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地震监测讲座

合集下载

地震科普讲座(小学版)

地震科普讲座(小学版)

地震 知识
照片上的地震
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
防减地知灾震识震
照片上的地震
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地震
2008年3月21日中国新疆7.3级地震
防震
减灾
和田于田县7.3级地震
2008年3月21日于田-策勒7.3级地震 发生了7.3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深山中, 该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给人民群众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7亿元。
人工地震
地震
知识
3、地震知识—地震的分类
二 地震知识
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蓄水 诱发6.1级地震 ——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大 的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地震
-大型水库都要上地震监测网
地震 知识
二 地震知识
4、地震破坏之源 — 地震波
地震波是 房屋倒塌、地基错断、陷落 的主要元凶
地震
4、地震破坏之源 — 地震波
魏格纳 德国地质学家
4000km
地震
知识
3、地球三大动力学说
一我们的地球
海底扩张学说
海洋
海沟
大洋中脊
陆地
上世纪60年代
地震 知识
岛弧
3、地球三大动力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我们的地球 高山
高原
裂谷
地震
知识
3、地球三大动力学说
一我们的地球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幔热物质的对流
海沟
大洋中脊
海洋
大陆岩石圈 大陆
地表形成巨大的地震破裂带
新疆
青海
地震
知识
照片上的地震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假如这个地震发生在乌鲁木
齐,再坚固的建筑也会被摧毁 死亡人数将会成千上万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doc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doc

---------------------------------------------------------------最新资料推荐------------------------------------------------------地震科普知识讲座.doc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一、地震基础知识 1、地震的定义及有关几个概念地震( 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1 / 13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 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1. 震源和震源深度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 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 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 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公众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普 及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 法,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
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教育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社区宣传
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 台,定期发布地震安全知识和应急 措施,提醒居民关注地震安全。
学校防震教育
制定防震减灾教育计划
学校应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 安排,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紧急疏散和自 救互救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强化教师培训
对教师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应 对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家庭关系重建
地震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需要重新建立家庭关系,共同 面对困难,互相支持,增强家庭凝聚力。
03
社会关系重建
地震后,社区和社会组织需要重新建立,受灾群众需要重新融入社会,
参与社区重建工作,加强社会联系和互助合作。
重建家园的步骤
评估灾情
对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了 解灾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
国际援助与合作
国际援助
地震灾害具有国际性,国际社会 通常会向受灾国家提供援助,包 括资金、物资、技术和经验等方 面的支持。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是减轻地震灾害影 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信 息共享、技术交流、联合救援等 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05
CATALOGUE
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被困,应立即报告救援人员或报警求救。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 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救助措施,如清理口鼻、止血等。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1. 防震减灾概述顾名思义,是指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活动。

它涉及到地震的监测、预警、科研、教育、宣传、演练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努力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

社会组织和公众则应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共同构建防范地震灾害的安全屏障。

1.1 定义与重要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等。

这些成果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国际社会对防震减灾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政策和措施。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对于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防震减灾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巨大。

通过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微震监测系统ppt课件

微震监测系统ppt课件
微地震监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一是它能直接确定岩体内部破裂 的位置和性质;二是由于它采用地震波信息,其传感器可以布设在远 离岩体易破坏的区域,这样保证监测系统可以长期运行而不被破坏; 三是其监测可以覆盖很多的区域。
2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3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3、设备技术指标、特点
其他技术指标
现场布线支持串联、并联等多种网络拓扑结构
100米内可使用网线或光纤实时传输采样数据 80千米内采用光纤实时传输采样数据 远程通过手机GPRS无线邮件传送微震事件,
➢ 可进行震源定位校正与各种震源参数的分析,3D界面 实时、动态地显示产生的微震事件的时间与空间定位
17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3、设备技术指标、特点
设备特点(3)
➢ 可导入待监测范围内的边坡、矿体、隧道等几 何三维模型,提供可视化三维界面,实时、动态地 显示产生的微震事件的时空定位、震级与震源参数 等信息,并可查看历史事件的信息及实现监测信息 的动态演示。
实时发送故障信息
14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3、设备技术指标、特点
设备特点(1)
➢ 高精度、高灵敏度单轴、三轴速度/加速度型传感器
➢ 数据采样率高、光纤网络传输、最大可级联2048道,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优秀7篇)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优秀7篇)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优秀7篇)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篇一一、如何防止烫伤?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

