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祁冰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3)001
【摘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
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
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总页数】5页(P60-63,45)
【作者】祁冰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中文系,黑龙江,伊春,1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从才子佳人小说的言情模式看《红楼梦》中宝黛情爱的多义性 [J], 钟晓华
2.越剧《红楼梦》:悲凉之雾遍华林 [J], 李小菊
3.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J], 龙国庆
4.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后40回结局改编之我见 [J],
郑祖武
5.“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红楼梦》三议 [J], 卢敦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的巨著。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示了一个豪门贵族家族的衰落和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本文就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探讨其悲剧意义。
一、从情节角度探讨悲剧意义小说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这段悲剧爱情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所导致的。
贾宝玉自小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异类,他继承了家族中的文化基因,喜爱诗词、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然而,这与其所处的封建社会文化环境不符,他渴望现代思想的冲击,却又无处寻求。
林黛玉则是身世悲惨的宝贵之女,清高、明理而又内心敏感、脆弱。
她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与其所处的贵族家族固有的婚姻制度互相抵触。
两人的相爱相杀,正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悲剧情节,如荣府贾母娘娘的病逝,黛玉的身世揭示和遭受贾宝玉、王熙凤的欺骗等。
这些情节揭示了豪门贵族家族的凋敝,也反映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无不折射出小说的悲剧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命运”这个概念,人们多认为命运是由天数决定的,如同《易经》所说的“天人合一”,人的命运是天数合适的结果。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悲剧的根源。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注定了无法在世俗的礼教中得到认可,他们的命运也注定了失败和悲剧。
以宝玉为例,他是红楼贾家的瑰宝,却同时又受到家族内部的排挤和在封建道德上的囚禁。
他的命运不仅在他自己手中,还与他的家族和整个封建文化密切相关。
从文化背景来看,小说也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恰恰是中国封建文化束缚人类天性、破坏人性自由与幸福的反映。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不仅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文化所带来的社会难题和思想体制下的命运掌控。
它的存在和价值,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情感丰富的呈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探索。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写欧阳奋强三十年故事时,鲁迅1927年说过的这句话一度在脑子里盘旋。
《红楼梦》太残忍,借居富贵肉身,遭遇生离死别,人生劫数藏于锦衣玉食背后,贾宝玉始终不得掌握自身命运。
他的苦,不在于食不果腹的饥馑,而在于自我觉醒后陷入的无助--他看得到毁灭,也看得到人生无能的局限。
欧阳奋强20岁就演了贾宝玉:戏里由盛转衰,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戏外风风火火,很快获得盛名。
贾宝玉走出大观园,世界进入虚无,但对欧阳奋强来说,走出大观园才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过去三十年间,欧阳奋强求索、挣扎、自我确认,反反复复的微小选择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
时间的残酷在于不可逆,而欧阳奋强曾经错失的机会也只有如今从上帝视角审视时才显得清晰可见。
薛定谔的猫,在未打开之前,没有人知道是好是坏。
人们常说“若人生无悔,就太无趣”,说这句话的人要么是不敢面对,要么是从未失去过真正重要的东西。
53岁的欧阳奋强不寻常的是1987年演过贾宝玉,寻常的是之后三十年的经历和任何一个中年人都有相似之处。
曾经在体制里风生水起,新技术、新观念一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但他陷入原有的惯性之中,曾经的成功经验已不足以支撑他完成逆转,与下一辈的沟通障碍提醒着他中年危机的到来,于是他开始自救,自救的方式是时髦的:创业。
而在创业的新生活里,他发现这一切可能是一场新的陷阱--如同宝玉的悲剧可以移植到很多人身上,欧阳奋强的故事也是一个群体的取向。
在迅速迭代的社会里,这群曾经年富力强的人正处在最焦灼的十字路口:往哪儿去呢?过去两年我写过几个和中年危机有关的故事。
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有一种被抛弃感和迷茫感。
