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史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专题(科技文化史)

一、思想与宗教

1、哲学思想

(1)春秋时期: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主张“贵贱有序”是其思想中保守部分。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晚年编定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②老子:道家创始人,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战国时期:①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②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荀子(荀况),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③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反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④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历史是发展的,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3)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4)东汉时期有唯物论者王充,著有《论衡》,反对天人感应和有鬼论,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

(5)南朝时有无神论者范缜,著有《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6)宋代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⑺明清:①明清的官方哲学是理学和心学。②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唯物思想家,有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在政治上“趋时更新”。

2、宗教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空前盛行(注意其原因和危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

②道教:它来源于道家思想和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东汉时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太平经》是主要经典。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萧梁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3、史学方面:①春秋时,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春秋》,是我第一部编年史。②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叙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东汉史学家班固,用纪传体写成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叙述西汉一朝的历史。

二、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原因:①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发展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导演活跃

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④私学的兴起与讲学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2、概况:(略)

(二)、西汉:儒学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①主张: a、天人感应,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b、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

c、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 a、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b、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c、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

d、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三)、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理学产生发展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内容: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四)、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1、原因: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并日益腐朽衰落

2、概况:⑴李贽: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揭露道家的虚伪。⑵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提出“工商皆本”。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反对君主专制政治。⑷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趋时更新”的革新思想。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纵向联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压迫人民,反对苛政和刑杀

2、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

1、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2、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造成环境破坏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原因: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

4、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5、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加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激化

6、近代对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康乾盛世

1.原因:a、康熙帝“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为盛世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清初,国土辽阔,政治统一,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和巩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有效抵御了外来侵略,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c、康、雍、乾三位皇帝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的开创者和维护者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评价:从中国历史发展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2.盛世一般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

3.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

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