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

如何防止烫伤呢?1.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

2.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在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3.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

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4.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二、如何安全使用刀具?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刀具,这些刀具锋利、尖锐,使用不慎,就可能造成伤害。

在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1.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力集中,不用刀具比划、打闹,更不能拿着刀具互相开玩笑,以免误伤别人或自己。

2.刀具暂时不使用时,要妥善保存起来,放在安全稳妥的地方,不要使刀具的尖和刃部突出、暴露在外,以防止刀具被碰落而伤人或者有人不慎触碰而受伤。

三、如何安全用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

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全文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全文
多震区群众把众多典型动物宏观现象汇集成顺口溜: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乱拱来狗乱咬, 鸭不下水鸡上树,兔子竖耳蹦又跳, 冬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鱼跃水面蜜蜂闹,鸽子惊飞不归巢.
五、地震避震和救生知识
1、地震避震
注意!
地震时千万不能跳楼 切记几个“不要”: •不要乘电梯, •不要到窗边和外墙边, •不要到阳台上, •不要到床上和房屋中央, •不要马上回屋找贵重物品和衣 物。 外逃前先关闭水、气、电源。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公共场合的如何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 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 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 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2、选择结实的设备(如低 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 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 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 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 重物、易碎品的货架;要避开广 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2008年5 12和2013年 4·20汶川和芦山大 地震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极大的震撼 了我们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 损害,尤其是对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
汶川和芦山地震向人们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 警钟!在地震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今天, 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灾害的 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 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的原因所在。
4.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要避免再次加重
脊椎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运时,应 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 不能一人抬肩,一人抬腿,以免造成瘫痪。凡四 肢骨折、关节损伤者,应就地取材,制作夹板, 实施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 血液循环。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能记录到,真可以说是“震撼全球”了。那它到底
有多大的能量呢?

一个微小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很小的,但震级每差一级,能量的大小大体上
相差30倍。一个8.5级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多大呢?如果把它换算成电能,相当于
一个120万千瓦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为122.5万千瓦)工作近10年的发电总量。试验还证明,在
❖ 4、地震三要素包括哪些?
❖ 发震时间(地震发生的时间)、发震地点(地震发生的位置)、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震级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 )。
地震震级与烈度
❖ 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
❖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 4.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地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0级的地震 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目前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8.9级。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 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 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 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 分发生在地壳中。

❖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 地球表面的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但板块为什 么会运动,则是一个尚在探索研究的课题。尽管其 运动的原动力尚没有一个统一看法,各种学说也很 多,但板块在不断地运动,是可以观测出来的,是 无疑的。由于板块的运动,使板块不同部位的岩层 受到了挤压、拉伸、旋扭等各种力的作用,在那些 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承受不了各种力的作用时, 岩层就会突然发生破裂、错动,同时激发出一种向 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引起 地面振动,这就是地震。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地震讲座

地震讲座

5、如果你在人员较多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商场超市): 在影剧院:千万不要乱跑,涌向门口,乱挤乱踩会造成严 重的后果。可就近躲在影剧院的排梯下,一手扶前排梯背,一 手用背包顶着头,待震后再有秩序地撤离。 在商场超市:应当躲在近处大柱和大商品(避开商品陈列橱) 旁边,也可以朝没有任何障碍物的通道中去,然后屈身蹲下, 双头抱头,等待地震平息;这时如果你正在电梯里,应当迅速 在临近的楼层停下,马上离开电梯。千万别卷入乱作一团的人 流中去。
3、如果你在学校教室上课或在大的礼堂开会:千万 不要惊慌外逃,乱跑乱挤反而会造成踩伤、挤伤、压伤, 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这时,二楼以上的同学千万不要跳 楼,可暂避在课桌下,双手尽量用书包护住头部,待地震 平息后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而有秩序地跑向操场等空旷地 方。不要靠近窗口、外墙。坐在最靠近门的同学,应首先 把教室门打开。而一楼上课的学生,可在老师的指挥下按 二列纵队直接迅速撤离到避震场所。蹲下,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你就在操场上时:应迅速跑到中间,万万不 能躲在架子下,墙角边,更不要跑回教学楼,以免被倒下 的墙或掉下的玻璃、砖块砸伤。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坚守岗位,组织、指挥学 生安全撤离。
张衡地动仪
第二部分 临震应急
在无临震预报而突遭地震袭击时,首先小朋友们千万 要镇静,保持头脑清醒。由于强烈振动只有几秒到几十 秒钟,时间短促,所以应采用“就近避震”的方法。 1、如果你在家里遇到地震:应首先关闭液化气,切 断电源,以防发生火灾;接着就近躲在坚固的家俱下 (如床铺、饭桌下等),也可以躲在内墙角或开间小的 卫生间、贮藏室。(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 好的支撑力.)待震后再撤离到外面空旷的地方。以防余震。 2、如果你在室外或街道行走:你是最万幸的了。这 时,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躲在广 告牌、霓虹灯架、马口铁板、电线杆、变压器和高大建 筑物旁边,以免被压伤。最好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 品护住头,迅速跑向空旷的地方躲避,蹲下,双手抱头。