“我是谁”的问题,并没有因年岁渐长而得到解答,反而在青年文化占领全球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模糊。
他们的苦,如宝玉那般,不在于食不果腹的饥馑,而在于那部分觉醒的自我已无力与命运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他们或已失去最好的时机,或已丢失心气,反正“希望”二字,已经不会再像年轻时一样,如星辰般耀眼、如灯塔般光辉了。
《红楼梦》之死亡元素解读

试析《红楼梦》之“死亡”元素解读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说:“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是的,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充满了死亡。
死亡的氛围,笼罩着“红楼”,死亡之经脉,贯穿着“红楼”。
无怪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死亡,是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深刻体验的结果。
因此,对《红楼梦》的“死亡”作一番探究,有助于更真切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有助于掌握其悲剧结构及艺术价值,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思想、艺术水准。
笔者认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可按内容分为八个阶段。
下面按阶段试析其死亡描写如下: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五回:是曹雪芹对全书总纲写的一个概述。
只写了一个人物之死: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冯渊被薛蟠豪奴打死。
冯渊“命薄”由于薛蟠有恃无恐,雨村听任“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由于“护官符”作崇。
冯渊之死是一条“纲”,它张开了四大家族关系及其社会背景之“网”。
第二阶段,第六至十八回: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为标志,是贾府最兴盛的时期。
1、第12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面描写贾瑞之死。
一方面揭示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一方面表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及歹毒;2、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正面描写秦可卿之死。
出殡时,葬殡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并招来了满朝王公大臣的吊祭,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奢侈以及赫赫势焰。
3、秦氏丫环瑞珠,见秦氏死即触柱而亡,“此事可罕”。
不可否认,丫环之死有愚忠的奴性因素。
但更完全有可能丫环知道了秦氏死之隐情,并被贾珍发觉。
秦氏既死,无可依靠。
丫环面临的将是可怕的迫害,不如早些了结。
4、第14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林如海病死,只是在凤姐操办秦氏丧事时,一笔带过。
但决非可有可无,它预示着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真正开始。
是5、第16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秦钟病死。
其死主要与智能恋情有关。
其父为此打了他一顿,随后“气的老病发作”,“呜呼死了”。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
写作手法精妙。
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
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
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
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
《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
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
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
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问题一: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 ... ,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贾珍的公媳 ... ,贾琏的“ ... ”,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 ... 、甚至恶毒的残 ... ,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写欧阳奋强三十年故事时,鲁迅1927年说过的这句话一度在脑子里盘旋。
《红楼梦》太残忍,借居富贵肉身,遭遇生离死别,人生劫数藏于锦衣玉食背后,贾宝玉始终不得掌握自身命运。
他的苦,不在于食不果腹的饥馑,而在于自我觉醒后陷入的无助--他看得到毁灭,也看得到人生无能的局限。
欧阳奋强20岁就演了贾宝玉:戏里由盛转衰,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戏外风风火火,很快获得盛名。
贾宝玉走出大观园,世界进入虚无,但对欧阳奋强来说,走出大观园才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过去三十年间,欧阳奋强求索、挣扎、自我确认,反反复复的微小选择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
时间的残酷在于不可逆,而欧阳奋强曾经错失的机会也只有如今从上帝视角审视时才显得清晰可见。
薛定谔的猫,在未打开之前,没有人知道是好是坏。
