看到斗争的一面,又要看到相互利用、相互借鉴而共谋生存、发展的一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还不到两个世纪,而其成为现实的时间就更短。所以,社会主义还未到彻底取代资本主义的时候。看不到这一点,处处以批判、斗争的冷酷面孔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说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远,还是对眼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不利的。

其二,从社会主义产生、发展乃至发达的过程上讲,社会主义正处在“不发达、不完善”的阶段。换句话说,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离马克思所勾画的社会主义还很远,它实际上是处在为实现更加理想的社会主义而准备条件的时期。我这样说,决不是贬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既然社会主义处在这样的时期,既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仍共存于这样一个历史时代,那么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就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些本身不是社会主义却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帮助的做法。这正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46党史文苑

2010.08

下半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