地震科普

地震科普

新疆地震局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指地震释放释放能量的 大小;烈度是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但烈度并不止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 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防震 减灾
地震破坏之源 — 地震波
新疆地震局
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 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 波,称为地震波。
防震 减灾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主要异常现象有: 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 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 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 涌出。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 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 下水异常现象.)
防震 减灾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新疆地震局
地震知识科普讲座
第一部分 地震可怕吗
第1节:不可怕 第2节:可怕
新疆地震局
SEISMIC HAZARD DEFENCE AND
灾害 特点 地 震 灾 害 特 点
HAZARD reduction
2001.1.26 7.8印度古吉拉特地震 造成25000人死亡,损失45亿美元。
新疆地震局
新疆地震局
防震 减灾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 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震中 断层
震源
防震 减灾
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震源:地震发生的 地方,也是地震波 发出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 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中到 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地面一点 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小学版)教学PPT课件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小学版)教学PPT课件

4.1.6、震时避震
平房避震
应当充分利用12秒 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 跑就躲在桌子下、床下 及紧挨墙根的坚固家俱 旁。
4.1.7、震时避震
楼房避震 遵循就近躲避原则。
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 就近躲到床、镜子、及建 筑物外墙,待强震过后迅 速撤离。
千万不能乘坐电梯
跳楼危险大
4.1.8、震时避震
公共场所避震
这是震中
2.3.3烈度歌谣
三度下少数人有感, 四度、五度吊灯转, 六度、七度桌椅翻 , 八度、九度桥梁断, 十度以上房倒屋塌 很少见。
2.3.4、地震知识—地震的分类
地方震、近地震、远地震
地方震
近地震
远地震
2.3.5、地震知识—地震的分类
浅源、中源与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2.3.6、地震知识—地震的分类
寻求救援
但感觉到外界救援自己时,应敲打水管、暖气管引 起外界救援人员的注意
第四部分 小结
地震来了以后, 同学们一定要沉着冷 静,就近躲藏。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谢谢各位!
小心余震
一次地震后往往有多次余震发生。
4.1.15、震时避震
避免火灾和煤气泄漏
在家中感到地 震时,应尽可能 关闭电源,煤气 瓶开关,以避免 次生灾害的发生。
火场逃生
4.1.16、震时避震
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布捂住口 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
4.1.17、震时避震 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捂
住口鼻逆风逃离
躲避有毒气体
4.2.1、震时自救
4.2.2、震时自救
保存生存空间
若被埋压者周围有一定的孔隙,要想方设法加以保护
地震 知识

地震监测工作交流发言稿

地震监测工作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地震监测工作。

地震监测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我代表地震监测部门,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情况,并就如何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地震监测工作概述近年来,我国地震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紧紧围绕国家防震减灾战略需求,不断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努力实现地震监测的全面覆盖、实时监控和精准预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网络不断完善。

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全国、覆盖多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网络,包括地震台网、前兆台网、重力台网等,实现了对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

2. 监测技术不断进步。

我们积极开展地震监测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成果丰富。

通过地震监测,我们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为地震预警、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加强地震监测工作的建议1. 提高监测能力。

加大投入,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测的覆盖范围和监测能力。

2. 优化监测布局。

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和地质构造,合理规划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确保监测网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鼓励和支持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地震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深化监测数据共享。

加强地震监测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地震监测的协同效应。

5.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地震监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

6. 强化科普宣传。

加大地震监测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震监测的良好氛围。

总之,地震监测工作任重道远。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防震科普携手同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防震科普携手同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8.在户外怎样避震
•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 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 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 逆风而行。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毒气泄露时: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 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 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 库等。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10.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 • 狭窄的街道; • 危旧房屋,危墙; •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
饮料 检查和加固住房
家庭防震准备
查看房屋质量
•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 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 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 房要撤离。
• 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 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
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 易爆气体。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3.三角空间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 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地震科普讲座的讲员,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学习关于地震的知识。