人们常说“若人生无悔,就太无趣”,说这句话的人要么是不敢面对,要么是从未失去过真正重要的东西。
53岁的欧阳奋强不寻常的是1987年演过贾宝玉,寻常的是之后三十年的经历和任何一个中年人都有相似之处。
曾经在体制里风生水起,新技术、新观念一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但他陷入原有的惯性之中,曾经的成功经验已不足以支撑他完成逆转,与下一辈的沟通障碍提醒着他中年危机的到来,于是他开始自救,自救的方式是时髦的:创业。
而在创业的新生活里,他发现这一切可能是一场新的陷阱--如同宝玉的悲剧可以移植到很多人身上,欧阳奋强的故事也是一个群体的取向。
在迅速迭代的社会里,这群曾经年富力强的人正处在最焦灼的十字路口:往哪儿去呢?过去两年我写过几个和中年危机有关的故事。
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有一种被抛弃感和迷茫感。
“我是谁”的问题,并没有因年岁渐长而得到解答,反而在青年文化占领全球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模糊。
他们的苦,如宝玉那般,不在于食不果腹的饥馑,而在于那部分觉醒的自我已无力与命运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他们或已失去最好的时机,或已丢失心气,反正“希望”二字,已经不会再像年轻时一样,如星辰般耀眼、如灯塔般光辉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F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Y是分不开的,贾府的Y乱无耻已经到了乱L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Y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悲剧,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并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使作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
这部作品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曹雪芹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一,木石悲缘宝黛的爱情是志同道合的真情流露,他们的感情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之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家族里面的阻隔与个人性格的软弱使宝黛爱情在最后终以悲剧结局。
宝黛之间的共鸣点是思想意识。
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下,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然而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即将修成正果的时候却被宝钗捷足先登,黛玉那一把把热泪,那欲断心肠的情状实令人痛心!但宝黛爱情走到这么伤感的境地,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自由。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可能超越贵族公子小姐的安乐生活,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贵族子女身份所左右。
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向对方诉诸衷肠,可又十分渴望封建家长能够赞同他们之间的爱情,这也是他们爱情走向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育星教育网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育星教育网---------------------------------------------------------关于中学生的课外名著导读,我想关键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千古红楼留给我们的是品不完、说不尽的感慨与辛酸,读罢叫人直欲放声痛哭,却又不能一语说尽到底悲在何处?那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会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具体操作如下:总问题设置: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两位大师给《红楼梦》这部书的定位都是悲剧,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遍被华林之中的悲凉之雾了吗?如果读罢红楼你也悲伤难耐,那么你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个问题可先由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一般的学生或许只会停留在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个层面上,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作学生的引路人继续提出具体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分问题一,宝黛爱情悲在哪里,仅仅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吗?造成其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无论学生回答得什么样,只要与文本无大的偏差,且有据可依就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们老师可适当给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交流。
笔者拙见:宝黛爱情不只悲在有情人难成眷属,更是悲在相爱至深的两个人却不能互诉衷肠于对方心怀,而只能不断地试探与暗示,宝玉爱黛玉却不能诉之于最疼爱他的祖母,黛玉爱宝玉却也不能诉于任何人前,而只能把万千爱意、万缕愁丝化作相思泪流进自己的诗文。
文本中宝玉唯一一次鼓足勇气向林妹妹诉衷肠的一段,却不想情急之下握住的却是袭人的手(第三十二回),这一情节真是曹雪芹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压抑健康人性的辛辣的讽刺与绝妙的嘲讽,封建礼教的纲常伦理令他们不能表白、也不敢表白。
分析透了悲在何处,悲剧成因自然不言自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内容摘要】《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家庭的兴盛衰落,人们的发家致富和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一、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於种种的腐烂与罪恶,结果应了秦可卿所说的“树倒猢狲散”的预言,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赵姨娘可以为了给贾环争取家族继承权而施魇魔法暗害宝玉,险些令宝玉丧生。
置亲人于死地的手段在大观园这个大舞台演绎得“美妙绝仑”。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作为专制家长的贾政,只想到个人的面子与声誉,与儿子宝玉的相处没有一点和乐融融的迹象,反倒是树起其道貌岸然的形象,对宝玉实施严厉的封建管制。
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浅谈《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

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浅谈《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清代人情小说,鲁迅先生曾对其描述过一句话,即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八个字,字字都有千钧之重。
《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也只有他写得出来。
他的家族、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在家道中落后,他所看到的喝所经历到的种种,必定是常人所难以体验到的阅历。
曹家曾经那么繁华富贵,曹雪芹在幼年或者童年时期过着和贾宝玉一样的富足优渥的生活,一旦曹家抄家之后,家道中落,生活条件急转直下,其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曹雪芹想必见识过太多太多。
这样的人生,是忧悲苦乐各种滋味都已体尝过了的。
所以,才有了曹雪芹笔下那浸着沉沉的“悲凉之雾”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但她并不只是一部悲剧,这部悲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教化价值。
用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话说:“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作为一部小说,如果《红楼梦》所展现的,仅仅只是一部悲剧,毫无教化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悲剧,也许她是无法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
《红楼梦》所呈现出的悲剧美,恰恰就像一部涵盖了世间生命的悲剧和遗憾以及许多生命本源的疑惑的一连串密码的记录册。
即使解开这个密码,我们也许依然无法扭转人物的命运,改变不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剧本身,但是,这些生命密码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看到并认清了一点:人世间就是如此,即使是悲剧,她也不是永恒的。
悲剧发生了,也总会过去的。
生命依然得继续。
趟过了水与火,迎来的可能并不一定是重生,而是下一场暴风雨,这才是生命的本来意义,很有可能这也是曹雪芹的本意。
如果用现在的心灵鸡汤一点的说法,也许人们会说“浴火重生”、经历了风雨就会见彩虹云云。
可是,在曹雪芹心中,显然并非如此。
曹公是最不怕“将悲剧进行到底”的。
曾经不止一次地见过一种说法,那就是:曹雪芹有意要让整个贾府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这就是悲剧的彻底。
只是,后来续写《红楼梦》的高鹗,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于心不忍,甚或是出于悲天悯人的缘故,因此在续写之后,补出了“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一段文字,大有劫后余生的感觉,给悲剧续上了一点点的希望,最大限度地力求护住贾家,给这个家族绵延了一线的生机。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作者:吴惠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第8期吴惠璇[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笔者通过研读《红楼梦》原著,结合其他名家对《红楼梦》的解析,从四个方面入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简而言之,《红楼梦》是一场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理想悲剧和自我生存悲剧。
曹雪芹先生通过青春、生命、理想的一系列毁灭,表达了人生在世的终极体验必然是悲剧,但是当人体验并超越了悲剧时,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悲剧超越人生价值《红楼梦》与一般小说不同,开篇第一回没有直接切入正文,而是采用了三个虚幻的故事作为开篇。
首先是石头补天神话,石头本无情,本无生命,天本无须再补,曹雪芹却偏偏赋予石头情感,由一僧一道讲述故事,故这部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
这个名称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释家和道家思想,不仅是一僧一道,更体现了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即空——色——情——色——空。
两个“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曹雪芹想要的“空”是有“情”的空。