地震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安全威胁。

通过此次讲座,我们将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发生地震后的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原因。

地震是因为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发生了断裂或者移动而产生的。

地震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壳板块的运动,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剪切引起的地震;二是地壳内部的岩石变形和应力积累引发的地震。

而具体导致地震的原因又有构造性地震、火山地震和人为地震等。

地震的强度一般是通过震级来表示,常见的是利用里氏地震震级来衡量。

里氏震级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强度的标准,它是根据地震在地震仪上所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来计算的。

经过计算后,震级可以从1到10不等,震级越高代表地震的强烈程度越高。

那么如何预防地震呢?首先,我们要增强公众地震防灾意识,提高地震自救能力。

公众应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并随时掌握地震预警信息,通过自我保护和互助合作来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推动地震科学研究,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发生地震后,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首先,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例如躲在桌子底下或者门框附近,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其次,及时听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挥,避免慌乱和恐慌。

在灾后,我们要尽快组织救援和抢险工作,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灾害的防范和抗击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切实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地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便和危害,但我们应该保持科学态度并相信科技的进步。

通过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大家能更加了解地震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地震预防和防灾工作。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讲座,地震是什么呢?我们人类怎么样能预报地震?地震来临时该怎么办?我们中学生需要了解哪些地震知识呢?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谈谈。

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帮助大家了解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及地震避险自救知识。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

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破坏性地震那么100屡次,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数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南部发生6.3级地震, 约2.5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2004年12月26日上午8点: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232021人遇难失踪;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地震,74698人遇难,超过10万人受伤。

2021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截至当年9月25日,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2021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约30万人遇难,30多万人受伤。

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

202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15881人遇难,2668人失踪。

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不同程度受损,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

2021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还有前几天发生的尼泊尔8.1级地震,截至5月10日,至少造成8019人死亡,17866人受伤。

没有哪一种自然灾害能像地震一样,瞬间夺走数万人、数十万人的生命,瞬间将人类的城市移为平地,因此地震又被称作是群灾之首,在过去的500年里,全世界有800多万人死于地震,还有数千万人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家园和地方经济被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Z型)
(伪三分量检波器)
(真三分量检波器) 中频检波器(起始60Hz) (CJ型)
—冲击——结构失稳——矿震”的过程监测,特别 是前端的前兆监测,以提高震动监测的预警水平。
矿震、冲击地压与微震的关系
矿 震——矿区范围内有感震的 动力现象
冲击地压——采场与巷道周围的灾害性 动力现象
微 地 震——采动引起岩体破裂时产生的 动力现象
三者之间的对比
事件数量上
微震 > 冲击地压 > 矿震
适合于监测大能量事件,如矿震
国内:监测范围小、搬家次数多、精度高 适合于监测冲击地压、岩体破裂
检波器的选取 依据:监测目的 微震事件震动能量一般为10^2~10^10J,频 率一般为0~150Hz。微震事件能量越大,频 率越小。 中频—矿震、冲击地压、岩体破裂 低频—矿震、冲击地压
低频检波器(起始4.5Hz)
控制冲击地压根本:岩层运动规律
飞机的定位原理
检波器
S波
P波 4#
1#
2#
5#
实体煤
采空区
实体煤
3#
6#
检波器接受岩层破裂产生的声波信号,利用时间差和波速进行定位
S波的速度仅次于P波(最快的地震波)。S波的S也可以 代表剪力波(shear wave),因为S波是一种横波,地球 内部粒子的震动方向与震波能量传递方向是垂直的。
监测 预警 原理
应变
应 力
破裂-震动
高精度微震
监测 预警 原理
应变
高应力作用下岩石出现微破裂(微尺度、 微能量)——裂缝扩展、贯通(小尺度、小能
量的破裂)——岩体局部失稳(中尺度、中能
量的冲击)——岩体结构破坏、大范围失稳
(大尺度、大能量的矿震)
研究“宽频带和高密度”一体化的震动监测技
术,实现“小尺度破裂——扩展——中尺度破裂—
震源坐标
微地震监测定位数学原理
检波器坐标
微地震监测定位数学原理
波速
到时 震时
微地震监测定位数学原理
未知数(4个):x,y,z,t
工作分工
地测人员的工作
监测人员的工作
到时拾取(确定到时)
1# 2# 3# 4# 70ms
76ms
82ms 55ms
5# 6#
61ms
77ms
拾取P波到达时间,根据到时差和波速计算震源(破裂点)位置
采空区 应力
挤压力 水
回采区 应力
构 造 应 力
外 界 触发力
挤压力 气
煤 岩
形变