其次,他还用了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
这可以算作还泪神话的故事,仙草下凡只为还泪,好像慢慢有了生命的感觉,这里面预示了人生就是一个还泪的过程。
眼泪是情感的外在宣泄,这就奠定了《红楼梦》婚恋悲剧的基调。
最后,小说写了甄士隐及《好了歌》的故事。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那么“了”指什么呢?笔者认为,“了”就是一种对现实深沉的体验,体验情感的虚幻以及超越这种情感带来的感受,从而体验人生真正的价值。
笔者认为《红楼梦》从三个向度进行了人生阐释:现实社会的由盛到衰,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人性价值的由生到死(性恶论,正邪两赋之人);情感价值的有情到无情,如第五回展示的“太虚幻境”。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对于《红楼梦》的喜剧意义,一般的阐述思绪都是由个别接洽整体,本文也是分离经由过程“人的喜剧”.“人生的喜剧”.“家的喜剧”.“社会的喜剧”来剖析作品的喜剧意义,从而印证整部喜剧的必定性.在阐述“人的喜剧”时,是以尤三姐和晴雯作为例子,提出封建礼教通统治与约束下喜剧的必定性,这两小我的配合点是保持真我,但最后都逃不过悲惨的终局;用贾宝玉的不作为和王熙凤念头不纯的作为为例阐述《红楼梦》反应的“人生的喜剧”,在阐述喜剧命运的必定性的同时,为后面的阐述做了铺垫;“家的喜剧”的必定性,不止在于贾家高低的骄奢生涯,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爱”,贾府世人的生涯目标只是为了知足一己私欲,却全然掉落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致使盛极一时的家族最终没落;作为一部优良的小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完满是封建王朝氏族的缩影,是客不雅显示封建社会必定走向没落的写照,全文经由过程《红楼梦》喜剧意义的研讨,来印证喜剧产生的必定性,同时,可以领会到作者“一把辛酸泪”那对于家境没落的哀号和“谁解个中味”那无法转变终局的无奈.充分确定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是真正地喜剧中的喜剧.《红楼梦》的喜剧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喜剧小说,无论我们对于《红楼梦》做出如何的研讨和评价,出于对曹雪芹及这部作品的尊敬与认同,我们要将它作为一部喜剧小说来对待,所以,研讨《红楼梦》的喜剧意义,起首,要对这部小说有较周全的熟悉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典范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涯为中间,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喜剧及大不雅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汗青为暗线,展示了穷途恼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消亡的必定趋向.并以其弯曲隐晦的表示手段.悲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惟底蕴,在中国古代平易近俗.封建轨制.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范畴皆有不成替代的研讨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岑岭,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照样一部失去很高成就的文学作品.起首,是写实题材的成熟熟悉,这是对世情小说写实精力的主要进献.第二,是典范化人物的最终完成,共性与共性高度同一.“王熙凤”的形象定位借鉴了“潘弓足”的形象描述手段,但王熙凤的形象更饱满,更立体.完整可以与安娜*卡列丽娜相提并论.第三,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并且在处理全知与限知叙事的关系上,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红楼梦》的构造艺术堪称精巧绝伦.以贾府如许一个具有深入典范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睁开其网状构造: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汗青为轴线,与之相干的社会的高低阁下接洽则形成了一条条浩瀚的经线;横的方面,它以宝黛的爱情喜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喜剧和命运喜剧则组成一条条纬线的交叉点,接洽着各类抵触和人物.《红楼梦》的喜剧意义一.人的喜剧《红楼梦》的喜剧中间是宝黛钗的情感纠葛,其他喜剧都是在不合意义上环绕着这个中间编制的.作为主线,宝黛钗的爱情喜剧被红学迷.红学者很多次的论断,所以我不准备再从这个方面去阐述《红楼梦》的喜剧意义,因为,有两小我的逝世,更能表示出人的喜剧.尤三姐殉情.俏晴雯屈逝世的喜剧意义.本是定情之物的鸳鸯剑最后抹向本身的颈项,本该坦荡而活的俏佳人,最后只留下一对三寸指甲,尤三姐和晴雯的逝世,震动着读者,两小我都那么有性情,我行我素,是两个活得真儿真儿的人.他俩的喜剧命运,是真正地“人的喜剧”,因为两小我与封建显贵阶层的好处没有任何冲突和瓜葛,但是喜剧依旧产生了.王国维在剖析喜剧产生的原因时,谈到三种类型:一是由极恶毒的人造成的;二是因为盲目标命运,即有时性的错误所致;三是由人物的互相关系和彼此地位的不合造成的.对号入座,三姐是被“有时”捉弄后以逝世明志的人,有时的见到柳湘莲,一见钟情,有时的心境大好,玩弄贾珍贾琏,又是有时地被柳三郎知道了她是这么不羁的人物;晴雯是被许多人,像王夫人.王善保家的等“共谋”害逝世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从不拿本身当丫鬟,为人轻狂,嘴上更是不饶人,还颇有些起义,倒是正对宝玉的性情,所以在王夫人看来,的确是个蛇蝎般的人物,切切留不得的.尤三姐与晴雯,一个要爱得真,一个要活得真,一个成了谁人汉子平生的念想,一个做了天上玉皇的花神,宝黛钗的喜剧,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这两人,她们争着,争得连命都没了,却依旧没有得偿所愿,我们感慨着人世无常,最后却也只能无言.《红楼梦》是喜剧,更是人的喜剧,“人缘命定,天数难违.”这不但是对大家物喜剧命运的苦楚终结,也是作者人生体验的彻悟.二.人生的喜剧.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间人物,最惹人注视之处是他的起义性情,以及他身上泄漏出来的寻求平易近主和共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与人道主义思惟.他发展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夷功名富贵;他生涯科举是正路出身的时期,却极端的鄙弃科举功名轨制;他处在封建伦理不雅念巩固,等级轨制森严的情况里,却痛斥陈腔滥调文为“饵名钓禄”的对象,即封“文逝世谏,武逝世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是以,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里,他天然是彻完整底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不雅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他不单对众女儿不加以歧视和玩弄,反而非分特别同情和尊敬,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他的“水泥骨血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不雅念的公开挑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的冲击,这种立场实际上反应了他对实际社会的否认.他固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倍感苦楚.迷惑.当他目睹了产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喜剧之后,对人生和尘凡有了更多的奇特感触感染和感悟,产生了浓重的掉落感和破灭情感,出家就成了他独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的:“悲惨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罢了.再看王熙凤,王熙凤是曹雪芹笔下形象最饱满的女性人物之一,争强好胜,治理才干出众,比个正经的贾家爷们要强得多,她泼辣张狂.口齿聪颖.擅长阿谀阿谀.见机行事.爱好使权弄势.夸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谈锋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兵器,牟取权利与窃积财宝是她的目标.她极尽权谋机变,残暴阴毒之能事,固然贾瑞这种纨绔后辈逝世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暴.“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行贿,逼得张财主的女儿和长安守备之子双双自杀.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猾.最恶毒的办法害逝世.她果然传播鼓吹:“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端贪心,除了索取行贿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梯己利息来.抄家时,从她房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快贾家的没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愚蠢,反误了卿卿生命”的下场.三.家的喜剧对于“家”这个字的解读,是血缘近亲共存于一舍之下,尽享嫡亲,“家”与“人”,唇舌相连.《红楼梦》不但是人的喜剧,同时是家的喜剧,喜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贾府---没有爱.这个“爱”,不指男女之情,是指血缘亲情,是一个家的根源力气.贾府的式微还真应了句鄙谚“富不过三代”.宁荣二公在立时"得世界",树立了贾府基业.他们的下一代雄风犹存,尚可以守成.但到了第三代,即"文"字辈,已经退化为昏聩无能的一辈:贾敬如行尸走肉,"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成果白白送了生命.贾赦妻妾成群,作威作福,任意享乐.年青的贾珍.贾琏.贾蓉等更是不肖子孙."垮掉落的一代",他们本可以励精图治.拯救贾府于危机,却真才实学.沉湎于酒色.颓丧腐蚀.涓滴没有廉耻,甚至挖本家族的墙脚.在贾氏家族的男性中,只有贾政似乎是个"端朴直直"."谦和厚道"的人物,但脑筋呆板,迂阔而无"齐家"之能,除了板着面貌训斥宝玉甚至大加笞挞外,对贾府一落千丈的局势也是束手无策.贾府中独一有灵性的男性宝玉,却"行动荒僻罕见性乖张",全日嬉闹于群芳之中,不思朝上进步.可以说,一代勋戚贵族之家的后人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起重振家族基业大任的儿孙.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终于毁于子女儿孙之手.读过《红楼梦》后,我对贾府的没落更多的意见是可怜,人人嘴上都说“荣宁”二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私底下,从爷爷奶奶到丫鬟下人,各个心怀鬼胎,勾心斗角,为了一己私欲,不吝任何手腕,就连王熙凤那样的“真奴才”执掌家族,也是面前里中饱私囊.牟取权利,这些人,全然没有作为一家人互相间的关爱.疼爱,试想,没有“爱”支持的家,日夕都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也只有全部家都败了,所有人才“一损俱损”.小说"写一世家而映射万千世家",在封建社会里具有典范意义.小说由家庭喜剧上升为社会喜剧,揭示封建社会势必消亡.四.社会的喜剧《红楼梦》以贾府的式微作为一条异常主要的副线,贯串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述了上至皇宫下至村庄的辽阔的社会汗青画面,广泛而深入的反应了封建季世尖利而庞杂的抵触冲突,从而客不雅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定走向没落的汗青趋向.荣宁二府功名盖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猛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况,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扮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喜剧.