涌水量 增大
渗水
微破裂
渗气
瓦斯浓 度增加
突水
大破裂
气突出
冲击
崩塌垮 落 震 撞击磨 擦升温
火源
爆炸 燃烧
人为 因素
设备损坏 电火花外 泄
此色是灾害
此色有破坏
此色表示各种力
黑色或灰色表示煤岩体
应 力
断裂—震动
普通微震
微地震监测结果分析系统
数据采集软件
定位软件 微地震监测结 果分析软件
北京科技大学
微震事件定位过程
修改当日工作面位置
修改当日检波器坐标
拾取到时
定位计算
检波器布置方式
近场定位
5~10m
内场定位 3~8m
外场定位 10~50m
国外设备检波器布置方式
国内设备检波器布置方式
两种布置方式对比 国外:监测范围广、搬家次数少、精度低
破裂点平面位置
统——用于监测矿震,特点是注重监测大震级破 裂事件,定位精度100-500米左右;
2 分布式微地震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小型矿震,特点是可监测小震级破 裂事件,采用分布式结构,定位精度50-100米左右。大部分国外的产品属 于此类系统;
能量上
微震 < 冲击地压 < 矿震
影响范围上
微震 < 冲击地压 < 矿震
微震烈度的描述
指标:能量、震级
地震 世界上最大震级为9.5级 中国最大震级为8.6级 震源深,数千米 5级以下不会造成严重破坏 矿震 世界上最高震级为4.6级 国内矿震的最高震级为4.3级 震源较浅,数百米
1.5级以上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BMS)微地震监测系统结构
硬件:检波器、监测主机、监控主机、数据传输线路
软件:监测软件、分析软件、定位软件、后处理软件
BMS微地震监测系统 地面监测主机
BMS微地震监测系统 地面数据处理主机
BMS微地震监测系统 地面数据处理主机
BMS微地震监测系统 KZ-1型三分量检波器
BMS微地震监测系统 检波器安装机具
3 高精度防爆型微地震监测系统——用于监测矿震和岩层破裂,特点是井 下设防爆分站,地面设监测中心,检波器采用井田内分布式、区域内集中 式布置,可以布置深孔检波器,矿震和破裂事件的定位精度达到10米左右, 适合采掘工程尺度,用于监测工作面和顺槽附近的冲击地压、透水范围、 三维破裂场和高应力场。 注:大尺度和小尺度微地震监测系统各有其应用范围,解决的工程问 题是不同的,因此,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微地震监测系统是成功的关键
微地震监测技术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矿山微地震监测研究中心
矿井动力灾害治理现状
武器不精,敌情不清 措施不力,效果不佳
我们在打一场“灰色”战争,时有牺 牲
微地震监测系统及定位原理 微地震监测数据的后处理
微地震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冲击地压监测设备应用现状
第一部分 微地震监测系统及定位原理
微地震监测定位原理示意图
P波意指(primary wave)或是压力波(pressure wave)。 在所有地震波中,P波拥有最快的传递速度。P波的P也 能代表压力(pressure),来自于其震动传递类似声波, 属于纵波的一种(或疏密波),传递时介质的震动方向与 震波能量的传播方向平行。
微地震监测定位数学原理
应用原理
σ
微震 数量
全应力应变曲线 微震事件数
ε
A
支承压力曲线 岩层破裂
A
B
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微地震事件的原理
支承 压力
岩层 运动 微震 事件
岩体 破裂
微震监测技术是以岩体破裂的被动监测 作为监测目标,通过定位和能量计算得到岩 体破裂的位置和破裂尺度,为各种应用提供 基础数据。
冲击地压监测的对象: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有震不一定有灾 有灾一定有震 监测震能够预测灾
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并产生微震和声波。
监测原理
在破裂区周围的空间内布置多组检波器实时采集微 震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应用震动定位原理,可确 定破裂发生的位置 。
定位原理
岩层破裂发生在应力差大的区域,因此,岩层破 裂区总是与高应力差区域相重合,并与高应力区域 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