小说揭示了这一家族必定解体的深入原因:物资生涯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力生涯上腐蚀腐蚀,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抵触重重,勾心斗角,人心离散;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策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将难以持久保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范归纳综合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是以《红楼梦》又是一出伟大的社会喜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可以或许透过概况的繁华现象,看到封建季世不成逆转的衰亡之势,反应了他对时期脉搏的深切感触感染.喜剧美是一种感伤的美,《红楼梦》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中的喜剧.这种由时期.文化甚至生命折射出的整体喜剧是作者梦醒后的彻悟,作者在苏醒的喜剧意识不雅照下进行的喜剧创作,较明清佳人佳人小说的大团聚终局,更具有震动人心的喜剧美.如许的大喜剧感伤而不颓丧,执着而又超出,深入崇高而又魅力无限,具有永恒的.广泛的摸索价值.《红楼梦》的喜剧内在永久也说不完,正如作者所云:“满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一、人去梁空巢也倾且看《红楼十二支曲》中〔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所写的四大家族的家族悲剧,主要以贾府的衰亡过程为描写对象。
作者从家族的自我解剖入手,为这个赫赫扬扬已历百世的“诗礼簪缨之族”作传,详细记述了康乾时期勋臣世家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迎来送往、丧葬嫁娶,也包括福寿筵宴、权诈机变,深刻揭示了造成家族衰亡的真正原因,勾画了这个百年望族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
清人二知道人有一见解颇为精辟:“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
……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可谓罕见于世界文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自古皆然。
贾府自“水”字辈至“草”字辈恰好五世,“君子之泽”所以“五世而斩”,正如书中所言:“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种深刻而理性的总结,真是一语破的。
小说第二回中冷子兴对贾府现状及命运的分析可谓十分全面透彻的概括: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从荒淫、奢侈到后继无人,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全面而深刻地道出了这个贵族世家的衰败命运以及不可避免的家族历史悲剧。
荒淫,是贾氏家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对此予以毫不掩饰的揭露。
秦可卿是书中最早了结其故事的薄命女,是书文最靠前的重笔特写的人物。
她和贾府男性之间有着微妙而暧昧的关系,其结果是悬梁自缢,“淫丧天香楼”,朦胧间昭示着这个贵族世家的堕落和肮脏。
可卿一死,贾府的云板从此传出了深夜丧音。
小说第六十三回,宁国府的老太爷贾敬去世,贾珍、贾蓉父子赶到铁槛寺奔丧,“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的确像孝子贤孙。
可稍一有空,贾蓉便跑去和两个姨娘打情骂俏,公然和丫头胡闹,丑态百出,令人作呕,甚至恬不知耻地当着众人面说:“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
”即便是素有“凤辣子”之称的王熙凤之夫贾琏,也会趁着凤姐做寿之便,不顾女儿出痘子惧不洁,便和仆人鲍二的妻子百般淫乐;后来见贾珍的小姨子尤二姐漂亮,又逼着尤二姐的未婚夫退亲,瞒着凤姐娶了尤二姐作妾。
如果说贾蓉、贾琏的行为是被这个宗法家庭的太上家长贾母所谓的“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
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理论所容许的话,那么,“胡子苍白了”的贾赦竟让老婆去母亲贾母跟前讨要丫鬟鸳鸯作妾,则表明贾府这个外表庄严的勋臣世家,不管容许不容许,从老到小都过着荒淫放荡的生活。
贾府的老奴焦大对府中这些无耻的现象曾痛恨地哭骂过:“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连生活于贾府之外的柳湘莲也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可见,贾府里的荒淫现象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作者正是借焦大和柳湘莲之口对这种荒淫无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
奢侈,是作者着重展示的导致家族败落的又一因素。
这里且不谈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日常用度之铺张奢靡,仅就秦可卿丧事和元妃省亲两事,便可见贾府奢华糜费之一斑。
可卿出殡,贾珍“恣意奢华”,用的是一千两银子无法买到的棺材,还有一百零八位禅僧拜忏,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醮,一百二十人打杂,除此之外,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通内监为贾蓉捐了个“御前侍卫龙禁尉”的官衔。
元妃省亲,作者并没有写具体花费了多少银两,但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就耗银二万两。
一边是“堆山凿址,起楼竖阁”、大兴土木地修建省亲别墅,一边是大量置办珍饰古玩,元妃“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奢华糜烂的生活使贾府终于到了“旧库的银子早已虚空,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空”,“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昔日钟鸣鼎食的贾府终于彻底败落了。
后继无人,是作者突出描述的致使家族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老一辈的贾敬如行尸走肉,“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结果白白送了性命。
贾赦妻妾成群,作威作福,恣意享乐。
年轻的贾珍、贾琏、贾蓉等更是不肖子孙、“垮掉的一代”,他们本可以励精图治、拯救贾府于危机,却不学无术、沉湎于酒色、颓废堕落、丝毫没有廉耻,甚至挖本家族的墙脚。
在贾氏家族的男性中,只有贾政似乎是个“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的人物,但头脑古板,迂阔而无“齐家”之能,除了板着面孔训斥宝玉甚至大加笞挞外,对贾府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
贾府中唯一有灵性的男性宝玉,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既鄙视功名富贵,把科举测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途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不但痛恨那些“浊沫渣滓”的男人,钟爱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子,而且还一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追求以个人情爱为基础的爱情,以至于最后和家庭决裂而出家为僧。
可以说,一代勋戚贵族之家的后人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起重振家族基业大任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形势只会为家族悲剧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贾府在这些儿孙们的荒淫堕落、奢靡挥霍、反叛背离中走向了末日。
虽然,贾府势败后又有晚辈重孙贾兰、贾菌一干人“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可谓出将入相,贾兰的母亲李纨也一时成了“带珠冠,披凤袄”的诰命夫人。
然而性命“无常”,紧接着便是“昏惨惨黄泉路近”,这当然不是李纨,而是贾兰们,想来他们的死“惨”得很。
李纨丧失独子,到头仍是“老来贫”。
至此,贾府子孙“挽回”家道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贾府终究还是无人“可以继业”,这个诗礼簪缨之族的一场人间悲喜剧终于落下帷幕,“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当然,作为曾经生活于此环境中的作者,曹雪芹在如实地再现家族悲剧发生的全过程并客观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时,对家族悲剧命运也充满了悲悯和哀挽之情,因此,在作品中也试图塑造几位可以“齐家”的女性,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凤姐治丧、探春理家,皆是作者为摇摇欲坠的贾府推出的补救之人和补救之药方,但是,作者也冷静地写下了贾府补救无望的结局。
凤姐的才干虽是“男人万不及一”,可是她在大刀阔斧地治乱治弊的同时,也弄权铁槛寺,收受贿赂,肥己害人,这说明她的本质和贾氏家族中的男性并无区别。
探春确有“补天”之志,她的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的确显示其识见和才干,但庶出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拥有凤姐那样的权威和地位,补救之方不仅没有扭转危机,却使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以致一发而不可收,节省出的四百两银子对于贾府庞大的开销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缓解入不敷出的局面。
治理大观园的初衷却招致大观园被抄检,大观园从此萧疏衰败下去,“兴利除弊”只能获得失败的记录。
作者非常清醒地写出了他不愿见到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实:“金紫万千难治国”的贾府爷们固然是一群废物,“裙钗一二能齐家”的期望,也不过是一场梦。
于是,贵族之家整体毁灭的悲剧不可逆转地上演了:元妃薨逝、宝玉疯癫、黛玉魂归、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迎春故世、贾母逝去、鸳鸯自尽、恶奴招盗、妙玉遭劫、赵姨娘中邪、王熙风死去、惜春出家,最后宝玉也离家出走,做了和尚,真正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至此,作者的悲悯、哀挽之情已完全化为清醒的悲剧意识,毫不讳饰地完成了对“一个真实家族中所发生的真实的一切”的描述。
二、红消香断有谁怜女儿悲剧,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一群青年女子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引子》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这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千古情殇,它以注重“发泄儿女之真情”而具有超尘脱俗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女儿悲剧又可谓是以爱情婚姻命运为主的悲情世界。
《红楼梦》开篇叙述创作缘起时,作者曾宣称本书“其中大旨谈情”,而且又重在为情中女子昭传;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作者以饱蘸血泪之笔创作了众多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年轻女性的品貌才智和其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进行了象征性、隐喻性的描述和暗示,并定下了‘悲金悼玉’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基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